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學生健康個性的培養與塑造(3)(1 / 3)

休閑時的活化訓練:

(1)刺激左半身的感覺神經。用左手寫字、用筷子、握轉健身球,用左手扶住公共汽車的扶手;用左耳聽音樂;案頭工作疲倦時,用左手按住左鼻孔呼吸;用左腳踢毽、跳繩。

(2)練習類型識別能力。記住圍棋的布局,日本九段圍棋手宮本直毅曾說:“看棋是看其形狀。”這正是職業棋手能在瞬間判斷全局輸贏的原因。

用左眼觀察連續通過的汽車顏色、形狀,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把你周圍人的麵孔分成若幹類型。

(3)練習圖形認識能力。以宏觀全圖找出路的方法做迷宮遊戲。去商店前,用各種圖示記下要買的日常用品。

(4)體驗繪畫的感覺。直觀地瀏覽風景,參觀畫展、攝影作品,尤其是自己喜歡的作品;練習寫生畫,隨心所欲地畫;創作風景詩歌;鑒賞陶器、古玩,這全憑感覺能力;練習插花,這等於立體繪畫。

(5)鍛煉形象思維。看體育比賽前,預想可能出現的精彩場麵,給別人複述看過的影視情節和場景氛圍,在頭腦裏撥算盤,做珠算運算。

(6)訓練空間認識能力。常變換上下班、散步的路線。對空間感覺的創造是右腦的功能,這使人可以摸黑行走,或想著心事行走而不走錯方向。當你故地重遊時,看看自己記住了多少景物。眺望浮雲,觀察、想象雲的立體形象;和孩子們一起玩折紙遊戲。

(7)鍛煉味覺、嗅覺和觸覺。自己試做在餐館吃過的美味菜肴,賞花聞香,穿著不同麵料的襯衣。右腦具有把觸覺信息類別化的重要機能,能綜合處理語言所無法把握和表達的微妙的五官感覺。要節製煙酒,煙酒會鈍化五官感覺。

(8)訓練右腦的運動神經和反射神經。多做全身性運動的活動,如遊泳、滑旱冰、打乒乓球、羽毛球等。通過體會整體動作鍛煉;充分活動十指:打字、彈琴、玩電腦。

(9)多聽較輕鬆的音樂。在似聽非聽的狀態下欣賞西方古典音樂、爵士樂,圓舞曲,不要聽那些雄壯、古怪、重複的樂曲。聽歌不要在意歌詞,要營造一種悠閑迷人的氛圍。

(10)創造沒有語言的無意識狀態。愛因斯坦說:“我們思考問題不使用語言,而是靠生動的形象思考。當這些形象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時,我們再花費頗多的努力去表達它。”

跳舞或運動時,全神貫注於形體動作;每日閉目冥想3—5分鍾,努力感知自己大腦中浮現的圖景;每日靜心除雜念,安然獨坐片刻,持之以恒,會使你在遇到突如其來情況時,能鎮定應付。

(11)訓練右腦的想象力。自由暢想愉快的事;借助地圖想象長途旅行;閑暇時到郊外做漫無目的的遠足;看看滑稽表演,聽聽笑話;每周做一道多解的數學題。數學家阿達瑪曾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幾位數學家做過研究,他發現數學家頭腦中的數式,隻在思考的要點處是明晰的,而整個式子卻是含糊的,而他們正是如此一遍又一遍地對數式做形象的捕捉和變幻,才逼近正確答案的。看偵破小說和影視時,先設想那些可能出現的情節發展,以激發自己的想象力。

當我們有了“左右開弓”的智慧實力時,許多難事就會變得容易,而我們的個性也將更豐滿,更富於韌性,更樂觀。

六、愉快、自然地成長

人的一生都在成長。年幼的孩子總是盼自己快點長大;少年們都希望自己自由愉快;青年人渴望成功,為了理想,學著吃苦,學著開創;人到中年不僅要學做青少年的父母,還要學做老年人的子女;男士要學做勤勉的丈夫,女士要學做不失自我的妻子,當然還要更新知識;而進入晚年,先要學會調整病弱體衰的沮喪和退休離職的失落,還要培養新的興趣,學會享受清閑。看來,每一程生命都會生出許多獨特的問題,驅使我們不懈地追索著自己和自己生存的時空。而每個人都想把握自己,創造滿意的人生,這樣的願望給了我們無窮的生活誌趣,也為我們開發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潛能注入了勃勃生機。但是有必要提出一點:“要走好一生,不可缺少愉快與自然。”愉快、樂觀、豁達是一筆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自然、天真、從容是一種戰無不勝的生活態度。當一個人非常沉悶、悲觀、痛苦時,必定會有禍不單行的體驗,因為心理不爽,身體也會感到難受。如果一個人非要別別扭扭地做什麼,肯定是難上加難。因為此事不是超出你的能力,就是有悖你的心願,再加上外在阻力,即使你拚死拚活勉強做成了,也隻是卸了包袱,而難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和滿足。

