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文斯基具有不同凡響的音樂天賦,1908年,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交響曲。第二年,他又為佳季列夫領導的俄羅斯芭蕾舞團寫了芭蕾舞劇《火鳥》,接著還寫了芭蕾舞劇《春之祭》和《彼得魯什卡》。這三部舞劇是他初期創作的代表作。其中,《春之祭》運用了強烈的不協和和弦和具有原始風格的冷酷節奏音型。1913年此劇在巴黎首演曾引起劇烈的騷動,並在音樂界掀起長時間的爭論,但現在這部作品已被論定為現代音樂的典範作品和“原始主義音樂”的代表作。
斯特拉文斯基的創作是多風格的,他的早期作品帶有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原始主義的傾向與色彩。中期作品則屬於“新古典主義”的範疇。晚期的一些作品又屬於“表現主義”的十二音體係音樂。這樣的情況在曆代的著名作曲家中是十分少見的,因此有人將他譽為“一千零一種風格的作曲家”。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創作的作品十分繁多,除以上提到的早期三大舞劇外,還有中期作品芭蕾舞劇《普爾西奈拉》、《士兵的故事》、《婚禮》、歌劇《夜鶯》和管樂交響曲、鋼琴協奏曲等;晚期作品有芭蕾舞劇《仙女之吻》、《阿貢》、歌劇《浪子》和小提琴協奏曲、三個樂章的交響曲等等。
伊戈樂·斯特拉文斯基是20世紀現代音樂中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是現代派音樂中名符其實的領袖人物。
貝爾格
貝爾格於1885年出生在維也納。1935年逝世。1914年戰爭爆發,戰爭結束之後,貝爾格動筆寫作它的音樂。1925年12月,《沃采克》在柏林國家歌劇院上演,使貝爾格一舉成名,從默默無聞的小卒變為國際知名人士。
在貝爾格最後的10年裏,他寫的作品為數不多,但每一個作品都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弦樂四重奏》和《鋼琴奏鳴曲》是他早期最有代表性作品。這兩部作品都是純粹的半音階音樂,從中可以明顯地看到瓦格納的《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和勳伯格的《光明之夜》的影響。後來貝爾格的創作逐步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為了追求旋律與和聲的充分自由,將“十二音體係”音樂加以精煉和發揚,取得了很大的成績,1925年,貝爾格的重要作品歌劇《沃切克》在柏林上演,受到了音樂評論界的激烈挾擊,此後該劇在布拉格上演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1931年,《沃切克》在美國費城上演才獲得成功,並被音樂界公認為現代歌劇的代表作。繼《沃切克》之後,貝爾格又寫了歌劇《魯魯》。這部作品也是采用“十二音體係”寫成的。此外他的《小提琴協奏曲》也是“十二音體係”音樂的典範之作,被認為是現代傑出的小提琴作品之一。
普羅科菲耶夫
普羅科菲耶夫於1891年4月23日出生在俄國的愛卡特林諾斯拉夫。1953年逝世。普羅科菲耶夫5歲開始作曲,8歲時寫成了一部歌劇《巨人》。
普羅科菲耶夫早期的音樂生涯主要是以鋼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於國內外樂壇的。早在音樂學院的畢業演奏會上,他便以獨奏自己的《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而榮獲了安東·魯賓斯坦獎,奠定了他成為著名鋼琴演奏家的地位。
1918年,普羅科菲耶夫在美國同時以作曲家和鋼琴家的身份出現,由於他作品中的現代主義因素和獨特的音樂風格,使他受到了國際音樂界的高度重視,並被公認為20世紀現代音樂的天才作曲家。他應美國芝加哥歌劇院的邀請而創作的歌劇《對三個桔子的愛情》,在美國音樂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1932年,普羅科菲耶夫回到了祖國,寫出許多熱情的、歌頌社會主義的音樂作品,如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升c小調整長七交響曲》等等。
