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傳世名曲欣賞
一、管弦樂作品
1.《第四十五交響曲》
〔作品簡介〕
這部交響曲是奧地利作曲家海頓早期創作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完成於1722年。它不僅旋律動人,而且演奏方式也十分新奇。樂隊演奏時點燃蠟燭照明(至今仍保持著這一傳統),當演奏到最後樂章時,隊員們依次完成自己的聲部,便吹滅自己麵前的蠟燭不辭而別,最後隻剩下兩個小提琴手在一支幽暗的燭光下寂寞地演奏著。這種特殊的演奏形式是海頓別出心裁的設計。因為當時艾斯特哈齊親王每年夏季總要帶領樂團去避暑,這一次比往年又延長了兩個月之久,樂師們思家心切,怨聲四起。海頓十分理解大家的心情,他總想用一種辦法來使親王領悟到這一點。於是他便在演奏這首交響曲時,采用以上那種請願式的演奏方式,巧妙地向親王反映出了大家的心情。演出結束後,醒悟的親王來到休息室,立即準許樂師們休假的請求。因此這部交響曲便被稱為“告別”交響曲。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整個樂隊以雄壯的氣勢奏出斬釘截鐵的第一主題,其節奏型蘊含著急躁的情緒。第二主題的旋律音型也是期待與不安的音調;展開部出現的因素使樂章的情緒歡快了起來,再現部則在這種氣氛中突然闖了進來。
第二樂章有些憂鬱的慢板,哀歎柔美的音調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聲部奏出。第二主題徘徊不定,似乎想掙脫憂鬱的感情,展開部表現了到處掙紮而又無濟於事的情緒,門德爾鬆曾說它是:“奇妙的、沉悶的樂章。”
第三樂章是小快板的小步舞曲。主旋律音樂忽強忽弱,變化不定。中間部分兩支圓號的吹奏則顯得低沉、幽暗。最後主旋律再現,悲愁的情緒有增無減。樂章在消沉與無可奈何的情緒中結束。
第四樂章由快板與慢板組成,前半部分還給人一種比較堅定的感覺;後半部分則開始了這部交響曲獨具特色的“告別”部分。進入慢板的歌唱性旋律後不久,一支雙簧管和一支圓號離席告別了,隨後大管也辭別了,其餘兩個管樂器也相繼告退,然後弦樂隊也從低音部開始一一離去,最後的尾聲隻剩下第一小提琴的兩個樂手在疲倦地演奏著哀婉淒切的音調。當全曲結尾時則隻剩下海頓一個人,他收起指揮棒,轉身向親王微微地鞠了一躬,交響曲就這樣結束了。
2.《第九十四交響曲》
〔作品簡介〕
該曲也是由海頓所作,充分表現了海頓幽默詼諧的性格,樂曲中處處洋溢著古典的芳香,有著巧奪天工的結構和高貴文雅的曲趣,是古今交響曲中最為人們熱愛的名作之一。這部交響曲作於1791年,同年3月23日在英國首演。“驚愕”的命題是由第二樂章引起的。
〔作品欣賞〕
這部交響曲共分為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極快板,G大調,68拍子,奏鳴曲式。
引子是如歌的行板,34拍子。輕快的第一主題呈示之後,直接由全樂隊的強奏加以發展。短小的第二主題在D大調上,它是一個歡快的曲調。展開部則由第一主題發展而成。再現部基本上原樣再現。
第二樂章行板,C大調,24拍子,變奏曲式。
交響曲首演後立即被取名“驚愕”,就是由於這一樂章引起的。據說當時英國的貴婦人大多數不真懂音樂,而是把參加音樂會當成高雅的點綴,因此在聽音樂時常常打瞌睡。海頓為此很不高興,想寫一首樂曲在那些貴婦人打瞌睡時驚醒她們。這個第二樂章據說就是為這個目的而寫的。音樂的主題弱而平淡,而且還反複一次,這就更容易使人打瞌睡。就在這時,全樂隊以最強的力度奏出了一個主和弦,狠狠地把打瞌睡的貴婦們嚇了一跳。
