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著名音樂家介紹(2)(2 / 3)

1952年,上海萬葉書店出版了由楊蔭瀏、曹安和、儲師竹彙編的《瞎子阿炳曲集》。

查阜西

中國古琴家。名鎮湖,又名夷平,江西修水人。1895年11月7日生於湖南太庸縣,1976年8月10日病逝於北京。早年在蘇州、上海創建並主持今虞琴社,編印出版《今虞》琴刊,聯絡各地琴家,交流琴學琴藝。1953年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常務理事、民族音樂研究所通訊研究員。1959年任中央音樂學院民族器樂係主任,1969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1956年率領由文化部和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的古琴調查組,搜集、整理了大量琴學史料。後在北京古琴研究會主持下,編印了《琴曲集成》、《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存見古琴指法譜字輯覽》,以及整理了《曆代琴人傳》、《幽蘭實錄》和《琴論輟新》等琴學書刊,為研究琴學奠定了基礎。此外,查阜西在中國音協工作中,為促進各種古樂研究,對《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智化寺音樂》等音樂的演唱、演奏做了大量工作。

李廷鬆

中國琵琶家。祖籍江蘇蘇州,1906年12月18日生於上海,1976年8月16日卒於北京。少年時期即喜愛民間音樂,曾從琵琶名家汪昱庭學習。1924年,他參加了上海國樂研究會,1925年又發起和組織霄谸國樂學會並任會長。他整理樂譜、改革並試製樂器、帶領排練、組織音樂會,為繼承發揚民族音樂做了大量工作。琵琶界公認其為“汪派”的代表人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延鬆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的特約演奏員,並先後於中央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沈陽音樂學院、吉林藝術專科學校任教。他曾參加中國音樂家協會組織的中國民間、古典音樂巡回演出團,到各大城市進行演出。他的琵琶演奏以武曲見長,風格古樸深厚,剛勁挺拔,樂曲處理深入淺出,前呼後應,渾然一體。自50年代起,他所演奏的《霸王卸甲》、《十麵埋伏》、《夕陽簫鼓》、《青蓮樂府》等傳統古曲,經他與曹安和整理,先後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中國唱片社還將他演奏的一部分琵琶樂曲錄製成唱片。在教學上,他強調因材施教,講求實效,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藝術鑒賞水平。

傅聰

中國鋼琴家。1934年3月10日出生於上海。從小受其父影響,三四歲即喜好文藝及西方古典音樂。8歲開始學鋼琴。1944年,從師學習3年,打下了鋼琴演奏的堅實基礎。1946年入中學,同時繼續學鋼琴。1951年,從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勃朗斯坦夫人學琴1年。1952年2月,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貝多芬的《b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受到音樂界的好評。1953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4屆世界青年學生和平與友誼聯歡節中獲鋼琴比賽第3名,並被邀赴東歐各國演出。1954年,去波蘭學習,翌年3月,在第5屆肖邦國際鋼琴作品比賽中榮獲第3名和演奏“馬祖卡”的最佳獎。後留華沙音樂學院。1958年12月畢業後定居倫敦。此後,一直作為職業鋼琴家,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並為各大唱片公司錄製了不少唱片,在國際樂壇上享有一定的聲譽。1979~1988年多次歸國講學、演出。1982年12受聘擔任北京中央音樂學院鋼琴係兼職教授。

傅聰是一位學識淵博、感情敏銳,具有詩人氣質的鋼琴家,擅長以精致的技巧和細膩的觸鍵,演奏一些韻味和意境深邃的歐洲作曲家的作品,尤以擅長演奏莫紮特、肖邦、德彪西的鋼琴作品而著稱。他憑借自己具備的對中國文化藝術傳統的深厚素養,常以中國傳統的哲學、倫理、詩詞和美術等方麵的理論觀點和藝術表現方法,去理解和解釋歐洲音樂家的作品,因而他的演奏富於中國和東方風格的神韻和意境,形成了他在鋼琴表演藝術方麵卓然一家的藝術特色。

