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京和
著名女青年小提琴家鄭京和於1948年出生在南朝鮮的漢城。鄭京和4歲時學習鋼琴,6歲改學小提琴,3年後便在漢城交響樂隊協奏下演出了門德爾鬆的小提琴協奏曲。1961年入美國朱利亞特音樂學院學習,師從著名教授伊凡·加拉米安。1967年,鄭京和參加美國萊文垂特比賽,她和加拉米安的另一個學生朱克曼合作,獲得一等獎。她在紐約愛樂樂團和匹茲堡交響樂團的協奏下在美國首次公演,獲得極大的成功,確立了她成為當代世界上最卓越的小提琴家之一的地位。
1970年5月1日,她與倫敦交響樂團合作,在普列文指揮下,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獲得成功。她的演奏技巧精湛,音色純淨優美,情意真摯,親切感人。她擅長演奏的曲目甚多,除古典名作之外,巴托克、埃爾加、西貝柳斯、普羅科菲耶夫、斯特拉文斯基、A·貝格、蕭鬆、W·沃爾頓等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也是她經常上演的曲目。不少名曲已錄成唱片。鄭京和的演奏藝術正處於全盛時期,她與加拉米安的另兩個學生朱克曼、帕爾曼都是當前國際樂壇上出類拔萃的小提琴家。
鄭京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她本人是一個天真的,無憂無慮的,喜歡說笑的年輕姑娘,而當她一登上舞台,就立刻變成一位神聖的演奏大師,下頜伸出,兩腳分開,隨著她那輕如羽毛又堅如鋼鐵的手臂在空中飛舞,沁人肺腑的美妙琴聲響徹音樂大廳,她那獨具特色的演奏風格,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受到聽眾高度的讚揚。
威廉·普裏姆羅斯
著名中提琴演奏家威廉·普裏姆羅斯1904年生於蘇格蘭的格拉斯堡。4歲跟隨父親學習小提琴,1902年入倫敦市政廳音樂學校,1923年首次登台演出。由於他父親有一把名貴的中提琴,因此老師建議他改學中提琴。此後幾年他在中提琴上狠下苦功,終於出色地掌握了這種樂器的演奏技能。1930年,他被邀請參加倫敦弦樂四重奏團,並隨團到歐洲、南美和美國等地演出,還以獨奏家身份與歐洲、美國的主要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過無數次演出,取得極大的成功。當時的音樂評論家和著名指揮家是這樣評價他的:“普裏姆羅斯是一位無可比擬的藝術家,他的名字將作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中提琴家而流芳百世。”“他的演奏如此地精巧和細膩……”著名匈牙利作曲家貝拉·巴托克還專門為他寫了一部中提琴協奏曲。
1935年,他加入了美國國籍,在著名指揮家托斯卡尼尼的樂團裏擔任首席中提琴,並繼續從事獨奏活動,還以他自己的名字創建了著名的“普裏姆羅斯四重奏團”。
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演奏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曾在柯蒂斯音樂學院、南加利福尼亞大學、印弟安那大學、東京大學、悉尼音樂學院等高等學府教授中提琴。他為提高中提琴的演奏水平、豐富演奏和教學曲目、改變中提琴在交響樂隊中的地位等,都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格雷戈·皮亞蒂戈爾斯基