普羅科菲耶夫的整潔而又強有力的音樂情趣橫溢,曲調清新。普羅科菲耶夫的風格特點是:活躍的進行曲節奏,在調性之中的尖銳不諧和和聲,突然的轉調,樂句的意外轉折,以及表現出與俄羅斯樂派相聯係的輝煌色彩的管弦樂配器。
普羅科菲耶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具體裁範圍幾乎包括了音樂的所有形式,他的主要作品有歌劇《戰爭與和平》、《對三桔子的愛情》;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寶石花》、《灰姑娘》;清唱劇《冬日的篝火》;大合唱《亞曆山大·涅夫斯基》;管弦樂作品有7部交響曲、5首鋼琴協奏曲、2首小提琴協奏曲、一首大提琴協奏曲、一首交響童話《彼得與狼》;此外還有多部管弦樂組曲,器樂奏鳴曲和大量聲樂,室內樂作品等。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經常在世界各國的音樂舞台上出現,這足以說明普羅科菲耶夫作為一個傑出作曲家所獲得的巨大、廣泛的影響。在鋼琴演奏方麵,由於他獨特的強力度技巧的運用,而成為18世紀以來鋼琴演奏的九大流派之一。
韋伯恩
安東·馮·韋伯恩1883年生於維也納。1945年逝世。在很小的時候,韋伯恩就顯露了他的音樂天才。
大學畢業後,韋伯恩在德國幾個省的劇院和布拉格的劇院當過指揮。但維也納是他的生活中心。他指導過“維也納工人交響音樂會”。
奧地利成了第三帝國的一部分以後,韋伯恩吃了很大的苦頭。納粹認為他的音樂是Kulturbolshevismus,禁止上演他的音樂,焚燒他的樂譜,隻允許他教幾個學生。安東·韋伯恩是:“新維也納“樂派的重要成員之一,同時也是勳伯格的得意弟子。韋伯恩和勳伯格、貝爾格一樣,是“十二音體係”的積極倡導者和應用者。他年輕時擔任過劇院樂隊指揮、廣播電台的音樂指導、維也納工人樂隊指導和猶太文化學院教員等職。他曾受到過納粹分子的野蠻迫害:作品被禁演,一切音樂活動都被禁止。這使得他的生活陷入了十分艱難的困境,也使得他的思想變得十分消極和沮喪。韋伯恩發憤研究並發揚“十二音體係”音樂,在勳伯格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其嚴格和序列化,為後來的“序列主義”音樂奠定了基礎。他還首創了“點描主義”技法,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現代主義音樂。韋伯恩的作品數量非常少,形式上短小精悍。他常常喜歡采用“濃縮”的手法,作品的結構十分嚴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共寫作了11首樂曲,在風格上和勳伯格、貝爾格的作品很相似。其中有歌曲、小提琴曲、鋼琴曲、大提琴曲和弦樂四重奏等。韋伯恩一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6首《管弦樂小曲》和《室內交響曲》。
布裏頓
愛德華·本傑明·布裏頓是當代英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1913年11月22日出生在洛斯托夫特塞福克郡的一個牙科醫生家庭,1976年逝世。
1934年,布裏頓創作的《幻想四重奏》在演出中獲得好評,從此,他離開了皇家音樂學院專心從事音樂創作。這個時期他寫了一些管弦樂作品,其中以《音樂晚會》組曲;《弗蘭克·布裏奇主題變奏曲》最著名。此外,他還為戲劇、電影寫了一些配樂。從1939年起,布裏頓旅居美國,在那裏,他寫下了《第一弦樂四重奏》。1942年,他回到英國故鄉。經常以指揮家、鋼琴家身份,活躍於英國樂壇。1945年,他創作的歌劇《彼得·格裏姆斯》獲得巨大成功。第二年,他應教育部邀請,寫了《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1947年,他負責籌建戰後的英國皇家歌劇院。1953年初,他為英國女王伊麗沙白二世加冕典禮創作了歌劇《格羅裏安娜》,同年6月8日在“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首演得到成功。由於布裏頓對英國音樂所作的重要貢獻,1953年,他被授予“榮譽之友”稱號。1961年,布裏頓創作合唱套曲《戰爭安魂曲》。
