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音樂家介紹(1)(1 / 3)

中國著名音樂家介紹

一、中國古代與近代著名音樂家

1.著名作詞、作曲家

李延年

中國漢代宮廷音樂家。中山(今河北定縣一帶)人。善作曲及歌、舞。漢武帝(公元前140~前87)時入宮為宦者(太監),因其妹得到漢武帝寵幸,使他顯貴起來。又由於他本人的音樂才能出眾,當漢武帝整飭樂府時,就命他擔任了樂府的協律都尉。《史記》上說他“每為新聲變曲,聞者莫不感動”。他曾為當時著名的文人司馬相如等所寫的19首郊祀歌詞作曲。又根據張騫從西域帶回的《摩柯兜勒》,製作了28首新曲調,作為儀仗使用的早樂。這些作品都流傳甚久。《史記》、《漢書》都把他列為載入史冊的人物。

薑夔

中國宋代音樂家和詞人。字堯章。別號白石道人,世稱薑白石。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他不但工於詩詞、書法,並能作曲。因其屢試不第,經曆坎坷,又具憂國憂民之情,所以有大量歌曲傳世,如《揚州慢》、《淒涼犯》等。南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白石向朝廷進《大樂議》,論列古今樂製,提出整理宮廷音樂的意見,沒有被采納。他的著作《白石道人歌曲》中,保存下來的樂譜,有琴曲1首,《越九歌》10首,詞調17首,共28首。琴曲《古怨》是減字譜,可彈奏;“越九歌”是律呂字譜;詞曲17首,均有古工尺字旁譜,大多為白石自作。作品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遊之作,情調感傷,但往往也曲折地反映出對國家命運的關心。

阮籍

魏晉名士。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與*嵇康等並稱“竹林七賢”。他的父親阮蠫曾受學於蔡邕,因此阮氏家族多好音樂。現存琴曲《酒狂》據說是他的作品。有音樂論文《樂論》傳世。

阮鹹

魏晉琴家。字仲容。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東南)人。他是名士阮籍之侄。與嵇康、阮籍同為“竹林七賢”。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峽流泉》傳為他的作品(《樂府詩集》引《琴集》)。他所擅長的直項琵琶,唐時稱“阮鹹”今簡稱“阮”。

呂才

唐初音樂家、哲學家。博州清平(今山東聊城)人。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太子司更大夫等職。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曾受召參論樂事。所製“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倍受時人讚譽。唐太宗(李世民)親製《秦王破陣樂》舞圖,“命呂才以圖教樂工百二十八人,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白:‘秦王破陣樂’”(《新唐書》卷二十一)。又曾以唐高宗(李治)詞,作《白雪歌》十六曲。

周德清

元代音韻學家,散曲作家。字挺齋,江西高安人。善音律,長於北曲。他根據元曲作品以北方語音為準的實際用韻著有《中原音韻》(有元泰定元年即公元1324年後序)一書,是北曲最早的韻書。《金元散曲》(隋樹森編,中華書局1964)輯錄有他的散曲作品小令三十一套數三、殘句六。

湯顯祖

明戲曲作家、文學家。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禮部主事。因上《論輔臣科臣疏》評擊宰相申時行,被降為廣東徐聞縣典史。後改任浙江遂昌縣知縣,又以不附權貴而被議免官。此後即在自建的玉茗堂內,專心寫作。文章重性靈,反對複古摹擬;重內容,反對格律束縛。“妙於音律”(見姚士?《見隻篇》),在曲律上有突破舊格之處。與強調聲律的沈瞡相對立,後世稱“玉茗堂派”。所作有傳奇《紫簫記》、《紫釵記》、《還魂記》(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另有《玉茗堂集》等。其中如《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等,為研究明代戲曲聲腔的重要資料。

孔尚任

清代戲曲作家。字聘之、季重,號東塘、岸堂、雲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博采南明故事,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寫成傳奇《桃花扇》。由吳中曲師王壽熙協助填詞訂譜,“每一曲成,必按節而歌,稍有拗字,即為改製。”與洪升有“南洪北孔”之稱。孔著作甚多,有《岸堂文集》等。

