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世名曲欣賞(續)2(1 / 3)

第五首樂曲,Sehrfliessend(流暢的),節拍3/4,其中有九小節2/4。這個樂章由三十二小節組成,是最精心譜寫的。閃爍的動機逐漸達到高潮,在第九小節簧風琴演奏了一個很強的和弦。之後是突然的平息。由全體樂隊演奏的幾個打擊樂式的和弦達到了第二次力度的巔峰。最後十五小節的配器稀疏,用最柔和的力度演奏。音樂逐漸減弱至靜寂。

20.《塔索》

〔作品簡介〕

塔索,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詩人,他有才華和誌向,可是生前的境遇很壞,飽受痛苦。

這是匈牙利鋼琴家、作曲家李斯特於1849年根據英國著名詩人拜倫的詩《塔索的哀訴》寫成,準備用作德國作家歌德的戲劇《托誇多·塔索》的序曲。因為那一年8月28日,是歌德誕生100周年紀念日。這首交響詩全名叫《塔索的悲傷和勝利》,簡稱《塔索》

〔作品欣賞〕

李斯特在這首交響詩裏,采用“威尼斯船歌”作為基本主題,代表塔索的形象。而“船歌”的歌詞是選自塔索的主要作品:史詩《耶路撒冷的得救》的第一段。這首長詩記敘了十字軍奪取耶路撒冷的事跡。雖然是“船歌”,但是它的曲調是在C小調上進行的,帶有淒涼和憂傷的情調。

這個主題經過發展,變得宏偉而莊重,好像是對塔索人格的寫照。

第二主題轉E大調。它是由小號來演奏的。表現了塔索的堅定決心和信念。這個主題經常被人們稱之為“塔索主題”。這個主題經過發展,引出了一段三拍子小步舞曲。它的性格溫柔、典雅,描繪了塔索的愛情生活,它是由小提琴來演奏的。

接下去,再現塔索的主題。它的一部分後來變成勝利的進行曲,象征塔索詩歌藝術上的成就終於被人們所承認。

最後,鼓號齊鳴,四麵八方響起頌歌,讚美塔索不朽的藝術成就。

21.《羅馬的噴泉》

〔作品簡介〕

《羅馬的噴泉》又名《羅馬四名泉》,由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奧托裏諾·雷斯庇基創作於1916年。樂曲分四個部分,分別描繪了在四個不同時辰(黎明、早晨、中午和黃昏)、羅馬四個有名的噴泉給予作曲家的印象。

〔作品欣賞〕

(1)黎明的朱麗亞峽穀噴泉

樂曲是C大調、64拍、稍快的行板、三部曲式。

開始,小提琴在高音區持續演奏十六分音符泛音,描繪出黎明前後的景色—東方漸漸發白,萬物逐漸蘇醒。然後,雙簧管在小提琴伴奏下,吹奏牧歌風的A段主題。牧童正趕著牛群,從朱麗亞峽穀噴泉邊走過。這個主題繼而由單簧管和短笛演奏。在旋律進行中,雙簧管模擬小鳥的叫聲,使田園風味更加濃鬱。

B段主題也是牧歌風味的。它是E大調、64拍。由大提琴和雙簧管主奏。

然後,將主題傳遞給單簧管演奏。最後,樂聲逐漸減弱,仿佛牛群遠去並消失在晨霧中。

(2)清晨的特裏頓噴泉

特裏頓是傳說中的、半人半魚的海神。他經常和水神納伊耶多在一起追逐、嬉戲。特裏頓噴泉位於巴魯貝裏尼廣場。噴泉下方是特裏頓吹奏貝笛的雕像。

樂曲是降A大調、34拍、急板。先由小提琴和木管樂器演奏顫音,然後由木管樂器演奏一段輕快的舞曲。豎琴為之伴奏。描寫水神納伊耶多在特裏頓的笛聲伴奏下翩翩起舞。

(3)正午時分的特萊維噴泉

特萊維噴泉位於特萊維廣場,噴泉因此而得名。這座噴泉的雕塑的圖像,是海神列普君趕著馬車正在奔馳。車上有海仙女西倫和海神特裏頓等,塑像氣勢磅礴。

樂曲是c小調、34拍、中庸的快板。

主題由英國管和大管演奏,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為之伴奏。聽到它,使人想到海神,就像那馬車在奔跑,車輪飛轉。推出高潮後,加弱音器的小號再現主題,然後木管樂器接替,音量漸弱是描寫馬車遠去。

