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男學習中的問題
一、為什麼我的學習上不去
學生關心的當然是學習上的事情,當學習成績不好時,給她們的打擊是巨大的,這會在她們脆弱的心靈上蒙上一片陰影。下麵是一位因學習而苦悶的男孩的自述:
數學單元測驗卷發回來了,我接過試卷一看,又不及格。我看也未看錯在什麼地方就趕快把試卷揉成一團塞進書包裏,仿佛要擋住自己那顆受損傷的心。我學習成績不太好,這個學期更為退步了。每次得到不好的分數時,我仿佛感到老師同學以一種異樣的眼光盯著我。平常和老師同學接觸時,我也隱約感到別人的眼光、語調好像含著一種輕視。這種感覺使我不願與老師、同學多交往,慢慢變得孤獨起來。而伴隨著這種陰鬱的心情,差分數總是登上門來。我不知如何擺脫它們。
要擺脫差分以及由此引起的陰暗情緒的纏繞,首先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增強自信心。心理學研究認為,人們對自己個人總是有一定的看法、態度,它包括了自信心、自尊心、對個人能力的自我評價等,這就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如何往往影響著個人的行為。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強,自己看不起自己,就會感到別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工作學習上,就會事情未幹先認輸,鼓不起勁來,結果也就導致失敗。而這失敗又加強了對自己的錯誤評估,這就造成惡性循環。而自信心強,堅信自己能幹好,那麼在工作學習上必定盡心盡力,從而取得成功。難怪一位學者說;“你想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你想你能做什麼,你就能做什麼。”因此,不論在任何困境中都應這樣鼓勵自己:“我能幹這事,我一定能幹好。”有了信心,也就打開了通向成功之門。
其次,要全麵地科學地分析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一些同學由於成績暫時上不去,就覺得自己笨,什麼也不行,連自己的長處也看不到了。心理學研究認為,大多數人一般能力都處於中等水平,而高水平和低水平的隻是少數。也就是說,大多數人一般能力基礎相差無幾,除了極少數有生理缺陷者外,不存在著誰生來就笨的問題。人們在能力上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能力類別上。比如有的數學好些,有的語文好些,有的繪畫好些,有的搞小製作好些。也就是說人們總是具有某方麵的長處。要堅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自己總是具有某方麵的長處,這樣就不會老是覺得比別人矮半截,從而振作起精神,掃除自己給自己心頭加上的陰鬱。
另外,對於自己學習為什麼上不去應該認真分析原因,然後針對原因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但是對此不要心急,不要指望一下子就能把成績從四五十分提高到八九十分。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學習的進步有個過程。這中間也可能有反複。隻要堅定信心、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習成績必定會一步步提高。昨天是40分,明天可能會45分;再過一兩個星期可能達60分。隻要是付出了努力,就必然有點滴進步,隻要有點滴進步就必然積累成大進步。這種堅持不懈必然造就出學習的強者,從而為以後成為工作、生活的強者打下牢固的基礎。
記住,你可以成為一個強者!
二、為什麼我對這門課不感興趣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過:“對一切來說隻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熱愛就是興趣到了著迷的程度。對任何一門功課或一件事情,隻有熱愛它,才會主動去接近它、想辦法做好它。
一些同學對某門學科不感興趣,可能是由於不明確該學科的意義和作用。例如有的會說:“我將來又不準備出國,學外語幹什麼?”或者有的認為:“我不想當數學家,懂得加減乘除就夠了。”這些看法頗有坐井觀天的味道。
當前中小學的課程都是根據未來社會生活的需要而考慮設置的。科學的飛速發展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才能立足於社會。試想一下,連電是什麼都不懂的人,如何應付得了不斷湧入家庭的各種現代家電?語言文字欠佳者又如何能在交往日益頻繁、信息日益膨脹的社會生活中應付自如?另外,各門課程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們不但能開發人的智能,還可豐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個性,促使人全麵發展。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過:“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嚴,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顯然,不同的學科從不同的角度完善著人的個性。因此,每一門學科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他們應該有包括各門學科在內的廣泛興趣,而不應厚此薄彼。
