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優秀歌曲欣賞
一、中國優秀藝術歌曲欣賞
1.《滿江紅》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本世紀20年代流傳至今受人歡迎的歌曲。歌詞相傳為宋代民族英雄嶽飛所作。歌詞抒發了“怒發衝冠”、“壯懷激烈”的心情,表達了誓雪靖康之恥的民族氣概。歌詞慷慨悲壯,在中華民族屢遭列強侵略的時候,人們更高唱此曲,抒發民族氣節,振奮民族精神。
〔作品欣賞〕
《滿江紅》本是宋、元時最流行的詞牌之一。現在流行的曲調最早刊於1920年北京大學《音樂》雜誌的第一卷第九、十兩期合刊本中。當時未注明曲調出處,配的是元代薩都剌以《金陵懷古》為題的《滿江紅》詞。1925年“五卅”運動時,楊蔭瀏先生為推動學生反帝運動,選取了嶽飛的這首《滿江紅》詞配以此曲調,不久即在全國傳遍。
2.《大江東去》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的詞是宋代大詞人蘇軾的名篇,係作者被貶黃州遊赤壁時借懷古抒發感歎之作。盡管在詞的結尾處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情緒,但全詞豪邁奔放、氣勢磅礴,不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
這首歌曲的樂譜是楊蔭瀏先生根據《九宮大成南北宮詞譜》譯出。該《詞譜》是清代莊親王允祿奉旨編纂的,成書於1746年。書中記錄了包括唐宋詞以及諸宮調、散曲、南戲、雜劇、傳奇等韻文的曲牌2094首。其中《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曲雖不能斷定是宋代原譜,但音樂在表現該詞豪邁奔放的意境上還是相當貼切的。
〔作品欣賞〕
該曲的音樂結構與詞的上下闋結構一致,也分為兩段。兩段中除有些音調近似外,結尾處都以相同的曲調結束。旋律是以“按字行腔”的原則寫成的詠敘性散板唱腔,七聲音階,具有北曲高亢激越的風格。
樂曲一開始的“大江東去”幾個宇,旋律將“東”字按朗誦的語氣重音處理提高四度,與同屬陰平的“江”字之間構成跳進,配合以寬廣舒緩的節奏,形象地體現出大江的寬闊浩渺和江水奔流的動勢,以及蘊含在全曲中的英雄氣概。“亂石穿空”一句,旋律由低漸高,仿佛拍岸的激浪奔騰呼嘯,至“千堆”兩字處,構成本段的高潮。第四句是對如畫江山和曆史豪傑的讚歎。旋律轉到中低音區至結尾處“豪傑”二字,以一個小七度的大跳突兀而起,旋律線條回環跌宕,於起伏中見深沉。
後半闋表現詞人的神思遙想和多情感慨,旋律平緩而富於冥思遐想的色彩。
3.《問》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是肖友梅作曲,易韋齋作詞,是五四以來最有影響的抒情歌曲之一。此曲創作於192l年—1922年。當時正值軍閥割據、帝國主義列強分裂中國之時,人民長期處於軍閥混戰的深重災難中。
該曲通過對人生華年、秋聲秋色,河山破碎的描繪,含蓄地表達了20年代青年人對帝國主義踐踏下的祖國山河發出的深沉慨歎,令人深省。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單一形象的樂段結構,音樂生動而蘊含著激情。作品一開始就以起伏流暢的旋律引出了含蓄內在的問話:
1=G44
在四個樂句之後,以兩組三度下行的歎息性音調,引出了為國分憂的瀟灑舒展的旋律。作者用三連音下行和上行的跳進,把歌曲引向高潮,情緒頗為激動:
此句流露出作者愛國時的苦悶彷徨的心情,抒發了作者憂慮祖國前途的愛國情懷,反映了作者對北洋軍閥統治的不滿。它堪稱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藝術歌曲。這首歌在當時愛國知識分子中流傳很廣。
4.《賣布謠》
〔作品簡介〕
此歌由劉大白作詞、趙元任作曲,創作於1922年。
這首《賣布謠》表現了歌曲的作詞、作曲者的愛國精神,從歌中可以看到他們對當時富人與洋貨所作的抨擊。
〔作品欣賞〕
《賣布謠》采用54的節拍,由兩個重複結構的樂段組成。第一段四個樂句,用簡單的曲調恰似朗誦,加強了敘述性。第四句“小弟弟褲破,沒布補褲”配以56652·-1··2·—1·35·向高音運動,不難覺出作曲者的不平與憤怒。第二段開頭兩句曲調重複第一段,用以重複和加強第一段的感情。第三、四兩句用新的音調,表現前村財主對洋布的歡喜。後加一個尾句,對全曲作了總結——當年殖民主義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
