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杭州(2 / 3)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眾臣跪倒,說著比那勝仗還漂亮的話兒。

打了勝仗,當然高興,不過,也不是沒有傷心的事情。薑開化一家被殺,田田得到消息之後,懸梁自盡。趙桓早就想赦免了她,回京之後就準備下旨的,誰想,她竟去了!

想起那些歡愛的日子,好像過去很久很久了。田田的死,他是有責任的,每當想到她,心中都會一痛。才六年的時間,蘭若去了,田田去了,趙桓不是一個無情的人,但是,作為皇帝,該忘卻的就一定要忘卻,否則,一天都過不下去的!

趙桓沉吟著說道:“台灣,氣候濕潤,物產豐饒,有種就有收,朕準備在島上設縣,沈卿可願去做個知縣?”

去年六月,沈正聲在宣德樓前上書,奏皇帝重武輕文、變更祖製、好大喜功、宮闈不修、田獵無度等十三事,趙桓當時真恨不得殺了他。不知這個人是直言犯上以邀聲名,還是麵醜心善剛正不阿,所以,暫時褫奪了他的官職,令其閉門思過。丟了官,沈正聲該幹什麼還幹什麼,並無不當之處。再派人調查他的出身人望,得出的結論是,此人還可一用。台灣要用人,一個七品知縣,本來也用不著趙桓來操心,但是,這個沈正聲總放在京城,隻不定什麼時候再來那麼一出,那怎麼行?還是打發遠遠的,想用的時候再說。

沈正聲跪倒奏道:“臣願意!”

“各州縣無地流民,將分批遷往島內,種地的人是不缺的。朕與卿做個約定可好?”

“請陛下明示!”

趙桓輕輕叩著幾案,道:“台灣島什麼時候糧食能夠自給自足,卿才可以離開!”

“是!”

沈正聲退下,趙桓又道:“這個,大理國王請求派使者進京朝覲一事,諸位卿家有何看法?”

“不獨大理,占城、真臘、高麗、東瀛都想派使者朝覲,而且次數越多越好,恨不得一年來上七八次,雖有仰慕我中華文明之心,圖利之意也很明顯呢!”

“仁宗皇帝曾經規定,三年一朝,並且嚴格限製使團人數,臣以為不妨改為五年一朝!”

“國家為此,每年至少損失百萬貫,請陛下明察!”

百萬貫,可能還不止呢呀!那些在明堂享受香火的列祖列宗,最喜歡搞這一套:營造萬國來華的喜氣,宣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其實,北方的強敵越來越強大,威脅一直存在,從來沒有緩解過,不過是欺騙平民百姓而已。

蠻邦小國的使者來了,送一點象牙、香料、人參之類的東西,天朝上國回賜茶葉、絲綢、瓷器甚至黃金,價值一定要遠遠超過貢物的價值,才能彰顯天朝氣象。於是,五鳳朝陽,萬鳥翔集,四海歡歌,天下共頌大宋天子聖德。

各國使團的規模越來越大,小則四五十人,多則三四百人。有些人根本就不是使者,而是商人,借機稅款,私自販售,獲利豐厚。就是那些正使副使,也會帶一些貨物,來大宋撈上一把,各國甚至將使宋使者作為國王對臣子的獎賞,和國王關係不好的,根本沒機會來呢!

因為這種貢賜貿易,大宋每年損失的錢不計其數。

關於這件事情,趙桓想起來就會笑上一陣子,不是沒有人不知道好笑,而是明明知道好笑,大家都不笑,還一本正經,堂而皇之,搞得象模像樣,不是更加可笑嗎?趙桓不止一次笑過這些祖宗,並不覺得自己就是所謂的不孝子孫,孝不孝的不在這上頭,富國強兵,才是大孝啊!

趙桓就是要做前人沒做過的事情,相信公道自在人心,世人史書當有公正的評價。

思忖片刻,趙桓道:“朝覲改為五年一朝,使團人數限製在三十人以下,並申明:心中有宋,當兩國修好,共享太平;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朝貢當量力而行,體恤民力之艱難!”

“吾皇聖明,萬歲萬歲萬萬歲!”

扭頭一看趙鼎,正襟而坐,無喜無嗔。前幾天,得到消息:西夏國主李乾順死了,趙桓很是高興了一下。趙鼎在座,正言道:“聞人之喪,無憂戚之色,反自喜,豈仁君所為?”

趙桓聽著,心裏別提多膩歪了。

也許,象他這般斤斤計較,趙鼎還是有話說的,今天不知為何沒說。想從趙鼎的嘴裏聽些順溜的話,難啊!比滅了女真都難!本來想問問他的意見,瞧那樣子,還是算了吧!

趙鼎不說難聽的,已是難能可貴,還是別自找沒趣,好好的的心情,讓他一兩句話就攪了,不值啊!

今日,太上皇要與杭州名流,吟詩作畫,共遊西湖,趙桓沒有去,想隨便走走!

剛剛換好衣服,來到行宮門口,忽聽身後香風習習,腳步急促,回頭一看,正是和香還有十九妹,華福帝姬趙賽月。兩人本來關係就好,這次南巡,朝夕相處,好的就像一個人似的。

和香一身綠裙,賽月一身紅衣,巧笑倩兮,異常可人。

“臣妾張和香(趙賽月)參見陛下,陛下吉祥!”

嗬嗬,見到這兩人,想不吉祥都是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