有的同學也可能由於在某門課程的學習上遇到困難,成績不好,於是對該門學科失去了興趣。越沒興趣越不想學,越不想學成績越差,這樣就形成了惡性循環。他們也為此苦惱,但把這種苦惱歸咎為生來對此沒興趣。人們在興趣上盡管有千差萬別,但興趣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培養起來的。人是生活的主人,完全可以有意識地培養起自己某方麵的興趣,關鍵在於要明確其意義作用以及具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誌。
本世紀初,一位德國革命者被關進監獄的單人囚室,沒一個人談話,幹的也是像編草帽之類的單調工作。許多人對此經受不住,由於苦悶、憂鬱而生病、發瘋、死亡。這位革命者明白,苦悶能使人致死,惟一能自救的辦法是使自己對工作產生興趣。於是他決定不應隻是簡單地編織草帽,也不應悶悶不樂地去完成每日的限量,焦急地等待每一天的結束,而是應滿懷興趣,精神飽滿地去編織。他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使自己對編織草帽產生興趣。他滿懷興趣幹了起來,終於度過了可怕的孤獨,健康和智力保存下來了,出獄時仍然保持著朝氣蓬勃、精力充沛。
在培養學習興趣上也可以如此。前蘇聯一位心理學家曾設計一套步驟,按照這步驟可以迫使一個人對枯燥無味的東西產生興趣。首先是做好對待學習的心理準備。心理準備對即將開始的學習或工作起著先入為主的作用。當我們事先知道所做的事是枯燥無味的,並將難以做好,這必然影響到做事時心不在焉,鼓不起勁,結果也就差了。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電視屏幕上出現陳佩斯、朱時茂、馮鞏等笑星時,雖然他們一句話還未說,但我們就已高興了,這種好情緒使我們興致勃勃地往下看。所以開始時的好情緒很重要,問題在於怎樣使自己有一個好情緒。該心理學家建議,在麵對即將開始的事情,微笑著,在心裏說“我喜歡你”,流露出一種喜歡的心情。即使這種情緒有些違心,像演戲也無妨。在這一番故意做作的心理準備後,便開始做事,做事時應稍加努力,盡量做得比平時細心一些,花的時間更多一些,不要匆匆忙忙地做。這樣做以後,就會逐漸培養起對該門學科的興趣,取得好的成績,終於弄假成真。此法經過對上千名學生的實驗,證明是有效的。有效的原因首先在於開始時的心理準備,即使是裝模作樣,至少也能減少對某學科的消極厭惡態度而多少增加一些積極的態度;其次做事時努力一點,細心一點,時間多一點必然會導致結果比以前好一點。這種進步的結果會激發起學習者的信心,並提高他們的興趣。這樣繼續下去,就會逐漸形成“興趣——好成績——興趣——更好成績”的良性循環。
許多同學都很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意誌堅強的人,那麼,就請從培養自己的學習興趣開始吧!
人的一生裏所遇到的考試可謂不少:學科考試、升學考試、升職考試、技術考試……,但最多的要算在學校裏了。自進入學校的那一天開始,考試和分數就成為了伴隨學生學校生活的影子,並給他們帶來甜酸苦辣、喜怒哀樂等種種滋味和情感。對於考試和分數,不同的學生有各種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表現,這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對考試既忐忑不安,又小心翼翼,考試前總要把課本筆記中的概念、定義、公式、標準答案背得滾瓜爛熟,考試後對一分的得失十分敏感計較。
第二種,認為學科知識中不少內容於現實生活無用,因而學習隻是應付考試,估計不會考的內容則丟放一旁。
第三種,把考試看作是學習過程中的一次小結而不是學習的目的,因而既認真對待又不讓它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不看重分數,而看重對知識、本領的理解、掌握和實際應用。
這三種情況表現不同,但歸根到底是集中於如何認識和處理書本知識與彌補實際知識、本領的關係,以及考試與學習的關係上。
書本知識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它凝聚著前人的智慧,由於這些總結,我們無需經曆前人那樣漫長的曲折,而有可能在不多的時間裏掌握跨越了數千年曆程的知識。專家學者根據各種知識的內在聯係和規律,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實踐的需要而把前人總結的知識濃縮在教材(課本)上,因此,如果我們能根據教材的順序紮紮實實地學,便能逐步建構起知識的大廈。
當我們站在大廈的較低層時,也許意識不到這一層有多大的作用,但是一旦我們循著這一層又一層而達到大廈的高層時,極目四野,無限風光盡收眼底,便頓覺心曠神怡,遐想萬千了。再回過頭來靜想,就會覺得沒有那低層的單調便沒有這高層的豐富。
少男少女現在所愛的教育是基礎教育,所學的知識處於知識大廈的低層。處於這種層次,由於視野所限,不一定能體會到這些知識對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我們決不能因為這種局限而犯了呆子吃餅的錯誤。當然,在選編教材的過程中,由於專家學者的主觀認識和考慮有時候不一定能跟得上飛速發展的現實生活,因此也可能出現教材中的個別內容與實際聯係不緊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畢竟不多,同時也必定會逐步得到克服和改進。
以教材為依據進行學習,決不意味著學習是死啃書本、應付考試的過程。能否使所學的書本知識成為有益於現實生活和未來發展的資源,關鍵在於要理解地學、生動活潑地學。理解地學就是要把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和過去學過的舊知識聯係起來,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聯係起來,通過消化、思考,得出自己的見解。生動活潑地學就是除了在課堂上學習書本知識外,還通過課外閱讀、科技活動、社會實踐應用所學知識、補充新的知識。
