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段轉降D大調,它比較抒情,三度音構成它迷人的旋律。仍是兩小節一個樂句。按習慣寫法,第二小節應該是三拍長音,可是肖邦在這裏,用放在後兩拍上,加強了它的律動性。
它反複一次之後,是D段,轉降A大調。它的旋律跳躍性強,然後,C段再現,以上構成“三聲中部”的第一個單三部曲式。
第二個單三部曲式的第一段—E段是降D大調,它的情緒十分明快。
6.《月光》
〔作品簡介〕
《月光》又名《明月之光》,是法國印象主義音樂的創始人德彪西早期代表作《貝加馬斯卡組曲》中的第三曲。作於1890年。1905年修訂。鋼琴曲。後被改編為管弦樂曲和小提琴、長笛等樂器的獨奏曲。
“貝加馬斯卡”為意大利北部貝加摩地區流行的曲調。德彪西曾於留學羅馬期間,遊曆了風光秀麗的貝加摩地區,《貝加馬斯卡組曲》就是根據這一印象所作。其中這首《月光》在構思上還可能受到了法國象征派詩人魏爾倫(1844—1896)的同名詩作的影響。在這首鋼琴曲裏,德彪西采用了色調柔和而明淨的和聲與鋼琴織體,著意描繪了月夜幽靜景色,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受。
〔作品欣賞〕
此曲采用降D大調,98拍,行板,帶再現的三部曲式。
樂曲一開始,上方明亮的三度平行旋律,以緩慢的速度向下浮動,宛如月亮正把銀色的光芒灑向人間;接著,在連續的和弦進行中,上聲部輕輕地奏出優雅如歌的“月光曲”。
中間部分由三個段落組成,是一個富於抒情意味的部分。右手的歌唱性旋律在左手的分解和弦伴奏下,好似是抒寫人們在銀色月光下浮想聯翩,舒心地歌唱。
樂曲的再現部分,再度出現了第一部分開始時的旋律,並加上了左手上行的分解和弦音型的襯托,把溶溶的月色描繪得更加富於詩意。
由於這首樂曲的旋律清新並富於浪漫情調,又較通俗易懂,因而流傳較廣,成為膾炙人口的標題鋼琴小品聞名於世。
7.《搖籃曲》
〔作品簡介〕
肖邦一生隻寫過一首搖籃曲。這首曲子創作於1843年。當時肖邦正住在諾罕莊園。由於和喬治·桑在感情上產生了隔閡,使肖邦感到孤獨,格外思念家鄉和親人,也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和母親。《搖籃曲》就是在這種思鄉感情中寫成的。
〔作品欣賞〕
該首樂曲是降D大調、68拍、行板。它由單一的主題,運用變奏手法寫成。樂曲前麵是兩小節描寫搖籃搖晃的節奏音型,每小節五個音符,前半部是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後半部是屬七和弦的分解和弦,就是在這種固定的、有搖晃感覺的節奏音型的伴奏下,左手輕柔地呈現深情的主題,就像母親為嬰兒哼唱著一首慈愛的歌。
中段是將主題運用各種技法進行變化的華彩段落,如果你仔細去聽,就會發現這種變化和重複竟達16次之多,這一段充分發揮了鋼琴的各種技巧,華麗多彩的旋律產生斑斕的效果,十分引人入勝,左手的搖籃搖晃的伴奏音型,始終持續不斷。
在一段快速的、以下行半音階為主體的華彩樂句之後,樂曲進入了尾聲,它恢複到樂曲開始時那種溫柔寧靜的氣氛,這裏運用了一些大跳,使樂曲旋律更加迷人。最後,主題以變化了的形式輕輕地結束,表現孩子已經進入甜蜜的夢境。
8.《獻給愛麗絲》
〔作品簡介〕
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是貝多芬器樂小品中比較著名的一首。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是近40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裏。貝多芬逝世以後,直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了。
〔作品欣賞〕
