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到這裏,就暫且結束吧。
感謝老書友們,尤其是Xfairy對我一直的鼓勵。
老實說,一開始寫就是因為好玩,自己有一些有趣的想法想表達出來。後來一路寫一路查閱資料,越發覺得自己想說的話越多。
可惜好多話不能說。原以為明朝離我們很遠,猛地發現其實離我們太近。文字會奇妙地變成星星,或者神奇地全部消失。
如果休息一段時間我決定繼續寫下去,會另開一本書。書名都想好了:《猴年馬月之長河複興》,隻是不知道自己到時還有沒有那份熱情。
如果接著寫的話,不會再寫得這麼累。許多話題能繞開就繞開吧,實在繞不開就衝上去捅一刀然後馬上轉身就跑。主要是講故事,換句話說就是胡寫。
劇透一下設想,以防《猴年馬月之長河複興》無緣麵世,這些想法沒人知道。
《猴年馬月之長河複興》將展開暢想模式,但是複合邏輯地推演。
首先,主角憑借軍事優勢成為國際維和力量,迫使明滿兩國遵守停戰協定。然後曆史從此改變。
主角的軍事優勢主要表現:
1.電解鹽產生的次氯酸鉀,彙合蓖麻油後成為廉價穩定的炸藥。
對,沒看錯,就是蓖麻油。
上網查查英文資料,就知道這個配方很容易實現。
電解鹽加蓖麻油這個配方在二戰後期及冷戰時期被國共雙方大規模采用,然而雙方都默契地不予宣傳。而是輿論導向為蓖麻油是用於飛機的特級潤滑油。
你們有那麼多飛機嗎?
居然需要百姓房前屋後的種蓖麻!
2.有了穩定的炸藥後,主角發展出穩定的一斤炸彈、五斤炸彈。
五斤重的炸彈主角采用原始的稍炮和拋石機發射。或者用作地雷、水雷。
一斤炸彈除了用手仍,還可以采用合蟬駑或擲彈筒發射。
至此,軍事裝備上主角已經世界無敵了。
3.為了過癮和減少傷亡,主角的水師裝備有“裝甲筏子”,快速反應部隊裝備有“裝甲馬車”,皆裝備無敵的炸彈發射裝備。
4.因為“裝甲筏子”,沿黃河、淮河一路直到長江入海口均為主角的勢力可及範圍。
5.因為“裝甲馬車”加上蒙古騎兵,野戰上八旗再無優勢。
然後主角開始逐步解除當時的各種內外憂患:東北的女真、西北的民亂、西南的黎族、東江鎮的殘餘,東南沿海的荷蘭,並安置北元、瓦剌、回回。
當然明朝是最主要的。我認為當時的明朝體製上已經積重難返了,所以選擇了鐵、金、九原這麼一個邊緣地區來衝擊它。更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理解當時和現在。
我有幾個想法:
1.明國三綱五常的正統思想同草原叢林法則的衝突。
為什麼明國的武將在南國活得像狗一樣,到了北國就像狼一樣凶猛?
明朝末期文人大臣對皇帝的反抗和不合作,實際上可以看作對三綱五常的挑戰。如,明末顧炎武一派民為重君為輕思想。
傳統的文字中明末的好人和壞人的劃分實際上是站在明朝皇帝的立場上的,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呢?
如果你是錢謙益,你會去為崇禎殉國嗎?
滿、蒙當時其實已經產生了虛君共和的實踐。
2.大一統思想和區域自治。
3.民治與國民素質,不同的治國模式。比如,我設想鐵國或者金國的議會代表是抽簽產生的。九原國的領導是黨爭產生的。以及中國傳統的民間自治方式,如鄉約、祠堂、人情、臉麵、信仰。
4.宗教。想吐槽一下轉世和密宗。想吐槽一下當時天主、藏佛、天方等教的排他性,尤其是對叛教徒的處置。這裏牽扯到天方教的曆史,大地雷。
5.當時的戰爭死亡和人道主義。比如大家都殺平民,都吃人。以什麼標準來裁判?
6.稅收和保護費、服務費。中原明朝稅賦高,草原元朝稅賦低,曆史如此,無可辯駁,二者產生不可調合的觀念衝突。聯邦如何收稅?收稅的本源是什麼?和黑幫的保護費有區別嗎?商稅、關稅和強盜的買路錢有區別嗎?以人頭收?還是以田畝收?百姓可以拒絕高稅收高福利和快速發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