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納會特別強調認知力是有時代背景的,而這又與心理學的特殊曆史發展有關。在本世紀中學院心理學都是由史金納一派的行為主義者主導,他們認為,可以從外在客觀觀察的行為才能進行準確的科學研究,因而將一切內心活動都判除在科學之外。
不過嘉納也了解情緒與人際能力對人生的重要。他說:“很多IQ160的人為IQ100的人工作,原因就是前者的內省智能較低。在日常生活中,人際智能更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人際智能低的人可能會結錯婚,找錯工作……因此我們應該從小就教育起。”
情緒可以是聰明的嗎?
要進一卡探討個人智能的訓練,我們不能不看看繼嘉納之後的其他理論派別,其中最值得注目的是耶魯的心理學家彼得,他對情感與智能的結合方式有很精辟的見解。不過彼得並不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第一人,即使是鼓吹IQ最力的人士,偶爾也嚐試將情感納入智能的領域,而不認為情感與智能是相衝突的概念。一些心理學家則認為社會智能不過是操縱他人的技巧,亦即不願他人的意願,使其按照自己的意思行事。但這種關於社會智能的定義,未能為IQ派的學者接受,到1960年某著名的教科書甚至宣稱社會智能的觀念“毫無價值”。
要明白為什麼會產生那些不愉快的情緒,有了認識後就容易尋找方法。能夠了解自己的人就容易找到成就感。要培養自己換位思維的能力。
EQ的基本定義分為五大類:
一、認知自身的情緒。認識情緒的本質是EQ的基石,這種隨時隨地認知感覺的能力,對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不了解自身真實感受的人必然淪為感覺的奴隸,反之,掌握感覺才能成為生少的主宰,麵對婚姻或工作等人生大事較能知所抉擇。
二、妥善管理情緒。情緒管理必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如何自我安慰,擺脫焦慮、灰暗或不安。這方麵能力較匱乏的人常須與低落的情緒交戰,掌控正如的人則能很快走出生命的低潮。
三、自我激勵。無論是要集中注意力、自我激勵或發揮創造力,將情緒專注於一項目標是絕對必要的。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情感的自製力——克製衝動與延遲滿足。保持高度熱忱是一切成就的動力。一般而言,能自我激勵的人做任何事效率都比較高。
四、認知他人的情緒。同理心也是基本的人際技巧,同樣建立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對他人的感受視若無睹的代價,以及利他精神與同理心的關係。具同理心的人較能從細微的訊息察覺他人的需求,這種人特別適於從事醫生、教學、銷售與管理工作。
五、人際關係的管理。人際關係就是管理他人情緒的藝術,一個人的人緣、領導能力、人際和諧程度都與這項能力有關,充分掌握這項能力的人常是社會上的佼佼者。
當然,每個人在這些方麵的能力不同,有些人可能很善於處理自己的焦慮,對別人的哀傷卻不知從何安慰起。基本能力可能是與生俱來的,無所謂優劣之分,但人腦的可塑性是很高的,某方麵的能力不足都可以加以改善。
純粹IQ型與EQ型
IQ與EQ雖互異但不衝突,每個人都是兩者的綜合體,IQ高而EQ奇低,或IQ低而EQ奇高的人都很少見。事實上,IQ與EQ雖判然分明,二者之間確乎有一定的關聯。
大家很熟悉的智力測驗,將來也可能不會有。今天關於EQ的研究雖然日益豐富,但有些能力必須透過實況反應才能測驗出來,例如受測者從一個人的表情判讀其情緒。不過仍然有人嚐試比較IQ與EQ的差異。
純粹高IQ型幾乎是一種誇大可笑的知識分子型,知識的巨人,生活的白癡,但男女略有差異。男性的特征是具有廣泛的知識上的興趣與能力,有抱負有效率,呆板而頑固,不易為自身的問題困擾。此外也較驕傲好評斷,一絲不苟,自我壓抑,麵對性與感官享樂無法自在,疏離而淡漠。
反之,EQ極高的人多是社交能力極佳,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懼或憂思,對人對事容易投入,正直,富同情心,情感生活通常較豐富但不逾矩,自欺欺人都能怡然自安。
高IQ的婦性對自己的智力充滿自信,善於表達自己的看法,具廣泛的知識與美學上的興趣,通常較內向,好沉思,易焦慮,不易公開表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