《獻給愛麗絲》基於一個純樸而親切的主題,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裏先後出現了16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地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係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B段轉到F大調上,出現一個新的曲調,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一連串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9.《夢幻曲》
〔作品簡介〕
舒曼1838年28歲時在維也納創作了鋼琴套曲《童年情景》。這部套曲由十三段樂曲組成,從多方麵回憶了童年時代的生活。其中有描寫孩子們在一起遊戲的情景;有對帶有天真稚氣、頑皮心理的描繪;還有聽到大人講童話故事以後,對童話故事裏所描述的奇異景象的夢幻等。最後一段是總結性的,表現兒童時代已經過去,它留給人的隻是美好的回憶。
按照作曲家的意圖,這十三段樂曲必須連接起來、一氣嗬成地演奏。但是,人們並不都是這樣做的。他們最喜歡其中第七段:《夢幻》。因為這首小曲有著寬廣如歌的旋律和詩一般的意境,既像兒童腦海裏美麗的幻想和夢境,也像人們對於溫暖春天幸福的向往和美好的回憶。
〔作品欣賞〕
這首《夢幻曲》是F大調,44拍,不太快的行板。用單主題的三部曲式寫成。第一段主題徐緩如歌,帶有沉思的味道。它反複一遍之後,是樂曲的中段。它和第一段三部曲式處理不同,一般三部曲式的中段,大都是用新的曲調,性格、節奏上也有變化,以便與前後形成對比。而《夢幻曲》的中段,是第一段主題的變化和發展,性格、速度也沒有變化。但是在調性上卻做了些文章。首先,它把第一句旋律裏的最後一個1音降低一個大二度,變成了b7,這就有了G小調的因素。但是,它不是很穩定的,剛剛出現了一下又轉換了,到第三個樂句轉成降B大調,並推出樂曲的高潮,給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清新感覺。快結束時,又出現了小調的某些因素,這一段預示著夢幻並不平靜,有時遇到挫折和不幸,但終於又戰勝了它們。
最後,第一段主題再現,隻是在最後兩小節用下行音和漸慢處理的手法,終止到主音上。這首樂曲充滿詩情畫意,讓人回味無窮。
10.《E小調第五號西班牙舞曲》
〔作品簡介〕
在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和鋼琴家恩裏克·格拉納多斯的許多作品裏,《E小調第五號西班牙舞曲》是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格拉納多斯一生共寫過12首為鋼琴演奏的西班牙舞曲,編成四冊,作於1892—1900年之間。這些舞曲都是用西班牙各地區的民間舞的節奏和音樂素材寫成的,因此,都帶有濃鬱的地方色彩。
〔作品欣賞〕
《E小調第五號西班牙舞曲》是用西班牙南部安達盧西亞民間舞的節奏寫成的。它是68拍,三部曲式。開始,鋼琴在低音區模仿安達盧西亞民間鼓的節奏。有趣的是,在屬音上全部帶有小二度的裝飾音,就好似一個吉他手,隨著鼓點正撥動琴弦。三小節以後,右手在E小調上,演奏一段迷人的旋律,附點音符是旋律所具有的特點之一。
四個樂句之後,是A段補充性的連接和過渡段落,最後一個三音(#E)由於它升高了半音,造成向同名大調遊離的傾向。它暗示後麵的段落即將有調性轉換。這個#E音的出現,給人以十分優美和清新的感覺。接下去是在G大調上用和聲填充的八度旋律。情緒顯得十分激動。但是不久,他又回到E小調上。直到連接的過渡句再現,樂曲才轉到同名E大調,它是樂曲的中段,34拍,行板。開始四個樂句采用模進手法,好似情人在草地上漫步低語:
後麵幾句回到溫柔的E小調上,情意甜蜜。它們反複一次之後,經過漸慢處理,又再現A段,直到結束。
三、小提琴作品
1.《四季》
〔作品簡介〕
意大利作曲家維瓦爾第創作的膾炙人口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是他的協奏套曲《和聲與創意的嚐試》中的頭四部分。即“春”、“夏”、“秋”、“冬”。
〔作品欣賞〕
