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1·.2·61·5·.6·3·5·3·2·1·——
多捐些五穀充軍糧。
這是一首分節歌式的抒情歌曲,隨著每段歌詞內容的不同,而賦予旋律以不同的表現力。雖然這首歌曲采用了五聲宮調式,但旋律卻具有小調的感情細膩、柔和、抒情的特點。它常作為獨唱歌曲廣泛演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優秀曆史歌曲。
15.《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作品簡介〕
這首歌曲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是著名的《八路軍大合唱》中的一首流傳最廣、最受人歡迎的歌曲。最初為《八路軍進行曲》,在解放戰爭時期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建國後,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具有一往無前的戰鬥風格和摧枯拉朽的強大力量,成功地塑造了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光輝英雄形象。
歌曲的結構采用了不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
歌曲開始是兩小節有力的、象衝鋒號似的引子,它是歌曲的主導樂句,也是統一全曲音樂形象的基礎。
歌曲的第一部分是四個樂句的樂段。旋律雄壯有力,好象英雄的軍隊,邁著堅定的步伐,行進在祖國大地上。整個樂段都是由第一樂句重複變化而成。旋律的向上進行和切分節奏的使用,是這首歌曲顯著的特點。
歌曲的第二部分,它的音樂材料同樣來自第一樂句,前半部分繼續保持了第一樂句的切分節奏特點和旋律進行的趨勢。前兩句基本相同,隻是結尾音不同。
第三部分開始的旋律進行,既有第一部分第一樂句句尾的因素,又是第二部分結束句的引伸。
16.《嘉陵江上》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端木蕻良作詞、賀綠汀作曲。這是在抗日戰爭前期產生的一首很受歡迎的獨唱歌曲。歌詞為自由體結構。作者以第一人稱,通過回憶,敘述了日本侵略者侵占東北故鄉後的痛苦心情和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的經曆。接著由嘉陵江的景色引伸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表達了堅決打回老家去的抗日決心。歌詞通俗質樸,曲調的發展自然而有層次,並具有戲劇性的特點。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曲調很有特色,作者吸收了西洋歌劇中朗誦調、詠歎調等寫作技法,豐富了中國民族風格的表現手法。在旋法和節奏的處理上,十分注意歌詞的聲韻、語氣、句式等特點,使曲調即親切自然、又為歌唱家的演唱提供了發揮技巧的餘地。
歌曲為兩段式結構。第一段具有憂傷回憶的感情色彩。第一句:
六度大跳後徐緩地下行進行的旋律,和歌詞自然語調結合得非常貼切,象朗誦般地表達了逃亡流浪者的痛苦悲憤情緒。接著曲調以上下交替的級進為主,形象地刻畫出在嘉陵江上徘徊的流浪者對故鄉的深切思念,和“失去了一切歡笑和夢想”的悲涼心情。第二段曲調音域逐漸向高音區擴展,作了對比性的發展。從弱到強的力度變化和帶有朗誦特點的近似呼喊的短句,使感情由悲憤而激越,帶有強烈的戲劇性,並把歌曲推向了高潮。生動地表達了“必須回去”,“把我打勝仗的刀槍,放在我生長的地方”的決心和必勝信念。
17.《遊擊隊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賀綠汀作詞作曲,是一首具有進行曲風格的群眾歌曲。是從抗日戰爭初期一直傳唱到現在的我國歌曲藝術寶庫中的明珠之一。作曲家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用鮮明的音樂形象,反映了活躍在敵後的遊擊戰士的戰鬥生活和精神風貌。這首歌曲讓我們深刻地感覺到在極其艱苦的抗日戰爭的環境中,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遊擊健兒高昂的鬥誌、必勝的信念和樂觀主義的精神,並使人們從這首歌曲中獲得力量,感受到極大的鼓舞。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為二部曲式。前八小節為一個樂段,後八小節為一個樂段。
