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渡段的主要功能是把音樂從第一主題引向第二主題。但有時這種過渡寫得很吸引人,使它帶上了新樂思的特點。在這首樂曲中便是這樣,過渡段的音樂是精神飽滿的,它的音域很寬。
對比的第二主題音域狹窄,級進和小跳進是這個主題的特點。在獨奏小提琴G弦的持續空弦音之上,單簧管和長笛以pp力度安靜地奏出這個主題。
發展部利用了主題和過渡樂思的動機。發展部中間真正的交響性氣勢很有特點,在華彩樂段達到頂點。華彩樂段沒有像習慣上那樣放在這一樂章的末尾,而是作為發展部和縮短了的再現部之間的連接環節。在小提琴寬音程的琶音背景上,樂隊奏出了開始的主題。從這裏開始一直到結尾部,音樂變得越來越有力。
簡短的過渡段之後是6/8拍的行板樂章,大型A—B—A曲式。開始主題是平靜的,帶有沉思性質;中部是憂鬱、悲傷的,展現了門德爾鬆最為浪漫的情緒。然後,安寧的開始主題再現。
4/4拍的插段標著Allegrettonontroppo(不過分的小快板),它引出了第三樂章。這首協奏曲取消了通常的樂章之間的間歇,體現了浪漫派把幾個樂章結為一個大整體的願望。最後的這個樂章,Allegomoltovivace(很快,活潑地),4/4拍。開始是雙簧管、大管、圓號和小號吹奏出勇敢的響亮音調,力度ff。這個樂章要求有靈巧的手指和高昂的精神,要采用清脆的斷奏弓法和輝煌的音色。第二主題繼續了第一主題的輕快形式,但遠不如第一主題積極。門德爾鬆詳盡地發揮了第一主題,並在再現部中把它與樂隊的歌唱旋律結合在一起。音樂逐漸激動起來,結尾部的精湛演奏技巧令人眼花繚亂。
5.《沉思》
〔作品簡介〕
該曲是俄國19世紀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瑞士日內瓦湖畔所創作。寫於1878年二三月間。原是柴科夫斯基為他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寫的第二樂章。在寫完這個樂章之後,感到篇幅太長了一些,如果把它放在小提琴協奏曲比較長的一、三樂章之間,顯得有些拖遝。於是,他另寫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小歌,作為協奏曲的第二樂章,而把原來的慢板樂章抽出來,改成了一首小提琴獨奏曲。由於樂曲帶有沉思、冥想的情感,所以給它起名為《沉思》。
〔作品欣賞〕
這支曲子用複三部曲式寫成。前麵有19小節引子,速度徐緩。前三句采用下行模進手法,帶有沉思的意境。
引子之後,獨奏小提琴演奏憂鬱的主題。
B段情緒上比較激動,力度對比也較為強烈。
然後是A段再現。
樂曲的中段轉成G小調。在這裏,小提琴和鋼琴伴奏進行了多次對答,好像是對生活提出的疑問,感情悲切,當這種悲痛的感情達到高潮時,樂曲又轉回到D小調。
最後,旋律裏運用了一係列的長顫音,並在高音區輕聲演奏A大調主題,在主音上結束全曲,好似他想到的一切都如夢幻般消逝在遠方。
6.《F大調浪漫曲》
〔作品簡介〕
貝多芬寫過兩首由小提琴和樂隊演奏的浪漫曲,其中一首即是F大調,寫於1802年秋天。
《F大調浪漫曲》是貝多芬題獻給當時法國著名小提琴家比爾·羅德的。音樂家們都把貝多芬的這首浪漫曲看作是他寫作小提琴協奏曲之前的習作。因為,貝多芬在寫完它們之後的第三年(1805年),就完成了他著名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了。
〔作品欣賞〕
樂曲是22拍,如歌的柔板,沒有前奏。主題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先由小提琴呈現出來;隨後,由長笛和第一小提琴加以反複,大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用十六分音符的音型為之伴奏。
這個主題在樂曲裏先後出現了三次,伴奏音型也越來越豐富,它增加了樂曲的色彩。
