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運動(2)(1 / 3)

1940年—1950年,尤其是跳投技術的產生和完善,更加促進防守戰術的發展,人盯人戰術獲得突破性的發展,美國出現了“緊逼人盯人”的概念,“緊逼人盯人”要求隊員在全場範圍內牢牢盯住自己對手,最大限度控製對方活動,積極幹擾和破壞對方的配合。這樣的防守對運動員的配合意識,身體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促使運動員的防守技術向著攻擊性的方向發展。1956年第16屆奧運會美國隊成功的運用了全場緊逼人盯人戰術,決賽中以89:55的優勢戰勝了前蘇聯隊。使緊逼人盯人戰術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緊逼人盯人戰術使整個防守體係有一個大的突破,從過去被動的防守發展到積極的具有攻擊性的防守。1960年前後,具有攻擊性的緊逼人盯人防守在當時的防守戰術中是最有代表性的。1970年左右全場的區域緊逼防守得到了發展,這是一種結合聯防和盯人的優點,並將二者緊密地結合的一種防守配合,在緊逼盯人的基礎上更合理地分配人力,使配合更具有整體性,對防守隊員的意識,素質及防守技術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980年以後,進攻與防守已進入全場的爭奪,進攻中快攻與陣地戰之間已沒有界限,由攻轉守,由守轉攻的轉換也銜接越來越緊密。防守戰術配合也是百花齊放,在人盯人與區域防守這兩大體係下,衍生出許多防守配合形式。但總的看來,防守戰術的演變和發展是趨於防守的範圍越來越大,攻擊性更強、防守配合的形式更靈活和不固定,防守戰術配合對運動員的配合意識、素質及防守技術的要求更高。

籃球小知識

什麼是帶球跑?

簡單的說,帶球跑是比賽中隊員持球移動超過了規定的限製。它是違例(違反規則而未造成犯規)的一種。人們也常稱之為持球走或走步。

原則上籃球運動是不允許持球移動的,但在一定限製範圍內是規則允許的。

如:1.隊員靜立(即接球時兩腳著地)時接球,允許任何一腳做中樞腳進行旋轉。在另一隻腳移動時,中樞腳不能移動,否則被判帶球跑違例。2.在移動中接球或運球結束時,允許采用兩拍節奏停步或脫手。兩拍節奏停步是合法停步,超出兩拍節奏停步則被判帶球走步違例。兩拍節奏停步,是指隊員在接到球的一刹那,如任何一腳已接觸地麵,或兩腳離地時接球,在接球後任何一腳或雙腳同時接觸地麵,這是第一拍。第一拍後,任何一腳或雙腳同時接觸地麵時為第二拍。第二拍後,隊員持球停步,叫做兩拍節奏停步。兩拍節奏應該是連續的,不間斷的。

判斷帶球跑,確定中樞腳是關鍵。隊員持球合法停步時,如兩腳分前後站立,則隻準用後腳做中樞腳進行旋轉,如兩腳是平行站立的,則可以用任何一腳做中樞腳進行旋轉。兩腳是前後或是平行方向的確立,是以持球隊員停步時軀幹的方向為準的,麵對的方向為前,背對的方向為後,它與球籃及來球方向無關。

前麵提到兩拍節奏是合法停步,當然,一拍停步也是合法停步,如,隊員跳起接球,接球後兩腳同時落地就是一拍停步。如在隊員跳起接球,左腳落地時已經停步,雖然右腳隨著也接觸地麵,但二拍之間有間斷,則被看成是二拍停步,在這裏,確定中樞腳與兩拍節奏停步不同,不管右腳落在左腳的前、後側的那一邊,則都應以先落地的腳為中樞腳。

中樞腳的問題確定以後,要注意規則對中樞腳的兩點規定:1.如持球隊員投籃或傳球,可以提起中樞腳,但必須在中樞腳再次接觸地麵前將球脫手。2.如持球隊員運球,則必須使球先離手後提起或移動中樞腳。否則將被判帶球跑違例。

