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同聲道:“明白!”
“想想統軍川大戰死去的兄弟,沒有一個人後退,都是響當當的英雄漢子!三千兄弟,隻剩下不到十個人!你們現在的體麵,都是兄弟們用血換來的,難道,要讓兄弟們在地下笑你們嗎?”
老迷糊昂頭吼道:“大帥,末將知錯了,願受軍法!”
“大帥,小的知錯了,願受軍法!”
王德剛想呼喚上護軍,隻聽身後傳來笑聲:“嗬嗬,知道錯了就好,浪子回頭金不換哪!”
官家到了,王德跪倒見禮。
趙桓偶然路過,聽到王德的吼聲,抓個站崗的小兵一打聽,明白了個大概。
“怎麼,就讓朕站著說話?”
有人取來一把椅子,趙桓坐下,道:“到了歲數,男歡女愛,情理中事。我們虎賁軍團的小夥子,人高馬大,長相又好,朕說啊,杭州的女子有眼光!”
一名缺心眼的小子,竟然笑起來,遭到無數目光的飛殺,沒死過去,完全是因為缺心眼的緣故。
趙桓朝王德說道:“你要執行軍法,朕不攔著,不過,隻要他們彼此喜歡,要成婚論嫁,朕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就成全他們吧!”
“是!”官家的話,不管對錯,在王德這裏,一律都是“是”!
“美女愛英雄,哈哈,朕為你們作主!”
“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桓並沒有因為這件事情壞了心情,八月十八,奉太上皇、皇太後,至天開圖畫觀潮!
錢塘海潮,以八月十八最盛,蘇東坡曾雲:“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據史書記載,錢塘觀潮從東晉時候就已經開始了,至唐宋已經名揚天下。
至於海潮的由來,民間流傳最廣的一個說法,與戰國時期的伍子胥有關。傳說,戰國時期的錢塘江被稱為“浙河”,是東南沿海一帶巨大的沼澤,浙河西迫江,東薄海,不知所止。吳王夫差賜死伍子胥之後,就把他的屍體,拋到浙河裏。伍子胥雖死,但豪氣長存,其屍體在江中隨流而興波,朝夕有時;聲若雷霆,波濤興而起,波濤落而止,依潮來往,蕩激堤岸,此即錢塘江大潮的由來。
從此,伍子胥成為錢塘潮神,杭州至今還有伍子胥廟,百姓四時祭拜,香火千年不絕。
後唐五代年間,錢塘怒潮急湍,晝夜衝擊,堤岸不牢,有崩潰的危險。吳越王錢鏐到伍子胥的廟去禱告:願鬼忠憤之氣,暫收洶湧之潮。然後,采取山陽之竹,用鴻鷺之羽為飾,以丹珠錘煉的鋼鐵做箭鏃,造三千箭矢。又用鹿脯煎餅、時果清酒,禱告六丁神君、玉女陰神。第二天,為表示射蛟滅怪的決心,錢鏐用五百強弩手,以造好的箭矢射向勢不可擋的錢塘江潮頭,每潮一至,便射一矢。箭矢至,海潮依舊,不過從那之後,堤岸卻從來沒有崩塌過。
太上皇趙佶,興致頗高,輕搖紙扇,朗聲吟誦道:“一氣連江色,寥寥萬古清;客心兼浪湧,時事與潮生。路轉青山出,沙空白鳥行;幾年滄海夢,吟罷獨含情。”
趙桓帶頭,賀上皇好詩,轉頭一看,起潮了。
眼前的錢塘江水,緩緩而下,內緊外鬆,入海口尤其廣闊,呈喇叭行狀。目力所不及的地方,就是海和天了。海門方向,一條銀線似的潮頭,遙連天際,如萬馬逐雲。遙看海潮,仿佛千條玉練飛空,遠聽如千軍虎賁馳噪,銀濤沃日,雪浪吞天,眨眼之間,挾雷霆萬鈞之勢,奔到跟前。近觀,潮頭恰似玉城雪嶺,聲如春雷滾動,千萬層碧波隨地翻滾,潮頭相撞,勢不可擋。震撼激射,宛如一條出沒波山浪穀間的玉龍,在戲水玩耍,又好似天上的銀河頓時變窄了,直瀉人間!天崩地裂,水波轟震;怒濤驚豎,驟雨潑天。
此浪方歇,後浪又至,後浪推前浪,無有窮盡。
浪頭最盛之際,幾百名弄潮兒披頭散發,赤膊紋身,躍入水中,隨波逐流,好不威風。時而用手執大旗、小旗,一會兒用腳執紅綠清涼小傘,浮在潮頭浪尖,騰身百變,引得岸上觀潮之人,爆出與海潮一般響亮的喝彩聲。
正看得入神,趙佶忽道:“海潮正盛,皇帝何妨做一首詩,與萬民同樂!”
趙桓道:“兒臣哪有這份急才,觀此情此景,潘閬之詞,最為貼切,一頌之為父皇助興!”
頓了頓,誦道: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麵鼓聲中。
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太上皇已經有詩,趙桓此舉,一為藏拙,再則也不想壓了父親的勢頭。
趙鼎被命作詩,飲一杯酒,起身唱道:
“雙峰遙促,回波奔注,茫茫濺雨飛沙。霜涼劍戈,風生陣馬,如聞萬鼓齊撾。兒戲笑夫差。謾水犀強弩,一戰魚蝦。依舊群龍,怒卷銀漢下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