愉快、自然的成長首先要有相應的輕鬆、友善的環境。

例如作家馮驥才所悟到的奧地利那樣天然的人與環境的默契:“德意誌人的目光尖硬、冷峻、凝聚、專注,像一塊碎玻璃。這也許是他嚴謹、苛刻、一絲不苟、善於邏輯思維的民族性格的表露,但這塊碎玻璃越過國界,到了奧地利人那深陷而柔軟的眼窩裏就溶化了。好像眾多瑙河舀起的一小勺水,晶瑩而溫和,平靜又散漫。在這塊不大的充滿畫意的山地之國轉一轉,就會發現到處好像散漫著一種有魔力的氣體。萬物全著了魔,那些起伏不已的綠色丘陵……那些紅色和白色的尖頂小樓,也都隨遇而安,自由散落在山水之間……我們總覺得維也納起碼有一半人整天閑坐在咖啡館或街頭茶座中……擺幾張小桌,放些鮮豔的瓶花,還有些舒適的椅子。閑來一人獨坐其間,或酒或茶,慢慢清飲,亦思亦想,出神愣神,悠悠然不管時間長短……他們平日賣東西賺了錢,隻要夠一次旅費,便關了鋪麵,外出旅行。奧地利人不像日本人那樣精神自我緊張,物質上自我擴張;也不像美國人那樣大出大進,一驚一詫,揮灑放縱;他們不願意過分膨脹競爭,把自己放在拉緊的弓弦上……人人都希望富有,但富有與幸福是什麼關係?……好,如果你賺到三百萬先令,再多賺一個先令也是多餘的了。你何必不停下來,去盡情享受這足夠使用的錢呢?我們的一位奧地利的朋友說,這是他們大家都認同的一種生活觀……我們的這位奧地利的朋友指著草地上曬太陽的人們,叫我們看。這些人穿裝隨便,東倒西歪,有的說說笑笑,有的閉目仰睡,任由陽光撫愛,有的已經呼呼大睡。他對我們說:‘你能想到嗎?他們有的人是手裏攥著賬單來享受大自然的!’噢,這些奧地利人,真行!”

像奧地利這樣的成長氛圍凝縮進一個家庭裏,就會長出自由意誌的頂尖人物。邁克、鮑威爾在1991年打破了鮑比、畢蒙保持了23年的世界跳遠紀錄,成為當時體壇的一件盛事。他回憶說:“小時候我們總愛在家裏的走廊上跑,穿過廚房,從飯廳的一端跳到另一端,奔入舒適的休息室,再越過地毯,跳落到我們媽媽的紅皮安樂椅前。當我們在家裏跳來跳去,幻想著打破世界紀錄時,媽媽總是跟我們開玩笑,不是說我們起跑時搶跑了,就說我們是借風才跳得那麼遠。轉眼間,我們已經27歲,身在東京。我們在跑道上衝刺,幹淨利落地踏上跳板,騰空而起,那一刻我們頭腦裏閃過一個念頭,然後是一片澄明。就在跳程最高點凝視地平線的一刹那,我們好像看到媽媽那紅色的安樂椅就在沙坑的末端。”

一位散文作者曾這樣描寫莫紮特的音樂:“我們喜歡這樣的音樂在我們周圍幽幽地回蕩。從鋼琴上蹦跳出的音符,輕盈而圓潤,猶如一滴滴清澈透明的雨珠,從冥冥的天空中落下來,在寧靜的空氣中閃爍飄蕩。你看不見它們,接不住它們,卻真切而優美地感覺到它們的存在,感覺到他們在輕輕地撥動你的心弦。它們滴落在任何地方,都會反彈出清幽脆亮的回聲。美妙的旋律無所不至,仿佛是春天的微風從草地上拂過,沒有什麼能躲過那柔情的手指的撫弄。閉上眼睛,你就可以看見那些在微風中顫動的野花,還有在花瓣上滾動的露珠;小小的蝴蝶扇動著它們的彩色翅膀,從這片草葉上,飛到那片草葉上……”而這樣純真、天然的旋律正是莫紮特童年對世界的感覺。“10歲的莫紮特,心裏沒有任何陰霾,沒有憂傷和恐懼,隻有對未來的幻想和憧憬,一切都明麗而鮮亮。”