在主題三次出現之間有兩個插部。第一插部的前半部由小提琴奏出一段優美的旋律,它是從主題發展而成的。八小節之後,轉為華麗的風格,這時,樂隊時而用節奏型的和弦為之伴奏;時而又用帶附點節奏、動蕩的音型為之烘托,使小提琴的“華彩”充滿活力,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當主題第二次出現之後,第二插部開始了。它和第一插部很不相同,首先是在調性上不斷轉換,隨後,又和樂隊進行對答。當情緒推向高潮時,引出一段技巧很難的“華彩”段,並且由它巧妙地引回到原調上。第三次再現主題,這裏有一段強烈的斷奏,逐漸由斷到連並加上強弱變化,給樂曲造成一個個小的高潮。
在樂曲尾聲裏,小提琴獨奏和樂隊以相互問答的方式發展著。最後,在寧靜、美好的氣氛中結束全曲。
7.《引子與回旋隨想曲》
〔作品簡介〕
法國19世紀著名作曲家夏爾·卡米耶·聖桑斯和西班牙著名小提琴薩拉薩蒂是好朋友。他十分讚賞這位提琴大師的高超演技,並寫了三部小提琴協奏曲奉獻給他。著名的《引子與隨想回旋曲》是《B小調第三小提琴協奏曲》裏的第三樂章,作於1863年。就其樂曲結構來講,它是較典型的回旋曲式,但又帶有比較自由隨想曲風格。
〔作品欣賞〕
這首樂譜上的表情和速度記號是:憂鬱的行板。開始是A小調,在鋼琴演奏兩小節之後,小提琴即進入。引子部分共34小節。前半部分是24拍,緩慢而有力,它帶有濃鬱的西班牙音樂風格。這段音樂裏采用了下行模進手法,還用了許多切分音。它使人感到蘊藏著一股內在的力量。引子之後,小提琴呈現活潑的主題,速度是快板。
四個樂句之後,情緒安靜下來。接下去,樂隊演奏主題,小提琴在它的上方演奏一係列顫音,顯得十分華麗。這時,在力度上不斷加強,很自然地引出了舞曲風格的第一插部。它先是由小提琴演奏,再由樂隊重複,好似一幅西班牙人民生活的畫卷。然後,主題再現。接下去又是一段風格不同的插部。這支曲子的主題在樂曲裏先後出現了四遍,前三遍都是由小提琴擔任的。最後一遍,是由樂隊演奏,小提琴用華麗的琶音為之伴奏。幾個插部有的是從主題演奏發展而成;有的是在風格和感情上完全不同於主題的新樂段;還有的是用雙弦演奏的,它們既表現了小提琴的技巧,又與主題形成對比,這也正是回旋曲的特點。
在樂曲的最後,是尾聲。小提琴快速的琶音以及一連串上下行音階的演奏,顯示出高超的演奏技巧,同時,造成一種華麗的形象,樂曲在輝煌的氣氛裏結束。
8.《卡門主題幻想曲》
〔作品簡介〕
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捷於1872年根據作家梅裏美的同名小說寫成的。薩拉薩蒂聽完這部歌劇音樂之後,對它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因為這裏麵的旋律美妙而帶有戲劇性,又富於西班牙民族音樂特色,於是,他把劇中關於卡門的幾段有名的選段彙集在一起,根據提琴曲幾個段落對比的需要(而不是按劇中出現的先後次序)編成了這首小提琴獨奏曲。
〔作品欣賞〕
該首樂曲由前奏和四段選曲組成:
前奏用歌劇第四幕間奏曲的旋律編成,在17小節氣氛熱烈的引子之後,小提琴在G弦上演奏間奏曲主題。後半部用撥奏、泛音快速演奏。
接下去是第一段:《阿伐奈拉舞曲》。這是《卡門》戲裏主人公——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出場時的唱段——《愛情像一隻自由鳥》也是全劇最著名的唱段之一。在這一段裏,發揮了小提琴跳弓、撥奏、雙音、裝飾音、泛音、抖弓、弓杆演奏等技巧。
第二段用第一幕裏卡門剌傷人之後,軍曹唐何塞押她去牢房路上的一個唱段寫成。雖然馬上要去坐牢,卡門卻滿不在乎。她相信唐何塞愛她,並且會為了愛情放走她。這個漫不經心的唱段,表現了卡門放蕩不羈的性格。這一段用小提琴的高音演奏,裏麵用了一些泛音,演奏難度也是很大的。
第三段是《塞吉迪亞舞曲》。這也是第一幕裏卡門被唐何塞押解去牢房路上的唱段,在前一個唱段,卡門告訴唐何塞,如果放了她,晚上他們可以在小酒店裏相會,這一段同樣發揮了小提琴各種技巧,如跳弓、甩弓、左手撥奏等。
最後一段用第二幕開始《波希米亞人之舞》和《聽三角鐵兒響叮口當》這兩段音樂寫成。《波希米亞人之舞》是《卡門》第二幕小酒店裏吉普賽人跳舞的伴奏音樂;《聽三角鐵兒響叮口當》是卡門的伴唱。薩拉薩蒂為這一段寫了一個很長的、用雙弦演奏的引子,樂曲速度越來越快,運用提琴各種技巧,聽起來扣人心弦。樂曲在極為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9.《敘事曲》