例如下列情況都是帶球跑。

1.隊員接球停步或運球後拿球停步,兩腳分前後,後腳(中樞腳)向前並步進行投籃或傳球。

2.隊員移動中接球兩拍節奏停步,左腳在前,右腳(中樞腳)在後,運球時先提起右腳,然後球再離手進行運球。

3.隊員持球跳起投籃或傳球,球未出手而人又落地或球脫手落地後人又觸球。

4.隊員運球過程中,左腳接觸地麵右腳邁步拿球,再跨左腳上籃。

5.隊員持球在地上滾動或倒在地上獲球後,再持球站起。

6.靜立接球後,將球拋在空中,往前跑幾步然後在空中將球接住。

一般說,裁判宣判帶球跑還要考慮有利與無利的原則,一般在後場並無防守的情況下,對帶球跑的尺度可放鬆,因為此時進攻隊員並沒有因此取得利益。

什麼是非法運球?

隊員控製球後,將球擲、拍、反彈或滾,在球接觸其他隊員之前再與球接觸為運球。但每次運球中必須使球與地麵接觸,隊員運球後,用雙手觸球的一刹那,或使球在手中停頓的一刹那,運球就算結束,在球失去控製之前,如果再運球,即為非法運球,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兩次運球違例。

這裏重要的是明確什麼情況屬於運球結束,什麼情況不屬於運球,什麼情況下可以再運球。

1.下列情況屬於運球結束:

①隊員運球後,雙手觸球一刹那即為運球結束。這裏包括雙手拿起球,雙手同時拍擊球,都視為運球結束,不得再運球。

②隊員運球後,使球在手中停頓即為運球結束。這裏包括單手拿起或托起球,運球時手掌出現向上的翻腕動作,運球時球落在腿上或身上出現停頓都應視為運球結束,不得再運球。

③隊員運球時,球在空中連續兩次接觸身體而中間沒有與地麵接觸,即為運球結束,這裏包括一手連續接觸,單手接觸後再碰到身體,兩手依次連續接觸,都不得再運球。

2.下列情況不算運球:

①連續投籃,即使沒接觸籃圈、籃板,獲球後可以再運球。

②隊員接球不穩,致使球落地,不算運球,拿起球後可以再進行運球,如在運球後,拿球不穩,落地後可以再拿起,但不得再運球。

③隊員與對方隊員搶球時,用連續挑拍的方法達到獲得球的目的不算運球,獲球後可以再運球。

④隊員打落別人手中的球或攔截別人傳出的球後獲得球,可以再運球。

⑤原地拋接不算運球。

3.隊員運球後,如失去了對球的控製,可以再運球,如下列情況:

①投籃後重新獲球,可以再運球,但不得故意碰籃板或球籃以圖重新控製球,否則應判違例。

②被另一隊員接觸後,重新獲得球後,可以再運球。

③手中的球被對方打落後,獲球後可重新運球。

什麼是球回後場?

控製球隊的隊員在前場,不得使球進入後場,如果控製球隊的隊員在前場接觸球而使球進入了後場,該隊員或該隊隊員又接了球,即為球回後場違例。

首先應明確後場的範圍。根據規則規定:對方球籃後麵的端線與中線近邊之間(不包括中線)的場區,是某隊的前場,餘另一部分場區,是某隊的後場。球進入後場,是指當球觸及有部分身體接觸中線或位於中線後的該隊隊員,或球觸及後場地麵後又被該隊隊員觸及。

1.下列情況都是球回後場違例:

①從前場擲球給位於後場的同隊隊員,包括擲前場界外球時擲球給位於後場的同隊隊員。

②兩個同隊隊員騎跨中線傳接球。因為兩人均有一隻腳在前場,一隻腳在後場,應看成前場擲球給後場隊員。

③從前場擲球給騎跨中線或接觸中線的同隊隊員,因中線屬於後場,接觸中線的隊員也應看成是位於後場隊員。

④隊員騎跨中線跳起接後場同隊隊員傳來的球。在前場的隊員跳起接後場同隊

隊員傳來的球,接球下落時又騎跨中線或落入後場。因該隊員雖然跳在空中接球,也應看成是前場隊員,持球落下騎跨中線或落入後場,應看成該隊員攜球進入後場。

⑤隊員從後場跳起,接前場傳來的球,接球後落在前場。因接球隊員是由後場跳起,應視其為後場隊員,雖在空中接球,也應看成是前場傳球給後場隊員。

⑥隊員騎跨中線運球或沿著中線運球應看成球回後場。因這時隊員兩腳與球交替在前場或後場,應看成使球回後場。

⑦隊員由前場起跳,斷得對方傳球後,持球落在後場。因斷球隊員從前場起跳,應看成前場持球落入後場。

2.下列情況,不判球回後場違例:

