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

排球運動的起源

1排球之父——威廉·莫根

威廉·莫根出生於美國的紐約城,青年時期曾在美國春田學院學習體育,畢業後在馬薩諸塞州的霍利奧克城任基督教青年會的體育幹事。威廉·莫根在輔導人們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覺得對待不同的對象應采用不同的鍛煉方法。當時已流行的手球和籃球很好,但是需要太多的跑動和身體衝撞,比較適合年輕人,對年紀大些的人來說則過於劇烈。因此,威廉·莫根萌發了創造一種較為簡單有趣、節奏稍慢、活動量適中的運動項目的想法。於是他便潛心研究起來。

開始他想到了網球,可是球、球網、球拍以及其它設備太麻煩,而且場地上能參加活動的人數也很少。但是莫根認為使用球網的主意很好,避免了身體碰撞,減少了傷害事故和爭執。1895年,威廉·莫根終於在吸收網球、手球、籃球等項目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室內體育遊戲——“Mitontte”(小網子)

起初,這項活動很簡單,隻是一種遊戲。威廉·莫根在藍球場中間掛起一個網球網,高度為6英尺6英寸(1.98米),人們用一個籃球膽隔著網子拍過來托過去,盡可能不使球落地。後來威廉·莫根請他的朋友霍利奧克城的弗蘭克·伍德博士和消防署長約翰·林奇按照他的設想起草了一個有10條內容的比賽規則,從此一項新的娛樂性質的體育運動誕生了。威廉·莫根則被後人稱為“排球之父”。

2“排球”(Volleyball)名稱的由來

1896年初,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體育指導大會在春田學院舉行。職業體育訓練學校的指導員路德·哈勒斯·卡裏克博士邀請莫根將這個新項目帶去作公開表演。於是莫根親自帶領10名隊員和一些熱心的球迷來到母較,在會議召開之前,進行了曆史上最早的一場排球公開比賽。當時比賽雙方各為5名隊員,大都是年過半百的中、老年人,雙方隊長分別由市長傑姆·庫蘭和消防署長約翰·林奇擔任。比賽用球是一個籃球膽。比賽由一個隊員在端線發球開始。雙方需將球從球網上方擊向對方,直至球落地。比賽中,興致勃勃觀看比賽的哈斯戴特博士發現這種遊戲的特點與網球的空中擊球打法相似,建議取名為“Volley Ball”(空中飛球)。以取代“小網子”這種非正式的名稱。莫根和與會者都欣然接受了這一建議。1900年,美國司保丁體育用品公司按照莫根的設計,用橡皮膽外加帆布製做出第一批排球。球重250克到300克,圓周為63.5到68.8厘米。此後在1952年美國排協的理事會議上又投票通過將“VolleyBall”這兩個詞,拚寫成一個“Volleyball”專用名詞。

(二)排球運動的發展

1亞洲排球運動的發展

排球運動在美國問世後,通過在宗教、文化、軍隊中的基督教青年會的勢力,逐漸傳入亞洲。傳入亞洲的最早的國家是印度,大約在1900年。1905年傳入中國;1910年傳入菲律賓;1913年傳入日本。1913年遠東運動會上舉行了第一屆排球賽,開創了世界排球史上國際比賽的先例,當時采用的是“16人製”,即:每隊四排,每排四人,場地尺寸為:80尺×40尺(圖一)。

後來,亞洲自成體係,在1919年,演變為“12人製”,即:每隊三排,每排四人,場地沒有任何變化。

在1927年,規則演變成了“9人製”排球,每隊上場九名隊員,分為三排,每排三人,場地縮小為22米×11米,網子也升到了2.30米,這次的變革一直沿用到了五十年代。

排球運動在1917年傳入歐洲時就是“6人製”,而且水平一直較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等一些亞洲國家受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從五十年代初才開始推行“6人製”排球(圖四)。“6人製”排球的規則、場地器材的設置也一直沿用到現在,同時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如日本、中國廣東一帶仍保留著“9人製”排球賽,兩個賽製並存。競賽采用“6人製”,娛樂采用“9人製”(女子網高2.24米男子網高2.43米)。

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

排球運動自1917年傳入意大利、蘇聯等國家後,迅速發展,尤以蘇聯為最,以高舉重扣馳名的力量派——蘇聯隊和以細膩戰術配合及嫻熟個人技術著名的技巧派——捷克斯洛伐克隊,多次在世界錦標賽上稱雄。蘇聯、捷克斯洛伐克隊的各自打法,是排球技術水平飛速發展的五十年代世界排壇最具特色的兩種風格。

六十年代,著名教練大鬆博文帶領“東洋魔女”日本女排以高難度、大強度的滾翻救球的防守訓練和一整套熟練、準確、默契的集體配合以

及頑強的作風,再加上“秋風掃落葉”式的勾手飄球,打破了長久的東歐諸國輪翻稱霸的局麵,占領了世界排壇“盟主”的地位。日本女排的崛起,促成了世界排球運動的飛躍。

七十年代中期,古巴隊異軍突起,以驚人的彈跳力和高打重扣結合亞洲的“小、快、靈”打法,刮起了一股強勁的“加勒比海旋風”,同時,巴西、秘魯、美國等隊的技術水平也迅猛提高,形成了強大的“美洲勢力”。