變奏曲的主題是一個極平淡的曲調,總共變奏四次。
第三樂章急速的快板,G大調整,34拍子,小步舞曲。
第一部分小舞曲主題由長笛和大管奏出,由於重音常在第三拍上,具有一種獨特的諧謔氣氛,音樂十分富於活力。
中部仍在G大調上,同時由於沒有按通常手法采用對比主題,而是采用第一部分的主題動機發展而成,因此很像第一部分的繼續。
第四樂章急速的快板,G大調,24拍子,雙主題回旋曲式。
第一主題是典雅而略帶憂傷的民歌風格主題,節奏活潑由小提琴奏出。第二主題在D大調上,是一個活潑樸素的民間曲調,由於弦樂作海頓式的歡快伴奏,使這一主題帶有舞曲的性質。
3.《第一百零一交響曲》
〔作品簡介〕
1794年,海頓應英國音樂家沙洛蒙的邀請再度訪問倫敦時,寫作了這部著名的交響曲。此曲因第二樂章伴奏部分的音型節奏很像鍾表擺動的節奏聲,因而被後人稱為“時鍾”交響曲。這部交響曲共分四個樂章。
〔作品欣賞〕
第一樂章奏鳴曲式。緩慢的d小調,34拍子的引子引出了D大調,68拍子的主部主題。上行音階式的主題由小提琴演奏出來。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對比不大,音調明朗而淳樸。
第二樂章G大調,24拍子,行板,主題采用單二部曲式的變奏曲。在這裏弦樂器撥奏出恰似鍾擺的“滴答、滴答”的固定節奏音型,伴隨著第一小提琴奏出的優美而嫵媚的旋律。
第三樂章D大調,小快板,34拍子,是一首宏偉壯麗的小步舞曲。第一部分的小步舞曲主題由二段式構成。中部輕盈活潑的旋律,在固定低音的背景上,由長笛奏出,也是二段曲式。第三部原樣再現第一部分的小步舞曲。
這是海頓這一時期的交響曲小步舞曲樂章中規模最大,最典型的一首。
第四樂章生氣勃勃的快板,D大調,22拍子,回旋奏鳴曲式。主部主題用三段曲式呈示,副部主題由第一主題派生而來。
這是一首回旋曲風格與奏鳴曲展開手法相結合的單主題終曲。主題中間出現的一些插部,頗具奧地利民間舞曲風格,它們使樂章熱烈、歡騰,尤其是采用複調手法的插部,更顯得輝煌壯麗。全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4.《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作品簡介〕
1788年的夏天是莫紮特一生中最陰鬱的時候,他用了六個多星期創作了他的最後三部交響曲:降E大調(K.543),g小調(K.550)和C大調《朱庇特》(K.551)。人們普遍把它們稱為第39、40、41交響曲。《g小調交響曲》體現出古典主義因素和浪漫主義因素的混合,這種混合成為18世紀最後幾十年的特點。
〔作品欣賞〕
全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奏鳴曲快板曲式,一開始就進入了很快板。小提琴奏出一個感情豐富的主題,確立了主調g小調,開始了呈示部。極為活躍的節奏賦予旋律不平靜的感覺,其它低音弦樂有生氣的伴奏更加強了這種感覺。第一小節中是級進運動,由第二小節中戲劇性的向上跳躍和第三小節中旋律的級進下行形成平衡。朝氣蓬勃的過渡段通過穩定的漸強保持了熱切的情緒,它引向對比調——關係調降B大調。第二主題由木管和弦樂演奏,使這個樂章一直向前的運動處於相對鬆弛的階段。這個旋律與第一主題的不平靜旋律形成直接對比,它以流動的節奏在狹窄的音域內運動,大部分是級進運動。
發展部是簡潔的,充滿了運動。它搜尋第一主題的各種發展可能,音樂發展得很遠,迅速地從一個遠關係調轉向另一個遠關係調。發展部一直沒有減緩進程,它作了大量轉回主調的轉調。我們聽到最初的主題和開始時一樣了。