唱這一類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在中國主權被人破壞的舊時代,人們買國貨被認為是愛國,買洋貨則被認為是一種媚外的行為。
5.《我住長江頭》
〔作品簡介〕
這首歌是中國近代著名音樂學家、作曲家黎青主的一首代表作。創作於1930年。歌曲采用宋代詞人李之儀的名作《卜算子》為歌詞。這首歌表現了堅貞不渝的愛情,是一首優美的藝術歌曲。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用簡單的一字對一音的節奏,音調與歌詞的自然配合使之有古代歌曲吟誦的特點。全曲打破了宋詞一般的上下闋重複的慣例,采用了上下各自重複的手法。特別是下闋單獨重複了三次,並且一次比一次激動。最後全曲在很強的力度上結束。這樣,使思念之情更加執著,克服了一般情歌僅有的纏綿、優柔之情,賦予她昂奮的情緒,從中更可體察出作曲者的深深寄寓。
演唱此歌,要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不要僅僅把這首歌當作一般情歌來處理。同時要處理好個別音調進行的感情。如
3·3·#2·6·6·3·(2·1·)
此水幾時休?
這裏的#2·6音的跳進,表現激動的情緒,加強了反問的氣勢。這首歌采用密集的流水般“形”似的伴奏,既寫流水的景,又寫不斷思念的情。
6.《教我如何不想他》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劉半農作詞,趙元任作曲。創作於1926年。
歌詞以第一人稱,通過四季不同的景色,表達了主人公對“他”的思念。情景緊相映襯,感情非常真摯自然。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封建舊禮教的束縛,是知識階層共同的心理。在“男女授受不親”的陳腐觀念占統治地位的20年代,公然直言不諱地唱出“教我如何不想他”,真實地反映了“五四”時代對封建禮教的衝擊!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分為四段,通過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景色更迭,每一段都表達了對故土、對友人的深深思念。各段音樂隨著感情的不同而不完全相同。
第一段,和煦的春風輕拂發絲,似大地微微暖氣向人們吹來。溫暖、熨帖,旋律安靜、悠遠,它像詩人那樣熱情、誠摯。
第二段是寫清涼的夏夜。旋律柔美,有小小的波動,似海水輕輕拍打著堤岸。
第三段描寫了落花、流水的晚秋景色。意境優美。旋律轉至低的音區,對春光悄然逝去,表現了詩人般的惆悵,寄寓了作者深深的依戀之情。
第四段則描繪了冷峻的寒冬,感情內在、壓抑。旋律色彩略顯暗淡,描繪了詩人在淒清的朔風中的焦灼不安。
這首歌曲的四段都以2.532.612.1--
教我如何不想他。
作結束。這一句是從西皮過門的末句脫胎演化成婉轉動聽的旋律。第四段的“想”字感情激越,直叩聽眾心扉,把深深的思戀之情,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
7.《畢業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創作於1934年。這是為進步影片《桃李劫》所寫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後,中國覺醒了的愛國青年走出課堂、奔赴抗日救亡的戰場,表現了他們為民族獨立而犧牲的決心。這首歌在影片中出現兩次,以它剛毅、雄健的號召性音調,深刻地表現了中國青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愛國主義熱情。
〔作品欣賞〕
作曲家聶耳有著很高的駕馭歌詞的才能,對這首自由體新詩歌,他采用的是多段體結構,由核心音調貫穿統一。全曲可分為四段,每段的發展銜接自然,情緒一浪高過一浪,既有對比又統一於激奮、昂揚的情緒中。
第一段以號角性音調號召“同學們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它仿佛唱出了青年們的心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它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斬釘截鐵般的語氣,一種不可遏止的群情激昂的呐喊。它像聲聲警鍾,讓人們覺醒。第二段猶如一隊出征的青年向人們宣誓。第三段旋律、節奏較前舒展,三連音、切分節奏的使用,由內在力量的積聚而爆發了。第四段雖同第一段均采用富於號召性的音調,但更為緊迫、熱切,音樂極富動力性,有著很強的衝擊力量,較好地概括了全曲,從而使歌曲在一往無前、極為熱烈的戰鬥氣氛中結束。
