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性向(2 / 3)

看看一個人考試時憂慮多少事,可相當準確地預估考試成績。這是因為心力用在憂慮這種認知活動時,用以處理其他資訊的心力自然減少。如果你在考試時不斷擔憂會不及格,用在思索考題的注意力必然減少。於是憂慮者往往一語成真,一步步實現自己預言的災難。

反之,善於駕馭情感的人懂得運用考前或演講前的焦慮,激勵自己更用心準備,臨場自然有較佳的表現。傳統的心理學論著以“U”形容焦慮與表現的關係。關係最佳時是“U”的頂端,表示些許的緊張發揮激勵的作用。左半表示焦慮太少導致冷淡或動力不足,右半表示過度焦慮嚴重影響表現。

心理學上有一種症狀稱為輕性躁狂,這種輕微激昂的心理狀態對作家或其他需要創造性思考的人是最適宜的,這種狀態已很接近“U”的頂端。但這種輕飄飄的感覺一旦失控而陷入躁狂,反而使思路無法統一而影響寫作,即使文思泉湧也是徒然;事實上就因為思潮太漫無邊際,反而難以捕捉。

心情愉快讓人更能做彈性與複雜的思考,也就較容易解決智能或人際的問題。所以說要幫助別人解決問題,說笑話可能是不錯的方法。笑與興奮一樣有助於開拓思路自由聯想,從而注意到先前未想到的方法。這個技巧不隻在創造活動時很重要,也很有助於認清複雜的人際關係或預見一項決策的後果。大笑有助於提升智能表現。尤其成對需要創意思考的問題時。不知道讀者是否聽過一個心理學家常用來衡量創意思考力的測驗,研究人員給受測者一蠟燭、火柴及一盒大頭釘,請他們將蠟燭固定在軟木製的牆上,但燭油不可滴在地上。多數受測者都會落入傳統思考的窠臼,研究人員請受測者分別先觀看滑稽影片、關於數學的影片或做運動,結果發現看過滑稽片的人最可能發揮創意,想出答案:將盒子釘到牆上做為燭台。

即使是輕微的情緒改變也會影響思考,一個人在做計劃或決策時如果心情很好,想法通常較開闊樂觀。一方麵這是因為人的記憶跟著心理狀態走,心情好時我們會記得較愉快的事。因此當我們居心情好時衡量一件事,便容易做出較大膽冒險的決定。

同樣的道理,壞心情將記憶導向負麵的方向,使我們容易做出退縮或守於謹慎的決定。由此不難推想情緒失控對智能的影響。但正如前麵所說的,失控的情緒也可以拉回來,這個能力是最重要的性向指標,影響一切心智活動的表現。

潘朵拉的盒子

一項研究請大專生考量下列假設性問題:你設定的學期目標是80分,一周前第一次月考成績發下來了,你得了60分,你會怎樣?

每個人的作法因心態而異。最樂觀的學生決定要更用功,並想到各種補救的方法。次樂觀的學生也想到一些方法,但比較沒有實踐的毅力。最悲觀的學生則根本宣布放棄,一蹶不振。

上麵的問題其實也不完全是假設性的。上述研究是由堪塞州大學心理學家史耐德預測效果的入學測驗更準確。也就是說就智能相當的學生做比較,情緒影響表現甚巨。

史耐德的解釋是:“樂觀的學生會製定較高的目標,並知道如何努力去達成。比較智能相當的學生會發現,影響其學業成績的主因是心態是否樂觀。”

古希臘有則引人深思的神話,話說古希臘公主潘朵拉因美貌遭神嫉,故意送給她一個神秘的盒子,叮囑她絕不可打開。一日潘朵拉禁不住好奇心的誘惑,掀起盒子一角偷窺,從此釋放出人=世的一切苦難:疾病、痛苦、瘋狂。所幸一個好心的神祗助她及時合上盒子。才沒有放走讓人類得以忍受一切痛苦的良藥:希望。

現代研究人員發現,希望不隻是痛苦時的慰藉,在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論是學業或事業,在各領域都能讓人更占優勢。希望的意義不隻是樂觀的心態,據史耐德的定義,希望是“想念自己具有達成目標的意誌力與方法,不管目標是什麼。”

當然每個人的篡位程度都不相同。有些人篡位總能擺脫困境,解決難題,有些人則懷疑自己沒有達成目標的精力、能力或方法。史耐德發現高度樂觀的人具備若幹工人同特質:較能自我激勵,能尋求各種方法實現目標,遭遇困境時能自我安慰,知所變通,能將艱巨的任務分解成容易解決的小部分。

