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新
中國作曲家、音樂活動家。原名孫培元,曾用名孫克、鐵克、孫默心。1914年12月5日生於上海,1947年逝世。1935年5月參加“民眾歌詠會”,同年冬又加入業餘合唱團,從事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936年初左翼作家聯盟解散後,先後加入歌詞作者聯誼會及歌曲研究會。同年11月與孟波一起編輯出版救亡歌曲集《大眾歌聲》。1940年冬抵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工作。抗戰勝利後赴東北,先後在阜新煤礦、北鎮縣、開魯縣從事革命工作。1947年6月6日在開魯縣遭匪徒襲擊,壯烈犧牲。當地人民為他建立了“麥新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
麥新一生致力於歌曲和歌詞創作,並撰寫了不少音樂理論文章。早在1936年,他就寫了《隻怕不抵抗》、《保衛馬德裏》、《犧牲已到最後關頭》等救亡歌曲的歌詞,並開始寫作兒童歌曲和工人歌曲。麥新所作的《馬兒真正好》等兒童歌曲,曲調純真自然,形象鮮明生動,富有教育意義。1937年創作的《大刀進行曲》,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強烈感情和必勝信心,在抗戰中發揮了巨大的鼓舞作用,是他的代表作。此外,麥新還著有《關於創作兒童歌曲》、《略論聶耳的群眾歌曲》等音樂理論文章。
鄭律成
鄭律成是朝鮮人,1918年生於朝鮮金羅南道光州楊林町的一個貧農家庭。逝世於1976年。幼年時曾受其姐姐影響,較早接觸音樂,學習六弦琴。1935年,他向在上海的俄籍女聲樂家克裏洛娃學習聲樂。1938年5月轉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係第一期學習。同年8月,他被分配在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任音樂指導。1939秋,他轉回“魯藝”,任音樂係聲樂教員。抗日戰爭勝利後,曾先後任朝鮮人民軍俱樂部部長兼人民軍協奏團團長、朝鮮音樂大學作曲部部長等。1950年定居中國,一直在中央樂團從事音樂創作工作。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鄭律成曾經創作了許多音樂作品,特別是《延安頌》、《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等歌曲,在當時流傳最廣泛。
鄭律成於1939年在延安創作的《八路軍大合唱》共有六首歌曲組成。其中《八路軍軍歌》和《八路軍進行曲》在當時流傳最廣。《八路軍進行曲》在解放戰爭時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新中國建立後,此歌又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這首歌塑造了人民軍隊朝氣蓬勃、勇往直前的英武形象,表現了八路軍為民族、為人民,奮勇向前,無堅不摧的革命精神。《八路軍軍歌》同樣是一首威武雄壯的人民軍隊的戰歌。
吳祖強
作曲家、音樂理論家,原籍為江蘇武進,1927年,出生於北京。他自幼喜愛音樂,少年時代起,他就向作曲家張定和、歌唱家盛加倫等開始了他的音樂學習。1947年他考入了南京國立音樂院學習作曲。1953年,他與我國其他一些優秀音樂家、藝術家赴蘇聯深造,就讀於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專修理論作曲。在留學期間,他創作了《鋼琴變奏曲》、《弦樂四重奏》、交響音樂《在祖國大地上》和清唱劇《與洪水搏鬥》。1958年回國後,他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曾任該院副院長。他致力於中國民族音樂與歐洲音樂創作技巧的結合,我國的第一部民族舞劇《魚美人》的音樂就是由他和杜鳴心等作曲家創作的,至今這部富有中國民間音樂特色的作品依然放射著它所獨有的光彩。我國優秀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音樂也是出自他和杜鳴心等音樂家之手。除此之外,他還創作了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與劉德海、王燕樵合作),根據中國盲人音樂家華彥鈞的二胡獨奏曲《二泉映月》,改編了弦樂合奏《二泉映月》,琵琶與管弦樂協奏音詩《春江花月夜》和二胡與管弦樂合奏《江河水》等作品。在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主辦的夏季音樂節上,《春江花月夜》和《江河水》進行了公演,引起了極大反響。此外,他還結合教學編著了《曲品與作品分析》一書,並創作了一些話劇、電影音樂和一些聲樂、器樂作品。