布裏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以歌劇和聲樂作品為主。布裏頓屬於現代派作曲家,他在創作中經常采用一些現代的作曲技巧,在創作中巧妙地把民族音樂素材和傳統音樂風格以及現代派技巧結合起來,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尤其是他對現代歌劇藝術所作出的貢獻,為現代歌劇藝術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2.著名指揮家
卡拉揚
赫伯特·馮·卡拉揚於1908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卡拉揚自幼受到了良好的音樂熏陶和教育,5歲時就掌握了驚人的鋼琴演奏技巧,並作為“神童”而轟動了莫紮特的故鄉——薩爾茨堡。
卡拉揚自少年時代便學習指揮。1927年,他在烏爾姆歌劇院初次登台指揮;1934年,在亞琛歌劇院擔任指揮時獲得名聲;1938年,被選為柏林歌劇院的指揮,1947年,他擔任著名的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維也納愛樂協會樂團的指揮;1949年,他兼任意大利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的常任指揮;1950年,他又兼任英國倫敦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1956年,他擔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兼薩爾茨堡音樂節的總指導;1955年,他受聘為柏林愛樂樂團的終身常任指揮,成為名符其實的歐洲音樂總指導。此外,他除了繁忙的演出活動外,還設立了卡拉揚基金會,主持國際指揮比賽,設立音樂研究所等等。
卡拉揚的指揮理智而又熱情洋溢,與樂隊的配合水乳交融。他那驚人準確的指揮技巧與風格在整整一代指揮家身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對音樂作品的解釋充滿了嚴密的邏輯性,使人們聽後能夠感覺到巨大的力量和高度的完整統一。對於他的指揮有人曾評論過:“他能對樂隊施展一種魔力,使其處於極度興奮狀態,每個樂隊成員都能發揮出最好的演奏水平。”
卡拉揚的指揮藝術繼承和發展了托斯卡尼尼的傳統。他有著強烈的色彩感與超人的聽覺,在忠實於原作的基礎上,對作品精雕細琢、布局巧妙,並加以適度誇張。其指揮風格以嚴謹、完美、富於魅力而著稱。他在交響曲與歌劇的音樂領域裏,都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尤其擅長對莫紮特、瓦格納、布魯克納及R·施特勞斯作品的解釋,他所錄製的唱片有650多種,其中僅貝多芬交響曲的全套唱片,就發行了700多萬張。
伯恩斯坦
著名的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於1918年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勞倫斯。他年青時在哈佛大學隨沃爾特·辟斯頓和希爾學習音樂,193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1942年他擔任了著名指揮家庫塞維斯基的助手。1943年由南斯拉夫籍指揮家羅津斯基推薦,擔任了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同年11月14日,伯恩斯坦代替患病的著名指揮家布魯諾·瓦爾特指揮了一場曲目難度很大的音樂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一直到1945年,他一直擔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同時還被世界許多主要交響樂團邀請為客席指揮。1946年他在布拉格國際音樂節中擔任指揮。1951年,伯恩斯坦任布蘭德大學教授,並在電視台主辦稱為“公共汽車”的音樂講座節目,對兒童和音樂愛好者進行音樂普及教育。1958年,他接替迪米特裏·米特洛波羅斯就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指揮,成為這個世界著名交響樂團的第一位美國指揮。在這以後的20多年裏,他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嘔心瀝血,為提高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演奏水平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而且在任期間為樂團帶來了“黃金時代”。他在世界享有極為崇高的威望。他的指揮非常富有活力,感染力很強。指揮風格細膩、熱情、富於時代氣息,對作品有深刻的見解,並使音樂內容與演奏融為一體,尤其對現代作品更有獨特的處理。他最擅長指揮馬勒、拉威爾、西貝柳斯等作曲家的作品。