第一部分“春”,E大調、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快板
這是一段歌頌美好春光的音樂。音樂的情緒顯得十分輕鬆活潑。鳥鳴使人感到格外的清新與親切。音樂表現出春天到來後,積雪融化成一股清澈的緩緩流動泉水的情景,給大地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忽然,雷鳴閃電帶來了大雨,獨奏小提琴和樂隊一起以激烈的音流表現出了這一情景。當風雨停止後,音樂重又出現了鳥兒的歡唱的音調,最後音樂在逐漸減弱的力度中結束。
第二樂章廣板
它表現出了一派動人的、富有詩意的田園景色。
第三樂章快板
抒情而愉快的旋律令人神往,歡快的舞曲充滿著新奇豔麗的色彩。
第二部分“夏”g小調,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不過分的快板
樂曲開始顯得很鬱悶,沒有生氣的快板描繪出了夏日煩燥的炎熱,此後音樂對微風和北風的描寫各有特色。最後在呼嘯的風聲裏,隱隱聽到了小提琴奏出的悲傷的哭泣聲。
第二樂章慢板與快板
樂曲仍然沉浸在炎熱帶來的疲憊氣氛中,強弱變化起伏的音樂,刻劃出蜂蠅飛舞時的陣陣騷亂,並預示出了暴風雨的即將來臨。
第三樂章急板
一時間音樂驟起,狂風交加著雷電向大地襲來。轟隆隆的雷聲使人們感到十分的驚恐。音樂中那快速激進的音流,表現出風雨冰雹傾瀉下來的情景,炎熱的夏日便在這狂怒的暴風雨中結束。
第三部分秋,F大調,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快板
這段音樂表現的是鄉民們歡慶豐收時的場麵。它表現了鄉民們豪爽而質樸的感情。
第二樂章慢板
流暢而美麗的旋律像是從人們內心中流出的一首頌歌,它唱出了鄉民們沉醉在秋天豐收中的喜悅心情和大自然的壯美景色中的愉快心情。
第三樂章快板
音樂一開始,樂隊以強烈的力度奏出了帶有附點節奏的音符,它表現出獵人的威武精神與堅定的信心。獨奏小提琴則與樂隊彼此呼應,形象地表現出獵人打獵時的種種情景。
第四部分“冬”,f小調,由三個樂章組成。
第一樂章不過分的快板
獨奏小提琴在樂隊的伴奏下奏出的細微顫音,使人們感到格外的舒展和別具情趣,它表現出了寒冬靜謐的黎明景色。接著,音樂巧妙地描繪出人們愉快的遊戲和陣陣寒風的刺骨。整個樂章充滿著朝氣,音樂中樂觀的情緒始終占著上風。人們在寒冷的冰雪和狂風中勇敢地生活著。
第二樂章廣板
充滿感情的慢板旋律是那樣的美麗動人,它和上樂章中表現風雪的音樂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房間中的溫暖和野外的寒冷。
第三樂章快板
樂章一開始就呈現出了一種樂觀的情緒。寒冷的冰雪世界裏,傳來了人們互相嬉戲的聲音。此後,音樂變得溫柔而緩慢,逐漸展開的旋律,如同嚴冬中灑下的溫暖陽光,它是那樣的舒展,那樣的柔和。美麗的自然景色又將顯露出春的魅力。最後,音樂在極快的速度中結束。
2.《第一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德國作曲家、演奏家巴赫一生中寫了許多小提琴協奏曲,但保存到今天並被經常演奏的隻有《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三首,其它的大都遺失了。這幾首協奏曲由於得到他兒子的妥善收藏才得以流傳至今。這些作品大都是巴赫在擔任雷奧博親王的宮廷樂長時寫成的。
《第一小提琴協奏曲》即《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它由傳統的三個樂章組成,采用快—慢—快的結構形式。它的協奏部分並不是管弦樂隊,而隻用弦樂隊和古鋼琴。全曲沉浸在意大利風格的甜美情調中,具有巴赫所特有的純淨與莊嚴的氣氛,並且表現出了巴赫高超的、精致而巧妙的複調技法。
〔作品欣賞〕
第一樂章a小調,24拍子,快板。樂曲一開始,獨奏小提琴和樂隊有力地奏出了一個主題,弦樂器用片斷的動機不斷配著伴奏,隨後獨奏小提琴又奏出一個富有歌唱性的新主題,它加強了樂曲的深度,增添了樂曲的情趣與活力。在這以後,音樂經過發展,變得越來越熱情而華麗,這種情緒一直保持到樂章結束。