許常惠
中國作曲家、音樂學家。1929年生於台灣彰化縣和美鎮。1940年在日本學小提琴。1946年返台讀中學,1949~1953年,入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音樂學係,隨戴粹倫學小提琴,隨張錦鴻與肖而化學理論作曲。1955年入法國法蘭克音樂學院學小提琴。1956~1958年轉入巴黎大學音樂史高級研究班進修。1959年6月返回台灣,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他先後在師範大學音樂係、國立藝專音樂科、中國文化學院音樂係、東吳大學音樂係執教。現任台灣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教授、亞洲作曲家聯盟主席。
許常惠是台灣當代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到音樂的各個領域。其中有以現代手法創作的歌劇《白蛇傳》、清唱劇《兵車行》和《國火頌》、舞蹈組曲《桃花開》、交響詩《白沙灣》、鋼琴與國樂團的協奏曲《百家春》、無伴奏小提琴獨奏曲《前奏曲》5首、無伴奏長笛獨奏曲《盲》、三重奏《鄉愁三調》、獨唱曲《女冠子》等。他多次在國內外舉辦過個人作品音樂會。1973年,他與入野義朗、鍋島吉朗、林聲翕、羅連榮等發起組織了亞洲作曲家聯盟,對促進亞洲音樂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作為音樂學家,許常惠於1967年與史惟亮等人發起成立“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並主持過台北民俗藝術基金會的工作,致力於台灣民謠的采集、整理與研究工作10多年。他兩年率隊深入全省各地調查、采集民歌,進行了大量的民歌改編工作,並寫出不少論著,如《台灣民謠研究》、《恒春調“思想起”之研究》、《尋找民族音樂的根》、《台灣福佬係民歌》以及《以民俗音樂作為音樂教育之基礎》等。此外,他還撰寫了一些有關中國音樂史的著作,如《民族音樂家》、《近年中國音樂史話》等。
2.著名歌唱家
應尚能
中國男中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作曲家。浙江省寧波人。1902年2月25日生於南京,1973年11月22日卒於北京。1923年畢業於北京清華學校。同年赴美國留學,先在密歇根大學工學院攻讀機械工程;後轉入該校音樂學院學習聲樂。1929年畢業,1930年回國,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一度主持教育部音樂教育委員會實驗巡回合唱團,並曆任國立音樂院、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國立社會教育學院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華東師範大學、北京藝術師範學院、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應尚能是中國最早研究與介紹歐洲傳統聲樂藝術的歌唱家之一。30年代初,即開始在上海舉行個人獨唱音樂會,其演唱曲目以中外藝術歌曲為主,尤以演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見長。他的演唱風格嚴謹樸實,聲音豐滿柔韌,富於抒情性。其演唱經驗,在他寫作的《我的聲樂經驗》、《以字行腔》等論著中有所闡述。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為培養中國聲樂專門人才作出了貢獻。
應尚能還創作了歌曲、合唱曲和練聲曲150多首。其中較重要的有:歌曲《吊吳淞》、《國殤》、《無衣》、《帶鐐行》、《夜歌》和合唱曲《請告訴我》等。
喻宜萱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江西省萍鄉市人。生於1909年9月6日。1933年7月畢業後在南京中央大學音樂係任教。1935年赴美國康奈爾大學文學院音樂係,主修音樂與教育的研究生課程,師從意大利美聲學派的男中音歌唱家、指揮家E·達德利。留美期間,曾在紐約、費城、舊金山、佛羅裏達等地舉行過多次獨唱會和廣播演唱。1939年回國,先後在成都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音樂係、湖北省立教育學院和國立湖北師範學院任教,並在各地舉行獨唱音樂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在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任教授兼係主任;1961年起,兼任副院長。1957年,在莫斯科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擔任聲樂比賽評委。1960年曾應邀赴柏林,擔任舒曼國際比賽評委。曆任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協顧問。
