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曲欣賞(續)1(2 / 3)

6.《F大調第六交響曲》

〔作品簡介〕

這首交響曲是貝多芬於1807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貝多芬非常熱愛大自然,他在和大自然的完全融合中得到了豐富的創作靈感,並把它貫穿在這部充滿新意的交響曲中。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五個樂章。

第一個樂章到達鄉村時的愉快感受

F大調,不太快的快板,奏鳴曲式。樂章開始時,充滿生機的第一主題就由小提琴呈示出來,它的風格純樸明亮、清新愉快,使人感到非常親切和舒暢。第二主題是一個寬廣而舒展的曲調,它先由大提琴奏出,而高音部則配以流動的分解和弦。展開部由第一主題發展而成,主題中的動機在不同調性上充分展開,造成了鮮明的色彩變化。再現部中,第一主題配以三連音型的另一個旋律,音樂顯得更加活潑歡快。整個樂章既表達出了精神的安寧,又體現了生命的活力。

第二樂章在溪邊

降B大調,很快的行板,奏鳴曲式。

音樂表現出幽雅而寧靜的美景,仿佛躺在田野中的小溪邊,傾聽著那從鵝卵石上流過的潺潺水聲,陣陣微風不時吹動著岩邊的柳絲。昆蟲唧唧,小鳥啁啾。音樂實在是美不勝收。樂章的第一主題在弦樂奏出的溪水緩慢流動的背景上優美地出現。主題斷續的音調,好似下垂的柳絲柔情地親吻著平靜的水麵。第二主題是由一個優美而溫暖的樂句發展而成的。音樂變得更加甜美而愉快,在這個樂章的尾聲中,模仿夜鶯(長笛)、鵪鶉(雙簧管)、杜鵑(單簧管)的三重奏,音調柔和而富有感情,給音樂更增添了詩情畫意。

第三樂章鄉民們歡樂地集會

活潑的快板,F大調,複三部曲式。

這個樂章的第一、三部分是活潑的三拍子舞曲,描繪出了鄉民集會時的歡樂場麵。風笛吹出了愉快的曲調。開頭的舞蹈稍有節製,而後音樂強烈的發展表現出群眾的舞蹈越來越熱烈。第二部分是一個粗線條的舞曲,它表現出了德國鄉民們粗獷而劇烈的舞蹈。在第一、二部分反複演奏之後,第一部分的主題再一次出現,音樂變得更加熱烈而喧鬧,一切都陷到狂亂的氣氛中。突然,遠方傳來隆隆的雷聲,狂歡的集會被打斷了,人們匆忙地離去了。

第四樂章暴風雨

快板,f小調,自由曲式。

樂章開始的顫音造成了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恐怖氣氛。音樂的力度逐漸地增強,暴風雨越來越近了。隨著一聲霹靂,一道閃電把天空劈開,使得大地都跟隨著震顫了,緊接而來的是傾盆大雨,雷電交加,暴雨狂怒地撲向大地。音樂充分表現出大自然的無比威力。當暴風雨停息後,明媚的陽光從裂開的雲縫中露出。音樂在悠揚的牧笛聲中直接進入第五樂章。

第五樂章暴風雨過後愉快和興奮的心情

快板,F大調,奏鳴曲式。

暴風雨過去後,明媚的陽光普照著大地,田野上呈現出一派清新甜美的景象,遠方傳來優美的牧笛聲。第一主題便在這種意境中自由流暢地出現,它是一個帶有牧歌風格的旋律。第二主題是一個活潑的音調,它好像從大自然中吸取了新的力量,顯得到處充滿生機。最後樂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

7.《第八交響曲》

〔作品簡介〕

該曲是1822年舒伯特25歲時創作的。這個作品顯示出舒伯特的光輝燦爛的管弦音響、他的使樂器歌唱的能力和他對木管樂器和銅管樂器的獨特處理手法。

〔作品欣賞〕

全曲共有兩個樂章。

第一樂章,適中的快板,以三個樂思為基礎。第一個,具有引子主題的性質,建立了主調b小調。它在很弱的神秘氣氛中於低音區出現,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這是簡單而值得注意的描述,節奏並不活躍,但有三個很適宜發展的動機。旋律的運動是級進的和小音程跳進的。然後是在主調中的寬廣起伏的旋律,由雙簧管和單簧管在弦樂不停頓的伴奏下奏出。在主調和對比調之間的過渡段由大管和圓號演奏的持續音組成,後麵跟了三個和弦,它們有效地從b小調轉到G大調。這時便可以聽到由大提琴演奏的著名抒情主題了,單簧管和中提琴演奏切分的和弦伴奏。這個旋律洶湧向前的浪潮形成的寬廣起伏是令人驚奇的,而它的形式又是多麼簡單。