有一位中學生學習了物理的電學知識後,看到課室裏的光管往往因電壓低而亮不起來,便發明了一種低壓起輝器,使電壓偏低時光管也能亮起來。在家裏他看到媽媽做飯很辛苦,便又想法設計製造了能自動下米下水的煮飯機。他的發明獲得了專利,被一家工廠采用投產。
像他這樣學習,是學到了真正的活的知識。相反,有的人光是死記書本的條條框框應付考試,這樣學到的是死知識。即使考分很高,但於己於人都沒用。
有個笑話說,一所醫科大學的高材生畢業後當了醫生,但從未治好過一個病人。他妻子譏笑他說:“你醫術怎麼這樣差勁,治不好一個病人?”該醫生答道:“是病人差勁而不是我差勁。我按照書本所說的開藥方,他們卻不按照書本所說的生病。”
也許從這一笑話裏,我們可以得到啟發而懂得應該選擇第三種學習態度和方式。
三、為什麼我的記憶力這麼差
書看了不少,可記下的東西卻少得可憐,這種情況在大多數學生中普遍存在,那麼如何才能擺脫這種困境呢?咱們先來看一位學生的自述:
太陽已下山了,但我仍不想回家,我的情緒壞透了。下午發回期中考試卷子,好幾科我都隻得60多分,而班裏前10名的平均分是88分以上。我的成績總上不去,雖然我也努力過,但卻不見效。往往是今天看過的書,明天就忘了。真不知如何是好。
看來,你的問題在於記憶力差。良好的記憶是學業成功的重要保證,像你這樣,今天看過的書明天就忘,無異於熊瞎子揀苞米,揀一個、丟一個,到頭來根本掌握不了知識。所以,解決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增強自己的記憶力。
心理學家認為,良好的記憶力主要在於後天的教育與培養,它是在良好的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有效方法訓練的結果。因此,增強記憶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麵入手。
(1)保持強健的體魄、充沛的精力、身心的疲勞會導致記憶的遲鈍和低下,健康的身體才會有良好的記憶。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麵,我們要經常鍛煉身體,另一方麵,又要合理地安排用腦時間,如進行長時間的記憶活動後要適當休息,以使大腦經常處於清醒狀態。記憶活動應選擇在大腦功能最佳,精力最充沛的時間,科學地安排用腦時間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有堅定的信心、平和的心情和穩定的注意。心理學研究表明,正常人的記憶效果與其心理狀態有密切關係。
首先,記憶的關鍵在於要有“我能記住”的信心。從解剖學上看,人們大腦結構的差異是不大的,有些人記憶力好,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他們對自己的記憶力有足夠的信心,而成天抱怨“我的記憶力糟透了,看書老記不住”的人,往往一提到背書情緒就低落。孰不知,恰恰是這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引起了真正的健忘,樹立“我能記住”的信心是會增強你的記憶力的。
其次,良好的記憶有賴於平和的情緒和穩定的注意。實驗證明,在人浮躁不安、注意力渙散的情況下閱讀十遍,不如集中注意力閱讀兩遍的效果好。因為在注意力集中時,大腦皮層能形成強烈的優勢興奮中心,暫時神經聯係易於形成,因而能提高記憶效果。
(3)講究記憶技巧。要有良好的記憶,還要講究記憶技巧。以下幾方麵是應該注意的。
①理解記憶。心理學研究表明,有意義的材料之所以比無意義的材料識記容易,保持持久,關鍵在於理解。當新材料和舊知識形成了聯係,並獲得意義上的支持點後,它就易於被掌握、易於保持。所以,理解的過程雖然要耗一些時間,但“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解再記要比死記硬背效果好。
②重複記憶。“重複是記憶之母”,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年逾八十背誦圓周率仍可達小數點後百位,其經驗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當然,重複也要注意方式,它應在生動、活潑、多樣的過程中完成。如記英語單詞,與其一個單詞背幾遍,不如用默寫、造句。寫出同義詞、反義詞等多種方式重複。此外,重複還要和重現結合起來。例如記一篇課文每讀一次後就嚐試回憶一次,直至熟記課文為止。因為在重現時能及時發現還沒有記住的弱點部分,在以後的學習中,對它們更注意,因而學得更仔細,效果比單純重複好。
③聯係記憶。學習一種材料時,利用多種感官記憶比用一種感官效果好。因為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可以使大腦皮層各個中樞建立多通道聯係,許多學問都可通過既看其書,又觀其形,再感其味的方式來牢固掌握。
除了以上方式外,還有許多記憶方法可采用,在此不—一贅言。總之,隻要講究科學的記憶方法,是能夠增強你的記憶力的。
四、為什麼上課無法專心致誌
很多同學都說課堂上很容易想到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因而分散了注意力,影響了上課效果,怎麼辦?
我想沒有誰不想上課專心致誌?不想自己學習成績好呢?而大部分同學,卻偏偏做不到。
我國古代學者朱熹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到當中,心到最急。”這裏所說的心到,指的就是注意力集中。的確,注意力在學習活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它是外界事物進入我們心靈的門戶,這道門不打開,知識就無法進入我們的頭腦。有些同學學習成績差,往往就是因為他們上課注意力分散影響了上課效果。所以,對你目前的問題你不能等閑視之,應盡快找出病根,然後對症下藥,克服這令你頭痛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