第二樂章C大調,44拍子,行板。這是一個具有明朗、抒情、優美的意大利風格的樂章,它反映出巴赫對生活充滿希望的愉快心情。在獨奏小提琴奏出的溫柔音調下,低音樂器呈固定音型反複地伴奏著,它們之間彼此配合著,像是互相之間的訴說與對話。
第三樂章98拍子,較快的快板。樂曲一開始,獨奏小提琴即奏出流暢的八分音符旋律,它配上應答般的對位式的協奏,使樂曲顯得十分明亮、舒暢,充滿著光輝的色彩與新鮮的活力,整個樂章像一首活潑的庫朗特舞曲。最後,樂曲在一片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3.《第五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是莫紮特一生創作的七首小提琴協奏曲中最著名的一首。1775年,19歲的莫紮特僅僅用了三個季度的時間,就寫出了五部小提琴協奏曲,更為突出的是這五首協奏曲都是采用大調寫成的,而且又都帶有一種樂觀明朗的情調。
《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完成於1775年12月20日。這首協奏曲帶有濃鬱的德意誌風格,同時也反映出莫紮特所獨具的典雅風格。這首協奏曲比起前四首協奏曲顯得宏大而壯觀,但是它的結構卻十分嚴謹。三個樂章之間存在著十分巧妙的有機聯係。協奏曲的音樂優美流暢,洋溢著青春的朝氣與和諧自然的意境。
〔作品欣賞〕
第一樂章明亮的快板,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首先由樂隊奏出清新愉快的A大調主題,它為協奏曲確立了明確的調性。接著,樂隊又呈示出輕快流動的第二主題。結尾樂隊全奏的最後幾小節直接過渡到了第二呈示部。在樂隊的引子之後,獨奏小提琴以一段高雅的抒情小慢板出現,它顯得那樣舒展而富有表情,樂隊波浪型的伴奏使音樂變得更加富有生氣。隨後,音樂進入第一主題,它由獨奏小提琴以強的力度奏出,音樂顯得十分緊湊,表現出了一種健康的氣質。當樂隊重複演奏這一主題時,它顯得那樣的崇高而明亮,又帶有一種挺拔向上的感覺。之後,E大調的副部主題出現了,它顯得輕鬆活潑而略帶稚氣,和主部明亮健康的主題形成了對比。樂章的展開部十分短小,僅二十幾小節,然後便進入了再現部。再現部與呈示部基本相同,隻是在調性上有了改變。在再現部的結尾處有一個華彩樂段,然後音樂以輕快的情緒結束。
第二樂章柔板,奏鳴曲式。這是一個感情十分細膩的抒情樂章。E大調的第一主題顯得十分纖細、誠摯而富有感情。第二主題先是在E大調上出現,後由獨奏小提琴演奏時轉為B大調。展開部十分簡短明了,整個樂章顯得寧靜、優雅而甜美。
第三樂章回旋曲、快板。這個樂章充滿著樂觀自信的情緒與悠閑自在的精神。獨奏小提琴演奏的回旋曲主題有聲有色,十分令人喜愛。回旋曲的中間插部是一段24拍子的鄉村舞曲,具有很典型的維也納民間舞曲特性,它表現了人民生活中的歡樂情緒。插部中間的一段土耳其音調的半音階漸強樂句,為音樂增添了新穎而奇特的異國情調。它那別具一格的韻味富有很大的魅力。以致有人曾為這部協奏曲加上了“土耳其”的別名。最後,音樂又重現了一次回旋曲的主題,音樂在獨奏小提琴的上行樂句中安穩地結束。
4.《小提琴協奏曲》
〔作品簡介〕
這首《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創作於1844年,是德國19世紀歐洲浪漫派作曲家傑出代表之一門德爾鬆的後期作品。這首協奏曲旋律巧妙,形式優雅,展現了門德爾鬆風格中非常典型的溫柔情感和古典式的穩健。
〔作品欣賞〕
第一樂章,Allegromoltoappassionato(很快的,熱情的),典型的奏鳴曲快板曲式。沒有通常慣用的樂隊引子,小提琴幾乎是直接就奏出了這一樂章的主題。這是在高音區的富有彈性的活躍主題,節奏明確,在對稱的樂句中形成寬廣的起伏。這個主題的擴展使小提琴家有機會顯示輝煌的技巧,這一段大部分是三連音。這些三連音是整個樂章的統一因素。然後,由全體樂隊(tutti)演奏這個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