馬友友

美籍華裔大提琴家。1955年10月7日生於法國巴黎。4歲開始隨父學琴。5歲時已能背奏J·S·巴赫的3首無伴奏大提琴組曲,8歲即在巴黎大學舉行第1次公開演奏會,取得成功。1962年遷居紐約後,師從肖爾茲。當時,他的演奏曾多次得到大提琴家卡薩爾斯的好評和指點,9歲,經小提琴家斯特恩的推薦,就讀於朱麗亞德音樂院。從大提琴家羅斯學琴7年。1970年,考入哈佛大學音樂係,同時還在研究班深造。1971年夏,曾從小提琴家加拉米安學習弓法,後又在哈佛大學攻讀德語及人類學。1976年畢業,獲碩士學位。此後,開始了他的演奏家生涯。他常與著名指揮家卡拉揚、普列文、梅達、小澤征爾等合作演出。1978年,獲“愛佛瑞·費歇”音樂大獎。

馬友友除獨奏外,喜愛室內樂,曾與著名小提琴家帕爾曼、鋼琴家E·艾克斯等組成各種形式的重奏。他錄製了多種唱片,如貝多芬的《C大調三重協奏曲》,拉羅和聖一桑的大提琴協奏曲,海頓的兩部大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的第1、第2大提琴奏鳴曲等。

1985、1988年,馬友友曾在上海、北京舉行音樂會,受到熱烈歡迎。

外國著名音樂家

一、外國古代與近代著名音樂家

1.著名作曲家

海頓

約瑟夫·海頓於1732年4月1日出生於奧地利,1809年5月1日逝世。海頓是世界音樂史上影響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具有非常創造精神的作曲家。

海頓8歲那年,被選為當時施台芳教會的兒童合唱團的團員。後來被一位歌唱家發現,這個時期可以說他一生最為艱苦的時期。從1745年開始,海頓開始作曲。剛滿20歲,他就寫成了六部三重奏、一部滑稽歌劇和一些宗教音樂。1759年,匈牙利埃斯特哈齊公爵聘海頓為宮廷樂長。

18世紀,海頓還大膽地采用了一些新的創作手法,奠定了古典交響曲的形式。他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僅交響曲就寫了100多部,因而海頓被人們稱之為“交響曲之父”,他還寫有77首弦樂四重奏和其他體裁形式的作品。

在1770年以前,海頓的作品受傳統的影響,所創作的曲子,多帶有宮廷音樂華麗、悠閑的特點。1771年之後,海頓受到“啟蒙運動”思想的影響,他的創作在風格、形式等方麵,都有較大的改變。他在1771年寫的《F大調第十七號弦樂四重奏》,就帶有這些特點。

海頓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作品涉及的範圍也十分廣泛,其中包括歌劇、神劇、清唱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弦樂四重奏以及其它室內樂作品。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驚愕交響曲》、《告別交響曲》、《時鍾交響曲》、清唱劇《創世紀》和《皇帝四重奏》等。這些作品都與奧地利民間音樂保持著緊密的聯係,深刻地反映出海頓純樸、明朗、幽默的樂觀主義音樂風格,並對後代音樂家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海頓晚年寫的12首《倫敦交響曲》是他成熟期的作品。他一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他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十分顯要的地位。

巴赫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18世紀上半葉歐洲最偉大、最有影響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樂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於他一生傑出的創作活動和對音樂藝術的發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在世界音樂史上,巴赫素有“音樂之父”的美稱。

巴赫於1685年3月21日出生在德國的埃森納赫城。幼年的巴赫對音樂抱有濃厚的興趣。很快便掌握了風琴、

小提琴等樂器的演奏方法,同時也開始在作曲方麵嶄露鋒芒。巴赫在上中學時就開始廣泛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以後又在呂奈堡的教堂裏擔任歌手。從1708年開始,巴赫一直擔任樂師,並創作出了許多具有很高價值的作品。

