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族樂器知識(1 / 3)

中外民族樂器知識

中國民族樂器知識

一、吹管樂器

1.笛子

笛子古時稱“橫吹”,後又稱“橫笛”,是一種非常古老的樂器,也是一種民間廣泛流行的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當中,笛子是最重要的常規樂器之一。

笛子通常為竹製,有吹孔一個、膜孔一個、按音孔六個。

下麵我們以D調曲笛為例,簡要地介紹一下笛子的性能。

(1)音域與音色

D調曲笛的全部音域為a1—d4(實際音高),使用高音譜表低8度記譜。

在樂隊中常使用的音域為a—b2(記譜音),一般的演奏員均能勝任。這一段音域的音色富有光澤,音響清脆而飽滿。優秀的笛子演奏者還能吹出c3與d3(記譜音)甚至更高,但此時由於發音尖銳,嘶哨聲很明顯,所以在樂隊作品中較少運用。

笛子的音色清亮、透明,略帶水聲,富有穿透力。笛膜對笛子的音色有很重要的意義。笛膜厚且緊,音色顯得十分結實;笛膜薄且鬆,音色顯得清脆而有水分。

(2)音量與呼吸

笛子音量的強弱幅度可以作得非常大。在常用音域中,一般演奏員都可以作到p—f的幅度,優秀的演奏者可以作出更大的幅度(ppp—ff)。

一般說來,在笛子低音區(a—d1)吹奏特強音較為困難,在高音區(#f2以上)吹奏弱音較為困難,尤其是最高音區(a2以上)更為困難,中音區(d1—d2)的音量變化幅度最大。

吹奏笛子時的呼吸應引起寫作者的高度注意。一般演奏員都能做到一口氣持續15秒—20秒。若以每分鍾演奏60個四分音符的速度演奏,每小節有四拍,那麼一口氣能演奏四——五個小節。

另外,笛子演奏者還有一種叫做“循環換氣”的特殊技巧。演奏者在吹奏的同時用鼻孔不斷吸氣,使樂音能夠無限地延長而絲毫沒有間斷感,尤其在較弱的情況下效果更佳。這種技巧經常被用在篇幅較長大,音樂較流暢,又要求沒有間斷的特殊段落。

2.管子

管子簡稱“管”,古稱篳篥(bìlì)或醏篥。管子為木製,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插一葦製的雙簧哨子。

管子有很多種,常用的是高、次高、中音管三種。它們均有兩個八度加一個四度的音域,按實際音高記譜。

以次高音管為例,低音區帶鼻音,音量不大,比較粗啞;中、高音區音色明亮、豐滿,強弱較易控製,樂隊中經常應用;極高音區緊張而尖銳,應用時要謹慎。

管子所耗氣息很大,強弱的幅度也較大,既可以吹出高亢響亮的極強音,也可以吹出近似簫聲般柔弱的聲音。

次高音管經常使用的調為A、D、E、B及其同音列各調。另外,G、C及其同音列各調也可以演奏。

3.笙

笙是我國古老的簧管樂器。它由笙簧、笙笛、笙鬥三個部分組成,由笙簧振動引起笙笛內的空氣柱振動而發音。樂隊中經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

(1)音域與音色

高音笙使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二十一簧G調高音笙音域為d—b1;二十四簧D調高音笙音域為a—f3;三十六簧笙音域為g—#f3。

笙的高、中、低三個音區之間音色差別不甚顯著。雖然它是吹管樂器,但它通過銅質簧片振動而發音,音響兼有管樂與簧樂的二重性。由於這一特點,使得笙這件樂器極具兼容性。在樂隊中它起著“粘合劑”的作用,把各組不同的樂器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中介樂器。