喻宜萱有較高的音樂素養和藝術造詣,早在30年代即成為中國樂壇上享有盛譽的抒情戲劇女高音歌唱家。她的演唱,熱情奔放、樸素嚴謹。其聲音圓潤洪亮,色彩濃鬱。她十分注重恰切表現不同作品的藝術風格,演唱曲目中外兼蓄,尤其重視現代創作歌曲和民間歌曲。
喻宜萱長期從事聲樂教學,致力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教學體係。她十分重視學生的聲樂基本功訓練和審美能力的提高,注意培育學生正確而豐富的音樂旨趣。數十年來,她培養了許多具有較高水平的聲樂人才,在聲樂教材建設和聲樂理論研究方麵也作了大量工作。她主持編訂並出版了《中國歌曲》,《西洋歌劇詠歎調選集》和《法國藝術歌曲》等10多種聲樂教材。
朗毓秀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音樂教育家。1918年11月4日生於上海。1934年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1937年赴比利時皇家音樂學院留學,主修聲樂,兼學鋼琴。1941年畢業回國後,在上海、天津、北京、重慶、南京等地舉行獨唱音樂會。1944年任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音樂係教授。1946年赴美國,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師範學院音樂係學習。1948年回國,任成都華西大學音樂係教授兼係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任西南音樂專科學校、四川音樂學院聲樂係教授兼係主任,並先後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及四川分會副主席。
朗毓秀在國立音專就讀時即已開始演唱活動,曾為百代唱片公司錄製唱片和為影片配唱,如《天倫歌》、《鄉愁》、《西湖春曉》和《大地進行曲》等。1937年應外籍作曲家A·阿甫夏洛穆夫之邀,演唱他的大型舞劇《柳堤邊》中的插曲。1956年隨中國文化代表團訪問西歐,在羅馬、日內瓦、巴黎、伯爾尼、裏昂5城市舉行了獨唱音樂會,深得好評。
朗毓秀是位抒情兼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的音色優美圓潤,吐字準確清楚,行腔委婉,對語言深有考究,善於從整體上揭示歌曲內容,表達不同歌曲的藝術風格。長期以來她潛心向戲曲藝人學習,為探索中西結合的演唱方法作了努力。她演唱的曲目相當廣泛,除擅長演唱西洋古典歌劇選曲、外國民歌和近代藝術歌曲外,中國歌劇插曲和民歌、戲曲、曲藝選段等,也都是她經常演唱的曲目。
幾十年來,朗毓秀作為音樂教育家,培養了一批具有相當水平的聲樂專門人才。此外,由於她精通英、法、德等國語言,也從事有關音樂專業的編譯工作。主要譯著有P·M·馬·臘費奧蒂的《卡魯索的歌唱方法》、Ⅰ·沃倫的《聲樂應考學生手冊》、E·普麗茲的《伊莉莎白·舒曼的教學》等,並編譯有《西洋藝術歌曲二十首》。
郭蘭英
中國女高音歌唱家。1930年12月31日生於山西平遙縣。6歲學唱山西梆子。7歲於山西太原開化寺戲園初次登台,13歲已在戲曲表演方麵初露頭角。先後演出過《李三娘挑水》、《二度梅》等傳統劇目。1946年秋,在張家口脫離了戲曲團,參加華北聯大文工團,走進了革命文藝隊伍。1948年,她主演了新歌劇《白毛女》,獲得成功。1949年4月,她隨中國青年代表團參加了在匈牙利舉行的第2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以演唱《婦女自由歌》獲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她先後在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中央實驗歌劇院、中國歌劇舞劇院任演員,主演了新歌劇《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春雷》、《紅霞》、《竇娥冤》等。她作為中國藝術的使者,曾訪問了蘇聯、羅馬尼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意大利、日本等20個國家,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郭蘭英嗓音甜美、音域寬闊、吐字清晰、行腔富於韻味,具有濃鬱的中國民族歌唱特色。