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音樂家介紹(3)(1 / 3)

理查·施特勞斯

理查·施特勞斯是德國著名作曲家和指揮家。1864年6月11日出生在慕尼黑,1949年逝世。理查·施特勞斯年僅4歲就學鋼琴,還作了首聖誕歌曲。8歲又學小提琴。13歲,他就掌握了一些作曲技巧,先後寫出了管弦樂《節日進行曲》、《小夜曲》和《管樂小夜曲》等。

1886年和1888年,他的兩部交響詩《馬克白斯》和《唐璜》先後問世,受到聽眾們的熱烈歡迎。此後,他又寫了《死與淨化》、《蒂爾·艾倫施皮格爾的惡作劇》、《唐·吉訶德》、《英雄的生涯》等交響詩,兩部標題交響曲:《家庭》和《阿爾卑斯山》,獨幕歌劇《莎樂美》,三幕歌劇《玫瑰騎士》等。與此同時,他還先後在邁寧根樂隊、慕尼黑宮廷劇院樂隊、魏瑪樂團、柏林愛樂樂團、維也納歌劇院擔任指揮或音樂總監,直到20世紀20年代。1933年,德國納粹政府任命理查·施特勞斯為國家音樂總監。

理查·施特勞斯一生寫有歌劇15部、芭蕾音樂三部、管弦樂數十首、室內樂及其它各種器樂曲幾十首、歌曲上百首。施特勞斯早期創作的作品都具有較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但後來他在與指揮家彪羅和俄羅斯音樂家裏特結識後,受他們的影響而逐漸改變了自己的藝術觀點。他開始向李斯特、柏遼茲和瓦格納所倡導的“新音樂”學習,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他在創作上進行了努力而大膽的探索和追求,試圖以音樂手段去表現文學故事的內容和許多抽象的事物。他采用象征性的主題和變奏手法,對事物進行寫實性的描寫。他的這種創作手法與柏遼茲交響曲中的“固定樂思”和瓦格納歌劇中的“主導動機”相類似,但卻比他們的手法更為新穎和細致入微。

艾涅斯庫

艾涅斯庫於1881年8月19日出生在羅馬尼亞摩爾達維亞北部裏威尼的一個農民家庭裏。1955年逝世。艾涅斯庫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7歲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跟隨約瑟夫·海爾梅斯貝格學習小提琴,跟隨羅伯特·福克斯學習音樂理論。1894年,13歲的艾涅斯庫進入著名的巴黎音樂學院,跟隨著名作曲家馬斯涅和福列學習作曲,跟隨馬丁·馬爾西克學習小提琴。1899年,他榮獲巴黎音樂學院小提琴演奏最高獎,並從此開始了演奏家的藝術生涯,1898年,艾涅斯庫的處女作《羅馬尼亞音詩》首演獲得成功,此後便作為作曲家和指揮家而登上世界音樂舞台。

艾涅斯庫是一位民族作曲家,他的音樂具有法國現代作曲手法和羅馬尼亞民族音樂特點相結合的獨特風格。他經過一生不懈的努力,把羅馬尼亞的音樂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上,他對羅馬尼亞民族音樂所作出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

艾涅斯庫一生創作的作品並不很多,但卻有獨特的優美韻味,他的主要作品有:兩首《羅馬尼亞狂想曲》、《羅馬尼亞音詩》、3部交響曲、7部管弦樂曲、3首小提琴奏鳴曲、一部歌劇(《俄狄浦斯王》);此外還有一些室內樂作品。

艾涅斯庫不僅在作曲、小提琴演奏和音樂教育等方麵具有很高造詣,而且在指揮方麵也具有超人的天才。他先後擔任過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匹茲堡交響樂團、克利夫蘭交響樂團的客席指揮。作為一個傑出的指揮家,他享有崇高的世界威望。羅馬尼亞民族樂派的奠基人喬治·艾涅斯庫是羅馬尼亞現代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和音樂教育家。在某種程度上,他作為小提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的聲望更大,特別是作為耶胡迪·梅紐因的老師更加聞名於世。

格裏格

愛德華·格裏格是19世紀具有世界聲譽的挪威作曲家。他是挪威民族樂派的主要創立者,同時也是一位頗有聲望的鋼琴演奏家。

格裏格於1843年6月15日誕生在挪威卑爾根城的一個商人家庭裏。1907年逝世。他5歲時就在鋼琴上發現了九和弦,並開始對和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6歲起,他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鋼琴和作曲理論。通過母親的嚴格教導,他的音樂才能得到迅速的增長,他在學習中大量接觸了莫紮特、門德爾鬆、肖邦、舒曼等人的音樂作品。1852年,9歲的格裏格創作了鋼琴曲《德國主題變奏曲》。這首樂曲是他的處女作。

