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曲欣賞(續)1(3 / 3)

第一部分的末尾,由木管樂器奏出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經過句,隨後,樂曲進入熱烈歡快的第二部分。在這部分裏有三個音樂主題。首先由裝有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68拍子的第一主題。在第一主題之後,樂曲以???輕奏出富於動力性的第二主題。

這兩個主題經過充分展開後,整個樂隊以強烈的音響奏出了第三主題,迅猛狂放,充滿了熾熱的狂歡氣氛。

此後是這一主題旋律輪番變奏、再現,第二主題則穿插其間,表現了歌劇第二幕中節日舞蹈的熱烈場麵。當情緒達到高潮時,音樂嘎然收住,由木管樂器與弦樂器悠然的間奏引出切利尼詠歎調的優美旋律,由“歌唱”代替了“舞蹈”。但片刻的幽靜隨即進入更加熱烈的狂歡場麵;薩爾塔萊羅舞曲節奏的貫穿,高音區持續音的長鳴,夾雜著長號的歡呼(切利尼詠歎調的片斷),再度把樂曲推向高潮,最後在ff的震音下強而有力地結束全曲。

13.戲劇《仲夏夜之夢》序曲

〔作品簡介〕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19世紀歐洲浪漫樂派作曲家門德爾鬆於1826年夏天讀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劇本後有感而作。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劇情的手法寫成,而是用他讀到這個故事時所產生的印象和幻想情趣寫作的。門德爾鬆寫作這首序曲時年僅17歲,他還不能真正的理解莎翁這出名劇所包含的社會意義。所以,從音樂角度講,它是一首帶幻想性質的序曲。

〔作品欣賞〕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E大調,用奏鳴曲式寫成。前麵有個引子,由木管樂器輕柔地演奏四個持續和弦。

然後,由小提琴和中提琴接奏一個同名小調和弦。上麵這些和弦的出現,造成一種神秘的氣氛。

隨後,出現了一個基本主題,它是小精靈的主題。是由小提琴用輕盈的跳弓快速地演奏,描寫一群小精靈在森林中追逐、嬉戲。

這個小精靈主題在序曲多次出現。

呈示部第一主題是仙王和仙後的主題。E大調,22拍。它是由小提琴來演奏的,略帶些威嚴的氣氛。有時,它和小精靈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呈示部第二主題非常柔美。它是B大調,22拍,是劇中兩對戀人的愛情主題;呈示部快結束時,出現了一段新曲調,它的旋律中大跳和斷音的頻繁運用,以及突發性的力度強弱對比,都帶有較明顯的諧謔性質。

描繪了小精靈們的舞蹈有時是輕快的,但有時出現粗獷有力的動作。另一方麵,表現了他們善於搞惡作劇的特性。

發展部是用上述幾個主題發展而成。由於它處於樂曲的中間部分,因而在氣氛上顯得很輕盈。它對森林中朦朧的景色再一次作了渲染。由於這裏運用木管樂器,低音較多,使人感到在黑暗森林中帶有些恐怖的氣氛。接下去,小提琴用低音演奏第二主題。就好像是愛情上受到阻撓,遇到不幸產生的悲哀。

再現部開始,小精靈的主題又出現了。這裏,愛情主題和諧地發展著。音色、情調比前麵更加迷人。這一段描繪了兩對戀人終於清除了懷疑和怨恨,重歸於好。

在這之後,是樂曲的尾聲。這裏,再現了小精靈的主題和第一主題,表示小精靈們和仙王、仙後對戀人終成眷屬的祝賀。隨後,又出現了引子裏聽到的那四個持續和弦,表現仙王、仙後和小精靈們已回到仙境之中,又把聽眾帶進夏夜夢幻的神奇世界裏。這四個和弦與引子裏的和弦遙相呼應,形成渾然一體,實在是作曲家的妙筆!樂曲最後在十分美好、安詳的氣氛中結束。

14.《1812》序曲

〔作品簡介〕

《一八一二序曲》是俄國19世紀偉大的作曲家柴科夫斯基以俄國人民反抗拿破侖的入侵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曆史事件為題材而創作的。因為俄法戰爭發生在1812年,所以,題名為《一八一二序曲》。是1880年春季,作者應魯賓斯坦的要求,為重建毀於1812年抗法戰爭中的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而創作的。