世界著名大提琴家格雷戈·皮亞蒂戈爾斯基於1903年出生在俄國的耶卡提林諾斯拉夫。1976年逝世。他6歲開始學習大提琴,幾年後他的演奏便顯出了驚人的表現力。14歲時,他進入莫斯科音樂學院,先後師從格連教授和勃朗杜科夫教授。他的學習進步很快,15歲時就已成為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管弦樂隊的獨奏演員。皮亞蒂戈爾斯基於1942年8月29日在紐約加入美國籍。他先後與斯特科夫斯基指揮的費城交響樂團和門格爾貝格指揮的紐約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取得很大的成功。
皮亞蒂戈爾斯基的演奏優美動人,尤其是他那黃金般的音色,更加具有使人心醉的魅力。他無論演奏大型的協奏曲,還是小型的沙龍樂曲或室內樂,都同樣有著高雅純淨的風格。他和卡薩爾斯一樣,是20世紀大提琴演奏史上的一位才華橫溢的開拓性人物。
皮亞蒂戈爾斯基除了舉辦大提琴獨奏會以外,還十分熱衷演奏室內音樂,他早年在莫斯科時就曾與著名演奏家蔡特林、莫斯特拉斯、揚波爾斯基等人組成室內樂小組,在蘇聯各地巡回演出。移居美國後,他又經常與阿圖爾·魯賓斯坦、海菲茨、普裏姆羅斯等著名演奏大師一起演奏室內樂,並錄製了許多珍貴的唱片。
皮亞蒂戈爾斯基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他一生培養了許多傑出的青年大提琴家,為大提琴演奏藝術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另外他還改編了大量的大提琴音樂作品,將許多著名作品的片段改編成大提琴曲,極大地豐富了大提琴演奏曲目的寶庫。
帕勃洛·卡薩爾斯
帕勃洛·卡薩爾斯是當代最偉大的大提琴演奏家。他是把大提琴演奏藝術提高到真正具有獨奏水平的大師。在當今世界大提琴演奏家中,很少沒有受過他的影響的,他真可謂之現代大提琴演奏藝術的開山鼻祖。
卡薩爾斯於1876年出生在西班牙的文德雷爾。1973年逝世。他的父親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卡薩爾斯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對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4歲開始學習鋼琴。11歲時,他在一次音樂會上聽到大提琴獨奏,立刻被這一樂器的優美聲音所吸引,以後他便潛心學習這種樂器。6個月以後,他已能演奏許多大提琴曲和室內樂作品。
卡薩爾斯先後就學於巴塞羅那音樂學院和馬德裏音樂學院,從師羅德雷、莫納斯特裏奧等人。1895年,他在巴黎歌劇院擔任大提琴獨奏,此後便在世界各地廣泛旅行演奏,並很快成為著名演奏家。從1897年起,卡薩爾斯執教於巴塞羅那音樂學院,同時兼任巴塞羅那歌劇院的首席大提琴。1896年到英、法等國巡回演出,1901年赴美演出。這一係列的成功演出,使他的名望越來越大,終於獲得“全能大提琴家”的榮譽稱號。
卡薩爾斯的演奏是頗為迷人的,他無論在技巧、音色還是音樂表現上都達到了異常高超的境界。更重要的是,他將大提琴的演奏技法進行了創造性的發展,提高了整個大提琴的表演藝術。因此,他不僅僅是一位了不起的演奏家,而且是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藝術家。
卡薩爾斯不但是一位超群的大提琴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指揮家和教育家。他在巴塞羅那創建了卡薩爾斯樂隊,親自擔任這個樂隊的指揮;他還在世界各地指揮許多著名的樂團,受到各國聽眾的熱烈歡迎。作為教育家,他培養了一批當代優秀的大提琴家,最為著名的有莫裏斯·艾森伯格、保爾·托特裏等人。