雖然莫紮特離開人世前,清貧得一無所有,死後被路人埋在無人知曉的地方,但他把自己童年時代的幸福和夢幻都傾訴在音樂裏,永遠留給了世人。這讓我們看到,美好與歡快的成長環境如陽光一樣,總是由於同人性的菁華相似而相融。

一個叫烏塔的12歲的小姑娘也是在自然、快樂的成長中獲得了健美的個性,才圓了獨自遠遊的夢。旅德華人王曉潔冒著暑熱從威尼斯到羅馬旅遊,在市郊的旅館與烏塔同住一個房間,她這樣談起與烏塔的相遇:“她一見我們,立即坐起來打招呼,問我們玩得怎樣,又問我們從哪裏來。我們說是中國人,現旅居德國。她一聽,高興得大叫:‘我們是德國人,住在漢堡,你會說德語嗎?’她聽我們能說一些德語,馬上拿糖請我們吃,告訴我們,她叫烏塔,在讀小學,已經12歲了,這次趁暑假遊曆歐洲,已去了法國、瑞士、奧地利,在意大利遊了威尼斯、米蘭、佛羅倫薩,以後還要去波恩,然後去希臘。喲,這麼長的旅程,我們有點驚訝:‘你一個人嗎?’‘當然。’她說。又說她是乘火車旅行,因為年紀小,可以享受特殊優惠,買一張全歐洲旅行聯票,不到400馬克……我們問烏塔:‘你一人不怕危險嗎?你爸爸媽媽不擔心你嗎?’烏塔說她在家裏就設計好了旅行路線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電話號碼,以便遭到危險和困難時請求幫助。然後給家裏撥個電話或寄張明信片。說到這裏,她又搬出一摞書給我們看,全是歐洲各國的旅遊指南,每個國家都是厚厚一冊,介紹十分詳細。‘對照著看,就像教師帶我們一起玩。’烏塔說。為了這次旅行她準備了整整3年,讀了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送廣告,假期到別人家裏陪兒童玩。‘都是你自己掙的錢嗎?’我們很吃驚。‘我們掙的隻夠一半,爸爸給了另一半,不過我們買的禮物都是用自己的錢。’說著,她翻出買給媽媽的皮包,爸爸的煙鬥,弟弟的帽子給我們看。‘你自己沒有禮物嗎?’我們逗她。‘有,是在米蘭買的,比德國便宜好多呢。’她指指脖子上一根做工精巧的細細的金項鏈。然後,她問我們,中國的孩子們是不是也這樣旅遊。我們一時語塞,想了一會兒,才說:‘在中國,像你們這樣年紀的孩子都是家裏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很愛他們,會帶他們一起出去玩,但不放心讓他們一個人出遠門。’不料烏塔對我們這番解釋很不滿意,馬上反駁說:‘我們也是家裏的寶貝,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很愛我們,我們也經常一起旅行。不過我們的興趣不同,媽媽喜歡音樂會和漂亮衣服,爸爸喜歡博物館,我們喜歡看有雕刻的老房子,所以我們也一起出去玩,也單獨出去玩。愛他們,為什麼就不讓他們單獨出門?我們不明白,你的話沒有邏輯。’王曉潔承認自己的理由不恰當,但告訴烏塔,中國很大,車上人很多,各地自動取款機很少,所以小孩單獨出門難以勝任。烏塔埋頭想了好一陣,但要理解一個遙遠的國家對她來說太困難。最後她搖搖頭:‘那中國的孩子們缺少很多樂趣吧?’我們說中國有電視,有兒童圖書,有遊樂園,兒童們依然很快樂。但她還是堅持:‘從電視和書本認識世界總不完美。我們從電視上經常看見意大利,但隻有在這裏,它的美麗才感動了我們。’第二天早晨,烏塔向我們道別,說她晚上坐火車去波恩。又問我們:‘我們以後想去中國,那要很多很多錢才行吧?’”

烏塔對生活的理解甚至是一些成人所不及的。12歲的她已離開國土隻身麵對世界去遊曆人生,她靠自己準備知識,準備資金,但她的心理能力是在一個充滿真愛與信任的環境裏點點滴滴養成的。由於她的自信源於日常生活的價值取向,所以很踏實、有潛力,這使她能平靜地從事超常之舉,也預示著她未來的好運。

七、好奇心的可貴

好奇心是人類認識一切、發展自身和創造環境最原始的動力,也是最基本的動力。但當人成熟起來,變得複雜了,世俗了,好奇心就被認為是幼稚的,已無足輕重了。其實好奇心是所有動機中品質最精萃的那一類。正如愛因斯坦的體驗:“工作的最重要動機是工作和收獲的樂趣”,“做同樣的工作,它的出發點,可以是恐怖和強製,可以是追求威信和榮譽的好勝心,也可以是對於工作對象的真誠興趣和追求真理與得到理解的願望,從而也可以是每個健康兒童都具有的天賦的好奇心,不過這種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就是對奧秘的體驗。這是吸引人堅守於真正的藝術和真正的科學而發的基本感情。誰要是覺察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異,就無異於行屍走肉。”“我們認識到存在著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感覺到那種隻以最原始的形態觸動著我們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