〔作品簡介〕
1878年,羅馬尼亞正處於奧匈帝國統治之下。為了喚起羅馬尼亞民族覺醒,阿爾博羅多薩學生會決定舉辦以反映羅馬尼亞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為主題內容的繪畫展覽。這件事激怒了反動當局,他們逮捕了這個學生會的領導人,波隆貝斯庫就是這個學生會的主席。
這一次,波隆貝斯庫被囚禁了3個月。在敵人的監獄裏,他英勇不屈,滿腔憤懣。為了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對敵人的仇恨,他用提琴作為武器,琴聲透過鐵窗飛向夜空,人們從他的琴聲裏受到激勵和鼓舞,了解到這個青年人愛國的赤子之心。小提琴曲《敘事曲》,就是波隆貝斯庫在獄中所寫的。
〔作品欣賞〕
這首樂曲是E小調,34拍,用複三部曲式寫成。它沒有前奏,第一段是個單三部曲式結構。從A段所呈現的悲切的主題,使我們感到這是作曲家在描寫人民的苦難。
B段前三小節音型是一樣的,都是×-×·×這樣的音型產生不斷地向上推進的力量,並引出強有力的和弦,它表現出一種越來越激動的情感,反抗的情緒正在升華。隨後,A段再現。
樂曲中段轉44拍,開始用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既表現了提琴快速的演奏技巧,同時也反映出人民充滿活力的鬥爭精神。
八小節之後,轉回34拍,引出一段新的、帶有裝飾音的、優美的曲調。它在風格上和第一段主題的曲調是一致的,情緒明朗一些,好似黑暗裏看到了一線光明。
這個曲調反複一次之後,又是十六分音符快速演奏。不過音符上有些變化,但風格上和前麵的十六分音符樂句是一致的。最後,第一部分A段再現,並在這裏結束。
10.《蜜蜂》
〔作品簡介〕
《蜜蜂》這支曲子是G大調、24拍、小快板。它的旋律是由一係列三連音組成的,帶有“無窮動”體裁的特征。樂曲形象地描繪了蜜蜂在花叢中采蜜的忙碌景象。開始是段引子,描寫蜜蜂從遠處飛來,力度從弱到強,非常形象、生動。
〔作品欣賞〕
主題與引子緊緊相接,它一進入,便以三個八度向上翻騰,像是蜜蜂發現了花叢時的喜悅。
隨後,采用模進手法發展旋律,使人聯想到蜜蜂在花叢中采蜜的忙碌景象。
最後,音樂從強到弱。好似蜜蜂采完蜜又飛走了。
四、其它器樂作品
1.《威尼斯狂歡節》(長笛)
〔作品簡介〕
這支曲子是F大調、68拍、從容的快板、變奏曲式。它由序奏、主題和八段小變奏組成。主題選自一首古老的威尼斯民歌。
〔作品欣賞〕
開始,有一段較長的序奏、44拍,描寫了威尼斯節日早晨的歡樂氣氛。引子之後,出現變奏曲主題。它轉成了68拍,旋律柔美如歌,相當迷人。使人想起一對對青年男女乘著貢都拉小船,在水道中劃行,水麵上歌聲陣陣,陸地上到處都有歡舞的人群。
經過鋼琴的過渡句,變奏開始。作曲家運用音型、節奏、速度、力度等的不斷變化,以及加裝飾音等手法,充分發揮長笛的各種技能和所長。及至吹奏到最後一段第八變奏時,樂曲以三十二分音符的快速演奏,把樂曲推向全曲最高潮結束全曲。
2.《E大調小號協奏曲》(小號)
〔作品簡介〕
《E大調小號協奏曲》是胡梅爾受海頓《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的影響於1803年12月8日在萊比錫寫成的。這兩首協奏曲原來都是降E大調,篇幅、形式都差不多,但胡梅爾的這首協奏曲,後來人們在演奏時,都習慣於提高半個音,變成E大調,因為這樣音色更明亮,演奏起來方便,也易於產生好的演出效果。胡梅爾的這首小號協奏曲也是為維也納宮廷歌劇樂隊小號演奏家安東·韋丁格的那隻帶活塞的小號而作,人們都把胡梅爾和海頓的這兩首小號協奏曲看作是姊妹篇。但是,海頓的《降E大調小號協奏曲》在音樂會上出現的機會多一些。
〔作品欣賞〕
胡梅爾的這首小號協奏曲是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用古典奏鳴曲式寫成。第一主題開始帶有嘹亮號角的特色,六小節之後,比較抒情。副題歡快活潑。
第二樂章:慢板。曲調優美,帶有歌唱性特色。
第三樂章:快板。用回旋曲式寫成,情緒明朗,帶有歡樂的氣氛,它推出了全曲的高潮,同時,也發揮了小號雙吐等快速演奏的技巧。