笙本身的音色甜美、柔潤。悠長的旋律與持續的和聲都是它的擅長。由於它那短促的吐音又似彈撥樂般幹脆、利落、出音點清晰,所以對於表現快速、活潑的音樂情緒它也能夠勝任。

(2)音量與呼吸

總體來說,笙的強弱變化不是很大,這是由於在民間奏法中,強調笙演奏傳統的四、五度和音。如果太弱,和音就不易發響。

逐漸增加或減少和弦音,可以作出大幅度的漸強漸弱效果。

另外,還需注意笙各個音區的音量平衡問題。一般來說,笙的中、低音區音量較強,高音區音量較弱。寫作時注意這一特點,將主要聲部置於中、低音區,容易得到較好的效果。

笙的演奏是比較耗費氣息的,一口氣不能延續太長的時間。音愈高,耗費氣息愈多;聲部愈多,耗費的氣息量愈大。

4.簫

簫又名洞簫,也是一件非常古老的樂器。它由竹子製成,直吹,上端有一吹孔,按音孔為前五後一。

簫的音量不大,強弱幅度也不大。其音色圓潤、柔和、恬靜、甘美。它經常與古琴、琵琶、二胡等樂器結合,演奏意境比較淡雅、渺遠的音樂。在樂隊中,簫經常被當作獨奏樂器使用,演奏寧靜的音樂段落。

簫的演奏技巧與笛子基本相同,但其靈活性不及笛子。

常見的簫多為G調,采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簫在樂隊中使用的基本音域為d1—e3。

5.嗩呐

嗩呐又名喇叭,小嗩呐又稱海笛。

嗩呐,在木製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下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呐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1)音域與音色

D調高音嗩呐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它的總音域為a1—b3,樂隊中的常用音域為a1—d3。

嗩呐的中、低音區音色豪放、剛勁,各種技巧都易於發揮,非常富有表現力;高音區緊張而尖銳,在樂隊中應用要謹慎。

(2)音量與呼吸

嗩呐是樂隊中的“重型武器”,音響高亢有力,適宜於表現熱烈、歡快的情緒。在樂隊當中,它經常與打擊樂結合,有時也單獨與整個樂隊抗衡。

嗩呐是一件比較耗費氣息的樂器,音愈高,耗氣愈大,音愈強,耗氣愈多。在寫作當中,一定要使嗩呐有適當的休息與換氣時間。

與笛子一樣,嗩呐也能運用“循環換氣”方式使音樂長時間延續。在樂曲中恰當地運用這一技巧,能使音樂增添光彩。

二、打擊樂器

1.鼓

鼓一般分為大鼓、京堂鼓、定音缸鼓、定音排鼓、板鼓等。

大鼓——鼓體、鼓麵較大,音響低而沉長。

京堂鼓——鼓麵較小,鼓身較長,發音比大鼓高而堅實。京堂鼓還有大小之分,可組合成套使用。

定音缸鼓——這是借鑒西洋定音鼓的結構特點研製而成的。它可根據樂曲調性定音和改變音高。

定音排鼓——簡稱“排鼓”。這是在堂鼓和腰鼓基礎上改製而成的套鼓,由一個人演奏。它有調音裝置,每個鼓都可在四度範圍調音。樂隊中常用三至五個,用四個鼓時,鼓的音高通常定為:D、d、g、a,根據樂曲調式再定成樂曲常用音。

板鼓——板鼓是皮麵、木製,擊奏僅在鼓麵中間的五六厘米直徑的圓心上,其發音清脆、尖硬。

鼓類樂器有多種演奏方法,如單擊、雙擊、悶擊、壓擊、滾擊、擊心、擊邊、擊沿等。不同的打法,可在同一麵鼓上獲得多種音色的變化。

2.板梆

板梆可以分為梆子、拍板、竹板、木魚等,均用木竹製成,音色各異,別具特色。它們是打擊樂器中的小型樂器。

拍板——亦稱“板”,現今通用的是由三片長方型硬木組成,上端用布帶連接。三塊硬木的其中兩塊用絲弦捆在一起。演奏時,手握單片,通過單手的抖動使板與板撞擊發出木質的、堅硬的音色。