第一樂段在節奏上模仿小軍鼓的鼓點,給人以行進的感覺;弱拍後半拍起為特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樂段,唱起來統一和諧;以四度大跳後上下級進為主的旋律線給人以緊張、活潑的感覺,這些因素的巧妙組合,使遊擊隊員樂觀、機智、頑強的性格特征,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段前四小節在節奏上有所變化,曲調也安排了兩小節的同音反複。以近似數板的音調,刻畫了遊擊隊戰士風趣、樂觀的性格和對強大敵人的蔑視。
這段音樂從節奏變化、旋律進行、調式色彩都與前段形成了對比。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緊接著再現了第一樂段的前兩樂句,使歌曲既有變化又很統一,完滿地結束在主音上。
由於這首歌曲旋律、節奏很有特色,曲調流利輕快,許多人把它作為器樂曲演奏。作者並將它編為四部合唱曲。
18.《南泥灣》
〔作品簡介〕
這首優美、抒情的歌曲,由賀敬之作詞、馬可作曲,從一九四三年誕生以來,一直在廣大群眾中傳唱。南泥灣的歌聲響遍了祖國大地,南泥灣精神也隨著歌聲被帶到了祖國四麵八方,成為一支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歌曲,也是一首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革命曆史歌曲。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是用我國典型的五聲徵調式寫成的,其旋律音調來自民間音樂,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
歌曲的結構為四句式的樂段結構,旋律的發展手法也極其簡練,主要用重複、模進等手法。
19.《我騎著馬兒過草原》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馬寒冰作詞、李巨川作曲,創作於五十年代初期。
這是一首富於舞蹈性的歡快的抒情小品。歌曲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新疆生活的風情畫:牧民們策馬馳騁在廣闊無垠的草原,那裏有雪白的羊群和銀鈴般的歌聲。
這首歌曲以四二拍和四三拍交替使用,使得歌曲情緒有起伏,既適合敘事又適合抒情,較好地表現了各族牧民對美好生活的讚頌之情。
〔作品欣賞〕
全曲分兩段,第一段可看成是敘述草原的巨大變化,以四三拍為主,音樂舒展寬闊,具有內在的活力,從旋律中可以感受到新疆地區音樂中的舞蹈因素。
後一段用富有新疆特色的襯字“嘞”,使情緒轉換、節奏整齊、音調輕快活潑。
緊接著是抒情性的音樂,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歌唱美好的生活。旋律采取先抑後揚的方式,以一句較低沉的回憶性的音調開始,爾後情緒逐漸熱烈,預示著高潮的到來,使用“東方的太陽”這種比喻手法,表現出人民對領袖的崇敬。
歌曲短小精悍,音調優美,情緒歡快,且易上口,因此在五十年代流傳很廣,是一首優秀的獨唱歌曲。
20.《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
〔作品簡介〕
這首歌創作於五十年代初,由美麗其格作詞作曲,當時這位蒙古族青年作曲家正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新中國的成立,家鄉的變化,激發了這位來自草原上的作曲家,揮筆寫下了這首表現內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對新中國、對黨和領袖的由衷的讚頌。
〔作品欣賞〕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是一首蒙古族對美好生活的讚歌。全曲簡潔、凝煉,是用短短的十六小節、兩個樂句構成的單樂段的結構形式。歌詞立意深而又蘊含著戀故鄉的詩情。每一個樂句的結尾都采用了長音,更增添了一份情思。音調更多地吸收了蒙古族民間音樂,似馬頭琴在深情地歌唱,委婉、蘊藉而舒緩,像在草原上信馬由韁地漫步。
唱起這首歌,就像回到了廣闊無垠的草原,作者賦予了它鮮明的時代氣質,既有濃鬱的民族色彩,又有新生活帶來的歡快、愉悅,因而深情動人。
21.《我的祖國》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作於五十年代。這是為反映抗美援朝戰爭的優秀影片《上甘嶺》所寫的插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多少誌願軍英雄在鄰國的土地上灑下了殷紅的鮮血。《我的祖國》正是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誌願軍戰士熱愛祖國的赤誠的心和革命英雄主義氣慨,是首優秀的抒情歌曲。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以女高音領唱開始,生動地展現了一幅大河、白帆、稻菽飄香的故鄉風景畫,旋律委婉、秀麗、深情。