伯恩斯坦不但是一位偉大的指揮家,而且還是一位傑出的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許多作品,其中著名的有《耶利米交響曲》,第二交響曲《渴望的時代》、舞劇《自由的想象》、《西海岸的故事》等等。他的第一部、也是最主要的作品《耶利米交響曲》曾經獲得過1944年的紐約音樂評論獎。他在創作上既能標新立異,又善於將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結合成美妙的統一體。奧地利曾於1977年舉行“伯恩斯坦音樂節”,以表彰他為音樂藝術所作的貢獻。
阿巴多
克勞迪奧·阿巴多於1933年出生在意大利的米蘭。受音樂家庭的影響,阿巴多很小就顯露出超人的音樂天賦,年僅十歲就開始自學指揮。1958年,他在庫塞維斯基國際指揮比賽中獲獎,引起人們的注意。此後,他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指揮。1963年,他又在迪米特裏,米特羅波羅斯國際指揮比賽中獲勝,此後,他便正式作為指揮家開始了他的音樂活動。1965年,他在薩爾茨堡音樂節上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他一舉成名,成為當代世界著名指揮家之一。
阿巴多1965年被邀請參加薩爾茨堡音樂節,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他常以客席指揮身分出現於歐洲各地。1968~1971年被聘為米蘭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1977年曾一度辭去斯卡拉歌劇院之職,以抗議意大利政府不重視歌劇,旋又複職,任該院藝術指揮。阿巴多的指揮富有戲劇性效果,尤擅長於意大利歌劇,特別是威爾第和羅西尼的作品,是當代很有影響的指揮家之一。
羅林·馬澤爾
羅林·馬澤爾於1930年生於法國的呂伊,幼年時全家移居美國。馬澤爾很小就顯露出出色的音樂才華,9歲時就在紐約國際博覽會上指揮樂隊:11歲時指揮了美國國家廣播公司交響樂團,充分顯示了這位神童的才能。1946年,他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出現在舞台上。1952年,他到意大利留學,後在歐洲各地指揮樂隊。1964年,擔任了柏林廣播交響樂團首席指揮;1965年任德國歌劇院音樂指導,後又率領維也納愛樂樂團,在歐洲和美國進行了廣泛的演出活動。1973年,擔任了美國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音樂指導,後又提任法國國立樂團和英國倫敦愛樂樂團的首席客座指揮。
馬澤爾的指揮幹脆利落,強弱對比異常鮮明,這是他最吸引人的特點。近年來他的指揮藝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境界。國外評論家普遍認為,馬澤爾今後必將獲得更大的成就。
小澤征爾
美籍日本指揮家。1935年9月1日生在中國沈陽。1958年於日本桐朋學園短期大學指揮係畢業,師從齋藤秀雄。翌年9月參加法國貝桑鬆國際指揮比賽獲一等獎。1960年夏在美國坦格爾伍德的伯克希爾音樂中心深造,並獲庫謝維茨基獎。接著去柏林跟卡拉揚學習。此後,曆任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多倫多交響樂團、日本愛樂交響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的副指揮、指揮、音樂指導等職。1971年舊金山大學授予他藝術博士的榮譽學位,1972年得日本藝術院獎。
小澤征爾的指揮明快,從容不迫,氣派大;他具有敏銳的節奏感和色彩感;善於組織樂隊發揮其潛在能力,從而獲得輝煌的音響,使音樂形象鮮明生動,富於生命力。他被認為是當代柏遼茲作品最出色的注釋者。1979年曾率波士頓交響樂團到中國訪問演出。他被聘為波士頓交響樂團的終身指揮。