最後,樂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3.《阿美莉亞的誓言》(吉他)
〔作品簡介〕
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和作曲家米蓋爾·柳貝特一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是《加泰隆尼亞民謠曲集》。這部曲集裏共有十首曲子,都是柳貝特根據他故鄉的一些美麗動聽的民謠改編而成的吉他獨奏曲。它們分別是:《阿美莉亞的誓言》、《海盜之歌》、《紡織女》、《王子》、《夜鶯》、《哀歌》、《教師之戀》、《裏維拉的繼承人》、《商人的女兒》和《聖夜》。其中以《阿美莉亞的誓言》最著名,被列為“古典吉他十大名曲”之一。《阿美莉亞的誓言》,也有人將曲名譯成《阿美莉亞的遺書》或《阿美莉亞的遺言》。這首樂曲根據西班牙的一個民間故事編成的。內容描寫美麗的姑娘阿美莉亞和一個青年相愛,她那已經成為寡婦的母親,也愛上了這個青年。最後,惡毒的母親為愛情害死了親生女兒。
〔作品欣賞〕
《阿美莉亞的誓言》這支曲子是d小調、34拍。樂曲開始的八小節,旋律優美,速度徐緩,表達了阿美莉亞純結的、略帶傷感的愛情。旋律的連接之間,柳貝特用了許多次滑音,體現了塔雷加浪漫派抒情如歌的風格。第9—16小節情緒比較激動。這一段表現阿美莉亞想起情人,心中泛起感情的波濤。這一段同樣運用了滑音技巧,旋律富於歌唱性。
然後,前八小節再現,但這裏不是單調的重複,而是用人工泛音來演奏,就好像阿美莉亞的情感進入了夢幻般的意境。這一段的技巧由於上聲部完全用人工泛音來演奏,因而有相當的難度。
然後樂曲從頭反複。最後,出現八小節尾聲,表現阿美莉亞對愛情忠貞不移。她臨終前堅定的誓言,隨著她的靈魂,慢慢地進入到寧靜的永恒之中。
4.《前奏曲》(大提琴)
〔作品簡介〕
巴西最有名的作曲家維拉—洛勃斯寫有五首前奏曲,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第一首。這支曲子寫於1939年。因為它的旋律十分優美,所以人們又給它起了另一個名字,叫《抒情的旋律》。
〔作品欣賞〕
該曲e小調、34拍、富於表情的行板、三部曲式結構。A段旋律在下聲部,上聲部是伴奏音型。它的主題優美如歌,就像是一首情歌。
A段的中間部分,速度逐漸加快,情緒也越來越高昂,它推出樂曲的第一次高潮;經過一個由和弦組成的過渡句,旋律又轉到了下聲部。經過兩次和弦的遠距離跳動,引出了樂曲的B段。它是E大調,24、34和38變換節拍。華麗的琶音,輔以倚音等裝飾音,加上每一小節第三拍透亮的泛音,組成柔美、迷人的曲調。它反複一遍之後,A段再現。
最後樂曲從強到弱,在寧靜、安詳的氣氛中結束。
5.《愛的羅曼斯》(吉他)
〔作品簡介〕
《愛的羅曼斯》原是一首墨西哥古老的民間音樂曲調。1952年,法國影片《被禁止的遊戲》選用它當主題音樂,並由西班牙著名吉他演奏家葉佩斯改編成吉他曲,在影片中親自配音演奏。從那以後,《愛的羅曼斯》很快流傳開來,有人幹脆把曲名改成《被禁止的遊戲》了。可以說《愛的羅曼斯》這支曲子在吉他愛好者中間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幾乎所有知名的吉他演奏家的保留曲目中,都選有這支曲子。
〔作品欣賞〕
從曲式結構來看,《愛的羅曼斯》是典型的單三部曲式。A段是E小調。雖然從音符的時值來看變化不大,除了結束音外,每個音都是一拍,但是,它的主旋律仍是流暢、抒情和迷人的。三連音的、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充分發揮了吉他曲的特點。它們極其和諧地襯托著主旋律。
B段轉E大調,主旋律開始前三小節重複A段的主旋律。但是在這之後,它進行了發展。由於伴奏、和聲的細致安排和設計,使它在色彩對比上十分引人入勝。旋律在持續三度音伴奏下,優美動聽,扣人心弦。
當樂曲推向高潮時,又再現A段的主題。情緒也趨向平靜。恍如被輕風吹動著的湖水,泛起陣陣漣漪,緩緩地移向遠方。這裏,琶音和泛音的運用,更增加了朦朧的色彩,樂曲在寧靜的氣氛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