①一名隊員從他的前場跳起,在空中直接從中圈 跳球中獲得球,並一腳或雙腳落在後場,不是違例。

②騎跨中線擲界外球時,球可以傳給後場隊員。

③隊員從後場運球向前場時,騎跨中線停住並持球在手不算球回後場,但不得抬起在前場的腳。

④隊員在前場觸摸到對方傳球,但沒有控製球也不是故意將球拍向後場,同隊隊員在後場接到此球時,不算球回後場違例。

⑤隊員在前場投籃,碰到籃板後彈回後場,被同隊隊員獲得此球,不算違例。

⑥隊員在前場搶籃板球時,直接將球拍到後場被同隊隊員接到此球,不算違例。

什麼是三秒違例?

某隊控製球時,該隊隊員在對方限製區(端線至罰球線遠邊之間)內停留不得超過持續的3秒種。否則將被判三秒違例。

首先應明確限製區的範圍。限製區的各條線都屬於限製區的一部分,隊員觸及任何一線都算位於限製區內。

其次應重視控製球問題。在某隊控製球時該隊隊員進入控製區才可能構成三秒違例,這種限製在所有擲界外球情況下均有效,其計算應從擲界外球隊員在界外擲球時開始。在投籃的球正在空中、或籃板球、或成死球時、或雙方隊員在空中挑撥球時、或雙方隊員爭撥在地上滾動的球時可不受3秒鍾規則的限製,因為此時任一隊都未控製球。隊員在限製區內停留3秒鍾時,可允許他向籃下運球投籃。

對有關3秒違例情況的認識。

1.某隊隊員搶到後場籃板球並在後場運球,其同隊隊員在前場限製區停留超過3秒鍾,應判3秒違例。該隊無論在前場或後場控製球,3秒鍾規則均有效。

2.某隊隊員擲界外球時,同隊隊員在前場限製區內停留超過3秒鍾,應判違例。

3.進攻隊員騎跨限製線,接近三秒鍾時,提起限製區內的腳,然後又放在限製區內,應判為違例。如提起的腳放到限製區外的地麵上是可以的。

4.進攻隊員在限製區內停留接近3秒鍾時,為了避免違例而跑到限製區的端線外是不行的,因有取巧行為,應判為技術犯規。

5.當投籃的球離手後,不受三秒鍾規則限製,連續投籃多次,即使超過了3秒鍾,也不應判3秒違例。因為每一次投籃,都是失去了對球的控製,3秒鍾規則就失去它應有的作用,直到他或同隊再控製球時,重新計算在限製區停留的時間。

什麼是5秒違例?

5秒違例包括罰球隊員5秒違例、擲界外球隊員5秒違例、場內持球隊員被嚴密防守5秒違例。

1.罰球隊員5秒違例是指:在裁判遞交球後,罰球隊員在5秒鍾內未將球投出手,即判違例。不論是兩次還是三次罰球,違例一次,則失去一次罰球權,而其餘罰球應繼續進行。如罰球隊員在執行最末一次或者僅有一次罰球時5秒違例,則失去球權,由對方在正對罰球線的邊線外擲界外球。假如罰球隊員執行的是1+1罰球時,第一次罰球或第二次罰球5秒違例,都失去球權,由對方發邊線球。

2.擲界外球違例是指:裁判遞交球後,擲界外球隊員5秒鍾之內未將球擲向場內,即判違例。失去球權,由對方擲界外球。

3.場內持球隊員5秒違例是指:場內持球隊員被嚴密防守,5秒種之內沒有傳、投、滾或運球時,即判5秒違例。由對方發邊線球。

在認識場內持球隊員5秒違例時,關鍵要明確什麼是嚴密防守。嚴密防守是指一名或多名防守隊員靠近持球隊員,積極揮臂和移動防守位置,爭取使持球隊員5秒鍾之內不能傳、投、滾或運球。如防守隊員不是嚴密防守,則持球隊員不受5秒限製。

什麼是合法防守位置?