再現部遵循了第一部分的過程。過渡段擴展並圍繞著主調變化。第二主題沒有變成G大調,而是變為g小調,呈現出奇特的溫柔音色。結尾部精神飽滿地進一步確定主調。
第二樂章,降E大調行板,也是奏鳴曲快板曲式。中提琴、第二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依次進入,用主調演奏第一主題。圓號為弦樂提供背景。在答句中旋律的獨特下降具有維也納式的優雅,由第一小提琴演奏。這個主題在大量裝飾音中展開。這個樂章不是那種建立在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的動力性對比上的奏鳴樂章。轉回主調是由木管——大管、單簧管和長笛——的對話完成的。這個樂章中的優雅裝飾,反映了一個正走向結束的時代中宮廷式的精美。
第三樂章,g小調,第一樂章的熱切情感重又出現。這首小步舞曲由於它所具有的活力和奔流氣勢而引起人們的注意,莫紮特在這裏超越了使這個樂章得其名的貴族舞曲範疇。兩個三小節的樂句後麵各跟一個五小節的樂句和一個三小節的樂句。
這部分的曲式是古典交響樂中小步舞曲樂章特有的曲式‖∶a∶‖∶b-a-小結尾∶‖。當a部反複時,曲式稍有變化。
中部是G大調,從小調轉到大調起到了鬆弛情緒的作用。音色也成了結構的一個因素,雙簧管、長笛和大管依次演奏同一樂句。當這個旋律重複時,圓號加入到弦樂中,產生了非常美麗的音響。
第四樂章終曲,很快板,緊湊的奏鳴曲快板曲式,具有突然性和緊迫性。在它優美的外表下麵,潛藏著不安寧的悲劇性。小調的第一主題是由第一小提琴演奏的,它以向上跳躍的琵音為基礎,呈現出古典主義時代所喜愛的型式,被人稱作“火箭主題”。第一小提琴歌唱出對比主題,這個主題是關係調降B大調的,它提供了寧靜和優雅的必要襯托。它由長時值的音符組成,在狹窄的音域內運動,大部分是級進或窄音程跳進,節奏變化較少。
發展部具有高度的戲劇性。各種樂器交替演奏“火箭動機”,它們在作急速的模仿時互相重疊,編織出複雜的管弦織體。通過遠關係調的迅速轉換,使緊張度保持在最大程度上。在再現部中,素材作了某些改變,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主題轉為主調g小調。從這個迷人的時刻開始,直到最後的終止,我們聽到一個偉大藝術家的精彩之極的音樂,寫這首樂曲時正是他的創作力處於頂峰的時候。
5.《第五交響曲》
〔作品簡介〕
《第五交響曲》又名《命運交響曲》,完成於1808年。該曲是苦難的貝多芬與殘酷的命運搏鬥,用熱血和意誌凝結而成的史詩。它反映了法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人民群眾為自由、幸福而鬥爭的大無畏精神和革命英雄氣概;表達了作者“通過鬥爭,獲得勝利”的偉大思想;歌頌了人民群眾對戰勝黑暗的封建勢力的偉大勝利。
〔作品欣賞〕
《第五交響曲》共有四個樂章。
第一樂章:c小調,明亮的快板,24拍,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由弦樂和單簧管強奏出“命運的敲門聲”。
它冷峻陰森,其勢洶洶,象征著命運咄咄逼人。由它發展成的主部主題呈現了激烈的不安情緒。
連接部是在降E大調上由圓號吹出的號角音調,它的節奏來自主部主題。
從號角聲中派生出來的副部主題具有如歌的抒情氣質。它在力度、演奏法、表情等方麵都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對照。但是在它的伴奏聲部仍不時地有命運動機節奏型纏繞著。
在副部主題的重複出現和發展中,命運動機的節奏型在低聲部經常伴隨出現,推動著音樂趨向戲劇性的高潮,最後在降E大調上結束了呈示部。