這首歌曲當時很快在群眾中傳唱,至今仍能成為青年告別學生時代,走向新生活的《畢業歌》。
8.《漁光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安娥作詞、任光作曲。是蔡楚生編導的同名電影的主題歌。影片揭露了舊社會漁民的痛苦生活,該片於1934年6月14日在滬首映後,連映84天。這首歌旋即在全國廣為流傳,深受人民的歡迎。1935年2月,影片在蘇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獲榮譽獎。這是我國影片在國際上第一次獲獎。上海隨即出現《漁光曲》熱,一時間由影片女主角飾演者王人美演唱錄製的《漁光曲》的唱片搶購一空。
〔作品欣賞〕
在《漁光曲》中,詞作者懷著對貧苦漁民的無限同情,以極為精練質樸的筆法勾畫了一幅漁村破產的淒涼圖景。歌曲深情地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歌曲采用44拍,每拍兩個音,先長後短的節奏型和徐緩的速度貫穿全曲,很好地表現了掙紮在死亡線上的漁民憂鬱、痛苦的心情。
歌曲的音調是典型的江浙一帶的音樂風格,具有舒緩、憂傷的陰柔美。調式上雖采用的是五聲音階的宮調式,但卻遠沒有大調所具有的明亮的色彩。作者從表現特定的內容出發,在音樂旋法、節奏和速度上作了頗具匠心的處理,使音樂既憂傷又充滿了悲憤的情感,真實地道出了舊社會貧苦漁民的心聲。所以,這首歌近半個世紀以來久唱不衰。《漁光曲》可以說是一首民歌風俗的藝術歌曲,也可以說是藝術化了的民歌。
9.《鬆花江上》
〔作品簡介〕
這是一首用血淚譜寫的歌曲,由張寒暉作詞、作曲,,歌中深刻地表現了作者在中華民族家破國危時的悲憤心情。
《鬆花江上》一歌,作於1936年。當時作者在西安見到滿街都是東北的流亡同胞,感憤之極,含淚譜寫了此歌。據作者自己介紹,他是運用民間哭墳調的音調音素,加工創作的。全曲淒婉、悲壯,由兩個樂段加尾聲構成。
〔作品欣賞〕
該首歌曲的第一段在敘述中抒情,加強傾訴的意味,音調進行比較平穩。第二段走向高音,激動的情緒再也無法按捺,特別是開始處的突然爆發出一種控訴的呼號。在重複之後的“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聲聲催人淚下。接著又進一步問道:“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這聲聲憤懣的控訴必然引發出“抗戰一定要勝利”的民族決心。全曲的尾句從“爹娘啊”開始,是全典的情感高漲處,也是全曲思想的歸結,展現了中國的希望。
10.《義勇軍進行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著名作詞家田漢作詞,著名作曲家聶耳作曲。原是影片《風雲兒女》(1935)的主題歌。影片表現了30年代知識分子從自己生活的小圈子走出來奔赴抗戰前線的主題思想。影片上映以後,很快就產生了巨大影響。片中的主題歌,立刻在全國傳遍,成為鼓勵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運動的戰歌,是鼓舞全國人民進行抗日鬥爭的戰鬥號角,很多熱血青年就在這首歌的感召下走向抗日的前線和革命的道路。這首歌曾在曆史上起過巨大的作用,久唱不衰。
1949年建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決議,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982年12月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作品欣賞〕
《義勇軍進行曲》號召性的音調、鏗鏘有力的進行曲節奏和分解大三和弦上行進行的旋律,使這首歌有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氣勢及堅定不移的意誌。歌曲詞曲完整和諧統一,一氣嗬成。不可分的六句連續發展構成的樂段,成為表現歌詞內容的具有獨創性的結構形式。