在愛因斯坦看來真正配留在科學神殿裏的人,是始終珍藏著一顆好奇心的人。“他們大多數是沉默寡言的,相當怪僻和孤獨的人。”他們是那種“總相以最適合於他自己的方式,畫出一幅簡單的和可理解的世界圖像,然後用他的這種有關世界體係來代替經驗世界,並征服後者。這就是畫家、詩人、思辨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各按自己的方式去做的事。他們把自己的世界體係作為感情生活的中樞,以便由此找到在個人經驗的狹小範圍內所不能找到的寧靜和安定。”

在紀念科學家麥克斯、普朗克60壽辰的講演中,愛因斯坦說,在客觀現象和基本定律之間沒有邏輯的橋梁,隻存在著“先天的和諧”,是靠直覺和激情聯係起來的。他認為普朗克的科研態度裏那種無窮的毅力和耐心不是因為他的非凡意誌和修養,而是源自一種近似於宗教或戀愛的精神狀態,是直接源自對奧秘探索的激情。對科研生涯的深徹體悟,使愛因斯坦視好奇心為創造的核心動力,為文化人的靈魂,為科學的生命。

愛因斯坦一生裏最好的朋友——米凱耳、貝索也是這樣的科學家。那是1896年秋天的一個晚上,貝索在一次家庭音樂晚會上拉提琴,認識了剛進聯邦工大的愛因斯坦,由於誌趣相投,17歲的愛因斯坦與23歲的貝索成為莫逆之交。貝索祖籍意大利,17歲考入羅馬大學物理係,從小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心地善良、溫和。他一生愛讀書、愛思索、興趣之廣,簡直沒邊。1908年到1909年冬,愛因斯坦講授放射理論課,隻有兩個學生,其中就有貝索。此外,貝索還利用業餘時間研究民法、商法、生理學、天體力學、英國文學等。他常去伯爾尼大學旁聽,到各圖書館借書,他最大的興趣似乎在批判哲學。1904年1月,貝索由愛因斯坦推薦受聘為專利局谘詢工程師,與愛因斯坦共事5年,生活極其愉快,老年的愛因斯坦懷著無限的神往回憶說:“我們下班途中的談話引人入勝,無與倫比,人事浮沉對於我們似乎並不存在。”在這些妙談中,思維敏銳、知識淵博的貝索給了愛因斯坦許多真誠的批評、鼓勵和有益的啟示、建議,特別對狹義相對論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愛因斯坦說:“在整個歐洲,我們找不出一個比他更好的知音。”而“他的成就隻能在他所造就的人當中找到。”隨後愛因斯坦在一生中,都不斷向他傾訴自己各方麵的感受,包括廣義相對論和統一場論的思路。1926年,愛因斯坦對貝索作了這樣的評價:“他有敏銳的理解力,他不喜歡鬥爭,因此,他對每一個可供選擇的方案都提出一個建議。這樣,他就成了一個科學家(甚至可以說是一個不切實際的人)。”“他隨時準備了解別人的見解,從中找出問題的焦點。”“他在討論中是很出色的。”“他還具有洞察別人思想的能力,這就使他成為卓有成效的批評家。他的長處不在於自己尋找建築材料,而在於,像蘇格拉底那樣,精練這些材料,他用這種方式同人們合作(他往往把自己比作助產士)。”這就使他不得不經常搜集各個領域中有價值的知識,這也要求他具有多方麵的興趣。他在工作中親眼見過種種不同的工作方法。”所以“能看出方法和內容的片麵性”。“他是一個卓越的非專家。”但他“不是一個講究條理層次的人,也不是一個講演家和作家,盡管在辯論中,他很能使人折服,但在需要有條不紊的演說或寫作中,他卻顯得笨拙。”“隻要有人采取斷然拒絕的態度,他就顯出缺少決斷力。”“他在人生中獲得的外部成就,同他的傑出能力以及他在技術和純科學領域中的異常豐富的知識都不成比例。”貝索一生寫了20多篇論文,作過保險公司的襄理,1914年歐戰爆發,他當過護士,1917年他和愛因斯坦共同營救自己的同學——反戰英雄F、阿德勒。二戰前後,這對密友又共同救助遭法西斯迫害的科學家。貝索為此長期奔走,從精神和物質上盡己所能地支持了難友。這以後,在聯邦工大任編外講師,直到1938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