巴赫的音樂是徹底的德國風格的音樂。他是一位著名的複調音樂大師。他的作品風格莊重而嚴謹,純潔而虔誠,寫作技巧十分高超,作品的內容也十分深刻。他對許多音樂形式都作了重要的發展和創新,如協奏曲、管弦樂曲和鋼琴曲等等。

巴赫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其體裁形式也十分多樣,其中有風琴曲、鋼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長笛曲、康塔塔、管弦樂曲及許多宗教內容的聲、器樂作品等。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平均律鋼琴曲集》、《法國組曲》、《英國組曲》、《賦格的藝術》、《a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六首小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六首大提琴無伴奏奏鳴曲及組曲》、《布蘭登堡協奏曲》以及《農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馬太受難樂》和《b小調彌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細刻的音樂技藝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蘊使他成為樂壇的巨人。他的音樂在風格上雖然還與複調音樂的舊傳統有著密切的聯係,但由於他積極地發展了主調和聲思維,從而把複調音樂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巴赫的音樂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與抒情、寫景相結合,因而他的音樂使人聽來更親切、更易於為人們所接受。巴赫是一個承前啟後的人物,他的音樂吸收了前幾個世紀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並為日後貝多芬等偉大音樂家的出現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莫紮特

沃爾夫岡·阿·莫紮特於1756年1月27日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1791年12月5日逝世於維也納。他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紮特在幼年時就顯露出了超人的音樂才華。小莫紮特對音樂的接受能力大得驚人,5歲時他已彈得一手好鋼琴,還學習了拉小提琴,而且開始嚐試作曲。8歲時,莫紮特已寫出了幾首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莫紮特驚人的音樂天才,使整個歐洲音樂界為之震驚,從而獲得了“神童莫紮特”的名聲。

莫紮特的音樂風格優美、秀麗、典雅、熱情,聽後常能使人產生心曠神怡的感覺。他的音樂像泉水一樣清澈透明,純結自然,處處充滿了愉快的生活氣息和青春的活力。他的音樂不但具有外在的美,同時還存在著熾熱的內在感情。正如羅馬尼亞作曲家喬治·艾涅斯庫所說:“莫紮特的音樂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園,裏麵火熱,充滿了翻騰的岩漿,而外麵卻是一片寧靜、清新、甜美的景象。”這句話,精辟地點出了莫紮特音樂的突出持點和獨特風格。

莫紮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的創作體裁非常廣泛,幾乎所有的音樂形式他都涉及到了。他對歌劇、交響曲、器樂協奏曲和室內樂等多種形式,都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他一生共創作了22部歌劇、40多部交響曲、大量的器樂協奏曲、室內樂及各種不同形式的聲器樂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歌劇《費加羅的婚禮》、《唐璜》、《魔笛》;第三十九、四十、四十一交響曲;《D大調(加冕)鋼琴協奏曲》、《A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著名的《安魂曲》等等。莫紮特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大大豐富了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他用自己的天才、勤奮的創作及善良的願望,為世世代代的人民提供了永不枯竭的精神食糧,人們從他的音樂中得到了幸福美好的享受。

貝多芬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在德國的波恩。1827年3月26日逝世。貝多芬五歲開始學習鋼琴,8歲就公開舉行演奏會,十歲開始作曲。

1781年至1792年間,貝多芬創作一開始就顯示了個人的風貌。作品《誰是自由人》便出自這個階段。1792年至1802年,貝多芬孜孜不倦地追求音樂技藝的精純,使他的作品和鋼琴演奏大受歡迎。天性倔強的貝多芬雖然受耳聾與失戀等挫折,但仍發出“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發自肺腑的呐喊。《月光》、《暴風雨》、《悲愴》等鋼琴奏鳴曲,正是他這階段的傑作。1803至1815年,貝多芬進入創作高峰。標誌著作曲家的思想和藝術走向成熟的作品——《第三交響曲》以嶄新的麵貌突破了古典交響曲的風格,形成了貝多芬創作的特征。繼此作品之後,又有鋼琴奏鳴曲《熱情》、交響曲《命運》等一大批作品湧現。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他一生的創作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作品受海頓和莫紮特的影響,風格較為輕鬆流暢;中期作品則體現了他自己所特有的音樂風格,;晚期作品技巧成熟、思想深刻複雜,同時出現了浪漫主義的因素。