演唱這首歌要注意:(1)各句之間不間斷的氣勢一氣嗬成,層層推進,每個停頓都是有彈性、有感情的:(2)注意弱拍上休止符的運用,特別強調休止符後的衝擊力量;(3)詞曲的結合要注意到橫的配合和縱的趨勢;(4)速度要掌握得合適。
11.《大刀進行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麥新作於1937年7月,同年9月刊於當時的《大眾歌曲》第二集。“七·七”事變後,全麵抗戰打響了。當時的二十九路軍健兒,麵對著日本帝國主義飛機大炮的強壓,組織起大刀隊奮起反抗,與敵人進行浴血奮戰。麥新就將這首歌獻給二十九軍的大刀隊。並且,將歌曲的開頭按群眾傳唱的切分節奏進行修改,使得“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更加有力,更能表現抗日軍民對敵人的滿腔仇恨。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采用首尾呼應的自由體樂段結構寫成,氣勢雄壯,勇猛果斷,突出首尾兩句,配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這句斬釘截鐵的歌詞,使這首歌的主題更加突出。最後一句音樂,把後半句提高,使全曲抗日戰鬥情緒達到了高潮。
12.《五月的鮮花》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光未然作詞、閻述詩作曲。1935年爆發了“一二·九”運動,作者目睹北京學生的愛國遊行被反動派鎮壓,他義憤填膺,隨即譜寫了這首歌。這首歌充分而又生動地表現了對愛國青年的真切悼念,對敵人野蠻行為的控訴。同時表現了人民鬥爭意誌的不可侵犯。此歌在東北大學傳出後,立刻傳遍全國,是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幾乎成為學生運動必唱的歌。
〔作品欣賞〕
該首歌曲由兩個段落構成,第二部分好象是個副歌,隻有一段歌11·11101111111-7-
震天的吼聲驚起這不幸的一群,
詞:這歌聲是被激怒的人群的吼聲,是戰鬥的警號。這樣的音調,也是聶耳等與其同時代的音樂家所常用的,是那個時代堅定的、鋼鐵般的聲音。
這首歌不僅是對一般的革命誌士的哀念,它更是對抗戰豪情的頌揚,是民族自豪精神的表現,第二段是第一段感情的發展。有變化。
13.《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凱豐作詞、呂驥作曲,是作詞家和作曲家在1937年底創作的一首校歌。因為它典型地表現了青年學生和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的精神,所以一直成為全國流行的群眾歌曲。
〔作品欣賞〕
這首歌用三部曲式寫成。首尾兩段呼應,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變化再現,豪邁的情緒作了更大的推進和發展。第二部分與此形成一些對比。這是一首以獨特風格寫成的歌曲,音樂語言肯定,富於熱情,節奏明快,表現了“抗大”青年的青春活力和革命氣概。整個樂曲既有一般群眾歌曲活潑、富有朝氣的特點,又有進行曲那種鏗鏘有力、推向前進的氣勢。演唱這首歌,要把握好這兩種體裁風格的有機結合。
14.《二月裏來》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是《生產大合唱》中的一首。由塞克作詞、著名作曲家冼星海作曲,冼星海在《創作劄記》中描述這首歌曲時曾提示,是在“風和日暖”的播種場麵中,以非常“恬靜、安適”的情緒唱出的。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具有濃厚的江南民歌風味。旋律舒展、優美、婉轉、動聽,裝飾音的運用使旋律更加抒情、秀美。歌聲把我們帶進一幅美麗的畫圖之中,展現在我們麵前的是一派充滿生機的、繁忙的生產景象,解放區的人民為支援前線打敗日本侵略者,“多捐些五穀充軍糧”,正“加緊生產,努力苦幹”。
這首歌曲的音樂語言生動、形象,歌曲的結構短小、緊湊,采用了由四個樂句組成的樂段形式。第一、二樂句落音相同,彼此呼應,兩句中的旋律都圍繞2·3·波浪式進行,並具有徵調式的特征。第三樂句開始的連續兩個切分節奏,增強了旋律向前的動力感,再加以旋律的模進進行,特別是句尾的大三度音程進行,使旋律更加明亮、激情。
第四樂句的開頭也用了切分節奏,加強了和上樂句的連係。句尾達到全曲的最高音區,情緒更加高昂,達到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