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的培養(1)(1 / 3)

在過去很長時間裏,科學家們對於人的頭腦硬件和心智軟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始終未能回答這樣一類令人疑惑的問題:

為什麼似乎隻有某些人具有生活得好的才能?

為什麼在學校裏最聰明的學生最終沒有成為最富有的或最成功的人?

為什麼我們對某些人一見麵就有好感,而對另一些人卻一見生疑?

為什麼麵對同樣的煩惱,許多人精神沉淪,而有些人卻能夠保持輕鬆愉快?

……

究竟是什麼心智或精神能力決定著人的成功?在尋找這個問題答案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在成功諸要素中,智商因素僅占20%,而控製情緒的能力、抓住機遇的能力等情緒智力因素具有更重要作用。

1991年,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與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梅耶創造了“情緒智力”這一術語,用以描述像了解自我情緒、控製他人情緒的移情作用,通過情緒控製提高生活質量的才能。這個術語被寫成了EQ——情緒商。EQ這個概念在字麵上顯然借用了智商(IQ)的表述。目前,關於情緒商的定義還存在一些爭議和分歧,但有幾點是明確的:第一,情緒商是指情緒控製能力或情緒智力高下,雖然它不適於像智商那樣用數值尺度來測量,但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式來了解。第二,情緒商與智商不是對立的,有的人有幸既有較高的智商又有較高的情緒商,有的人則隻有其中之一。研究人員一直都在努力了解情緒商與智商之間是怎樣互相補充的,例如,一個人對付壓力的能力是怎樣使他集中智力並將智力付諸實用的。第三,在預測人的成功時,了解情緒智力比通過智商測試以及其它標準化成就測試測量出的人的智力水平更有價值。第四,可以采取適當的方式提高人們調節情緒、控製情緒的能力,使情緒因素有利於提高工作效率,有助於個人成功。

1995年的時候,美國《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哈佛大學教授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一本新書《情緒智力》。此書一出版,就在美國社會掀起軒然大波。各個階層,各個領域,從大公司的高級白領,到流落街頭的失業青年,都談論、關注著一個嶄新的概念——EQ。這個概念翻譯成中文就是“情商”。戈爾曼的《情緒智力》甫一出版,便高踞暢銷書排行榜榜首,經久不衰。

戈爾曼的《情緒智力》一書的主要內容如下:

1.情緒中樞

該部分提出了腦部情緒結構的新發現,試圖解釋情緒影響理智的規律。書中就大腦在人們喜、怒、哀、樂等情緒發生時的狀態作了剖析,借此來說明不恰當的學習經驗如何導致難以抑製的情緒習慣,以及如何才能克製不恰當的衝動。其中最重要的是,通過神經科學的研究進展,來反映了塑造下一代情緒經驗的窗口。

2.EQ的涵意

這一部分旨在探討先天的神經結構如何影響人的情緒反應。戈爾曼在此將智力一詞做了新的擴充解釋,而其中的EQ則被認為是人們最重要的生存能力。

3.EQ的應用

這一部分指出了EQ的影響遍及生活各個層麵,不僅與人際關係的和諧與否關係密切,而且隨著新的市場力量使職業要求發生改變,高人一籌的情緒能力更成為取得成功的關鍵。

同時,戈爾曼還指出:消極的情緒反應對健康的危害更甚於吸煙,而情緒的平衡則是確保健康與幸福的訣竅。

4.改變的契機

這一部分指出兒童時期的情緒訓練和習慣的養成,可以成為塑造高EQ品質的重要基礎。由此說明童年和青春期是奠定情緒根基的關鍵期,對一生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

5.問題的成因

這一部分主要針對那些在成長過程中EQ沒有得到適當培養的人們,探討他們可能麵臨的阻礙,包括抑鬱、暴力行為、飲食失常、藥物依賴等問題。同時還介紹了一些率先實施情緒教育的學校。

戈爾曼《情緒智力》的魅力在於,通過大量的實例分析和心理研究成果,闡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新概念——情商。與其說是戈爾曼在全球刮起了一股文化颶風,倒不如說是“情商”——這一全新的概念引發了人們的心智革命。