由於她少年時受過戲曲演員的嚴格訓練,藝術功底很深,她的演唱兼蓄神、情、形、聲、腔、字六藝之美。她所扮演的人物,達到了歌唱與表演的高度和諧統一,為中國新歌劇表演體係的建立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她演唱的代表性曲目有《王大媽要和平》、《翻身道情》、《南泥灣》、《繡金匾》以及電影《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歌劇《劉胡蘭》中的《一道道水來一道道山》和《小二黑結婚》中的《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等。
3.著名指揮家
楊嘉仁
中國指揮家、音樂教育家。1912年10月28日生於南京,1966年9月6日逝世於上海。1932年9月進南京金陵大學教育係,同時在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選習音樂。1937年底赴美國,在密執安大學音樂學院研究部理論係攻讀音樂教育及合唱指揮。回國後在上海之彙文理學院、金陵神學院、聖約翰大學、滬彙書院音樂係及私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上海教育局音樂中心站主任。1947年起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音樂理論及指揮法教授,並兼任滬彙大學音樂係教授。1948年任上海音專作曲組主任。1956年上海音樂學院創設指揮係時他負責建係工作,並任該係係主任。
楊嘉仁有較高的音樂秉賦和堅實的鋼琴與音樂理論基礎。他的指揮善於把握樂曲的情緒,對樂曲風格的處理細致入微,獨具特色。1953年由他指揮的中央合唱團,在第4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上,以無伴奏合唱《半個月亮爬上來》,獲銀質獎章。1957年,他代表中國去莫斯科參加第6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任國際藝術競賽評判委員會的評委。
在多年的教學和演出實踐中,楊嘉仁不僅為中國培養了新一代的音樂指揮,還擔任過鋼琴、鍵盤和聲、曲式和作品分析、總譜讀法等課程的教學。此外,他和夫人程卓如合編的《曲式學大綱》,於1952年由上海音樂公司出版。
黃貽鈞
中國指揮家。1915年5月4日生於江蘇蘇州。自幼從父學小提琴,入中學後參加課外音樂活動,學會了唱京劇、昆曲並演奏二胡、鋼琴等樂器。1934年加入上海百代國樂隊,任二胡、揚琴演奏員。1936年師從黃自學作曲,並開始擔任電影作曲工作。1942年起,隨弗蘭克爾學作曲、指揮。從1948年起,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任小號和管弦樂合奏課的兼職副教授。1950年起先後任上海交響樂團指揮和首席常任指揮兼團長。1978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和音協上海分會副主席。
黃貽鈞從指揮自己的作品,開始了專業指揮生涯。30多年來指揮過中外作曲家的許多作品。其指揮嚴謹細致,線條分明,層次清晰,以整體布局的周密和演奏風格的自由、流暢而見長。他關心、推薦中國作品的試奏,上演,由其指揮首演的有冼星海的《民族解放交響曲》、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等。他多次出國訪問,先後指揮過芬蘭赫爾辛基交響樂團、柏林交響樂團,並曾在莫斯科與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錄製了一些中國作曲家作品的唱片。1979年以來,他在普及交響樂方麵作了大量工作,常率領樂隊到各大學介紹音樂知識、講解交響樂並進行演出。此外,他創作的民族樂隊合奏曲《花好月圓》,為影片《雞毛信》、話劇《關漢卿》所寫的配樂,以及管弦樂曲《民歌選曲》、《江南組曲》等,均富於民族特色,有的被列為經常演奏的曲目。
李德倫