1858年至1862年期間,格裏格一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在這期間,門德爾鬆及舒曼的作品對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1863年,格裏格在丹麥會見了作曲家加代。他們之間的接觸使格裏格受到很大的啟發。1879年,他在萊比錫格萬特豪斯音樂會上演出自己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獲得極大的成功,格裏格從此名聲大振,成為當時世界上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

格裏格的早期創作風格受門德爾鬆和舒曼的影響很深,但自從他與挪威國歌作者、作曲家諾爾德拉克結識後,便逐漸對挪威民族音樂產生了新的認識。諾爾德拉克鼓勵他鑽研民族音樂,從挪威民歌中挖掘素材去創作富有挪威民族風格的音樂作品,格裏格對諾爾德拉克的觀點十分讚同。此後他便刻苦地鑽研挪威民族音樂,創作出了一部部具有北歐獨特風格的優秀音樂作品。在格裏格一生最成功的作品中,都能夠感覺到那清新動人而又淡雅恬美的北歐特色,其美麗的旋律和別致的色彩令人感歎不已。

格裏格創作的鋼琴曲和歌曲富有特殊的藝術魅力。他的作品以“小”為特點,因此有“小品大師”的美稱。但是格裏格也寫過幾部非常成功的大型音樂作品,如《a小調鋼琴協奏曲》、《培爾·金特》第一、二組曲等作品。除此之外,他還寫有三首小提琴奏鳴曲,一首大提琴奏鳴曲和鋼琴組曲《霍爾堡》以及大量的藝術歌曲和室內樂作品。他的作品已成為挪威乃至世界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因而他被人們譽為“北歐音樂的巨星”。

2.著名演奏家

亨德爾

亨德爾於1685年2月23日誕生在德國的哈勒。1959年逝世。

亨德爾從小就喜愛音樂。7歲時,他已彈得一手極為出色的風琴,後在察豪的精心教育下,亨德爾的音樂才華逐漸地成熟。他努力學習管風琴演奏技術的音樂理論課程,並寫下了初期的大量作品。

亨德爾17時,開始擔任哈勒一個教堂的風琴師。與此同時,他也開始在一個學院裏教授音樂課程。這時的享德爾已寫下了幾百部清唱劇了。1703年,亨德爾遷居漢堡,擔任了當地一家歌劇院的小提琴手。此時他的第一部歌劇完成並上演了。1706年他在漢諾威擔任宮庭樂長。1711年和1712年,他便成為英國音樂界的領袖人物。後來成為德裔英國作曲家。

亨德爾比較偏重於主調音樂。他喜歡創作戲劇音樂,曾創作了50餘部歌劇。後來他舍棄了歌劇創作而研究神劇,寫下了大量神劇和清唱劇作品。這些神劇和清唱劇的劇情大多取材於《聖經》故事,作品反映了當時英國資產階級的民主精神,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彌賽亞》、《以色列人在埃及》、《參孫》等等。亨德爾是一個具有頑強意誌、正直而高尚的藝術大師。他的清唱劇在他的作品中占據著中心地位。他的清唱劇借著英國人民熟悉的聖經故事,來歌頌英國上升時期的資產階級那種蓬勃向上的精神麵貌,因而深受英國人民的歡迎,他的作品充分體現了明朗的色彩和整體的和諧,清晰質樸而又非常簡潔,尤其在多聲部的運用中,擺脫了往昔的束縛,使複雜的多聲部變得柔和溫婉。他預示了另一個時代的來臨。

亨德爾除創作戲劇作品外,還寫作了大量的器樂作品,這些作品旋律純樸、流暢,風格莊嚴而有氣勢,其創作手法在當時是十分大膽的。其中著名的有《水上音樂》、《焰火音樂》、大協奏曲、管風琴曲和小提琴曲等等。這些作品雖然已經曆了幾百個春秋,但今天聽起來還是那樣地鼓舞人心,那優美動聽的旋律仍然獨具魅力,扣人心弦。

亨德爾是世界音樂史上一位非常重要而又顯赫的人物。他具有很強的時代代表性。在他以後的許多大作曲家無不從他的作品中得到啟示和影響。格奧爾格·弗雷德裏克·亨德爾是18世紀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世界音樂史上一位少見的天才多產作曲家之一。

帕格尼尼

尼科洛·帕格尼尼是繼塔爾蒂尼之後意大利最著名的小提琴家。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1840年逝世。

帕格尼尼剛滿5歲的時候,彈曼陀林。兩年以後,又改學小提琴。與此同時,他還學習和聲。他先後師從賽威多、柯斯塔的巴埃爾,很快便熟練地掌握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1797年,他開始在歐洲旅行演奏足跡遍及奧、德、法等多國。人們為他那出神入化的、如同魔法般的演奏技巧所驚歎、佩服。他的演奏技巧大大超過了當時小提琴演奏技巧的範圍。由他首創的飛斷弓、雙泛音和大量複雜的雙音及和弦演奏技巧,大大豐富了小提琴音樂的表現力,而他那火一樣浪漫的熱情和強烈持久的精力,更是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聽眾。