竹板——竹板與拍板發聲方法相同。竹板是由兩片竹板製成,音色響亮清脆,演奏技巧很豐富。在快板類曲藝形式中可以看到它多彩的演技。

梆子——有不同種類,通用梆子呈長方形,中間挖空,產生共鳴。演奏方法是用單支或雙支硬木棒擊奏。梆子的音色接近板鼓,但稍低暗一點,木質音色突出,音量幅度隨意。

木魚——樂隊中常備大、中、小三個或兩個木魚,大的音偏低,小的音偏高。具體使用時要根據作品需要選擇。可用一支或兩支木槌(或木梆)擊奏。

3.鑼鈸

大、中、小鑼——鑼的品種繁多,包括八音大鑼、篩鑼、京鑼、乳鑼、山鑼、中鑼、小鑼、掌鑼、雲鑼等。

樂隊中常用中等大小的鑼。用時一隻手提鑼,另一隻手持鑼槌擊奏。它的音色洪亮、強烈,力度變化幅度大。較大的鑼(如篩鑼)要懸掛在木架上擊奏,其音響陰森、莊嚴。小鑼用手指直接捏住鑼邊,用一薄木片擊鑼發音,其音色剛脆、悠閑快樂。

樂隊中,大鑼常奏正拍。低音鑼(如篩鑼)一般使用都很謹慎,常於樂曲的開始或收尾或局部擊一下。小鑼適宜演奏弱拍和切分音。

鑼的演奏技巧有放音擊法、擊邊法、悶音擊法。

雲鑼——這是有音高、可演奏旋律的套式鑼。每套麵數從十麵至三十幾麵不等。並配有一些半音的鑼,可以演奏有轉調的作品。

雲鑼發音清晰、明朗,在表現恬靜、抒情性情調方麵很有表現力。

鈸——又名“銅鈸”,亦名“釵”,是色彩性樂器,音響的穿透力很強,能使樂隊音響生輝。大、中、小鈸的演奏方式為雙手持鈸(兩片)對擊。大鈸還經常使用單片,用棍、槌或金屬棒敲擊。

鈸的演奏技法分為輕擊、重擊、磨擊、撲擊(煞住餘音)、單擊五種不同奏法,每種奏法都產生不同的音響效果。運用中,大鈸與大鑼經常在節奏的較強拍上同時擊奏,音色重疊;相互搭配奏,兩種音色又能產生強烈的對比。小鈸與小鑼節奏相仿,以奏花點為主。

在民間打擊樂曲、合奏曲以及新型民族樂隊中,鼓、鑼、鈸、演奏上的互相配合有著豐富的表現力。

4.碰鈴

碰鈴即碰鍾,古代稱之為“星”,銅製,形如一對小酒盅,用繩串連。碰鈴通過相互對撞發聲,聲音清新、悅耳、幽然、飄逸。

三、拉弦樂器

1.二胡

二胡是民族樂隊拉弦樂器中主要的和最有特色的樂器。它的音色渾厚、甜潤、純正而雅致;強弱控製能力很強,給人以悅耳動聽、剛勁而秀美之感,善於表現各種情調的曲調、音型、長音等。

(1)定弦、記譜、音域與音色

二胡有裏外兩根弦,琴弓馬尾毛夾置於兩弦之間拉奏。定弦為純五度,在不改變兩弦音程關係前題下,還可在一定範圍裏變化。

二胡用高音譜表按實際音高記譜,總音域一般從d1至d4達三個八度。

在音色方麵,內外弦在常用和相同把位上比較,內弦音色飽滿,外弦較清亮。

(2)弓法

下麵介紹的二胡的一些主要弓法,在其他拉弦樂器上同樣適用。

弓子在弦上摩擦運動的方向稱為“弓向”。將弓子從左(持弓端)向右拉為拉弓;將弓子從右(弓尖端)向左推為推弓。標記用弓弦樂器通用符號——拉弓標記為“”,推弓標記為“∨”。推弓還可記作“”,拉弓還可記作“”。

主要弓法有以下幾種:

①分弓——是一弓一音的弓法。用長弓演奏的分弓稱為“大分弓”,適宜強奏和演奏抒情旋律中的長音符。用短弓演奏的分弓,可分別稱作中分弓、小分弓。小分弓一般適宜演奏快速進行的緊密音符。

②連弓——是一弓奏出若幹音的弓法。根據速度與音符進行密度,一弓所奏的音數量是有限度的,一弓的弱奏比強奏能奏出更多的一些音符。連弓用普通連音弧線標記:“⌒”。

③頓弓——從運弓形式上分為兩種:一種為“分頓弓”,用分弓奏出,每一弓均奏出一個短促的音符:另一種為“連頓弓”,用一弓奏出幾個短促的音。分頓弓用“”符號標記;連頓弓用“⌒···”符號標記。頓弓是演奏輕巧敏捷性音樂的常用弓法。