〔作品欣賞〕

序曲以奏鳴曲的形式寫成。長大的前奏部分,表現了俄國人民恬靜和美好的生活情趣,樂曲徐緩、壯闊,蘊含著對和平生活的無比熱愛。爾後,樂曲引深,出現煩躁不安的旋律,預示著災難的來臨;硝煙彌漫,烈焰衝天,大地在發抖,人民在憤怒中崛起,音樂發展到了前奏的後半部分,愈來愈趨向高潮。這時,出現了號角的騎兵主題,它多次反複之後,出現一個短暫的休止。然後樂曲進入呈示部,動人心魂的馬蹄聲和刀劍的撞擊聲,展示了萬馬奔騰的戰爭場麵。樂曲在展開中出現了《馬賽曲》的旋律,揭示了法軍入侵的情景。隨後,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抒情旋律,烘托出人民對祖國的熱愛及思戀的主題。序曲的展開部又進一步描繪了宏偉的戰爭場麵,繼而再現了呈示部的主題和馬賽曲的主題,並以強烈的四音下行的音響不斷反複,迅速逐漸減慢中,表現出侵略軍兵敗如山倒的情景。最後,在序曲的結尾部分引用了沙俄國歌的前半部曲調,表現了全民慶祝勝利的熱烈場麵。這時教堂鍾聲響徹雲霄,樂曲在歡樂而振奮的情緒中結束。

15.《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作品簡介〕

17世紀時,眼光短淺的俄國封建地主們,為了擴展自己的勢力,不惜破壞整個俄羅斯利益,買通近衛軍頭子,圖謀篡奪力主國家統一的彼得大帝王位,最後陰謀未能得逞。1870年的一天,俄國著名文藝評論家斯塔索夫讀到這一段曆史故事後,很受啟發,於是他找到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建議他把這個曆史故事編成歌劇,這就是穆索爾斯基的歌劇名作《霍宛興那》。

《霍宛興那》這部歌劇,現在已經很少上演了。但是它的序曲,卻經常出現在音樂會上,因為《霍宛興那》這個劇名難於理解。所以,穆索爾斯基給它另起了個通俗而又寓意深刻的名字:《莫斯科河上的黎明》。

《莫斯科河上的黎明》是一首完整的管弦樂序曲。它的寓意深刻、象征著俄羅斯人民的覺醒,激發起千百萬人民的愛國主義熱情,因此,它格外受到蘇聯人民的喜愛。

〔作品欣賞〕

樂曲開始,有一段輕柔的引子。它描繪了莫斯科河及兩岸清晨的景色,莫斯科河水在靜靜地流淌,克林姆林宮迎來了黎明,灰暗的城牆沐浴在一層紅色的霞光中,尖尖的塔頂映著朝陽發出金色的光芒。

這個優美的引子是從主題前幾小節變化而成的。不難聽出,這個曲調帶有濃鬱的俄羅斯民歌風味。而副題的民歌風味也很濃,它在性格上比主題更活潑、明朗。

這兩個主題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它不僅是對景色的描繪,也是對俄羅斯民族性格的描繪。莫斯科蘇醒了,優美的旋律、豐富的配器使人們從中體會到各種景象。這裏有公雞報曉,有近衛軍巡邏的腳步聲,有教堂晨禱的鍾鳴,以及人們的歌唱。

16.《西班牙狂想曲》

〔作品簡介〕

管弦樂《西班牙狂想曲》由法國著名作家亞裏克西斯·埃曼紐埃爾·夏布裏埃寫於1883年。在這前一年,夏布裏埃偕夫人到西班牙旅行,對那裏民族風格濃鬱的音樂舞蹈十分喜歡,並記下了許多素材。回到法國之後,他用這些素材作為主題,創作了《西班牙狂想曲》。這支曲子是38拍,結構上不拘一格。前麵有段引子,是由弦樂器撥奏兩拍子節奏型開始的。