(4)黃昏時梅迪契別墅噴泉

它和前三個噴泉不一樣。由於是在別墅花園裏,環境比較優雅,在夕陽餘輝的映照下,顯得有些孤寂。

樂曲是E大調、44拍、行板、三部曲式。

A段主題由長笛和英國管演奏;B段主題轉同名e小調。先由小提琴獨奏,繼而由第二小提琴演奏;最後是尾聲。夜幕降臨,小鳥歸巢,大地安睡,但四個名泉永遠不停地流淌。

樂曲最後在詩情畫意中結束。

22.《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作品簡介〕

1926年,格什溫到巴黎旅行。一天,他漫步在香榭麗舍大街。頭腦裏突然浮現一個漫步的音樂動機,他把這個帶有幽默情趣的、活潑的主題記了下來。兩年後就完成了一部音詩,欣然命名為《一個美國人在巴黎》。

〔作品欣賞〕

樂曲開始是F大調、24拍、小快板。由小提琴和雙簧管演奏漫步主題。長笛和大管則用對位手法與之配合,表現作者漫步時,心情十分舒暢。樂曲經過發展,出現了汽車的喇叭聲和流行歌曲的音調。這是對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車的描繪,流行歌曲則是寫街上咖啡館裏傳來的聲音。這時,單簧管呈現第二主題,它轉成了降B大調,旋律帶有爵士音樂的特點。表現作曲家哼著爵士音調繼續漫步。

樂曲進行了發展,出現了一段由提琴用雙弦演奏的抒情的音調。它與前麵活潑的主題形成了性格對比。然後,第二主題由圓號、小提琴和中提琴用變化的手法再現,大管和低音弦樂器用對位手法與之相呼應。這時,小號和小提琴呈現第三主題,它轉成了E大調,它就像作曲家看到什麼新鮮事,心情非常愉快。這時,音樂突然安靜下來,隻剩下一把小提琴獨奏一段抒情的旋律,木管樂器用持續音組成的和弦輕輕地為之伴奏。它仿佛是描寫作曲家在街上遇到一位美麗的法國女人,中提琴獨奏散步動機,與之相呼應著,接下去,長笛與第一小提琴交錯出現,表示他們交談了一會兒,然後樂曲轉成降B大調、44拍、行板。弦樂組用拔奏,長號、圓號用節奏型為之助奏。表現作曲家又開始漫步了,情緒比較輕鬆。

小號加上弱音器演奏一段布魯斯曲調,像是作曲家想起了自己的祖國—美國。接著,小提琴複奏這一曲調,更顯得優美動聽。接著,小號與小提琴在G大調上又演奏了一遍,隨後,由兩支小號和雙簧管演奏一曲當時在美國很流行的44拍、活潑的查爾斯頓舞曲,像是作曲家在街上遇到了同胞,感到非常親切,談得也非常起勁兒。

最後,第一和第二主題交相出現,中間不時還混有模擬汽車喇叭聲,又把聽眾們帶到喧鬧的街市環境之中。

尾聲用一段布魯斯音樂,從急板一下子變成廣板,歡樂地結束全曲。

23.《在中亞細亞草原上》

〔作品簡介〕

1880年,彼得堡瑪琳斯卡亞劇場,為紀念亞曆山大二世登基25周年,準備舉行一次“皇帝在位期間的重要事件串聯成活動畫麵”的演出,邀請亞曆山大·波爾菲裏耶維奇·鮑羅廷等12位俄羅斯作曲家為各畫麵配樂。後來由於經費不足,演出未能實現,但鮑羅廷為畫麵《在中亞細亞》創作的配樂卻流傳下來,成為他一生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