4.著名歌唱家
羅莎·龐賽爾
羅莎·龐賽爾是20世紀最優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之一。
1897年1月22日,她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梅裏登市,1981年逝世。兒時跟隨母親學鋼琴,10歲進入教堂唱詩班。14歲時,她與女中音的姐姐卡梅拉組成姐妹合唱團,頗有名氣。她倆常在梅裏登市默片影院、紐黑文市咖啡室等地演唱,曲目多為古典的,如當時法拉爾唱的《蝴蝶夫人》和穆齊奧·卡魯索唱的《三王之愛》兩部歌劇選曲。
羅莎·龐賽爾1918年11月15日,首次登台就與歌王卡魯索同台演出《命運之力》,他唱唐·阿爾瓦洛,她唱萊奧諾拉,當時她才21歲。之後,她就成為卡魯索在舞台上的最佳搭檔,成為大都會歌劇院首席女高音。在大都會歌劇院19年中,她飾唱了16個女主角,其中,1925年唱《貞潔的修女》、1927年唱的《諾爾瑪》和1935年唱的《卡門》被認為是她的歌唱事業的最佳成就。
在羅莎·龐賽爾短促的歌唱生涯中,共演出了365場次,飾唱了22個女主角。羅莎·龐賽爾的聲音是意大利式的戲劇性女高音,音域寬廣,音色豐富,音量強大,聲區貫通,低音濃鬱,中音渾厚,高音明亮。胸聲運用得很謹慎,魅力迷人;中聲區發聲自如,光潤明暢;花腔用聲很靈巧,一一貫珠。她那金子般的歌聲是本世紀女高音中最醇美的。
阿格尼絲·芭爾查
繼卡拉斯之後,希臘出現個芭爾查,她是目前歐美最受歡迎的女中音歌唱家,從她的CD、LD看來,她是技術和音樂比較全麵的歌手。
1944年11月19日,芭爾查生於希臘小島雷福卡斯。1965年在雅典音樂學院畢業後,隨蕭納學唱,在布加勒斯特埃乃斯庫音樂比賽榮獲聲樂大獎時才19歲,並以凱魯比諾一角作首次登台演出,又以同一角色於1968年唱演於法蘭克福歌劇院。兩年後她加入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主演的角色包括有奧克塔維安、卡門、多拉貝拉、羅西娜、埃波利等,1980年隨該院赴日本演出。
她首次在薩爾茨堡音樂節演出是1970年參演莫紮特的歌劇,並成功地飾唱了希律迪亞絲,理查·施特勞斯歌劇和多拉貝拉。1973年,她加入柏林德國歌劇院,1976年,她首演於倫敦皇家歌劇院,唱凱魯比諾,後又主唱了多拉貝拉、羅西娜、朱麗葉塔、阿達吉莎。1971年,她在休士敦唱卡門,這是她首次在美國舞台亮相,而她第一次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是1979年,唱奧克塔維安。80年代,她幾乎唱遍了世界各大歌劇院,其中要以卡門最為出色。除歌劇演出外,芭爾查還是一位傑出的音樂會演唱家。
芭爾查是DGG旗下之名將,錄有不少優質CD,如比才《卡門》、馬斯卡尼《鄉村騎士》、莫紮特《唐·喬萬尼》、羅西尼《阿爾及爾的意大利女郎》、理查·施特勞斯《阿裏阿德涅在納克索斯》、《玫瑰騎士》、威爾第《安魂曲》、《命運之力》、瓦格納《湯豪瑟》以及《希臘歌曲集》等。
芭爾查那穩厚、冷酷的音質帶有一種內在的張力和一種罕見的魅力,她的卡門並不誇張,也不“野”,倒很直率、倔強,“愛情就像一隻不馴服的小鳥”、“在塞維利亞城郊”、“快打起響板”等唱段都能唱出卡門任性、潑辣的性格,這是一個真實的女人。芭爾查唱起祖國的歌曲作品又有另一番滋味。希臘典型的音調與節奏掌握得非常地道。用聲不多,力度不大,多以中等音量唱出,然嗓音豐厚,音樂敏捷,自然平易,很生活化。且帶有幾分野性,富於女中音特有的魅力,但又有別Pops、歌劇的唱法,聽來盎然有趣。
