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的產生與發展
籃球運動的產生
籃球運動是美國的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於1891年發明的。當時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正在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舊譯春田)市的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任體育教師。那是在1891年冬季,天氣很冷,許多室外的活動因為天氣原因而停止。所以,大家認為迫切需要一項適合在室內進行的體育運動項目。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試圖把橄欖球、足球和曲棍球等項目移植到室內進行,但由於場地的限製,結果都不理想,他終於意識到,要把某種成熟的運動項目搬到室內,是很難收到理想效果的,隻有重新設計才行。
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為了使新的體育運動項目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他提出三點原則:
1、為了消除人們對當時的體育運動由於粗野行為而產生的恐懼心理的誤解(指橄欖球),新的運動項目必須是“文明”的,嚴禁粗野行為。
2、為了彌補足球、棒球季節之間,特別是在冬季期間不受氣候影響而能在室內及晚上進行的體育活動。
3、必須改變過去采用那種瑞典、法國、德國式的枯燥的體操訓練方法。這項運動使不同年齡、性別都能參加,特別是最容易吸引青年們參加。
根據以上三條基本原則,詹姆士·奈史密斯博士借鑒了兒童時代“岩石上的鴨子”的遊戲。這種遊戲,是用放在岩石上的一塊石頭做鴨子,用手中的石塊去把它打掉。這種遊戲使奈史密斯設定新的遊戲是以擲準為主,而且球門應該是水平而且放置在高處的。於是,他用兩隻裝桃子的籃子分別懸掛在離地10英尺(3.048米)高的牆壁上,讓學生用足球作比賽工具向籃內投擲,投球入籃得1分,最後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因為裝桃子的籃子是樹的枝條編成的,易於損壞,1893年才將桃籃改成鐵質的球籃,在鐵籃下沿掛了線網。
由於每次投球入籃後需爬上梯子將球取出來,顯得很麻煩,為了簡化比賽程序,節省時間,1906年人們製成了拉線式空心球筐。籃底用鐵網製成,用線繩牽住它能活動的底部,這樣,球進筐後,隻要將繩子一拉,球就會掉下來。由於比賽中鐵製的筐底容易碰傷運動員的手,隨後即有人設計了相同結構的線製籃網。到1913年才將網底打開,形成了近似現代的籃圈和籃網。
籃球運動誕生後,詹姆士·奈史密斯的學生為感謝他們的老師,向他建議將這項運動取名為“奈史密斯球”,史密斯博士婉言謝絕了。因為此項運動投籃的目標是桃籃,使用的是球,於是給這項運動取名為籃球。
籃球運動發明的時候隻是一項冬季室內娛樂活動,在美國的大學校園裏也隻有很少的學生參加這項運動,籃球運動的發明者詹姆斯·奈史密斯絕未想到這項活動後來得到了世界的公認,而且如今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在從事這項運動。
籃球運動遍及美國各個角落,它作為一種娛樂活動在鄰居裏、教堂裏、青年團體中、校園裏,以及職業(專業)場所裏廣泛流行。也就是說,在美國的室內體育館和室外的大型體育場到處都能看到籃球的影子。
在美國,令人著迷的籃球比賽主要有3次:每年3月末到4月初的大學男子、女子錦標賽和11月至第2年6月的職業籃球比賽。
籃球運動要求運動員各有所長,並溶為一個整體,因此訓練的風格也是不盡一致的。有些教練員擅長對每個運動員進行嚴格的訓練,而且使得每一個運動員都有一技之長。