在呈示部中就已經開始把這個主題分解為動機。

發展部以結構性力量、緊張的戲劇性和氣勢為其特點。第一主題進行擴充和發展而來的。這個主題顯示了潛在的能量,在交響織體中逐步地增加了力量和動力。它一會兒由低音弦樂演奏、高音弦樂作模仿,一會兒一個片斷又發展成新的樂思。

再現部重述了第一部分的素材。大提琴的抒情主題轉到b小調的關係大調D大調上。結尾部又出現了引子主題,用這個樂章得以發展的樂思在主調中結束了這個樂章。

第二樂章,E大調這個樂章采用簡縮的奏鳴曲式,即隻有呈示部和再現部而無發展部。開始和弦的音響完全是浪漫主義的,在低音提琴的下行撥奏音的背景上由大管和圓號奏出,從這開始的和弦中浮現出弦樂演奏的主部主題。

樂隊的漸強引出在關係調升c小調上的第二主題。這是一首由單簧管唱出的徐緩的歌曲,雙簧管與之作答,弦樂的切分和弦作為伴奏。

呈示部的結尾段作了活躍的交響擴展,然後兩個主題在再現部中返回,在色彩上作了細微的變化。在結尾部中又出現了開始的幾小節。

8.歌劇《唐·璜》序曲

〔作品簡介〕

《唐·璜》是莫紮特創作的一部二幕歌劇。該劇於1787年首演於布拉格。劇情大意是:17世紀,西班牙塞維爾城的一個好色之徒唐·璜,潛入到司令官的女兒安娜的閨房中對他進行調戲。安娜大聲呼救,唐·璜則撥劍刺死了聞聲趕來的司令官,然後逃之夭夭。他厚顏無恥、玩世不恭,到處招搖撞騙。利用自己特有的魅力與卑鄙的手段,欺騙了許多村女與小姐,被唐·璜遺棄的情人埃爾微趕來揭穿了他卑鄙的嘴臉。一天,唐·璜遊逛到墓地,開玩笑地邀請司令官的石像共進晚餐,塑像竟點頭應允,當晚石像果然來了,嚇得人們紛紛逃跑,而唐·璜卻故作鎮靜地歡迎他。不料一聲巨響,地麵裂開,冷酷的石像把唐·璜送進烈火燃燒的地獄裏去了。

〔作品欣賞〕

該曲采用奏鳴曲式寫成,音樂生動地反映出了劇中的內容。其中司令官與唐·璜的主題是序曲中主要的音樂材料。

長大的引子幾乎完全采用司令官石像出現在唐·璜家中的場麵音樂。陰森恐怖的和弦像是石像沉重的步履。中提琴忐忑不安的音調預示著唐·璜的驚恐心情。管樂的長音表現出了司令官冰冷的麵孔。

呈示部主部主題與引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是玩世不恭的唐璜的形象,它樂觀、愉快、充滿生命力與熱情。疾速的音樂進行與清澈的配器,使一切更顯得輕快、活躍和明朗。副部主題顯得強勁有力,但同時還夾雜著小提琴輕快的音調,仿佛是唐·璜輕浮性格的寫照。

展開部中,這兩個主題展開了激烈的衝突,音響變得越來越緊張尖銳,音樂中激動人心的氣氛達到了高潮。

再現部後沒有結束部。音樂逐漸從激烈的音響中掙脫出來,變得清澈而明朗了。它直接過渡到歌劇的第一幕第一場。但作為音樂會序曲而獨立演奏時,作曲家另外寫了一段結尾。

9.戲劇《柯裏奧蘭》序曲

〔作品簡介〕

該曲是貝多芬為德國作家柯林的戲劇《柯裏奧蘭》而寫的配樂序曲,它是貝多芬最熱情和最富戲劇性的作品之一。

這部戲劇描寫的是,公元前5世紀,羅馬貴族出身的武士柯裏奧蘭,帶領著人民反抗貴族統治,後被統治者逐出國外,他在憤怒之下帶領著異族的軍隊來攻打羅馬。當他來到羅馬城下時,由於他的母親和妻子的哭勸,使他在各種複雜的矛盾心情下自殺身死。