中國指揮家。1917年6月6日生於北京。中學時代就對音樂產生興趣,開始學習鋼琴。1936年參加北平歌詠團聯合會,從事救亡歌詠運動。1940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先後從Ⅰ.佘甫磋夫、R·杜克生及弗蘭克爾學習大提琴及作曲理論。1942~1946年間,與譚抒真、司徒華城等組成中國青年交響樂團;同時,又參加黃佐臨主持的苦幹劇團,為該劇團配樂並指揮樂隊。1946年前往延安,在中央管弦樂團任指揮。後隨該團轉赴晉冀魯豫解放區,指揮演出了歌劇《蘭花花》、《赤葉河》和一些秧歌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樂隊指揮,由他指揮首演了歌劇《王貴與李香香》和《打擊侵略者》等。1953年赴蘇聯學習,在蘇聯學習期間曾指揮過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列寧格勒愛樂交響樂團、全蘇廣播交響樂團等20個樂團。1956年參加“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演出。1957年任蘇聯國家交響樂團實習指揮。同年,在莫斯科指揮愛樂交響樂團與俄羅斯共和國合唱團演出冼星海的大合唱《黃河》。1957年9月回國後,一直擔任中央樂團交響樂隊指揮。
幾十年來。李德倫為中央樂團交響樂隊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指揮注重揭示作品的內涵,指揮動作簡捷自然,富有啟發性。其指揮曲目廣泛,尤其熱心於支持中國作曲家的管弦樂新作品的排練及演出,如王義平的《貔貅舞曲》,羅忠的第1交響曲《浣溪紗》,吳祖強等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和陳培勳的第2交響曲《清明祭》等,都是由他指揮首演的。他還熱心於交響樂的普及工作,經常深入學校、工廠等基層單位開設音樂欣賞講座,輔導各地的管弦樂隊,在音樂會上講解音樂作品等,為傳播音樂知識、推廣優秀的交響音樂作品,作出了一定的成績。
嚴良
中國指揮家。1923年12月28日生於湖北武昌。1938年參加抗敵演劇九隊,後調至孩子劇團。曾從冼星海學指揮,自學樂理、和聲。1940年指揮孩子劇團在重慶公演《黃河大合唱》。1942年考入國立音樂院理論作曲係。1947年畢業後到香港中華音樂學院任教,曾指揮該校師生首演了馬思聰的《祖國大合唱》、《春天大合唱》。1949年到北京,曾在華北聯合大學三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1952年任中央歌舞團指揮。1954年赴蘇聯深造,為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指揮係研究生,主修交響樂及合唱指揮。1958年回國後一直任中央樂團合唱指揮。1959年指揮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1962年由他指揮演出的具有創造性的合唱音樂會,為中國合唱表演藝術揭開了新的一頁。1979年率中央樂團合唱團赴菲律賓參加第一屆國際合唱節,博得各國音樂家及廣大僑胞讚賞。1982年任中央樂團團長。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
嚴良在指揮藝術上深有造詣,他的指揮風格嚴謹,善於把握不同作品的內涵並準確地加以表現。其指揮的曲目範圍既有西歐古典樂派的大師的名作,又有中國現代作曲家的作品。他還熱情地扶持許多新作品的首演。
嚴良從事指揮幾十年,為中國合唱藝術事業的發展及合唱隊伍的建樹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中央樂團合唱隊的創建人之一,經他不懈努力與嚴格訓練,使該隊具有較高的音樂素質和演唱水平。此外,他在培養合唱指揮、普及合唱藝術,輔導專業,業餘合唱團,為廣播、電視、電影錄音,錄製唱片等方麵做了許多工作。
4.著名演奏家
華彥鈞
民間音樂家。小名阿炳。1893年生於江蘇無錫,1950年逝世。阿炳自幼在父親指導下學會演奏笛子、琵琶、二胡、三弦及打擊樂器,很小就顯示出其音樂才華。同時對民歌、說唱、戲曲等民間音樂有著強烈的愛好與追求,好學不倦地向民間藝人請教,掌握了大量民間音樂。約在1928年雙目失明,遂開始了“瞎子阿炳”流浪賣藝生涯。其後20餘年中,每天肩背琵琶,手執二胡,編唱時事新聞,演奏琵琶、二胡。1950年,錄有二胡曲、琵琶曲各三首。本來對阿炳的演奏欲作進一步搜集,不料其當年末因長期吐血醫治無效逝世。
阿炳是中國民間音樂家中的佼佼者。他創作、演奏留存的僅有二胡曲《二泉映月》、《寒春風曲》、《聽鬆》;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龍船》共六首。其中,《二泉映月》是他最為膾炙人口的二胡傳世之作。
從現存的阿炳演奏錄音中,可以發現他在二胡、琵琶的演奏上有著深厚的造詣,並勇於突破傳統,創新改革。在二胡演奏上,他善於在當時民間藝人視為畏途的內弦高把位上演奏,充分發揮其深沉厚樸的音色,而且奏來毫無噪音。加上他在運弓上多以短弓見長,滑音恰如其分的運用,從而形成了他細膩深沉、純樸蒼勁、生動而又富有韻味的獨特風格。他的琵琶演奏左手觸弦堅實,右手以大指開板為特點,氣質挺拔遒勁、粗獷健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