曲調顯示了明朗、開闊的特色,有著情致別樣的泥土芳香。
後一部分采用混聲合唱形式,與前一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主題像打開了巨大的感情閘門,如泉湧的激情,磅礴的氣勢,起伏跌宕,寬廣舒展。它曾激起多少人愛國思鄉的情懷!這後一部分具有副歌的性質。作者把抒情性與頌歌兩種樣式的體裁,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這在解放後的歌曲創作中是不多見的。
22.《草原之夜》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張加毅作詞、田歌作曲,創作於1955年。這首歌流傳廣泛,被譽為“中國的小夜曲”的抒情歌曲。多年來,這首歌帶著軍墾戰士在邊疆的勞動熱情和濃鬱的草原馨香,傳遍了大江南北。
作曲家在音樂中融彙了維吾爾族民族素材,那深情傾訴性的音調,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悠遠深邃的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唱出了五十年代的軍墾戰士崇高的理想和對美好愛情的追求。
〔作品欣賞〕
這首歌是由四個樂句加一個尾聲組成,引子由高向低的下行音調,不時縈繞回環,好似夜幕即將降臨,從而引出了第一樂句,從中音區安靜而舒緩地唱出了草原夜色之美。經過短短的間奏,音樂進入第二樂句。這裏從高音曲折蜿蜒的下行音調,開闊、悠然,表現了軍墾戰士的廣闊胸懷。第三樂句作者特別注意靜中有動,給“娘”、“信”以裝飾音,使旋律線略略起伏,感情更深沉。而襯詞“?”則將第三、第四兩個樂句連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現了戰士渴望幸福的心情。尾聲是用新疆民歌中特有的襯詞“口來”和快速節奏×××××來表現軍墾戰士對美好未來的熱烈向往和憧憬。
23.《讓我們蕩起雙槳》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作於1955年。這是為電影《祖國的花朵》所寫的插曲,它從一個側麵表現了新中國少年兒童的幸福生活,是一首優美、抒情的童聲合唱。歌詞充滿詩情畫意,展示了夏日的湖中,一池碧綠,少年兒童輕搖船槳,在湖中蕩漾,宛如一朵朵盛開的鮮花。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由齊唱和合唱組成,采用二部曲式,結尾帶有變化的再現,使全曲首尾呼應,寓變化於統一之中。音樂嚴謹、簡潔、凝煉。合唱以流暢、秀美、抒情的旋律開始,第二句可看作是第一樂句的不完全模進,旋律舒展、起伏、深情。“小船兒推開波浪”的“推”字,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加之一拍半的長音,把童稚的心理,畫龍點睛的突現出來。
歌曲的第二部分由三個短小樂句開始,把感情向前推進了一步。
歌曲在帶有變化的再現中結束,使這首小型童聲合唱既層次分明又素材集中,短小精悍,是我國五十年代不可多得的優秀的兒童歌曲。這首歌在1980年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選中獲一等獎。
24.《祖國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喬羽作詞、劉熾作曲,作於1957。這是作者為彩色文獻紀錄片《祖國頌》所寫的兩首混聲合唱曲之一,影片於1958年元旦上映後,歌曲就不脛而走,在群眾中迅速傳唱開來。
1956年,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黨於9月召開了“八大”。全國人民響應黨的“八大”號召,團結一致,奮發圖強,為把祖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我們古老而年輕的祖國充滿勃勃生機。
這是一首豪邁奔放、充滿青春活力的合唱曲。它熱情地謳歌了偉大的祖國,讚頌這日新月異的建設和人民的新生活。
〔作品欣賞〕
這首作品是一首單樂章的合唱曲,音調優美、寬廣而舒展,有著鮮明的民族風絡。全曲可分為A.B.A.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采用領唱、合唱的形式。以男高音、女高音優美的領唱徐緩地唱出了氣勢宏大的樂句,合唱渾厚、寬闊,由衷地讚頌了河山的壯美。中段是朗誦配以溫柔、親切的“啊”字,複調合唱很好地渲染了氣氛。第一部分的最後,則用朗誦詞配上歡樂的24拍旋律,自豪而雄壯。間奏以後,合唱進入第二部分,是優美、深情的分節歌,以女高音領唱,合唱形式在小調式上進行,展示了人民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辛勤勞動。第三部分是再現第一部分(A)(略去了朗誦部分),使用了44拍,這就使得旋律更顯壯闊,氣息更寬廣,意境更為瑰麗,最後以莊嚴行進的24拍大合唱,雄渾地唱出祖國日新月異的變化。旋律充滿民族自豪感,有著震撼人心的魅力。這首作品在《中國革命之歌》中出現的時候,背景映襯出一輪紅日跳出大海的壯麗景色,表現了無限美好的未來。