該曲描繪了中亞一支土著民族的商隊行進在草原上的情景。在原板總譜上,作曲家加了一段標題:“從寂靜荒漠的中亞草原上,傳來在這一帶不甚習慣的平靜的俄羅斯歌曲音調。馬和駱駝的腳步聲與另一聲東方音調交織在一起,由遠而近地傳過來。一支土著民族的商隊,在俄羅斯士兵的保護下走近,他們無憂無慮地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作著長途旅行,逐漸遠去。俄羅斯歌曲和東方音調融合在一起,和諧的回聲在草原上回蕩,然後漸漸地消失在草原上空。”

〔作品欣賞〕

樂曲開始後,小提琴奏出持續的泛音,描繪出沙漠荒原的空曠寂寥。同時由單簧管奏出代表俄羅斯士兵形象的第一主題,這是俄羅斯民族風格的悠長音調。當它由圓號重複陳述時,更增加了遼闊空曠的感覺。接著,出現弦樂器的拔奏聲,這是遠處走來的馬隊與駝隊的腳步聲,它由遠而近地走來,同時還不斷地傳來東方商隊的歌聲。在行進的馬蹄音中,英國管吹出這一優美的旋律,然後兩個主題交融在一起而形成了全曲的高潮,仿佛這支隊伍來到我們麵前,然後又漸漸遠去。長笛用極微弱的聲音吹奏著第一個主題,餘音繚繞在廣漠荒野上。

24.《荒山之夜》

〔作品簡介〕

1860年,穆索爾斯基為曼頓的劇本《女巫》寫了一首名為《荒山上的女巫安樂》的配樂。1866年他聽了李斯特的《死神之舞》後大受啟發,便於1867年將這首樂曲改編成鋼琴與樂隊的作品,並取名為《荒山上聖約翰節之夜》,後又把它改寫為樂隊的主唱的作品。1874年他為歌劇《索羅慶集市》配樂時,又將這段音樂用來描寫一個青年農民在夢中見到妖怪們集會歡宴的場麵。

這首交響音畫具有非常吸引人的演出效果,它以逼真的、形象的、富於戲劇性的音樂表現手法,贏得了廣大聽從的喜愛和讚揚,使它成為穆索爾斯基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作品欣賞〕

這部交響音畫用單樂章三部曲式寫成,樂曲的第一部分,首先是一段22拍子的粗獷的快板,用小提琴三連音群的嗡嗡聲造成鬧哄哄的陰慘聲響。接著中提琴、大提琴與低音提琴沉重的頓音節奏,描摹著妖怪們笨重的腳步聲。最後,長號和大號奏出威嚴陰沉的音響,描繪出魔王的形象。

中部銅管與弦樂渾厚的音響以及強有力的半音階樂句,描畫出俄羅斯神話中惡魔東爾諾波庫凶惡猙獰的形象。然後是群妖對魔王的讚禮與歡宴。這是全曲的主要部分,音樂中采用了諧謔性的民間舞曲風格音調和由慢到快、由低到高的跳跳蹦蹦的、表現妖魔舞蹈形象的音調,以及表現對魔王讚頌的銅管樂器吹出的進行曲音調。當音樂進入高潮時,傳來了教堂的鍾聲,刹那間黎明驅走了黑暗、長笛與單簧管奏出了美麗悅耳的旋律,它體現出了人間的無限光明。