凱瑟林·費莉爾
1912年4月22日,費莉爾生於英格蘭西北部的蘭開夏郡。1947年逝世。幼年,費莉爾學習鋼琴。曾在當地的音樂節中獲得不少獎項。還為當地著名女高音查德威克伴奏。17歲考取鋼琴檢試,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師。後來參加了1937年卡萊爾市音樂比賽,獲得鋼琴與歌唱兩項大獎,從職業鋼琴家一躍成為職業歌唱家。她首次職業性演唱是在阿斯帕特利亞的哈奧斯特音樂節上表演。1940年,為了提高歌唱水準,費莉爾正式開始學聲樂,隨當地歌唱教師哈欽森學唱,循序漸進地學習了不少曲目,如普賽爾的歌曲、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等唱段、亨德爾的神劇、意大利的詠歎調以及艾爾加的神劇《傑隆修斯之夢》等。
兩年後,費莉爾就以獨唱家的身份出現在倫敦樂壇,首次表演是在一次午餐音樂會上,用英文演唱勃拉姆斯、舒伯特和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同時,她繼續學唱,1943年5月17日在西敏寺大教堂,她參與演出亨德爾的神劇《彌賽亞》,在座的作曲家布裏頓聽後大加讚賞。其後她繼續在英國各地演出,曲目包括艾爾加的神劇《王國》、《傑隆修斯之夢》、門德爾鬆的神劇《以利亞》、巴哈的《B小調彌撒曲》、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最後的四首歌》等,很受歡迎,聲名日隆,成為英國最優秀的音樂會歌唱家。1946年,布裏頓的歌劇《魯克麗夏受辱記》初演於格林德伯恩音樂節,費莉爾飾唱魯克麗夏一角,這部歌劇是作曲家專為她而寫的。嗣後她赴愛丁堡、阿姆斯特丹演出。同時擴大曲目,開始學唱德國藝術歌曲,對馬勒的藝術歌曲尤為喜愛。翌年,她應邀在愛丁堡音樂節上聯同維也納愛樂/瓦爾特演出馬勒的《大地之歌》。此外,她還在歐美演唱馬勒的《亡兒之歌》、《呂克特Lieder》,並將英國民歌《MaBonnyLad》、《BlowTheWindSoutherly》、《NowSleepsTheCrimsonPetal》等介紹給觀眾。
在英國費莉爾熱情地參加了在皇家歌劇院上演新製作的格魯克歌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飾唱奧菲歐一角。一般的女低音,通常是強迫壓低嗓門發聲的女中音,似乎給人一種拘謹的感覺。費莉爾的歌唱不僅具有濃厚、穩重的氣質,而且還具有極好的聲音表現力,是位真正的女低音歌唱家,被列為20世紀最優秀的、稀有的女低音歌唱家。費莉爾的聲線厚、音色濃、情感深、氣質純、用聲並不華麗,卻洋溢著詩意,胸聲運用尤為出色。她唱藝術歌曲注重語氣的表現出一種愛心之聲,能將淡直的神劇唱得如此充實、優美、感人。
盧奇亞諾·帕瓦洛蒂
意大利男高音歌唱家帕瓦洛蒂自從1961年榮膺阿基萊·佩裏國際歌唱比賽一等獎之後,便走上歌唱的道路。帕瓦洛蒂出道之初,在倫敦連續唱出了9個帶有胸腔共鳴的HightC,震撼樂壇,備受推崇,被世人稱為“KingofthcHighC”,此美譽冠於至今。
他唱歌劇,善於采用不同的聲音造型來塑造不同心態的角色,聲音的可塑性強,用聲向上向前,唱腔鏗鏘有力,具有驚人的穿透性的聲響。50歲之後,帕瓦洛蒂減少了歌劇演出,偏重於音樂會的演唱,近些年來他在世界各地舉行了獨唱會很受歡迎。1988年,他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舉行的獨唱會盛況空前。當年53歲的帕瓦洛蒂音色開始變暗,不過,歌唱仍然保持著良好狀態,唱來還是那麼熱情、舒展、貫通、激昂。用聲不多,力度不大,在發聲上沒有加強戲劇性的因素,保持著他一貫的自然色彩。