25.《克拉瑪依之歌》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呂遠作詞作曲,創作於1958年春。
克拉瑪依位於新疆準噶爾盆地西部,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城。歌曲以一首牧民作主人公,用回憶、敘述的方式,幽默、詼諧地唱出了初到克拉瑪依時所看到的荒涼情景:這裏“沒有草沒有水”,隻有“茫茫的戈壁像無邊的火海”,像“饑餓的土地”。但是,建設者們不顧環境的惡劣,條件的艱苦,進行頑強地奮鬥,把昔日的荒灘建設成了井架林立、綠樹高樓、紅旗鮮花的大油田,使克拉瑪依成為祖國“大西北的寶石”。
〔作品欣賞〕
這是一首帶有舞蹈性的抒情歌曲,從歌中可以聽到新疆特有的類似手鼓舞的節奏型:××××·×××|。全曲可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回憶敘述了昔日的克拉瑪依。音樂緩慢,情緒略顯低沉,較好地描繪了它的荒涼景色。第二部分以歡快愉悅的心情唱出了對油田建設的讚歌。音樂輕鬆活潑,旋律也從第一部分的中音區移向高音區。開始的音樂比第一部分開頭高八度,音調明亮開闊,感情激越,速度加快,節奏更顯緊湊。後邊用一字一音但情緒昂揚表示牧民要為油田建設出力,把音樂引向高潮,抒發了熱愛克拉瑪依的熱烈情感。
全曲采用新疆地區的音調素材進行創作,因而使歌曲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富有時代氣息。
26.《康定情歌》
〔作品簡介〕
《康定情歌》又名《跑馬溜溜的山上》,是四川西部高原上的一首情歌。康定介於四川與西藏之間,所以它既有西部高原的歌曲聲調高亢的特點,又有四川內地民歌的那種流暢和婉轉。這首情歌,象其他的山歌、情歌一樣。歌詞由景入情。四段歌詞描述了一個愛情故事的情節,情調健康、樸實。
〔作品欣賞〕
《康定情歌》全曲由三個樂句組成,為單樂段形式。其旋律發展手法特別凝煉,全曲以35665|632|這一短小樂彙為核心,采用了重複、變化重複、自由模進等手法,發展為一首短小精悍、結構緊湊、優美動聽的歌曲。
全曲的旋律在一個八度內(6-6)進行,第一樂句用四音列組成的旋律在全曲的較高音區波浪進行,情緒熱烈、激情。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複,它的前兩小節和第一樂句相同,後兩小節則是第一樂句後兩小節下四度的自由模進。
第三樂句無論從旋律上和唱詞上,都是補充性質的,是補充樂句。這一句的旋律起伏較大,氣息較寬廣,從低聲6開始,感情是真摯的,再加以襯詞“月亮彎彎”以及“溜溜的”的運用,使民歌更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並加深了舒展、深沉、委婉動聽的風趣。
27.《我為祖國獻石油》
〔作品簡介〕
這首歌由薛國柱作詞,秦詠誠作曲,創作於六十年代。這是一首歌頌我國石油工人的歌曲,表現了石油工人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頭戴鋁盔走天涯”,“哪裏有石油哪裏就是我的家”的革命精神和“我當個石油工人多榮耀”的自豪感。
全曲歌詞簡練、樸素、生動、形象,旋律豪邁、雄壯,情緒昂揚、奔放,如激流飛騰入海。整首歌曲一氣嗬成,生動地表現了我國石油工人的英雄氣概。
〔作品欣賞〕
這首歌曲的結構是單三部曲式。
第一段由四個樂句組成,旋律優美流暢,高亢抒情。
第二段的旋律線趨向低回,表現石油工人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這一段的音樂材料來自第一段,並加以變化發展。節奏和第一段基本相同。
第三段一開始便和前麵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形成對比的主要因素是節奏變得更加鏗鏘有力,附點和切分節奏的運用,斬釘截鐵,表現了石油工人堅強的革命意誌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這一段雖然和前麵兩段形成了對比,但共同的音樂材料把三段連係在一起。這種有對比、又統一的寫作手法,使歌曲的主題思想更加鮮明,形象更為豐滿生動。
這首歌曲由於通俗流暢,情緒昂揚向上,振奮人心,長期以來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