二、鋼琴曲

1.《土耳其進行曲》

〔作品簡介〕

貝多芬創作的這首《土耳其進行曲》起初是一首鋼琴變奏曲,作於1809年。

19世紀初,歐洲一些作曲家熱衷於寫異國情調的樂曲,貝多芬的《土耳其進行曲》就是受這種影響寫成的。

〔作品欣賞〕

這支曲子由一個主題和六個變奏組成,D大調,24拍,小快板。

主題吸收了土耳其音樂的節奏和風格。貝多芬一生雖沒到過土耳其。可是在德國當時卻住著許多土耳其人,他們大部分是來經商的。直到20世紀的今天,在德國的許多城市,都住著為數眾多的土耳其人。貝多芬就是從土耳其人那裏得到靈感,按照他們的音樂風格,創作出這首名曲的。

主題用雙音演奏,這裏采用斷音手法,加上標明sf(突強記號),因此,它帶有非常果斷的性質。後麵的六個變奏用不同技巧演釋和發揮了這個主題,非常有特色地對土耳其人性格和生活進行了描繪。

第一變奏用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音符之間都用連線,顯得十分流暢、輕盈。

第二變奏在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之中,用了許多大跳和十六分休止符,它突發性強弱對比明顯,活潑而風趣,帶些幽默感。

第三變奏轉68拍,旋律優美,左手不僅僅是伴奏,它和右手一起交織成一幅美麗的音畫。

第四變奏轉回到24拍,這一段主要是用和弦演奏,樂句之間用一係列三連音相連,輕巧而富於魅力。

第五變奏第一小節裏的音都用連線拴在一起,而且左右手分解和弦音型的走向是反方向,這樣造成一種富有特色的效果。

第六變奏是這幾個變奏裏最重要、最長的一段。它是34拍,急板,變化多,感情也比較豐富,技巧也最難。

經過發展,最後主題再現,接尾聲。

2.《威尼斯船歌》

〔作品簡介〕

門德爾鬆的《無詞歌》中有三首《威尼斯船歌》。船歌是威尼斯特別流行的一種音樂體裁,通常用68拍子,曲調優美悅耳,伴奏的節奏模仿船身的均勻擺動。

門德爾鬆一生優裕、幸福,這從他的作品中的豐裕的色彩和均衡的美感可以得知。在華麗璀燦的19世紀鋼琴作品中,門德爾鬆的“無詞歌”宛如山穀中的小花,雖不豔麗耀眼,卻自成風格,清新動人。

〔作品欣賞〕

這首《g小調威尼斯船歌》以引子的三連音伴奏音型貫穿全曲,描繪出意大利威尼斯湖上搖擺的小船。樂曲采用三段曲式。在搖曳起伏的伴奏背景上,意大利民歌式的傷感旋律好像劃船人的婉轉的歌聲。

中段音調稍有對比,伴奏音型未變。第三部分沒有再現第一段主題,旋律有所發展。在十二小節的尾聲中綜合了引子音型和第一段的音調,起再現主題統一全曲的作用。最後樂曲逐漸減弱,仿佛小船漸漸遠去。

3.《雨滴》

〔作品簡介〕

在肖邦的鋼琴曲集《前奏曲二十四首》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要算這首標題為“雨滴”的《降D大調前奏曲》,又稱《前奏曲第十五首》。它創作於1838—1839年。

這是一首構思深刻、抒情與描繪兼備的,形象十分鮮明的前奏曲。傳說此曲是肖邦在地中海的馬約卡島期間寫於瓦爾德莫查修道院。當時細雨綿綿,下個不停,引起身體和心情都欠佳的肖邦的惆悵,他即景生情地寫下了這首作品。由於全曲自始自終地(除短暫的沉寂外)重複著bA和它的等音#G,生動而逼真地模仿了單調的“雨滴”聲響,於是人們就為它加了這個絕妙的標題。

這首前奏曲不是單一形象的素描,而是以豐富的樂思,形象的描繪,擴展成一幅寬廣的畫卷。

〔作品欣賞〕

此曲采用降D大調,慢板,44拍,複三部曲式結構。它的第一部分建立在肖邦特有的幽靜、抒情的田園詩般的優美旋律基礎上。雖然這裏用的是大調,但由於它力度較弱,速度較慢,中段又相繼轉入更加暗淡的降a、降b小調,且有降A音纏繞著,所以使情緒罩上一層哀傷、惆悵的色彩,情景交融地表現了人們的綿綿細雨中常有的那種內心體驗。