籃球運動在美國迅速普及的原因很容易解釋。這項運動簡單易學,不需要很多的器械,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無論以前是否玩過都無所謂。這項運動的組織者還對那些擅長籃球運動的人予以獎勵。許多大學還為中學優秀籃球運動員提供上大學的獎學金,大學運動員還可以轉為職業運動員,並領取薪水。
1892年1月20日,世界上第一次籃球比賽正式舉行,每方9名隊員,因為當時奈史密斯的體育班中隻有18名學生。奈史密斯的學生十分喜愛這項運動,沒出兩個月,第一次公開賽(學生隊和教工隊)便列入了日程。結果,學生隊以5比1的比分擊敗了教工隊,當時的觀眾僅有200多人。同月,進行了首次女子籃球比賽,這場比賽是女教師隊對當地的女孩隊。
這項運動很快越出斯普林菲爾德學院的圍牆,學生們帶著籃球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涉他國比賽。以後的十五年裏,籃球規則又有了很大的改進。
1897年決定每隊每次隻上場五名隊員。在這以前,上場參賽的人數不限,甚至一方就有五十人上場的紀錄。另外對記分也做了規定,每進一個球得2分。罰籃要在4.5米線外進行,每罰一個球得1分。當時也規定罰籃隻限在一次到兩次。所謂“犯規”是指一方隊員“打、拌、抓”另一方隊員。
1896年舉行了第一屆五人製的大學籃球比賽,芝加哥大學隊以15比12勝依阿華大學隊。同年第一支職業籃球隊在新澤西州的特連頓成立。第一支享有盛譽的籃球隊是日爾曼公牛隊,它成立於紐約州的巴法羅城。1892年,籃球運動進入加拿大。1893年11月籃球運動由凡梅爾·裏都特介紹到法國,並於1894年傳播到英國。
第一次大型國際籃球比賽於1917年11月在法國巴黎舉行。1932年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成立。1936男子籃球運動成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籃球運動在美國得到廣泛的傳播,但其普及性仍不如棒球和橄欖球運動。籃球運動在美國盛行於20世紀三十年代中期,這期間主要有一位體育專欄作家和一位加州大學運動員的積極宣傳和倡導。
體育作家奈德·易裏斯認為籃球運動場地需要大一些,況且優秀球隊的比賽適合吸引大量的球迷。1934年12月起,他作為一名籃球運動倡導者,當時在紐約市麥迪遜花園廣場上組織了兩場表演賽。1934—1935年的比賽球票被搶購一空,但直到1936年易裏斯才大獲成功,當時舉行的比賽是在長島大學隊(當時最佳球隊)與加州大學斯丹福隊之間進行的。
長島大學隊獲勝四十三場並享譽海內處,斯丹福隊是由身高1.88米的漢克·魯賽堤率領,他以戰術變幻莫測而聞名。當時籃球運動已經被人們廣泛接受了,平均每隊每場得分在35分左右,隊員們通常用雙手投籃。而魯賽堤卻打破了這種模式,他善於護球和防球,尤其是他與其他隊員截然不同的跑動中舉手投籃。
校園籃球運動逐步受到國內的承認。在三年內,主要有兩種比賽:全國大學體育運動員協會錦標賽和全國邀請賽。這兩種比賽是由路易塞蒂倡導發起的,比賽規則有所更改。例如,犯規後不在中場跳起爭球,比賽不停頓。得分後,球便給對方發球。 拉塞爾和張伯倫使籃球運動與橄欖球和棒球運動在美國並駕齊驅。到了六十年代,他們倆人在美國籃壇中聲名顯赫,吸引了成千上萬的球迷。拉賽爾被認為是美國籃球史上最佳防守隊員之一。張伯倫則以突破能手而聞名,他帶球上籃時,幾乎所向披靡,就連拉賽爾也很難阻擋他。
拉賽爾身高208米,為當時身高第一,他曾是舊金山大學籃球隊的隊長。後來成為職業隊員,於1956年在波士頓賽爾蒂克斯隊效力,在他十三年的籃球運動生涯中,他帶領賽爾蒂克斯贏得了十一場錦標賽,獲得“八連冠”的美稱。拉賽爾以其卓著的功績,一度成為身高2.18米、體重119公斤的張伯倫的勁敵。六十年代裏,賽爾蒂克斯隊和洛杉磯湖人隊相遇六次,每次都是拉賽爾所在的波士頓隊獲勝。
1959年,張伯倫轉為職業選手,1962年他打破了兩項記錄:在一次比賽中他獨得了100分,而且在整個賽季平均每場投入30.4分。
