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元代琴家。字晉卿。契丹族,遼皇室後裔,仕元至中書令。學琴於弭大用、苗秀實、萬鬆老人等。彈奏過大量琴曲,尤精於《水仙操》。所著《湛然居士集》中有許多琴學史料,亦反映了他對琴藝的精到見解。
張雄
明代琵琶演奏家。河南人,善彈《海青拿天鵝》。明代李開先《詞謔》載,他彈奏此曲時,“雖五楹大廳中,滿廳皆鵝聲也。”
華秋蘋
清代琵琶演奏家。字伯雅,又名文彬,江蘇無錫人。精琵琶,擅彈琴兼唱昆曲。通醫學,亦工詩詞、書法、篆刻、繪畫。曾編《琵琶譜》和牌子小曲譜《借雲館小唱》。所編《琵琶曲》是我國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譜。兼收南北兩派傳譜,不受地域限製,也無門戶之見。卷首標明傳譜者姓名,重視樂曲流傳的真實性。書中所收曲調都曾在民間長期流傳,經編者搜集整理,製訂了指法符號係統,著錄為琵琶曲譜,使學者有規矩可循,對琵琶樂曲的整理、傳播做出了貢獻。
俞秀山
清代蘇州彈詞表演家。活動於清嘉慶、道光年間(公元1796—1850)。藝名俞聲揚。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擅唱《倭袍》、《白蛇傳》、《玉蜻蜓》等書。與陳遇乾齊名。他的唱腔被稱作“俞調”。演唱時多用小嗓,抑揚委婉,九轉三回,有較強的音樂性。與陳遇乾的“陳調”、馬如飛的“馬調”並稱,為蘇州彈詞唱腔最早的三大流派。
二、中國現代當代著名音樂家
1.著名作詞、作曲家
蕭友梅
中國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鶴,又字雪朋。1884年1月7日生於廣東香山縣(今中山縣)。幼年在澳門開始接觸西洋音樂。1899年就讀於廣州時敏學堂。1901年留學日本,攻讀教育學,並學鋼琴、聲樂。1912年10月,又留學德國,就讀於萊比錫大學及萊比錫音樂學院。1916年以論文《中國古代樂器考》獲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0年春回國,翌年,應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學講師,並擔任該校音樂研究會導師;經他建議,音樂研究會於1922年底改為音樂傳習所,他任教務主任,並組織了管弦樂隊,自任指揮。1923年兼任北京國立藝術專門學校音樂係主任。1927年,在蔡元培等支持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音樂院——上海國立音樂院,他先後任該院教授兼教務主任、代院長。1929年9月,音樂院改組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蕭任校長。1940年12月31日病逝於上海。
蕭友梅畢生致力於發展中國音樂教育事業,在創辦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和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力主學習西洋音樂發展的經驗,並身體力行地參加教學活動,編寫了許多教材。《和聲學》、《普通樂學》等。此外,還發表了50餘篇論文。
蕭友梅也是中國近代較早從事專業音樂創作的作曲家。其主要作品包括:一百多首歌曲、2部大合唱、2首弦樂四重奏、2首鋼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均曾改編為管弦樂曲)以及大提琴曲《秋思》等。他於1920年創作的《卿雲歌》,被北洋軍閥政府於1921年頒布為國歌(這是中國第一首國歌)。
黎錦暉
作曲家。字均荃。1891年生於湖南湘潭縣一個書香門第家中。逝世於1967年。幼年時就學過吹彈拉打多種民族樂器演奏和戲曲。中學期間學會彈奏風琴。1912年畢業於長沙優級師範學校。1918年以北京大學旁聽生資格參加該校音樂研究會。1920年後創辦並主編行銷全國的兒童刊物《小朋友》周刊。並開始編創能唱能舞能表演又富有民族風格的“兒童歌舞表演曲”、“兒童歌舞劇”。1927年在此基礎上創辦中華歌舞專門學校,自任校長。
黎錦暉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第一個致力於兒童歌舞創作並作出了重要貢獻的音樂家。在20年代,他一共創作了12部兒童歌舞劇和24首兒童歌舞表演曲。
他的兒童歌舞作品絕大多數自己編寫腳本和歌詞。在題材內容上既符合兒童的生活情趣和心理特點,又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科學。
黎錦暉在從事兒童歌舞創作的過程中,已開始注意通過音樂刻畫歌舞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音樂的朗誦性、戲劇性等問題。尤其是創作於20年代末的《小小畫家》,由於在音樂創作上具有了人物個性化及音樂發展的戲劇化特點,被公認為中國歌劇的啟蒙之作,對此後的中國歌劇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33年以後,他曾為郭沫若的話劇《虎符》配歌作曲,並寫過一些宣傳抗日救亡的愛國歌曲。40年代末和50年代,為許多外國電影配譯音樂;創作出版了少兒歌曲集《快樂的早晨》;並為木偶片《胖嫂回娘家》、《機智的山羊》、《雙胞胎》和《一個新足球》等作曲。
趙元任
趙元任字宣仲,原籍江蘇武進縣,1892年生於天津,逝世於1982年。
1910年夏,趙元任赴美留學,在美國留學十年間,他除主修數學、物理學外,還用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學習音樂。他曾先後向括爾斯、席佛曼等教授學習鋼琴,向薑斯東教授學習作曲。他開始學習作曲,就運用中國民族曲調配置和聲。他第一次發表的作品是鋼琴曲《和平進行曲》,這首作品是目前所能見到的發表最早的中國鋼琴曲。
從1922年起,趙元任在業餘時間創作了《賣布謠》、《勞動歌》、《秋鍾》等幾首早期的歌曲。
1925年應聘回國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是清華著名的四大導師之一。此間,他擔任清華學校音樂委員會主任。他除擔任教學工作外,還去江蘇、浙江、廣東等地調查方言,同時收集、記錄當地的民間歌曲。1928年,他將自己創作的聲樂作品收入《新詩歌集》出版,並為歌集寫了“譜頭語”、“序言”和“歌曲注釋”,闡述了自己的創作意圖以及對於建立中國民族新音樂的看法。
30年代,趙元任為宣傳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1891—1946)所提倡的平民教育思想,創作了《小先生歌》、《手腦相長歌》、《自立立人歌》等學校歌曲。1935年,他為進步電影《都市風光》創作了主題歌《西洋鏡歌》。在抗日救亡運動時期,他創作了《抵抗》、《背著槍》、《我是北方人》等歌曲。