情商概述

其實,“情緒智力”的概念提出是秉承早在本世紀30年代就提出“非智力因素”的亞曆山大,隻是亞曆山大僅僅把人的智慧活動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籠統的兩大類,而且“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而言的。在很大程度上,“非智力因素”的定義是指那些除了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但“非智力因素”本身是否是一個可以獨立定義的東西,或者是否可以從理論上用一個概念來歸納和限定它?可以說,“情緒智力”概念的提出,就使這個問題迎刃而解,相對於智力的其他因素可以成為“情緒智力因素”;並且,比照著“智商”(IQ)的概念,這個新的術語也被定為“情商”(EQ)。

“情商”與智力的概念不同,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種潛在的智慧能量的話,那麼,“情商”將是喚醒這些潛在能量的笛聲。現在科學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有巨大的智慧潛能。就人腦的記憶儲存量來講,有的學者認為,正常人腦的儲存量可達100萬億比特。有的專家則認為,人腦的信息儲存量大約相當於5億冊圖書的信息,這個數字相當於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書量的50倍。美國心理學家詹姆士認為,一般人隻運用了其總體智慧的10%。而奧托則幹脆認為,一個人表現出來的智慧隻占他全部智慧潛能的4%;甚至那些成就卓著的科學家們,他們運用的智慧,也不超過他們全部智慧潛能的30%。心理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如果人們迫使自己運用自己智慧潛能的一半,人們就可以輕而易舉的學會40~50種語言,將一部大英百科全書背得滾瓜爛熟,並順利學完數十所大學的博士課程。

因此,美國心理學家盧果感慨萬分:“我們最大的悲劇不是恐怖的地震、連年的戰爭,甚至不是原子彈投向日本廣島,而是千千萬萬的人們活著然後死亡,卻從未意識到存在於他們自身的人類未開發的巨大潛能。如此之多的現代人,其生活中心竟然隻是生活的安全,食物的充足,以及電視和卡通片的感官刺激。我等芸芸眾生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麼人,或可以成為什麼人。如此之多的吾輩尚未經曆足夠的心理和社會誕生,卻已經衰老死亡。”

一、情緒:神秘的心靈之潮

隨著社會生活的複雜化,人與人的關係,物質與精神的關係也日益複雜。而情緒在人們的社會實踐中,對於協調人與物、人與人的關係具有很重要的支配作用。如果說,智力的高低提供了成功的可能性的話,那麼,情緒的穩定與否就是將成功可能性轉化為現實的關鍵。

所以,人們完全有必要執起一盞明燈,了解情緒奧秘的混沌狀態,在對於情緒的理智把握中,能更主動、更自覺地投身於社會實踐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那麼,究竟什麼是情緒、情感呢?牛津英語詞典的解釋為“心靈、感覺或感情的激動或騷動。泛指任何激越或興奮的心理狀態”。事實上人類有數百種情緒,其間又有無數的混合變化與細微差別。其大致如下:

(1)憤怒。生氣、微慍、憤恨、急怒、不平、煩躁、敵意,較極端則為恨意與暴力。

(2)恐懼。焦慮、驚恐、緊張、急切、慌亂、憂心、警覺、疑慮,以及病態的恐懼症與恐慌症。

(3)快樂。如釋重負、滿足、幸福、愉悅、興味、驕傲、感官的快樂、興奮、狂喜,以及極端的躁狂。

(4)愛。認可、友善、信賴、和善、親密、摯愛、宏愛、癡戀。

(5)驚訝。震驚、訝異、驚喜、歎為觀止。

(6)羞恥。愧疚、尷尬、懊悔、恥辱。

(7)厭惡。輕視、輕蔑、譏諷、排拒。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情緒是多種多樣的,心理學家依據其發生的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三種狀態。一般情況下,人的一切心理活動都帶有情緒色彩,而且以不同的心境、激情和應激顯露出來。

1.心境

中國有句古語:“憂者見之而憂,喜者見之而喜。”這就是心境的表現。心境是一種比較持久的、微弱的、影響人的整個精神活動的情緒狀態。心境不是關於某一事物的特定體驗,而是具有彌散性的特點。當一個人處於某種心境中,往往以同樣的情緒狀態看待一切事物。良好心境使人有“萬事稱心如意”之感;不良心境則使人感到凡事枯燥無味,容易被激怒,甚至遇到困難也難以克服。心境對人的工作、學習、生活有很大影響。積極、良好的心境有助於積極性的發揮,提高工作、學習效率、增強克服困難的勇氣;消極不良的心境使人厭煩、消沉。因此努力培養和激發積極心境,克服消極心境,學會做心境的主人,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這點,關鍵是樹立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同時,在生活實踐中注意培養堅強的意誌,鍛煉身體,保持精神振奮,使自己經常處於良好的心境中。