〔作品欣賞〕

該曲集中地概括了這部悲劇的內容。貝多芬以強烈、直率、簡明的音樂手法,栩栩如生地刻劃出了一個偉大的悲劇性的人物。樂曲在強有力的戲劇引子之後由弦樂奏出激昂的第一主題,它具有無比的魄力,描繪柯裏奧蘭在逆境中煎熬的心情。

由小提琴奏出的第二主題,描繪了母親的純真感情。它先在關係大調上出現,在發展中變成小調,而且音樂情緒也越來越激動。最後,在定音鼓的襯托下,這一柔情的主題變成了淒愴的性格。展開部以呈示部小結尾中的激動的新材料發展而成。再現部比呈示部有所縮減。

序曲有一個長大的結尾。在這裏,柯裏奧蘭的主題逐漸地破碎,音樂的音響越來越弱,速度也逐漸減慢。這一切都示意著悲劇結局的即將到來。最後,樂曲以低間弦樂器寂靜而深沉的撥弦而結束。

10.歌劇《自由射手》序曲

〔作品簡介〕

歌劇《自由射手》,也曾譯作《魔彈射手》,它是德國作曲家韋伯於1820年創作的。故事題材取自歐洲古代一個名叫《黑獵人》的民間傳說。歌劇的主題思想是描寫善與惡的鬥爭,最後以善獲得勝利而結束。歌劇故事梗概是這樣的:

年輕的獵人馬克斯和守林人的女兒阿格泰相愛。守林人見這個青年性格勇敢,為人正直,考慮到自己年老,便向公爵請求允許讓馬克斯來接替自己的職務。公爵同意了,但是,按照規定:新守林人必須在射擊比賽中獲勝,才有資格得到這個職位。

在預賽中,馬克斯失敗了,他忐忑不安,憂心忡忡。正在這時,一個名叫卡斯帕爾的放蕩青年,用花言巧語騙馬克斯到惡魔常去的“狼穀”去取百發百中的魔彈。實際上,卡斯帕爾不懷好意,他在打阿格泰姑娘的主意。馬克斯聽信了卡斯帕爾的話,經過許多困難,到“狼穀”取到了魔彈。第二天比賽時,獵人連發六彈,顆顆命中目標,剩下最後一顆子彈了。這時,公爵指著一隻白鴿要獵人射擊。獵人瞄準目標正要開槍時,突然聽到一聲叫喊:“不要開槍!”。原來,這隻白鴿是阿格泰變的。可是槍彈已射出槍膛,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一位不知名的隱士施出魔法讓子彈拐了彎,並射中了正藏在樹上偷看的卡斯帕爾。公爵查明原因後,寬恕了獵人,讓他接替守林人職務。馬克斯終於和阿格泰幸福地結合了。

〔作品欣賞〕

歌劇《自由射手》序曲,概括了歌劇故事的內容,樂曲用奏鳴曲式寫成。開始,有一段緩慢的引子。由圓號吹奏出安靜的旋律,它描繪了波希米亞森林清晨的美麗的景色。

突然,出現了一些不協和音和定音鼓的敲擊聲,大提琴演奏一段低沉的曲調。這是惡魔的主題,它陰森而恐怖,預示一場善與惡的鬥爭即將展開。

呈示部的第一主題是從劇中馬克斯的一段詠歎調選來的。這裏伴奏上用了許多動蕩音型,表現馬克斯在射擊預賽中失敗,心中惶恐不安。

接下去是一個連接部,音樂素材取自歌劇第二幕“狼穀”一場。它是卡斯帕爾的主題。這裏,既刻畫了卡斯帕爾的陰暗心理,也描繪了狼穀的恐怖、陰森。

副部主題建立在馬克斯和阿格泰這兩個主題上。馬克斯主題取自第一幕裏詠歎調旋律,用單簧管來演奏,表現出他的憂慮。

然後,是發展部。它把上麵兩個主題進行了深一步的陳述。但是,這個發展部不是很長。很快再現部就出現了。樂曲最後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11.歌劇《威廉·退爾》序曲

