第357章 蟒緞(2 / 2)

範永鬥就是這些小商人中的一員。

範家祖籍陝西,先遷到山西介休城,再遷到介休城外的張原村。一連五輩,輩輩貧農。

範永鬥的父親小時候家裏窮,偷吃了家裏的幾顆棗,被範永鬥的爺爺痛打一頓。範永鬥的父親氣得偷了一輛獨輪車遠走獨石口。範永鬥的父親從小生意做起,日漸充裕,十二年後回到張原村,用賺的錢一口氣買下六十畝棗園。

範永鬥弟兄三個,永魁、永星、永鬥,範永鬥是老小。範永鬥的父親帶著大哥永魁重返獨石口,又用了十年時間,攢了足足數千兩銀子。

範永鬥繼承了父親和大哥的生意。以這區區數千兩銀子作為本錢,打拚於長城的各市場外圍。

範永鬥深知自家沒有背景,每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雞晚。跑得比狗勤,拚得是信譽,專接大商人們漏下的小生意。

但是這幾年同察哈爾的互市時斷時續,範永鬥也就是勘勘維持一個不賠不賺。

得知張家口有這麼一次入市的機會,範永鬥毫不猶豫地從獨石口跑來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

滿洲是個什麼部落範永鬥不知道,但他知道在草原上布匹和綢緞就是錢,草原上有錢的王爺最喜歡的就是江南的高級蟒緞。範永鬥以每匹蟒緞四兩五錢的價格,把自己的幾千兩銀子全部換成了最高級的杭州蟒緞。

在市場裏曬了半天的日頭,突然有人喧嘩:“來了,來了!”

範永鬥一個機靈打起精神,市場的邊門魚貫而入十幾名達子。

範永鬥熱情地招呼:“達達,吃了嗎?”

元明時期蒙古族稱呼父親為“達”、“達達”,因為蒙古人遊牧以家族為單位,所以也有“首領”,“大人”的意思。山西、陝西北部的漢人漸漸地接受了這一個叫法。

以範永鬥的經驗,見到口外的皆稱“達”,見到口內的皆稱“爺”,和氣生財錯不了。

達子伸手撫摸著範永鬥的蟒緞樣品,問:“怎麼賣?”

範永鬥滿臉堆笑:“上好的杭州緞子,摸上去就像婆姨一樣,一匹隻要五兩五錢銀子。”

範永鬥等著達子還價。

達子一揮手,“全要了!”

範永鬥直覺等腦袋砰的一下。

交了抽分自己一筆買賣就能掙二百多兩!幸福來得太突然。

達子把緞子在臉上來回蹭,笑得漏出一口大黃牙:“我把這些緞子帶回沈陽,一匹就值二百兩!”

——————

參考資料

本章涉及的史料

《滿文老檔》六月檔

二十三日,大軍次豁兒托地方。

是日,遣愛巴裏、喀木圖往阿濟格貝勒處。

是日,遣往阿濟格貝勒處之達雅齊塔布囊即前來報消息曰,明遣人攜貨來張家口邊門與我貿易等語。

二十四日,大軍至張家口邊外喀喇巴兒噶孫地方,列營掘壕。

是日,遣往阿濟格貝勒處之龍什、白格依還。

是日,遣巴都裏率每旗大臣一員,盡攜諸貝勒大臣銀器往明張家口貿易。

檔崇原注:昔太平時以銀五兩四兩即可易得蟒緞,自興兵後,攻取遼東、瀋陽,在國內貿易時,一疋蟒緞價值二百兩。此次,以每五兩六兩即可易取蟒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