從EQ的角度來看,樂觀意指麵對挑戰或挫折時不會滿腹焦慮、抱持失敗主義或意誌消沉,這種人在人生的旅途上較少出現沮喪、焦慮或情感不適應等問題。

樂觀是最大動力

麥特·華昂迪是美國知名遊泳選手,1988年代表美國參加奧運,被認為極有希望繼承法972年馬克·史必茲之後奪得七項金牌。但華昂迪在第一項兩百公尺自由式竟居第三,第二項百公尺蝶式原本領先,到最後一公尺硬是被第二名超了過去。

各報都以為兩度失金將影響華昂迪後續的表現,,沒想到他在後五項竟連連奪冠。隻有加州大學心理學馬丁·沙裏曼對這項轉變不感意外因為他在同一年稍早曾為華昂迪做過樂觀影響的實驗。實驗方式是在一次表演後,故意請教練告訴華昂迪他的表現不佳(事實上很不錯),接著請華昂迪稍作休息再試一次,結果更加出色。參與同一實驗的其他隊友都因而影響演出成績。

所謂樂觀是指麵臨挫折仍堅信情勢必會好轉。從EQ的角度來看,樂觀是讓困境中的人不致流於冷漠、無力感、沮喪的一種心態。樂觀也和自信一樣使人生的旅途更順暢。

沙裏曼將樂觀定義在對成敗的解釋上;樂觀的人認為失敗是可改變的,結果反而能轉敗為勝。悲觀的人則將失敗歸諸個性上無力改變的恒久特質。不同的解釋對人生的抉擇造成深遠的影響。舉例來說,樂觀的人在求職失敗時多半會積極地擬定下一步計劃或尋求協助,亦即視求職的挫折為可補救的。反之,悲觀的人認為已無力可回天,也就不思解決之道,亦即將挫折歸咎於本身恒久的缺陷。

樂觀與信心一樣可預測學業成績。沙裏曼曾以1984年度加州大學五百名新鮮人為對象做樂觀測試,發現測試成績比入學考試或高中成績更難準確預測第一年成績。沙裏曼指出:“入學考測量的是能力,從每個人解釋成改的角度則可看出他是否容易放棄。一定程度的能力加上不畏挫折的心態才能成功,動機是入學考試測不出的,而要預測一個人的成就,很重要的一點是看他是否能愈挫愈勇。以智力相當的人而言,實際成就不僅與才能有關,同時也與承受失敗的能力有關。”所以,預測一個人的成就——看他是否能夠愈挫愈勇。

沙裏曼研究過大都會人壽的業務員,結果充分說明樂觀心態激勵人心的重要性。不管在任何行業,微笑接受拒絕都是銷售員的要件,更何況是被拒絕的機率絕高的保險業務員,這也是為什麼壽險業務員前三年離職的比例記達四分之三。沙裏曼研究發現個性樂觀的人前兩年的銷售成績比悲觀者高出勤37%,後者第一年離職的比例是前才的兩倍。

後來,沙裏曼更說服大都會破例進用一批新人,這批人的特質是樂觀測試成績很高,但傳統的求職考試沒有過關。結果這批人第一年業績比悲觀型超出21%,第二年更超出57%。

樂觀心態對銷售成績的影響正說明了這種EQ的本質。對業務員而言,每一次被拒絕都是一次小挫折,其因應方式便攸關個人是否有足夠的動力繼續嚐試。一次一次的被拒必然會打壓士氣,讓人覺得拿起話筒拜訪客戶愈來愈艱難,生性悲觀的人尤其難以承受,可能在心裏告訴自己,“這一行我走不通,一張保單也別想賣出去”,這樣的心態必然會導致消極灰心,甚至沮喪。反之,樂觀的人會告訴自己,“可能我的方法不對”或是“不過是碰到一個情緒不佳的客戶。”樂觀的人能從自己以外找到失敗的因素,因而能嚐試新的方法。悲觀的心態泯滅希望,樂觀者則能激發希望。

樂觀與悲觀可能部分是與生俱來的,但我們在以後將詳細指出,天性也是可以改變的,樂觀與希望都可學習而得,正如絕望與無力感也可能慢慢養成。樂觀與希望其實都是建立在心願心理學家所謂的能力感上。亦即相信自己是人生的主宰,能夠應付未來的挑戰。任何一種能力的提升都有助於培養能力感,使你更願意冒險與追求挑戰,而一旦克服挑戰便更增能力感。這樣的心態能使你既有的能力做最大的發揮,缺少的能力也會努力去培養。

史丹福心理學教授艾伯特·班度拉對能力感受頗有研究,他說“一個人的能力深受自信的影響。能力並非固定資產,能發揮到何種程度有極大的彈性。能力感強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來,遇事總是著眼於如何處理而不是一味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