拉塞爾、張伯倫和賽爾蒂克斯隊將職業籃球運動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美國籃球運動的第二個時代是以洛杉磯的加州大學隊水平為標誌的。從1964年到1975年12年的賽季中,洛杉磯加州大學隊和該隊的教練約翰·伍登十次榮獲全國冠軍。伍登是美國籃球運動史上最具有特色的人物,因為他不但作為一名籃球運動員(二十年代裏坡杜大學隊的球星),而且作為籃球教師而被選入美國籃球名人俱樂部中。
在業餘籃球比賽中,每場分數在今天的年代裏令人難以置信。大學隊,象堪薩斯大學、杜克大學、路易斯安娜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平均每場幾乎達到100分,俄克拉荷馬大學則每場高出110分。但這些隊遠不能與洛杉磯榮耀拉瑪麗蒙特學院的公牛隊相媲美,因為這個隊每場則超出123分。這說明,現在籃球比賽的分數越來越向高分數發展,也表明這是人的心理願望。
奈史密斯於1939年去逝,他做夢也未想到會有這多少人玩他所發明的這個遊戲。如果他有在天之靈,他會為今天的水平尤其是運動員所取得的精湛技藝而欣慰。
籃球運動發展
自籃球運動於1891年在美國誕生以後,以其特有的魅力迅速流傳到世界各地。1892年傳入墨西哥,1893年傳入法國,1895年傳入中國和英國,1896年傳入巴西,1897年傳入捷克,1901年傳入日本和波斯(現在的伊朗)等等。
1904年美國青年會男子籃球隊在第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進行了籃球表演。由於當時沒有統一的規則,影響了國際上的交往。1908年美國製定了全國統一的籃球競賽規則,並用多種文字出版,發行於全世界。此後,籃球運動逐步在中美洲、亞洲、歐洲、非洲和大洋洲開展起來。
在1932年以前國際上沒有統一規則,各國基本是引用美國的規則內容。一直到1932年6月,“國際業餘籃球聯合會”(簡稱國際籃球)在瑞士的日內瓦成立,才正式出版了第一本國際籃球規則。
國際籃聯成立後的主要任務是:
1、定期修改國際籃球規則。
2、積極組織世界性的競賽活動。3、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訓練班。
4、審批國際籃球裁判員。
國際籃聯成立後,成員國從最初的八個國家發展到現在的178個國家和地區。
1936年第十一屆奧運會將男子籃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1950年和1953年分別舉行了第一屆世界男、女籃球錦標賽,並且相繼舉行了歐洲、亞洲、美洲等地區性的籃球錦標賽。
1948年,小籃球運動開始興起,由於這項運動易於在少年兒童中開展,有利於少年兒童的生長發育,並為籃球運動提供後備人材,得到國際籃聯的重視。在1968年成立了“國際小籃球委員會”。1976年第二十一屆奧運會籃球比賽增加了女子籃球比賽項目。1992年第二十五屆奧運會向職業籃球球員敞開了大門,使籃球運動更具有迷人的魅力。
中國在世界上是籃球普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
籃球運動是1895年12月,由國際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秘書、天津青年會第一任總幹事萊理會先生介紹傳入中國天津市。隨後傳到北京、上海等幾個大城市。開始,隻是在教會學校中開展,後來,才逐漸傳到社會上。
1901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男子籃球被列為表演項目。1914年第二屆全運動上男子籃球成為正式項目,女子籃球被列為表演項目。
1930年在第五屆全運動上,女子籃球成為正式項目。1910年至1948年中國男子籃球隊曾12次參加國際運動會,其中包括十次遠東運動會,兩次奧林匹克運動會。但僅在1925年的第五屆遠東運動會上獲得過冠軍。
1949年以後,籃球運動才真正走向社會,在中國,無論是學校、工廠、機關,還是部隊農村,各個單位部門大部分都設有籃球場。中國人中,參加籃球運動的人數,是任何一個國家也比不上的。隨著籃球運動的普及,中國的籃球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高。