〔作品簡介〕

歌劇《威廉·退爾》是意大利19世紀早期著名的歌劇作曲家羅西尼於1828年到1829年根據席勒的同名劇改編的。劇情描寫12世紀時,奧地利軍隊侵占了瑞士。100年過去了,瑞士人民再不能忍受異族統治,決心爭取解放。威廉·退爾是這個革命運動的英雄人物之一。在奧地利統治瑞士100周年紀念日那一天,奧地利總督叫部下把他的帽子掛在竹竿上,命令過路的瑞士人向他的帽子行禮,否則處以重罰。威廉·退爾和他的兒子出門打獵,經過竹竿,因不肯行禮而被捕。當總督知道他是有名的射手,故意刁難他,叫人把一個蘋果放在他兒子的頭上,要威廉·退爾去射那蘋果。威廉·退爾沉著、冷靜,一箭射中,同時,他毫不畏懼地、坦率地說:“倘若那一箭我沒有射中蘋果,第二箭我就要射死總督。”總督大怒,命令部下把威廉·退爾押送到河對岸的監獄裏關起來。在渡河時,他們遇到暴風雨,威廉·退爾乘人不備,跳水逃走了。上岸以後,他躲在總督要經過的路旁,待他來到時,一箭射死了他。不久,武裝起來的瑞士人民,向侵略者發動了攻擊,經過艱苦戰鬥,瑞士人民終於取得了最後勝利。

〔作品欣賞〕

該曲以簡練的手法概括了劇情,音樂形象、生動。樂曲由四個部分組成:

(1)黎明描寫阿爾卑斯山黎明時恬靜的景色。威廉·退爾在這裏過著田園生活。開始,由大提琴獨奏出一段幽靜的曲調,其它幾把大提琴為之伴奏。

雖然這裏描寫的是自然景色,但是它象征著的是瑞士的黎明。

(2)暴風雨描寫威廉·退爾被捕後,在船上遇到暴風雨以及逃跑的情景。小提琴的顫音加強了樂曲的緊張氣氛,預示一場暴風雨即將來臨。半音下行樂句,是對狂風的描繪。

(3)牧歌描寫雨過天晴後,阿爾卑斯山區的美麗景色。長笛演奏的牧歌風的曲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4)進行曲描寫瑞士人民奮起戰鬥,終於趕走侵略者贏得勝利。這段音樂是以號聲為前奏的。

隨後出現的音樂,描寫騎兵奮勇前進,在節奏上模擬了馬蹄奔馳的節奏,音樂帶有英雄氣魄。樂曲最後在歡慶凱旋的氣氛中結束。

12.歌劇《羅馬狂歡節》序曲

〔作品簡介〕

《羅馬狂歡節序曲》是法國作曲家柏遼茲於1844年所作歌劇《本維努托·切利尼》第二幕的前奏曲。它生動地表現了羅馬狂歡節的熱鬧場麵。

歌劇《本維努托·切利尼》取材於16世紀意大利著名雕塑家本維努托·切利尼生活中的戀愛故事。故事發生的背景是羅馬狂歡節的熱鬧場麵。這首序曲就是以歌劇的這一中心場麵的音樂為素材,表現了切利尼與其相愛的女友苔蕾莎在酒館的化裝舞會上翩翩起舞的情景,以及慶祝節日的人群在街頭、廣場狂歡的熱烈情緒。

〔作品欣賞〕

這首序曲的形象比較單一,因而結構也較單純,沒有采用序曲常用的奏鳴曲式,而由歌曲式的行板與快速的舞曲兩部分組成。

樂曲開始是以一個歡快熱烈的舞曲短句(第二部分舞曲的片斷)為引子,引出由英國管吹奏的行板第一主題——切利尼在第一幕中表白愛情的詠歎調《苔蕾莎,我愛你》的旋律。

在英國管完整地吹奏這個溫柔的第一主題之後,繼由中提琴在木管樂器的伴合下複奏,更加優美抒情。當它在銅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活躍的節奏伴奏下輪奏時,使情緒熱烈激動,達到第一部分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