帕格尼尼不僅是一位小提琴演奏大師,而且還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早在8歲時,他就能創作樂曲,成為令人驚歎的神童。以後,他在自己兒十年的藝術生涯中。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音樂作品,其中,包括6首小提琴協奏曲,24首小提琴隨想曲,還有小提琴協奏曲《威尼斯狂想曲》、《摩西》以及《女巫之舞》、《無窮動》和多首小擔琴鳴奏曲等等。此外,由於帕格尼尼還是一位傑出的吉他演奏家,因此他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吉他曲。

帕格尼尼對小提琴演奏藝術進行的創造性勞動,大大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他的演奏藝術對同時代的浪漫派作曲家柏遼茲、舒曼和李斯特等人的創作產生了較大影響。在他之後,柏遼茲和李斯特對交響樂和鋼琴演奏藝術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和創新、這些作法都與帕格尼尼的藝術有著必然的聯係。

帕格尼尼是19世紀最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大師和浪漫主義作曲家。他畢生刻苦努力,將小提琴演奏技術發展到了驚人的高度,而他也因此獲得了“小提琴之王”的稱號。

斯美塔那

捷克民族樂派的創始人貝德裏赫·斯美塔那,1824年3月2日生於菜托米希爾。1884年5月12日逝於布拉格附近的精神病院,終年60歲。

斯美塔那是捷克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和鋼琴家。他4歲開始學習小提琴,6歲舉行鋼琴演奏會,8歲開始作曲。他的啟蒙老師是捷克卓越的音樂家約瑟大·普羅克什,斯美塔那從他身上得到了很深的教益。1856年,他擔任了瑞典歌德堡交響樂團的指揮。1861年又回國擔任了布拉格合唱團的指揮,並且頻繁地從事各種社會音樂活動,領導和扶植捷克的民族音樂事業。

斯美塔那一生創作有八部歌劇,其中《被出賣的新嫁娘》最著名。其它代表作有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小提琴和鋼琴二重奏《我的故鄉》等。

斯美塔那畢生從事著辛勤的創作,寫出了許多具有高度價值的作品。如著名的交響套曲《我的祖國》,自傳體的弦樂四重奏《我的生活》,以及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由於他對捷克民族音樂所作出的傑出貢獻,被後人譽為“捷克音樂之父”、“捷克民族音樂的奠基者”。

斯美塔那的創作風格先後受到德國古典樂派與浪漫樂派的深刻影響,後來又深受李斯特交響詩的強烈感染。晚年在創作上著意汲取具有濃鬱鄉土風味的波西米亞素材,提倡發展和體現民族音樂風格,成功地把通俗題材加以美化和藝術化。他的創作範圍廣泛,有歌劇、合唱、交響詩、室內樂和鋼琴曲等等,其中歌劇《被出賣的新嫁娘》一劇於1866年的上演,使他名聲大振,從此奠定了他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此外,他還創辦過音樂學校,致力於音樂教育事業,許多有成就的音樂家都曾受益於斯美塔那,其中包括著名的捷克音樂大師德沃夏克和雅那切克等人。

二、外國現代與當代著名音樂家

1.著名作曲家

雷斯庇基

雷斯庇基是20世紀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他於1879年7月9日出生在波洛尼亞。1936年逝世。少年時代的雷斯庇基在波洛尼亞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畢業後開始學習作曲。1900年至1903年間,他在擔任彼得堡皇家歌劇院樂隊第一小提琴手的同時,跟隨俄羅斯著名音樂大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學習作曲與配器法。1903年至1908年間,他主要是以小提琴演奏家的身份活躍在音樂舞台上。在這以後,他又赴柏林跟隨著名作曲家布魯赫學習作曲。1913年回國,擔任了羅馬聖西西莉亞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1923年至1925年任該院院長、後來他辭去院長的行政職務,專心從事音樂教學、創作和指揮活動。

雷斯庇基音樂的基調是印象派的,其創作手法從廣義上說屬於歐洲的傳統手法。但在色彩性管弦樂手法和表現力方麵,則深受他的教師裏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影響;在印象派的氣氛方麵則表現出德彪西的影響;在輝煌的表現技巧方麵,又具有理查·施特勞斯的風格,而那穩重又古香古色的曲趣,卻純屬他自己在意大利古老文化傳統基礎上的創新。雷斯庇基的作品具有強烈的懷古氣氛,他的許多歌劇和交響詩等作品取材於祖國意大利的曆史。他那著名的交響詩三部曲:《羅馬的噴泉》、《羅馬的鬆樹》和《羅馬的節日》,把光輝的羅馬文化淋漓盡致地描繪了出來,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聞名的傑作。