2.激情

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短暫的,然而具有爆發性的情緒狀態,狂喜、憤怒、恐懼、絕望等都屬於這種情緒狀態。激情是由對人具有重大意義的強烈刺激和發生對立意向衝突而過度抑製或興奮所引起的。在激情狀態下,總是伴有激烈的內部器官活動變化和明顯的表情動作。激情能影響人的判斷力、感知力以及行為應變能力。當激情發生時,皮層下中樞的活動占了優勢,從而失去了大腦皮層的調節作用。這時,認識範圍縮小,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更不能預見行為的後果,也就不能評價自己的行為及其意義,結果做出一係列後悔莫及的事情。心理學上把這一現象也稱為“意識狹窄”現象。尤其是青少年,有人曾形容青少年時期的情緒是急風暴雨式的,意思就是說,青少年血氣方剛,情緒、情感反應激烈,富於變化,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3.應激

應激是在出乎意料的情況下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會遇到突然發生的事件或危險,要求迅速地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經驗,動員整個有機體的力量,及時作出決定,以應付緊急情況,這時候產生的特殊體驗就是應激。加拿大生理學家謝爾耶認為,人如果長時間內處於應激狀態,對健康十分不利。他認為,應激狀態的延續能擊潰一個人的生物化學保護機製,使人降低抵抗力,以致被疾病侵襲。因此,謝爾耶將應激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驚覺階段。表現為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心率加快,體溫和肌肉彈性降低,貧血,血糖水平和胃酸度一時性增加,嚴重的可導致休克。二是阻抗階段。表現為驚覺階段症狀的消失,身體動員許多保護係統去抵抗導致危急的動因,全身代謝水平提高,肝髒大量釋放血糖,使體內糖的儲存大量消耗,下丘腦、腦垂體和腎上腺係統活動過度,給內髒帶來物理性損傷,出現胃潰瘍和胸腺退化等症狀。三是衰竭階段。表現為體內的各種儲存幾乎耗竭,機體處於危機狀態,可導致重病或死亡。通過研究,謝爾耶指出,在生活中應盡量減少和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狀態,要慎重、恰當地去對待應激狀態。

對於情緒的研究僅是引玉之磚,而撩開情商的神秘麵紗,才是我們真正的旨意。

二、EQ的內涵

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塞拉維在解釋EQ內涵時,從5個方麵進行了闡發:

1.認識自身的情緒

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地認知感覺的能力,對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反之,掌握感覺才能成為生活的主宰,麵對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才能知所抉擇。

2.妥善管理情緒

情緒管理必須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包括:如何自我安慰,擺脫焦慮、灰暗或不安。這方麵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須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控自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重新出發。

3.自我激勵

如果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或發揮創造力,將情緒專注於一項目標是絕對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製力——克製衝動與延遲滿足。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較高。

4.認知他人的情緒

同情心也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同樣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具有同情心的人較能從細微的信息察覺他人的需求,這種人特別適於從事醫護、教學、銷售與管理工作。

5.人際關係的管理

人際關係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都與這項能力有關,充分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

塞拉維指出,每個人在這些方麵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於處理自己的焦慮,對別人的哀傷卻不知如何安慰。基本能力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無所謂優劣之分,但人腦的可塑性也很高,某方麵的能力不足可以通過訓練和強化加以彌補與改善。

認識自我,超越自我

自我心像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心理學發現之一。

一般而言,個體上的自我觀念是根據自己過去的成功或失敗、他人對自己的反應、自己根據環境的比較意識而不自覺形成的。根據這些,人們在心理上便形成了“自我意像”。一旦某種與自身有關的理想與信念進入這幅肖像,它就會成為真實。

一個人的自我心像是人格的核心。積極的自我心像與自我認識是成功生活最堅實的基礎,是情商的內核。

一、認識自我的目標性準則

一個人能不能成功,不在於他擁有多少優越的條件,而在於他如何認識自我,如何運用這些條件。有時,自我認識的態度也就決定了別人對你自己的評價。以下是幾種有效評價情商EQ之核心的準則:

1.要有積極愉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