帕瓦洛蒂在世界各地舉行音樂會,活動頻繁。1993年9月14日,他在家鄉摩德納美麗大廣場就舉行了一場極好的音樂會,受到意大利評論界無可爭辯的好評。隨著年紀的增長,帕瓦洛蒂除了音色較為變暗之外,聲音的狀態極好,元氣尚在,聲音沒有老化的現象。一個58歲的人尚能將highC音唱得如此慷慨激昂,鏗鏘有力,也真了得。“格拉那達”第一段他唱得比較自由而寬廣,用聲抒情;第二段則熱情而豪邁,頗有西班牙舞曲的風格特點。
勞倫斯·提貝特
20年代美國樂壇出現了一個男中音提貝特,他是歌劇演員、音樂會演唱家、唱片藝術家、電影明星。他多才多藝,成為民眾的偶像。實際上,提貝特從未學過聲樂,卻一躍成為美國第一位傑出的男中音歌唱家,並使他成為傳奇式的人物。
1896年11月16日,提貝特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貝克斯菲爾德市。1960年逝世。在學生時期,提貝特非常喜歡歌唱。有副好嗓子,1922年參加大都會歌劇院的試唱,喜獲錄用。翌年1月2日,他首次登上大都會歌劇院舞台,飾唱威爾第歌劇《法爾斯塔夫》中的福德。一夜成名的提貝特從此走上了歌劇舞台。
他演美國歌劇作品,帶有顯著的美國色彩,也特別適合他。如格倫伯格《瓊斯大帝》中的瓊斯·漢森,《歡樂心》中的布拉福特·泰勒,《國王的親信》中的埃加、《彼得·伊貝森》《卡龐薩奇》中的吉多等。他名揚全國,成為美國的聞名人物。
另一方麵,提貝特的冒出與幸運也有關係。當時剛開始出現有聲電影,好萊塢正在為新出現的有聲電影物色音樂題材,剛好發現了提貝特,結果拍攝了一係列美國音樂影片。如《大都會歌劇院》、《新月》、《古巴情歌》、《南方人》以及《流浪者之歌》等,他那土生土長的形象和雄壯歌聲的魅力對美國民眾特別有親切感及吸引力。影片更使他名聲大震,影響深遠。
鮑裏斯·克裏斯托夫
克裏斯托夫於1914年出生於保加利亞索非亞。1993年逝世。戰後,他回到意大利開始了他的歌唱生涯,於1946年在羅馬首次登台,飾唱《藝術家的生涯》中的哲學家科利涅一角,初露鋒芒,很受歡迎。接著,他在該院及米蘭斯卡拉歌劇院飾唱《鮑裏斯·戈杜諾夫》中的皮曼一角。1949年11月19日,克裏斯托夫在倫敦首演該劇主角鮑裏斯。從此,這個角色就成為他的代表之作。
克裏斯托夫在很多歌劇裏扮演著角色,其中包括有亨德爾《朱利亞斯·凱撒》中的凱撒、奇馬羅薩《秘婚記》中的羅賓遜伯爵、貝裏尼《諾瑪》中的奧羅維梭、互格納《眾神的黃昏》中的哈根、《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中的馬可王、《帕西法爾》中的古內曼等。他在《唐·卡洛斯》中所塑造的菲利普二世的形象是他最出色的角色之一。另外,他的菲斯科一角也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1956年,他首次赴美國演唱,在舊金山、芝加哥唱鮑裏斯引起轟動,好評如潮。嗣後,經常在歐美各大歌劇院和著名國際音樂節演出。除歌劇演出外,他也常常舉行獨唱音樂會,曲目多為俄羅斯作曲家的作品,如格林卡、穆索爾斯基、庫伊、巴拉基列夫等浪漫曲。這位外貌英俊、聲如洪鍾的男低音曾一度震撼世界樂壇。最為可貴的是,他那深厚的聲音可塑性、適應性異常之強,善以不同的聲音造型去表現威風、權威、憂慮、悲哀和痛苦等不同角色的內心世界。克裏斯托夫是唱鮑裏斯起家的,第一幕中鮑裏斯的獨白,他運用沉重、幹澀的腔調來表白角色內心的隱痛和恐懼。他又以濃厚的胸聲唱出鮑裏斯祈禱、死別之歌,相當之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