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威脅:孩子

"下麵,我要接手的案子還是件殺人案三個17歲的孩子殺人。"說這話的時候,賴琪,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少年法庭的法官,沒有絲毫懲惡揚善的快感。旁邊的喧天鑼鼓幾乎湮沒了他的聲音《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宣傳如火如荼,類似的活動正在全國鋪開。11月1日,這部法律正式生效。

賴琪已經記不得自己審了多少少年犯。讓他難以忘懷的是一次次惋惜和一幕幕離別。他剛剛在為17歲的肖星痛惜,同班同學死在那孩子手下。"兩天後就要宣判。"賴琪說。

慘劇發生在七個月前的北京,春光明媚的中學校園。

蒙古刀尖銳地刺了出去,拔刀而出,17歲的肖星已經完全失控。"紮死你,我也不想活了!"伴著他的呼喝,第二刀呼嘯而至。

拎著滴血的刀,肖星在樓道裏迷亂地前行。"我紮人了。"推開一間辦公室,他對一位陌生老師說。

事實是,他殺人了。血泊中那位16歲男孩少年蘇速,正在死去。起因很簡單:孩子們在操場上踢球,蘇速抱怨本隊守門員網漏,肖星幫守門員說話,衝突中被蘇速摔了個跟頭。事後,回到教室,"越想越覺得委屈,"從書包裏抽出刀衝了出去,"我隻是想嚇唬嚇唬他,讓他向我賠禮道歉。"肖星沮喪地說。法官的宣判隻用了幾分鍾,肖星將在獄中度過青春年華的7年。

兩個家庭還在無盡的悲哀中掙紮,不遠之處,中央政法委等單位舉辦的"預防青少年犯罪展"上,更多的人為眼前所見而震驚:稚氣麵孔,血腥場麵。殺人、強奸、盜竊、搶劫、毒品、爆炸,諸多罪惡因被未成年的孩子演繹而愈顯其可怖。"被害的特慘,犯罪的都在監獄裏。"一個10歲的北京男孩描述他的觀感。

專家說,青少年犯罪已被喻為環境汙染、吸毒販毒之後的第三大社會公害。

特別不可思議,不值得,可他們就那麼做了。"

越來越多的人親身體會了來自孩子們的威脅。幾天前的傍晚,會計師安先生步出商場,迎麵五、六個男孩子晃了過來。"老哥,給點錢吧!"安先生當機立斷,一拳揮了出去,跨上自行車,倉皇逃走。"孩子!"他搖搖頭,表示不可思議:"以前我們聽到的是十五、六歲的孩子小偷小摸,現在十二、三歲殺人都不新鮮。"數字顯示:全國每年150多萬件刑事案件中,70%是25歲以下青少年所為。青少年罪案的20%是18歲以下未成年人所為。每7個罪犯中,就有1名少年犯。"橫向與國外相比,這個比率算不得最高。"張美英說。她是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幾個月前從德國歸來。"更糟糕的是縱向比較。以某少管所為例,1982年至1991年年均收押624人,1996年增至1277人,1997年超過2200人。"比數量上升更可怕的是孩子們犯罪表現出的特征。犯罪學家們普遍認同這樣的歸納:低齡趨勢、突發性強、犯罪類型多樣、暴力犯罪突出、團夥犯罪嚴重、智能犯罪增加。

與70年代相比,90年代的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初始年齡提前了2、3歲,有的孩子7、8歲就開始了犯罪生涯。以往小孩子的犯罪類型多集中在順手牽羊、打架鬥毆、耍耍流氓。現在,他們更多去搶劫、傷害、吸毒、殺人和強奸,而且越來越懂得偷竊時換上大人鞋、搶劫時用襪子蒙住臉,殺完人把屍體藏起來。

"財產型犯罪居首位,這與世界趨勢相同。"張美英說,但她特別提到中國孩子的貪婪:"入室盜竊基本上是洗劫一空。"貪婪威脅財產,殘忍卻威脅生命。當某美國律師為一個11歲的小殺人犯辯護,理直氣壯地說"他沒有殺人動機"時,中國犯罪學家們瞠目結舌地發現:"沒有明確動機"已成為中國孩子犯罪的一大特色。6個十一、二歲的小夥伴殺死一位收破爛的外地人,因為"好玩兒"。9個孩子深夜截住一位男青年,在他身上燙煙花,因為"他長得帥,想修理修理他。"使用暴力的女孩也在增加,以前人們隻是習慣於把她們跟性犯罪聯係在一起。"我們幹吧,一起幹吧!"北京房山區三個女孩子商量,然後揮舞著片兒刀,你堵樓梯,我守門口,劫錢。12歲的女孩趙,把6歲的小女娃抱到村頭水溝裏溺死,然後從孩子兜裏翻出一元錢去買方便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