雷斯庇基一生創作了大量作品,有歌劇7部,芭蕾舞劇兩部,管弦樂、室內樂各數10首,還有近60首聲樂曲。其中以交響詩《羅馬的噴泉》、《羅馬的節日》、《羅馬的鬆樹》,管弦樂組曲《群鳥》最著名。

勳伯格

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於1874年9月13日出生在維也納。1951年7月逝世。他是20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勳伯格是一個自學成才的作曲家,他8歲時開始學習小提琴,以後又自學大提琴,參加業餘樂隊,而且自己嚐試著作曲。1897年,他的處女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問世,並獲得了好評。1901年他來到柏林,執教於斯頓音樂學院。後來他又回到了維也納,於1910年擔任了這裏的音樂學院的和聲教師。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後,勳伯格參加了奧地利軍隊。戰後在柏林的普魯士藝術學院任教。1933年勳伯格離職赴美,擔任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音樂教授。1941年他取得美國國籍,並在那裏一直居住到逝世。

勳伯格是一位具有大膽創新精神的作曲家,他首創了“十二音體係”的無調性音樂,並且培養了許多“十二音體係”的作曲家。他和他的學生貝爾格、威伯恩被合稱為“新維也納派”,即“表現主義”音樂流派。他對音樂所進行的重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影響了一大批年輕的作曲家,如達拉皮科拉、欣涅克以及肖斯塔科維奇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他的影響。

勳伯格的音樂創作一般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大約從1897年至1908年。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帶有晚期浪漫主義的特點,深受瓦格納的影響,這時的作品還沒有完全拋開調性。第二個時期大約從1908年至1912年,這個時期的作品已是“勳伯格風格特點”的作品了。這時期的音樂具有表現主義的特征,“十二音體係”也完全成熟,他的許多重要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寫出的。

勳伯格的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佩列阿斯與梅麗桑德》、《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幸存者》。此外還有幾首弦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巴托克

貝拉·巴托克是20世紀匈牙利傑出的現代音樂作曲家、音樂民俗學家和鋼琴家。他1881年3月25日出生於納吉森特·密克洛什。當時該地屬匈牙利,現在屬羅馬尼亞。1899年至1903年,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隨托曼·伊斯特萬學習鋼琴,並隨格斯勒·漢斯學習作曲。之後,他一麵從事音樂創作,一麵發掘、整理和研究民族民間音樂。1907年起,他被聘為布達佩斯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在這裏工作了近30年之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匈牙利被納粹德國占領,他被迫於1940年離開祖國,流亡到美國。1941年,美國歌倫比亞大學授與他音樂博士學位。1945年9月26日,他因病逝世於紐約,終年64歲。

巴托克作為現代音樂創立者之一,以畢生的精力從事音樂創作和民族音樂的搜集、研究活動,他為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巴托克創作的音樂作品,具有重要意義的是1903年創作的《科蘇特交響曲》,這部作品使他成為匈牙利最引人注目的青年作曲家。這個時期的作品顯示出他受浪漫派作曲家李斯特、理查·施特勞斯、勃拉姆斯等人的影響。從1905年起,他在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下,開始從事民族民間音樂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他所收集的匈牙利民歌、民間舞曲,除了發表過的數千首外,還有2700餘首。此外,他還收集了與匈牙利民間音樂有密切聯係的東歐各國、北非和土耳其的民歌5000餘首,寫了三部論著和若幹篇論文,為“比較音樂學”開拓了道路。反之,民族音樂的研究又為他的創作開辟了新的天地,帶來創作上的新的轉折和突破。他大膽地進行探索,並繼承了前輩作曲家最優秀的作曲技巧和特點,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音樂風格和音樂語言,達到了完美的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品有歌劇《藍胡子公爵》、舞劇《奇異的滿大人》、《木刻王子》、以及管弦樂曲《舞蹈組曲》、《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音樂》、《管弦樂協奏曲》、三部鋼琴協奏曲、二部小提琴協奏曲、六部弦樂四重奏等,此外還有許多聲樂曲和鋼琴曲。

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於1882年6月17日出生在俄國的奧拉寧邦。1971年逝世。斯特拉文斯基雖從小接觸音樂,但卻沒有正式進過音樂學校接受嚴格的正規訓練。盡管如此,他熱愛音樂和渴望學習音樂的願望始終沒有減退。19歲時,斯特拉文斯基改學音樂。並結識了俄國大作曲家裏姆斯基—科薩科夫。從此,他便在這位天才導師的身邊修完了全部音樂課程,並成為這位大師的得意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