中國最早接觸高水平籃球隊是1950年12月,前蘇聯體育代表團男子籃球隊來中國訪問。當時中國的籃球水平仍然很低,對蘇隊的快攻戰術及全場緊逼盯人防守非常不適應。比賽的分數懸殊很大,使中國籃球產生了一個全新的觀念。認清不改變過去那種隻重視手上功夫,不重視身體素質的訓練方式,中國的籃球是沒有出路的。1954、1955兩年中,國家男、女籃球隊和解放軍“八一”男子籃球隊去前蘇聯和保加利亞學習。1956年、1957兩年中,又先後聘請蘇專家切特和拉古那維邱斯來中國講學。使中國的籃球運動走上了正確的道路。1955年—1975年,中國確定了本國籃球運動的方向,那就是:“積極、主動、快速、靈活、準確”。1959年前後,中國男、女籃球隊、解放軍隊,先後多次戰勝過當時的世界強隊。如匈牙利、前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巴西等隊,解放軍代表隊在1960年—1966年中,曾參加過社會主義國家友軍和公安籃球比賽。並獲得過三次冠軍,當時中國籃球的特點是快攻、跳投、緊逼三大法寶,是世界籃球比賽中小個隊員依靠速度、技術打大個隊員的典範。當時中國的籃球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水平的行列。
十年動亂時期,中國籃球運動在1966年—1971年訓練比賽一度停止。從1974年才第一次參加亞運會。當時,中國男、女籃雙雙獲得第三名。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國的籃球水平有升有降,但總的情況基本上是穩定的。中國男籃在亞洲範圍內基本上能保持領先的地位,在世界大賽中隻能在10名左右晃動。中國女籃不但在亞洲範圍保持領先地位,在國際上的重大比賽中也多次進入前3名的行列。1993年大學生運動會獲得冠軍。
總的來說,中國籃球運動水平距歐美的一些強隊還有一定差距,特別是美國職業球員進入國際籃聯大賽,中國籃球要想趕上世界水平,還需要長期的努力,但是,這一天是一定會來到的。
小籃球的興起
自籃球運動在世界各地開展以後,以它特有的價值和魅力吸引著人們。對於兒童青少年也不例外,對提高兒童少年的集體配合精神,培養意誌,提高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促進生長發育,開發智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籃球運動的發展提高,也需要一支龐大的後備軍,在兒童少年中開展籃球運動是十分必要的,但由於籃球運動場地器材的限製,身小力薄的少年兒童在學習和掌握籃球技術時有一定困難。在是否有必要縮小籃球、降低籃框等問題上引起過爭論,各國的專家學者均有其各自的看法。
直至1948年,一位名叫傑伊·阿切爾的美國教師首先組織了一場8—12歲兒童的籃球比賽。他采用了較小、較輕的籃球和兒童們易於投中的較低的球籃,並稱之為“小籃球”。
1962年2月,西班牙一份評論性雜誌《籃板球》刊登了一篇有關“小籃球”的報告文章。那時正值西班牙籃球協會掀起大力發展籃球運動的高潮時期。
這次宣傳的目的在於通過“埃斯佩裏亞全國俱樂部”推動籃球運動,特別是兒童籃球運動的發展。安·洛佩斯為當時最熱心的倡導者,後被選為國際小籃球委員會主席。
小籃球深受孩子們的喜愛,也受到教育家們的重視和支持,所以小籃球的開展,在一開始就獲得很大成就。1969年“埃斯佩裏亞全國俱樂部”宣稱它已經勝利地完成了西班牙籃聯原來確定的任務。
“小籃球”在西班牙的開展和普及,引起歐洲各國的關注,紛紛向西班牙索取規則。“埃斯佩裏亞全國俱樂部”立即將規則分發各國,從而使“小籃球”運動得到進一步開展。
“小籃球”運動得到國際籃聯秘書長瓊斯的重視。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之前,由他提議建立了一個臨時性的專門委員會,負責確定“小籃球”運動的目的及成立世界性組織的輪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