〔作品欣賞〕

第一主題是一首霍塔舞曲。它的性格十分活潑,先由小號和大管演奏,然後圓號加以複奏,最後發展為全奏。裏麵加有鈴鼓,更突出了西班牙舞曲的特點。

第二主題和上麵主題不同,它是用五聲性音調寫成的,比較抒情,由大管、圓號、大提琴等中低音樂器演奏。

第三主題由大管演奏,提琴用撥弦為之伴奏。

第四主題先由小提琴和木管樂器演奏。

第五主題由弦樂擔任,木管樂器和豎琴為之伴奏。

上麵這五個主題依次重現一遍之後,樂曲情緒越來越熱烈,其間,長號加入演奏,把情緒推向高峰。最後結尾在極其歡騰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17.《林肯肖像》

〔作品簡介〕

1942年,美國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著名指揮家柯斯特朗茲委托三個美國作曲家創作美國三位偉大人物的肖像音樂。科普蘭的《林肯肖像》便是其中的一部。這部作品完成於4月16日,題獻給柯斯特朗茲,5月14日由柯斯特朗茲指揮首演。

科普蘭選擇美國著名總統林肯為題,是為了鼓舞美國軍隊在大戰中的士氣,激發美國人民的愛國熱情、音樂采用兩首美國歌曲為基礎,一首是福斯特的《開普城的競賽》,另一首是美國民歌《春日山地》。音樂中還加入了從林肯的書信和演說中摘錄的朗頌詞。

〔作品欣賞〕

樂曲大體分為三個部分,中間不間斷地連續演奏。

引子、慢板。樂曲首先由小號和長笛奏出一個神秘的動機。據作曲家說:“這是表現包圍著林肯個性的宿命論的神秘感。”然後從這種神秘的氣氛中浮現出一個樂句,它由大管奏出,並越來越緊張,而最終達到高潮。

第一部分音樂采用美國民歌《春日山地》為素材,並加以變化,從而表現出林肯柔和與純樸的性格。它先由加弱音器的小號呈示並反複演奏。然後音樂逐漸轉入熱鬧的第二部分,表現了林肯時期美國的繁榮景象。音樂以福斯特的《開普城的競賽》為主要主題材料,同時穿插有讚歌的音調。這一部分在最高潮中結束後進入了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是帶有朗誦的音樂。表現林肯性格的主題由銅管與木管樂器用複調方式奏出,同時由弦樂器奏出主要旋律。這時音樂中出現了林肯演說的朗誦詞:“同胞們!我們不能回避曆史……”最後朗誦道:“這個國家在上帝保佑下,必能獲得自由與新生,擁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遠不會從大地上消滅。”音樂在強奏的C大調三和弦中結束。

18.《藍色狂想曲》

〔作品簡介〕

《藍色狂想曲》是美國作曲家喬治·格什溫在1924年初寫成的。如今聽起來,還是那麼新鮮、引人入勝,他把爵士樂和交響樂這兩個風格完全不同的音樂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並取得成功。這不僅僅是一首音樂的成功,它的偉大意義在於:“把爵士音樂從表現西方現代生活的肮髒情景中解放出來。”同時,他使美國音樂躋身於世界音樂之林。因此,格什溫作為作曲家格外受到美國人民的尊敬。

〔作品欣賞〕

這首樂曲的管樂器演奏部分需要高度的技巧,它使用了大量爵士音樂的切分音節奏和許多富於“布魯斯”風格的主題,並采用傳統音樂的主題動機的展開手法,使樂曲具有較大的規模。全曲不間斷演奏,但卻明顯地具有古曲協奏曲三個樂章的結構特征。

第一部分由單簧管從低音區弱奏的顫音開始,在逐漸增加力度的同時,急速向上滑奏了三個八度,隨即在高音區奏出爵士風格的向下迂回的主題。這個主題是這首樂曲的主要主題。接著管樂器奏出了一個更加活躍的第二主題的鋼琴的獨奏主題。鋼琴的第一個華彩樂段和主要主題由全樂隊奏出之後,在鋼琴的技巧性經過句和打擊樂器奏出的爵士節奏背景上,小號奏出了一個插部主題。音樂在這裏達到小高潮。最後低音管弦樂器又呈示出一個新主題,它和第一、二主題在一起交織發展,在這中間還插入了兩次鋼琴的華彩樂段,然後以半終止結束了這一部分。