2.著名歌唱家

秦青

先秦歌手。秦國(地區)人,以教唱為業。據傳薛譚曾跟他學唱,自以為盡得其技,遂辭歸。秦青在為他“餞於郊衢”之時,“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顯示了高超的歌唱技藝,使薛譚改變了主意,懇請留下繼續學習,此後再也沒有提出回鄉的請求(見《列子·湯問》)。

韓娥

先秦女歌手。韓國人。據《列子·湯問》記載:她歌藝超群,曾在齊國雍門賣唱,“既去,而餘音繞梁木麗,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當曼聲哀哭時,可使“一裏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後來她又曼聲長歌,則使“一裏老幼喜躍?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並說:雍門一帶的人,由於學習了韓娥的歌唱,而以擅長歌唱著稱。

綿駒

春秋時齊國(地區)名歌手。《孟子·告子》:“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謳。”認為綿駒的歌唱藝術,影響到當地的人都擅長唱歌。

王豹

春秋時衛國(地區)名歌手。《孟子·告子》:“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認為王豹的歌唱藝術,影響到當地人都擅長唱歌。

李龜年

唐代樂工。善奏羯鼓、醏篥,又能作曲,尤擅歌唱。開元(公元713—741年)年間,與其兄弟彭年(善舞)、鶴年(善歌、兼能撰寫歌詞)同負盛名。“安史之亂”後,流落江南,每遇良辰勝景,為人歌唱數闕,座中聞之,莫不掩泣罷酒。作有《渭州》(鶴年詞)、《荔枝香》等曲。

3.著名演奏家

師曠

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名曠,字子野。其主要活動時間在公元前558~前532的30多年間。目盲,懂音律,音準感極佳。《呂氏春秋·長見》記述:晉平公鑄造大鍾,樂工們都說音已調準,“師曠曰不調,請更鑄之。……至於師涓而果知鍾之不調也。”另有《韓非子·十過》中記載:晉平公宴請衛靈公時,師涓演奏新聲,師曠指出這是師延為殷紂王所作的靡靡之音,亦稱“清商”,並說到師延投身於濮水等曆史情況。師曠認為靡靡之樂是“亡國之音”,不能聽,“清徵”、“清角”,德薄的人不能聽,可見他是把音樂和道德聯係在一起了。在《國語·晉語》裏記“新聲載著師曠批評晉平公喜歡”的話,認為喜新歡聲是平公趨於昏庸的反映,還說音樂要通過各地民歌(風)的交流,使德行傳播得既廣且遠。明、清琴譜中說《陽春》、《白雪》、《玄默》等琴曲為師曠所作,當屬依托之辭,足見後世對他的推崇。

伯牙

中國春秋時代的琴師。先秦典籍中,最早以名傳世的音樂家。《荀子·勸學》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之說,可見他琴藝之高。《呂氏春秋·本味》有鍾子期聽伯牙彈琴的記載。當伯牙彈琴誌在高山、流水時,鍾子期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後,“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複鼓琴,以為世無足複為鼓琴者”。根據這一記載,後世傳為知音難遇的美談。

伯牙故事又有“海上移情”之說(見《太平禦覽》引《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到東海蓬山,聞海水澎湃群鳥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撥琴而作《水仙操》。從此伯牙成為天下之妙手。這一故事亦見於《琴操》,但並無先秦文獻根據。

孔丘

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言行主要見於《論語》,事跡主要見幹《史記·孔子世家》(大多記有年代)。

孔子也是一位音樂家,熱愛並精通傳統音樂,用音樂作為教育課程六藝之一。公元前517年,35歲時,在齊國同樂師議論音樂;聽到《韶》樂,“學之,三月不知肉味”,還說:“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約公元前493年,59歲左右,在衛國擊磬遣懷,衛國的“荷蕢人”聽了都知道是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在此前後。向*師襄學琴彈《文王操》、學習刻苦,多方探索音樂的各種表現。晚年回魯,鑒於“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從事正樂。並在整理以後,使《詩》“三百五篇”,都能合樂弦歌。