青主
中國音樂學家、作曲家。原名廖尚果,曾用名黎青主,別名黎青、L.T.等。1893年6月10日生於廣東惠州,1959年逝世。青年時期曾參加辛亥革命。民國成立後,他以功臣資格受廣東政府派遣留學德國,入柏林大學法學係,同時學習鋼琴和作曲理論,1920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失敗後,他被國民黨政府通緝,改名“青主”,開始了“亡命樂壇”的生涯。1928年,他在上海經營一間以出版樂譜為主的書店,出版了他的作品《大江東去》、《清歌集》等。不久,書店倒閉。他應蕭友梅之邀任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教授,並擔任校刊編輯和《樂藝》季刊主編。他在《樂藝》上發表的著譯和作品共有60多篇。還編寫出版了音樂美學著作《樂話》和《音樂通論》,以及他與華麗絲合作的歌曲集《音境》。1934年以後,他基本脫離了音樂界,以教書終老。晚年任教於同濟大學、複旦大學及南京大學。1959年逝世於上海。他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唯一的一位親身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音樂家。
青主的歌曲創作講究詞曲韻律相諧,注意字音的朗誦化與旋律的結合。歌曲《我住長江頭》曲調流暢、抒情,是首民歌風格的抒情歌曲,而《大江東去》則富於氣勢,對比鮮明,音樂形象生動。
劉天華
民族音樂改革家,二胡演奏宗師。他為繼承和發展民族器樂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是“五·四”時代傑出的音樂家。
劉天華1895年出身於江蘇江陰縣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逝世於1932年。受其父及兄長的影響自幼接受了當時的新式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1909年他到常州中學求學,初始接觸音樂。
劉天華雖未接受過專門的音樂教育,但他憑自己勤奮好學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斷地在音樂的演奏、教學、理論等各領域學習和探索。
在劉天華短促的37年生命中,有20年的歲月是獻給了清貧的音樂教育事業。
這20年的教學過程也是他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過程。他學習的麵很廣,民族樂器除二胡、琵琶外,三弦、胡琴也能演奏,還有西樂鋼琴,小提琴、小號;他對昆曲、京劇、佛曲、俗曲都有所研究,他還自修了西洋作曲理論,他把學習、研究、創作、演奏、教學有機地結合成一體,構成了他的全部的音樂生活。
作為二胡演奏家,他改革了二胡,使二胡無論在音域、音質、音量、指法及弓法方麵均有很大改進,提高了二胡的表現能力。使二胡從民間狀態走上了專業化的道路。他還建立了新的二胡學派,至今仍為音樂院校繼承和推行。劉天華的音樂創作,雖數量有限,但卻包含了他對改良和振興國樂的思想及努力。
劉天華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的一生是辛勤耕耘,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是我國民族音樂遺產得以繼承的先驅。
任光
中國作曲家。曾用筆名前發。1900年11月9日生於浙江嵊縣,逝世於1941年。自幼喜愛民間音樂。1919年去法國勤工儉學,一麵做雜工,一麵堅持學習音樂和鋼琴校音工作。後去越南一琴行任技師,約於1928年回國,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並開始與“南國社”接觸。此後,在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先後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和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他曾將許多革命歌曲製成唱片。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去巴黎和新加坡等地,在華僑中推動、組織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940年春到重慶,在育才學校音樂組任教。同年7月,隨葉挺將軍赴皖南,在新四軍軍部從事音樂工作。
任光的音樂創作是從寫電影歌曲開始的。現見他的創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漁光曲》、《月光光》等以委婉抒情的筆觸,反映了30年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願望;《打回老家去》、《抗敵歌》、《大地行軍曲》、《別了皖南》等歌曲則以剛毅、雄健的曲調,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堅強意誌。此外,還有一些直接采用民間音樂素材改編和創作的歌曲,如電影歌曲《新蓮花落》、《新鳳陽歌》、《王老五》以及抗戰歌曲《高粱紅了》等,都富有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此外,任光還作有歌劇《洪波曲》以及民族器樂合奏曲若幹首。?賀綠汀
作曲家、音樂教育家。1903年生於湖南邵陽縣。1923年考入長沙嶽雲學校藝術專修科學習音樂、繪畫。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在中共東江特委宣傳部工作。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選修理論作曲與鋼琴,師從黃自先生。1934年秋以《牧童短笛》、《搖藍曲》獲俄籍作曲家兼鋼琴家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比賽頭獎和榮譽二等獎。抗日戰爭爆發後曾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皖南事變”後赴蘇北抗日根據地,在新四軍魯藝工作團培養音樂幹部。1949年解放後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分會主席和上海音樂學院院長。1979年被選為中國文聯副主席。1983年當選為國際音理會榮譽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