第二部分相當於協奏曲的慢板樂章。行板的主題是懷特曼樂團風靡一時的著名主題。

它在發展成華彩風格的同時,速度逐漸加快,最後達到了讚美歌般的高潮。緊接著,鋼琴用主題動機加以展開和發展,最後又出現了第一樂章的兩上主題,然後音樂不間斷地進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相當於協奏曲的末樂章,是一個帶有狂想曲風格的終曲。音樂從第二部分的華彩樂段中接過來,然後反複使用前麵各部分的主題,最後在樂曲開始時的單簧管主題的全奏中華麗地結束了全曲。

《藍色狂想曲》以它那新奇而充滿特色的風格,成為本世紀以來最受人們歡迎的美國音樂作品之一。在這部作品中,作曲家大膽而成功地將美國民間爵士樂的旋律風格與節奏特點和交響音樂的形式結合起來,取得了驚人的藝術效果。美國作曲家弗吉爾·湯姆森指出:“《藍色狂想曲》是迄今美國作曲家所寫的最成功的管弦樂作品。”

19.《五首管弦樂曲》

〔作品簡介〕

《五首管弦樂曲》是由德國18世紀末、19世紀初最重要的作曲家卡爾·馬利亞·韋伯恩於1911—1913年間所作。

這部作品中濃縮的抒情使樂曲具有空前的簡潔:這組五首樂曲約持續五分鍾。第四首在整個管弦樂文獻中是最短的一首,隻有六又三分之一小節,演奏時用不了半分鍾。

該曲是為一個管弦樂小組譜寫的,其中每一個演奏者都是獨奏者。這首樂曲屬於韋伯恩無調時期,也就是十二音時期之前的作品,基調是當時風行於歐洲的表現主義。

〔作品欣賞〕

第一首樂曲,Sehrruhigundzart(很平靜,柔和)。這首樂曲以小號和豎琴演奏的單個的音開始,接著是鋼片琴演奏的一個音,中提琴和豎琴演奏的泛音,長笛用花舌奏法演奏的一個單音。這種稀疏的動機式的織體持續十二又四分之一小節,力度從???到??。

第二首樂曲,Lebhaftundbewegt(活潑地,柔和地移動)。這是這組樂曲中唯一快速的一首,除了兩次短暫的轉向2/4之外,全曲是三拍子節奏。單簧管和小提琴在開始小節陳述了各自的動機。精致的音響織體延伸了十四小節,這織體是由動機式的單元和單一音符的音響構成的,從?運動到帶有威脅而又緊迫的fff。

第三首樂曲,SehrLangsamundausserstruhig(很慢,極為平靜)。韋伯恩是真正的奧地利之子,他熱愛家鄉的山巒和那裏的鍾聲。這第三首樂曲幾乎可以算是對鍾聲音響的研究,展現了一幅鍾聲回蕩在清淨的山間開闊地上的景色。這首樂曲有十一又二分之一小節,6/4(有一小節3/4,一小節2/4)。簧風琴、曼陀林、吉它、鋼片琴、豎琴、鍾琴和牛鈴鐺演奏顫音及重複的音,定音鼓的柔和震音作為襯景,而單簧管、加弱音器的圓號和長號、小提琴、加弱音器的中提琴和大提琴演奏他們簡短而又精細的動機。

第四首樂曲,Fliessend,ausserstzart(流暢的,極為柔和),3/4。單簧管、加弱音器的小號和長號、曼陀林、鋼片琴、豎琴、小軍鼓、加弱音器的小提琴,以及中提琴在精確的六又三分之一小節裏展開了它們的花飾圖案。開始的十二個音都不相同,亦即一個音列。沒有使用在中央C音下麵的音。曼陀林演奏了一個音型,豎琴的和弦伴隨著它,加弱音器的小號的音型作答。小提琴演奏了五個音作為結束,力度???,wieeinHauch(像悄悄話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