在展開部一開始,命運動機隨著力度不斷地加強,取得了中心地位,其後隻有連接部的號角音調與之抗衡;而副部主題幾乎全部淹沒了。毗連二度的音調和長音和弦的交替演奏,好像是在劇烈的矛盾衝突中出現的喘息,雖然聲音相對微弱,但是並不平靜。接著用樂隊全奏的強烈音響奏出命運動機的音樂片斷,並通過屬和弦引出再現部。
在主部主題再現之後,插入了一段由雙簧管獨奏的悠長而充滿哀怨的宣敘調旋律,而後是奔騰不安的連接部。
接著,大管在C大調上再現副部主題,增加了明朗色彩,更鮮明地顯露出英雄的因素,預示出鬥爭更加緊張,更富於戲劇性。
尾聲是整個樂章發展的頂點,主部、副部的因素交錯在一起,進行曲的出現加強了英雄的英勇剛毅的性格。但哀怨的下降音調和不安的情緒在音樂中又有顯露。最後在較暗的c小調上終止,但這場戰鬥並未完結。
第二樂章:降A大調,38拍,稍快的行板,雙主題變奏曲式。這一樂章具有描寫內心境界的性質。樂曲一開始,由中提琴、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題。在這裏,仿佛是英雄經過激烈的鬥爭之後,轉入沉靜的思索。富於彈性的節奏和優美、安詳的曲調,使這個主題具有內在的熱情和力量。
第二主題是進行曲性質的英雄主題,轉到明亮、剛毅的C大調上,由於加進了銅管樂器發展到全樂隊強奏時,成為一支英雄氣質的進行曲,鼓舞著人們的鬥誌。
在兩個對比鮮明的主題分別呈示後,便自由地交替進行變奏。
第一輪交替變奏是在保持主題骨幹、和聲、結構的基礎上,以連續的十六分音符把主題裝飾為起伏激動的旋律,所以在手法上屬於裝飾變奏類型。
第二輪交替變奏,先把第一主題的節奏進一步變碎,連續不斷的三十二分音符旋律在撥弦和節奏和弦的伴奏下具有激動不安的性質,在稍作停歇中出現主題自由展開的間奏。當第二主題的第二次變奏出現時,完全是號角齊鳴的凱歌。原主題的首尾中含有的溫柔因素沒有了,結構也壓縮了,這就使它具有性格變奏的性質。
此後是第一主題連續的兩個變奏:A3是在降a小調上:A4先在f小調,繼而又轉回降A大調,基本上回到主題原貌;最後自然地進入取材於第一主題並含有“命運敲門”節奏的進行曲風格的尾聲,有力地結束了這一樂章。
第三樂章:c小調,快板,34拍,複三部曲式。由於它是第一樂章的鬥爭繼續,又是通往勝利終曲的橋梁,因而采用了發展更為快速,並含有戲劇性對比的諧謔曲。
第一主題由兩個具有對比的分句構成:前一分句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快速奏出,充滿著向前突進的動力;後一分句是由小提琴奏出的,帶有一些遲疑不前的情緒。
第二主題是由第一樂章中“命運”動機衍變而來的,它像警號似的由圓號奏出。
隨後,具有不同色彩和氣質的兩個主題交替出現,造成了緊張的戲劇性效果,鬥爭再度開始,第一主題的那個猶豫的部分逐漸地變得堅強起來。
中間部分,作者采用了複調的寫作手法,由c小調轉為明朗的C大調,舞蹈性的主題由大提琴、低音提琴首先奏出,這個旋風般的舞蹈主題在各聲部交織出現,形成了一個群眾的熱情而歡快的舞蹈場麵,它揭示了人民心中戰勝命運的堅強信念,是看到勝利在望時內心歡躍情緒的寫照。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第一主題用撥弦演奏;第二主題由雙簧管用弱音奏出已喪失了威嚴的“命運”動機。之後,“命運”動機的節奏型隻是在定音鼓上出現輕微的回聲。而第一主題卻在這時自由地向上伸展,情緒逐步高漲,隨即引出全奏的雄偉壯麗的進行曲,勝利的洪流不可阻擋,音樂緊接著進入第四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