樂曲的中間部轉為升c小調,那個描繪“雨滴”的“bA”音也就以新調屬音“#G”的形式繼續綿延著。不過這時旋律和持續音都沉入低音區:一拍一音的低沉小調旋律和震懾人心的喪鍾聲交替出現,使人聯想起邁著緩慢步伐、唱著眾讚歌的送葬行列:

再現部分比較簡練,並且改變了內容:樂曲第一部分的那個憂傷主題重現不久,就被一片沉寂打斷,突然長歎一聲,似排遣了心中的鬱悶之情。隨後“雨滴”又綿綿不斷地落下來,作者的情緒又陷入無盡的憂愁中。

4.《c小調夜曲》

〔作品簡介〕

肖邦共寫有21首夜曲。“夜曲”在肖邦手中已經超出抒情音樂小品的性質,他把夜曲體裁發展成表現戲劇性和深刻社會內容的音詩。

《c小調夜曲》作於1841年。音樂中表現出他思念祖國,為祖國的淪亡而痛苦憂傷,渴望波蘭早日獲得自由獨立。樂曲采用複三部曲式。

〔作品欣賞〕

第一部分的主題是宣敘性(類似口語)的,曲調中流露出哀傷的情緒,伴奏的節奏徐緩均勻,加上深沉的八度低音進行,音樂很像葬禮的行列。仿佛是作曲家對祖國命運的感觸。

中部是深沉肅穆的合唱般的音樂,但仍然保留著進行曲的節奏。音樂逐漸發展,達到緊張的頂點,表現出強烈的悲憤情緒。這種情緒滲入到再現部,改變了樂曲開始時的哀傷情緒,變成了不斷增長的激動和不安。待樂曲接近尾聲時,已變得激昂慷慨,悲憤交加。音樂逐漸平靜下來以後,結束在一句憂鬱的問話語調上,反映出肖邦對祖國前途憂心忡忡的痛苦心情。

5.《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

〔作品簡介〕

肖邦一生共寫過21首圓舞曲,大體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技巧性強、風格華麗的音樂會圓舞曲;另一類是抒情如歌的、帶有音詩性質的圓舞曲。《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作品18號,是前一類裏最著名的一首,作於1831年,它也是肖邦所作圓舞曲裏較早的一首。那個時候,韋伯對肖邦的影響較深。如果你把這首圓舞曲與韋伯的鋼琴曲《邀舞》對比的話,你會發現,它們不論在曲式結構,華麗的風格、熱烈的氣氛等方麵都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但它們又不完全相同。韋伯的《邀舞》裏麵有人物,富於戲劇性,當然,也有熱烈舞會場麵的描繪;而肖邦的《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單純是對熱鬧舞會的描繪。從節奏來講,韋伯的圓舞曲,重音是非常規律地落在每一小節第一拍上;而肖邦的這首圓舞曲,吸收了馬祖卡舞曲的因素,它的重音有時出現在弱拍上。這也構成了肖邦圓舞曲的特征。

〔作品欣賞〕

《降E大調華麗圓舞曲》用複三部曲式寫成。前麵有四小節引子,它是在同音反複上構成的。

第一部分是個單二部曲式。它的A段主題十分歡快,前麵的三個樂句有如波浪翻滾,一浪高過一浪。它是由第一句的動機發展而成的。

B段轉降A大調。它的每一句開始,幾乎都是用加有斷音標記的同音反複,它和後一小節的連音結合在一起,構成旋律活潑的特性。

第二部分是“三聲中部”,它由兩個單三部曲式和一個新的樂段構成。為了避免和前麵A、B兩段的叫法混淆,這裏,我們把第一個單三部曲式的一、二小段稱為C、D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