3.著名演奏家
阿圖爾·魯賓斯坦
魯賓斯坦是美籍波蘭鋼琴家。1887年1月28日生於波蘭羅茲,1982年12月20日卒於日內瓦。5歲登台演奏。後到柏林,經約阿希姆推薦,從K·巴爾特學鋼琴,從R·卡恩和M·布魯赫學作曲理論。11歲在柏林由約阿希姆指揮演奏莫紮特的鋼琴協奏曲。後到俄國、波蘭等地旅行演出,獲得讚譽。1906年第一次到美國與費城管弦樂團、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肖邦的《第一鋼琴協奏曲》和聖-桑的《第二鋼琴協奏曲》,3個月內舉行了75場演奏會。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小提琴家E·伊薩伊舉行音樂會為同盟國募捐。1916年到西班牙和南美洲演出後,他成了西班牙音樂的積極宣揚者。1946年加入美國籍。
魯賓斯坦畢生獻身於鋼琴藝術,1970年以83歲高齡出現在音樂舞台上,1976年4月舉行告別演奏會,正式退出舞台。1977年慶祝他90歲誕辰,美國總統福特授予他自由勳章。他的演奏曲目廣泛,在演奏風格上,對於古典樂曲傾向華麗而不炫耀,彈奏肖邦作品則充滿詩意和鄉土氣息,是20世紀權威的鋼琴演奏家。他一生錄製了很多唱片,尤其是肖邦全部作品的唱片,已成為珍貴的音樂文獻資料,他錄製的貝多芬的5首鋼琴協奏曲,也是一份貴重的遺產。
馬爾塔·阿格裏希
著名鋼琴家馬爾塔·阿格裏希於1941年出生在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幼年時師從維·斯卡拉穆薩。1949年,她年僅8歲就首次登台,在柯隆劇場演奏了莫紮特和貝多芬的鋼琴協奏曲。後來,阿格裏希隨父親來到歐洲,在維也納、布魯塞爾、日內瓦等地跟隨古爾德、瑪德麗·李帕第夫人等著名鋼琴家學習鋼琴,取得十分優異的成績。1956年,她開始了廣泛的演出活動;1957年參加了在意大利波爾查諾舉行的布佐尼國際鋼琴比賽,獲得第一名。從此她在國際樂壇上聲名大振,廣為人知。1965年,她又在國際肖邦鋼琴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並且獨攬了圓舞曲獎和瑪祖卡獎,一躍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著名青年女鋼琴家。
阿格裏希的演奏具有非凡的技巧和充滿光澤的音色,有著男性般的宏大氣勢,彈奏速度快得驚人,演奏出的音樂熱情而奔放;她在演奏中往往將自己的整個身心全都投入到音樂當中去,強烈而無形地感染著聽眾。她不愧是一位集輝煌的技巧和豐富的情感為一身的,很有特色的鋼琴家。
亞莎·海菲茲
亞莎·海菲茲是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1901年2月2日生於維爾納。1987年逝世。4歲入維爾納音樂學校學習,6歲在音樂會演奏門德爾鬆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9歲轉到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從奧爾學習,進步神速。1912年10月,著名指揮家尼基什約他到柏林演奏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並親自指揮樂隊協奏。1917年,他隨父母遷居美國。同年10月27日,在紐約卡內基音樂廳舉行旅美首次演出,隨後作廣泛的旅行演出。數十年來,他幾度環遊世界,贏得了國際聲譽。對他普遍的評論是:把熾熱的感情與深邃的智慧熔於一爐,火候恰到好處,凡是在小提琴上可能做到的,他都能做到,並且做得出類拔萃,非同凡響。他的藝術青春長達60年。他曾為莫紮特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寫了華彩段,並改編了許多名曲,其中最膾炙人口的有:德彪西的《亞麻色頭發的少女》;G·迪尼庫的《不斷頓音》等。他錄製的唱片有160多種,銷售量達300萬張以上。1969年,加利福尼亞大學聘請他為小提琴教授。1970年他在法國舉行1小時的電視音樂會,向全世界廣播。1972年海菲茨宣告退休,在洛杉磯音樂中心舉行最後一場獨奏會。1974年與老友皮亞蒂戈斯基一起在洛杉磯露麵,這是他最後一次公演。帕爾曼說:“海菲茨的去世,標誌了一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