八十年代前後,中國排球隊使世界排壇進入了一個新的曆程。中國女排以全攻全守、快速多變的技戰術,融歐亞眾家打法為一體,使排球技術水平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在1981年勇奪第三屆世界杯賽冠軍之後,又在1982年第九屆世界錦標賽、奧林匹克運動會、世界杯賽上連續保持四次不敗戰績,成為世界排球運動史上第一個連續五次奪得世界冠軍的女子排球隊,為中國運動健兒在世界排壇曆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在當今九十年代,世界排壇出現了“群雄爭霸”的局麵。男隊以俄羅斯、美國、古巴、巴西、意大利、荷蘭、德國、日本等國實力雄厚,女隊則以古巴、俄羅斯、美國、日本、中國、德國、意大利、韓國等實力為強。

排球運動的發展趨勢

排球技、戰術的發展趨勢

排球技、戰術的發展趨勢總體概括為:全、高、快、變,快速反擊。

1全:即全麵。技術全麵,攻防全麵,強攻、快攻全麵,身體素質、心理品質、戰術意識、實戰經驗都要全麵。

2高:運動員身高逐年增加,彈跳力也迅速提高。目前女排平均身高在1.80米左右,平均摸高在3.20米左右;男排平均身高在1.95左右,平均摸高在3.30米左右。

3快:快速。場上一傳、二傳的速度、弧度,進攻的節奏都已明顯加快,同時,參加快攻的人數和快攻的點都有所增加,攻防轉換的節奏也大大加快。

4變:多變化。集體戰術和個人戰術的進一步結合,互相掩護再加上“時間差”、“位置差”、“空間差”的自我掩護,使場上進攻戰術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變化。同時,攔網、防守形式也采取相應的多種變化,以適應多變的進攻。

5網上爭奪更加突出。運動員身度、彈跳力的增加,進攻力量的增大,進攻速度的加快,使後排防守難度加大,因此,必須加強攔網,如果沒有網上優勢,很難取得優異成績。

6快速反擊。網上爭奪的突出,集體個人戰術的結合,使防守反擊有了有利的因素,在保證強攻的基礎上,誰能更好更快地解決、提高快速反擊的問題,誰就能提高扣球得分率,從而取得更好的成績。

比賽規則發展趨勢

國際排球競賽規則每四年修改一次,目前國際排聯對發展排球運動所考慮的問題中,包括:如何使攻防保持相對的平衡,以提高比賽的精彩程度;控製比賽時間;減少裁判主觀判斷的因素;如何更好地適應現代電視轉播和電視觀眾的需要等。今後國際規則的發展趨勢仍將對防守一方有利,鼓勵積極防守以增加比賽的連續性,限製某些既不精彩又不利於防守的進攻技術的使用。如何使排球比賽的形式和內容更適應於電視轉播和商業化的需要,在電視轉播中表現得更完美,使之成為億萬電視觀眾喜聞樂見的、具有高度欣賞價值的節目,仍然是現代排球的一個重要課題。

排球運動的特點、作用及其意義

排球運動的特點:

1廣泛的群眾性:

排球場地設備簡單,比賽規則容易掌握,可以在一般的空地上打;同時,排球運動的遊戲性較強,運動量的大小可自我調節,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體質、不同訓練程度的人均可以參加。

2技術的全麵性:

排球規則規定:場上隊員要進行位置輪轉,既要到前排參加扣球、攔網,又要到後排參加防守、接應,因此要求全麵掌握各項技術,以便能在各個位置上比賽,同時,排球運動也能促進人體的肌肉、骨骼、器官、係統的全麵發展。

3激烈的對抗性:

在排球比賽中,發球—接發球、扣球—攔網、進攻—防守都是在很短的時間、激烈的對抗中進行,水平越高,對抗爭奪也越激烈。

4高度的技巧性:

排球規則規定:比賽中球不能落地,也不能在手中停留,不能連續擊球,每方擊球不得超過三次,因此對時間性、技巧性的要求很高。

5嚴密的組織性:

排球比賽是六個人上場,除去發球外,其它技戰術全是在集體的配合中進行的。從接發球、傳球、扣球或接扣球、攔網、傳球、扣球等技戰術都是一環連一環進行的,如果其中一環出錯,整個技戰術配合就不會存在,因此需要進行嚴密的配合。

6攻防技術的兩重性:

排球比賽的各項技術中,除了發球不失分外,其它各項技術都可得分,也可失分,所以說每項技術都具有攻防兩重性。

排球運動的作用及其意義

排球運動能夠使全身各部位(上肢、下肢、軀幹的肌肉、骨骼、關節和韌帶),各器官係統(中樞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消化係統等)得到全麵的發展,還能提高力量、速度、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和跑、跳、投等各種運動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機智、果斷、沉著、冷靜的心理品質。通過排球訓練,比賽,可以培養集體主義觀念,養成勇敢頑強、克服困難、勝不驕、敗不餒的優良作風,尤其是中國女排的姑娘們以頑強的拚搏精神和敢打敢拚的鬥誌為全國人民做出了榜樣,對祖國的建設、振興中華民族的精神起著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