孔丘一生酷愛唱歌,對音樂要求既美且善,音樂要和詩、禮同樣起修養的作用。

因此提倡雅樂、古樂,反對鄭聲、新樂。

約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現存琴曲《龜山操》、《將歸操》、《獲麟操》、《猗蘭操》等,後世琴曲解題都說是孔子所作。

由於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而儒家思想又成為曆代的統治思想,所以孔子的音樂思想對後世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嵇康

中國三國時期魏末琴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叔夜,因曾任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譙郡钅至縣(今安徽宿縣)人,寓居河內山陽縣(今河南修武縣西北),與阮籍、山濤、向秀、阮鹹、王戎、劉伶友善,常在竹林遊宴,世稱竹林七賢。嵇康崇尚老莊,喜歡清談,學識淵博,善寫詩賦文論,熱愛音樂,擅長彈琴。《長清》、《短清》、《長側》、《短側》、《玄默》、《風入鬆》等琴曲,相傳是他的作品,前4首合稱“嵇氏四弄”。景元四年(263)被司馬昭借故殺害。

嵇康不僅擅彈琴,而且還是一位音樂思想家,他的《聲無哀樂論》一文,是繼《樂記》之後,中國音樂美學思想史上一篇重要的論文。其中涉及不少音樂美學的重要問題,如:音樂的創作、表演和欣賞的關係;感情表達的多樣性和音樂表現的多樣性之間的關係;音樂創作和即興演奏的關係;表演者和樂器的關係;音樂欣賞和條件反射式的聯想的關係等。在其中闡述了他獨特的美學思想和藝術見解,以區別於儒家一統的音樂思想。嵇康具有獨創的音樂思想對後世有極大影響和意義。嵇康還有另外一篇音樂專論《琴賦》,這是其表演美學思想的展現,其中講到琴的材料、琴的起源、琴的製作、彈琴技法、琴曲曲名等,並側重描繪彈琴的意境,其真知灼見,是他“聲無哀樂論”思想的具體化。

段善本

唐代琵琶演奏家。據說他所用的弦是皮製的,發音宏亮,有常人不及的腕力,彈奏技巧很高。他還善於移調彈奏。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中記載:段善本與康昆侖在長安街上比賽琵琶,康昆侖彈了一曲新翻《羽調錄要》,段善本能立即移在“楓香調”彈奏。彈奏時,“聲如雷,其妙入神”,使“昆侖驚愕,乃拜請為師。”段曾教授弟子數十人,元稹《琵琶歌》:“段師弟子數十人,李家管兒稱上足。”還曾創作《西梁州》等曲。

郭沔

南宋後期著名的浙派琴家。宋代,由於宋太宗的提倡,琴在文人士大夫中間十分盛行。郭沔的一生,幾乎始終過著清貧的布衣生涯。南宋嘉泰、開禧年間(1201—1207年),他在臨安(杭州)一個愛好琴藝的官僚張岩家裏當清客。張岩收藏有“閣譜”和各地通行的“野譜”,這對於郭沔開闊眼界,廣泛學習傳統,提高藝術修養,是十分有益的。他有感於朝廷的腐敗,時代的黑暗,憤筆疾書,終於寫下了《瀟湘水雲》、《泛滄浪》、《秋風》、《步月》等琴曲。郭沔創作的原譜現已無存,但是明·朱權《神奇秘譜·霞外神品》卻收有宋代徐天民所傳《瀟湘水雲》與《泛滄浪》兩曲的樂譜。從該譜來看,兩曲所用三度進行,1·76的典型音型,六度、七度大跳及變化音#1等,均與《白石道人歌曲》、《事林廣記》等書所載宋詞音樂的特點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