貝多芬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9部交響曲、1部歌劇《費德裏奧》,5部鋼琴協奏曲、1部小提琴協奏曲、32首鋼琴奏鳴曲、10首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管弦樂序曲;《埃格蒙特》、《柯裏奧蘭》以及大量的聲樂器樂及戲劇音樂作品。這些具有高度藝術價值的音樂作品對貝多芬以後的曆代作曲家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貝多芬堪稱是歐洲音樂史上最偉大的藝術家。是他把“古典樂派”的成就推向了高峰。他的音樂藝術表現了人類命運、社會現實和理想一係列哲學精蘊;強烈的英雄性和戲劇性使作品波瀾起伏、充滿光明;酷愛大自然又使他的作品具有泥士的芬芳。他的貢獻還表現在富於獨創性的旋律和新奇而豐富的和聲、多變的調性、奏鳴曲“方整性”的被突破、樂章組合順序的革新、第三樂章強烈的動力感、發展中部的驚人的擴大、龐大的混合結構等等音樂形式的再創造,為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開辟道路。他的藝術,就像一座橫跨歐洲古典樂派和浪漫樂派間的巨大橋梁,貫通著音樂的發展曆史。

舒伯特

舒伯特於1797年生於維也納市郊。1828年逝世。童年跟父親學習小提琴,跟哥哥學習鋼琴。舒伯特漂亮的童高音使他進入了帝國教堂和訓練宮廷歌手的學校。

青年時期舒伯特的旋律帶有自然情感,曾為歌德的詩句譜寫《紡車旁的格裏卿》。次年,又為他的《魔王》譜了曲。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是浪漫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傳統;但他的歌曲和鋼琴樂曲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舒伯特發展了自己的交響風格。他的交響樂雖然有浪漫主義的激情,但其戲劇性和連續發展卻是古典式的。它們屬於自貝多芬以來最優秀的作品之列。

舒伯特一生的創作十分豐富多彩,他那600多首委婉動聽的藝術歌曲,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此外,他還留下了許多不朽的器樂作品,他的音樂風格獨特,旋律猶如泉水湧流不止,其強烈的歌唱性可與莫紮特媲美;那歡快明朗的維也納鄉土氣息又與海頓息息相通;他的器樂曲中宏大的組織結構,繼承了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但他的曲趣則更加奔放和富於幻想性,尤其是他歌謠般的主題旋律和色彩性和聲的使用,開創了浪漫主義音樂的嶄新道路。

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但他卻給人類留下了1000多部音樂作品,其中除600多首藝術歌曲外,還有9部交響曲、6首序曲,9部歌劇、24首室內樂作品、21首鋼琴奏鳴曲和許多鋼琴及其它器樂小品等等,在他的9部交響曲中,最傑出的是《b小調第八交響曲》和《C大調第九交響曲》。這兩部作品使舒伯特作為交響樂作曲家在音樂史上放射著燦爛的光輝。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的開創者之一,在世界音樂史上,他是作為早期浪漫主義的傑出代表出現的。成為和莫紮特、貝多芬並列的傑出的音樂大師。

柏遼茲

艾克托爾·柏遼茲於1803年出生於法國的柯特·聖·安得烈市。1869年逝世。1826年,柏遼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830年赴羅馬學習。起程前成功地首演了他的成名之作《幻想交響曲》。1835年柏遼茲成為音樂評論家。1840年以後,創作許多音樂作品。他的神劇和彌撒曲《基督的童年》、《感恩節》等大獲成功。