④連斷弓——用一弓奏出幾個比連頓弓稍長的,但又有間斷的幾個音來。用連斷弓演奏的一組音,在音符上各加一短橫線,並用弧線連起“⌒····”。

⑤顫弓——還可稱為“抖弓”,這是演奏震音的弓法,通用震音符號標記。用弓子的某一部分(一般用弓尖或弓子的前半部分)演奏,適宜各種力度。

2.板胡

板胡的琴筒是用半個椰殼或木製成,以薄桐木板蒙琴筒麵。琴弦比二胡拉得緊,弓子比二胡長而粗,弓毛多而緊,故拉奏時感覺弦較硬,音量較大,穿透力也很強。

常用板胡有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兩種。

高音板胡定弦為d2、a2,常用記譜音域為d1—a2。

中音板胡定弦為a1、e2或g1、d2,常用記譜音域為a(g)—f2(e2)。

板胡的音色高亢、豪放、強烈而明亮,有濃鬱的鄉土氣息,能充分地渲染喜慶、悲劇、抒情的表情特色。

板胡的弓法與演奏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與二胡大致相同。它奏滑音幹淨利落,滑音組合顫弓可模擬馬的嘶叫等特殊效果;分弓奏法也是板胡的常用弓法,用以表現歡快、熱烈等音樂情緒。

3.高胡

高胡是高音拉弦樂器,其形、構造、演奏弓法與技巧以及所用演奏符號等,均與二胡相同,隻是琴筒(共鳴箱)比二胡略小,常用兩腿夾著琴筒的一部分演奏。

樂隊中,高胡按實際音高記譜,定弦比二胡高純五度或純四度,即定弦為a1、e2或g1、d2。常用音域為a1(g1)至b3(a3)音。b3(a3)以上的音,發音緊張、尖銳,不宜多用。在常用音域範圍,其音色明朗、清澈,適宜演奏優美、抒情以及秀麗、活潑的曲調,並經常與二胡構成八度奏。

4.中胡

中胡是在二胡基礎上改製的一種樂器,故又稱為“中音二胡”。所有二胡上的演奏技巧都適宜中胡演奏。它仍屬於靈敏性較強的樂器。它最善於演奏一些抒展、遼闊的歌唱性旋律,和聲長音與不很複雜的音型,較少演奏快速的華彩性旋律。

中胡定弦為g、a1或a、e1,也是五度定弦,樂隊常用音域為g至g2,有兩個八度。其中g至d2是發音最佳的音區,有著溫厚、飽滿的音色性質。

5.低音拉弦樂器

我國民族樂隊的低音拉弦樂器,是為了適應現代新型樂隊需要而改革試製的,有大胡、革胡、低音革胡。大胡、革胡有四弦,分別定弦為C、G、d、a,這與大提琴是相同的。低音革胡也有四弦,定弦與低音提琴相同,即定弦為E1、A1、D、G,提高八度記譜。

低音拉弦樂器還有大、低音拉阮,大、低音拉弦琵琶,大、低音馬頭琴等不同種類。

四、撥弦樂器

1.古琴

中國傳統撥弦樂器,古稱瑤琴、玉琴,現又稱七弦琴。長約130厘米,厚約5厘米。一般以桐木作麵板,梓木作底板。琴麵有13個琴徽,用以標識彈奏時的音位。琴麵張七弦,在外側第一弦最粗,向內依次漸細,並按五聲音階定弦。演奏時靠右手撥弦取音,有散、按、泛三種不同的音色。散音,即以空弦發音,聲音剛勁渾厚,常用作曲調中的骨幹音;泛音是以左手輕觸徽位,發出輕盈飄渺的聲音;按音是左手按弦發音。有擘、托、抹、挑、勾、剔、打、摘等基本指法。音域為四個八度:c—d2。常運用同度音、八度音、空弦音、按音、走指音、滑音、顫音等各種技法,以深化其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