籃球比賽中,10名隊員在有限的空間裏高速的奔跑、爭奪,相互攻守,會頻繁的產生身體接觸,這些身體接觸造成的犯規現象,由誰來負責,裁判的判斷的原則之一就是看隊員占據的是否是合法防守位置。

規則規定:當防守隊員麵對對手,雙腳以正常的跨立姿勢著地,兩腳之間的距離一般與其身高成比例,與肩同寬或比肩稍寬,不得采取不正常的跨立姿勢。

合法的防守位置還包括隊員垂直麵的上空。他可以舉手過頭,但必須是垂直的。合法的防守位置還可以被看作是垂直的長方形,底麵是兩腳之間,兩個長邊由腳著地點垂直向上,在空中的另一短邊位於場上任何隊所能跳起的高度之上。

比賽時,任何隊員都有權占據沒有被對方占據的位置。在你先占據的位置上,保持合法的姿勢,如發生身體接觸,應由對方負責。但要注意,在占據位置時,離對方不準太近,速度不準太快,以免對方沒有時間反應及變向。否則應負主要責任。

籃球比賽中為何看不到1、2、3號隊員

在激烈的籃球比賽中,隊員輪流上場,可總是看不到1、2、3號隊員。球場上的運動員號碼是4-15號之間的。原來,在比賽中裁判經常以手勢向記錄台表示場上的判罰情況,這些手勢中經常需要伸出1、2、3根手指來表示,如、1次罰球、2次罰球、3次罰球,隊員投籃得分時表示得1、2、3分、三秒違例時,也是伸出三根手指表示。而裁判在向記錄台表示幾號隊員時,也是用伸出的手指表示。如有1、2、3號隊員,就很容易與上述情況相混淆,國際比賽時,裁判,運動員來自世界各地、語言不通更容易出錯,因此國際籃聯規則規定,參加比賽的12名隊員的號碼是從4號到15號的(職業籃球除外)。

中、遠距離投籃時為什麼要求球向後旋轉?

在籃球比賽的中、遠距離投籃時,可以看到球是旋轉著飛入球籃的,而旋轉的方向是很重要的。在投籃的技術教學訓練中,教師要求學生在投籃出手時,用手指撥動球體,使投籃的力通過球體重心的下方,使球產生後旋。

為什麼這樣要求呢?用應用最普及的單手肩上投籃動作為例來分析一下。一方麵來說,球籃高,人的位置低,而投籃又都是向前用力的,使球後旋更符合人體的生理解剖特點。因為單手肩上投籃時,手是放在球的後下方的,這樣在用力時,伸臂、屈腕、撥指的動作最容易使球後旋。

另一方麵,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使球後旋可以提高球在空中飛行的穩定性,提高投籃命中率,球落在球籃上時,球在球籃上原地跳動的機率大,不易一下彈得很遠。這是因為,一個球體向後旋轉著向前飛行時,球體的上部的速度要快於球體的下部,因為兩部分的速度不同,上部與下部就產生了壓力差,根據物理學原理,速度較快部分的空氣壓力要低於速度較慢部分的壓力,球體下部壓力大,就會使球產生一定升力,這種升力使球飛行得更穩定,更容易投入球籃。再有球的後旋會使投到籃脖或投到籃框上的球前衝力減小,而更易於使球在籃圈上原地跳動,就像乒乓球的下旋球,碰到球桌上會原地跳動一樣。所以在中、遠距離投籃時均要使球後旋。

投籃時球飛行拋物線的弧度為什麼不能太高或太低?

