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培養(1 / 3)

第四章 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與培養

第一節 人格形成的條件

人格是在後天生活實踐過程中,通過主客體相互作用而形成和發展的。社會生活環境在人格形成中起決定作用,但人格的形成離不開一定的生物學基礎。

一、人格形成的生物學基礎

以遺傳為基礎的某些解剖生理特征、先天的神經係統類型特點,以及內分泌活動特點等生物因素,是個體人格形成重要的自然前提。它既使每個人的人格表現各具特色,又影響個別特征形成的過程。

身高、體重、體型、外貌等身體外表的特點,對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因為這些身體特性或者符合或者不符合一定文化的社會價值觀,會影響別人對他的反應,這又反過來影響本人的自我觀念,進而影響人的行為。西爾維滿把“外貌好”和“外貌不好”的兩組女孩加以比較,發現後者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持否定態度的都比前者多得多,她們通常還有一種特定的消極方式去反應外部世界的傾向,不喜歡參加同齡的年青夥伴通常所特有的大多數活動,不願意突出自己和做領導工作。

二、家庭環境與人格的形成

家庭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位,是兒童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父母是兒童最早的老師。各種社會關係都通過家庭對兒童發生深刻的影響。家庭所處的政治和經濟地位,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水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兒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他們所處的地位等等,都極大地影響著人格的形成。T、帕金斯就曾把家庭稱作“製造人格的工廠”。

1、親子之間的交往對嬰幼兒人格發展的影響

家庭是兒童出生後最初的教育場所。以母親為中心和種種刺激對嬰幼兒人格的發展影響很大。他們在家庭環境中萌發著人格特征,為此後的發展奠定基礎。缺乏母愛的兒童,其心理的正常發展將受到很大影響。心理學家從許多長期住在醫院或受保育院養護的兒童中發現,由於離開父母照顧、缺乏感覺刺激,生活在單調的、變化較少的環境中,而使智力和言語的發展都較遲緩,情緒反應不豐富,表情呆板,顯示一些特殊癖性,死亡率也很高。這些機構為了解決兒童身心發展的不育狀況,曾改善設施和生活條件,但其結果隻是在身體方麵的“住院症”減少了,並未解決心理上的障礙問題。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的原因歸之為“母親養育剝奪”,即在母愛被剝奪的同時,感受刺激和探索行為也被剝奪了,因而影響到心理的發展。

親子交往對人格發展的重要作用表現在:

第一,言語交往是兒童人格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兒童在同母親的一起生活中,通過言語獲得知識經驗,學習對人對事的態度,豐富心理生活,如果言語刺激缺乏,甚至沒有社會交往,其心理就要發生障礙,或者根本就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而且這種影響還是不可逆的。由狼養育的孩子阿瑪那和卡瑪那的生活記錄,就可以證明人的心理發展離不開言語和社會交往。一項社會語言學的研究還表明,不同階層的家庭所使用的“語碼”—言語的內容和質量,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由於使用語言不準確,詞彙貧乏,甚至經常使用一些粗俗簡陋的語言,往往導致兒童智力發展遲滯,學習準備不足和適應困難,形成許多不良的心理品質。

第二,母親和自己孩子的交往是相互反饋信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孩子接受刺激和指導;這種反饋越多,越有利於人格的發展。

第三,母親給予的豐富刺激,在滿足兒童生理需要的同時,又充分滿足了探索欲求,接觸欲求以及安全欲求,撫愛和歸屬的需要在社會刺激的作用下逐步發展起來,兒童形成著對家庭的眷戀感、摯愛感,學習著母親的人格特征,這可說是兒童人格的初始發生和發展。

2、家庭結構環境的影響

家庭的自然結構有無缺損,家庭關係結構是否正常,家庭的意識形態是否健康,家庭的習慣傳統、生活作風是否良好等,這些因素間接作用於兒童,對其人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人將兒童的是非觀念同父母、朋友、學校教師、俱樂部領導人的是非觀念加以比較,發現子女同父母的是非觀念的相關比同其他人的相關要高得多。這表明父母對兒童的潛移默化影響何等重要。而子女同父母的相似性隨年齡增長而遞減。

家庭的氣氛,家庭成員對人對事的態度,與孩子接觸最多的親人的人格特征,都自覺不自覺地為兒童所知覺、所體驗,並可能遷移到他們身上。有的家庭夫妻之間表現得彬彬有禮、和藹可親,家庭成員對鄰居對他人友善、通情達理、樂於助人,孩子也就善與人交往、善良溫存、團結夥伴。有的父母言行粗魯、互相爭吵不休,與鄰裏不和,孩子也蠻不講理、出言不遜。有的家長不敬老人,甚至加以虐待,孩子也跟著學,對老人冷酷,缺乏同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