柏遼茲年輕時,曾高唱過《馬賽曲》,

以後又把它改編成大型管弦樂曲與二重唱等作品。柏遼茲的創作思想新穎而大膽,力求突破和創新。他在西洋音樂史上,對標題音樂有兩大功績,那就是“固定樂思”的運用和新管弦樂法的創立。“固定樂思”就是用一個特定的主題來代表主人公,在樂曲進行中,該主題的出現就表明主人公的出場,這一固定的主題用種種變形,來表現主人公的各種情緒和形態。新管弦樂法也是一項大膽的創舉,它不僅空前地擴大了管弦樂隊的規模,而且把各種樂器表現力發揮到極點。因而他的交響音樂的音響,既富於變化,又色彩絢麗,並且能隨心所欲地表現喜怒哀樂和恐怖等情緒,甚至能表現奇形怪狀的事物和形象。他所寫的《現代配器法》成為現代管弦樂法的範本。他還寫過論述中國音樂的文章《中國的音樂形態》等著作。

柏遼茲的音樂遺產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交響曲,其主要作品有:

交響曲:幻想交響曲、哈羅爾德在意大利、羅密歐與朱麗葉、送葬與凱旋交響曲等。

序曲:羅馬狂歡節、李爾王、秘密審判官、海盜等。

歌劇:特洛伊人在迦太基、比雅特麗絲與傑奈狄克特、萊斯堡的愛瑪、本威努托·切利尼等。

劇樂:浮士德的責罰。

柏遼茲是法國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之一,是西方音樂史上富於創新精神的傑出音樂家,他主張把音樂與文學、戲劇緊密結合,提倡標題音樂。他的標題交響曲具有音樂和文學緊密結合、強烈的戲劇化的特點,開創了交響音樂的新局麵。對李斯特的交響詩、瓦格納的歌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管弦樂作品色彩豐富、手法新穎、極具描繪性,為管弦樂作品的創作開辟了新的門徑。

門德爾鬆

門德爾鬆於1809年2月3日出生在德國的漢堡。1847年逝世。門德爾鬆4歲隨母親學習鋼琴。9歲時已能登台舉行鋼琴獨奏會。與此同時,門德爾鬆的創作才能也開始顯露出來。1817年他開始跟隨作曲家捷爾特學習作曲,在17歲時寫下的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是一部具有高超寫作技巧和完美藝術性的傑作。

門德爾鬆是一位十分幸運的作曲家。因此在他的作品中聽不到激昂的鬥爭音調和憂愁的感歎旋律,而是處處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恬靜的情感,聽後總是給人一種輕鬆愉快和優美如歌的感覺。

門德爾鬆在26歲時任萊比錫的布業公會管弦樂團的指揮,他把這支樂隊改造成歐洲一支最好的樂隊。後來,門德爾鬆創建了萊比錫音樂學院,它把訓練音樂家的水準提高了。除此以外,門德爾鬆還要指導各省一個又一個的音樂節,這都是德國音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門德爾鬆作曲迅速而輕鬆,這可與莫紮特和舒伯特相比,但他很少讓自己的內心處於寧靜之中,而這種寧靜有可能使他的大部分音樂更有深度。

1829年,門德爾鬆在萊比錫指揮演出了巴赫的著名樂曲《馬太受難樂》。1843年,他和舒曼一起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學院,為培養青年音樂家和發展民族音樂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門德爾鬆一生寫作了大量的作品,其創作體裁也涉及得很廣。其中最著名的有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路易·布拉斯》《芬格爾山洞》、《a小調第三交響曲》、《A大調第四交響曲》、《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鋼琴協奏曲》、清唱劇《聖保羅》等等。此外,還有大量的聲器樂和室內樂作品。這些作品都具有很獨特的韻味,它們那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旋律、新鮮的風格和感人的情調,使之凝練成為浪漫派音樂的重要代表作品。

舒曼

羅伯特·舒曼於1810年出生在德國茨維考城。1856年逝世。他6歲開始接觸音樂,7歲時就寫出一些鋼琴小品,並能在鋼琴上即興演奏。13歲便能出色地指揮管弦樂隊與合唱團的音樂會。

1828年,舒曼來到萊比錫大學。兩年後舒曼在音樂藝術上的造詣與成就使他聲譽大振。他公開舉行的演奏會得到了音樂界的普遍承認與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