投籃時,球從手中飛出到進入球籃,會有一條拋物線,一般也稱投籃弧度,它是影響投籃命中率的因素之一。球飛行的弧度一般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弧度。在投籃時,根據投籃者的出手高度,及與球籃的距離遠近也關係著投籃弧度的控製。以比賽中出現次數較多的及對比賽影響最大的中、遠距離投籃來說,投籃時,用中等弧度更有利於提高命中率。這是因為,弧度不同,球籃暴露在球下麵的麵積也不同,如用高弧度投籃時,球下落時,與球框平麵的角度較大,球籃45厘米直徑的整個麵積,幾乎全部暴露在球的下方。而低弧度投籃時,如球下落的入射角在30度時,直徑45厘米的球籃暴露在球下方的麵積隻有50%。如從下落的球的角度看,圓形的球籃則變成了一個橢圓形。所以說,低弧度的投籃等於將籃圈變小了。小的球籃當然不宜投中了。而高弧度呢?籃圈暴露的麵積最大,為什麼也不適宜采用呢,因為高弧度的投籃會使球飛行的距離無形中加長許多,等於加長了投籃距離,當然,距離變遠了也是不宜投中的。所以,中遠距離投籃時,應選擇中等拋物線,選擇中等拋物線對於球飛行的距離和籃圈暴露的麵積都是較適中的。

趣聞軼事

“三長”籃球運動

1895年,美國萊會理(Dr·Lyons)博士被基督教青年會北美協會派入中國,並同時將籃球運動帶入中國天津。籃球運動在天津基督教青年會開展後,青年會院中的草地上經常有會員們打籃球。場地上的“三長”現象真叫人啼笑皆非,在場地上打球的中國會員個個都穿著長袍,都長著長辮子,留著長指甲,劇烈的奔跑,個個氣喘噓噓,汗流浹背,可就是不肯將長袍脫掉,手上的長指甲常因接球不慎將其碰斷,搞得鮮血淋淋。隻有長辮子好辦,盤在頭上就不礙事了。當時,這種現象常受到一些外國人的恥笑。後來,這種現象才逐漸消失了。

別出心裁的“蓋帽”

前蘇聯的中央俱樂部籃球隊一直是全蘇男籃的盟主,始終保持著國內甲級聯賽冠軍的地位。一次,該隊又增加了一位世界著名的中鋒,叫阿赫塔耶夫,身高2.32米,籃下的攻擊力極大。

在一次籃球比賽時,對方為了對付阿赫塔耶夫的身高優勢,突發奇想,使出了籃球史上前所未有的招式。在阿赫塔耶夫籃下得球正欲投籃時,隻見對方兩個隊員交換了一下眼色,其中一人迅速騎到另一人的肩上,兩人加起來,比巨人阿赫塔耶夫還高出一大截,隻見騎在肩上的隊員一揮手,“啪”的一聲,一個幹脆的蓋帽,將巨人阿赫塔耶夫的球擊飛。阿赫塔耶夫當時就愣住了,沒想到有人會用這種招式來“蓋帽”。裁判看到這種情況也沒了主張,這處情況還是第一次碰到,吹守方犯規吧,又未造成人體接觸,吹技術犯規吧,又沒這種條文和先例,可這種方法顯然是不符合籃球競賽精神的,觀眾為這哄堂大笑。為這籃球史上罕見的精彩鏡頭拚命鼓掌。後來,這種方法才得到禁止。

聰明的教練

在一次籃球錦標賽中,保加利亞男隊與前捷克斯洛伐克男隊爭奪小組出線權。根據小組賽的勝負情況,保加利亞隊隻有淨勝捷克斯洛伐克隊三個球,得失分率才能領先而獲得出線權。可是在離比賽結束還剩8秒鍾時,保加利亞隊僅領先一個球,在場的觀眾心裏都明白,保加利亞隊出線已經無望,因為僅剩8秒鍾,具有發球權的保加利亞隊利用8秒鍾,要想進兩個球,已是無能為力了。可這時,保加利亞隊教練臨危不亂,要了一次暫停,向隊員麵授機宜。暫停時間到了,捷克隊全部退守籃下,嚴陣以待,球發進場內了,接球的保加利亞隊員沒有向對方籃下進攻,反而運球跑向自己的球籃投進了一個球,鍾聲響了,比賽結束,結果是平局,根據比賽規則,還要加時賽。在加時賽的5分鍾內,保加利亞隊士氣大振,敢打敢拚,最後終於淨勝了三個球,全場觀眾無不為之鼓掌喝彩,保加利亞教練置於死地而反生的戰略真是高明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