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段是一個快板部分。音樂素材沒變,但在織體、配器手法等方麵作了較大的變動,使這首民歌以新的性格、新的麵貌出現在我們麵前:它歡快、熱情、明亮而富有生氣。在這裏,作者通過對載歌載舞的歡騰的人群的描繪,體現了蒙族人民豪放、粗獷的性格。同時也表現出蒙族人民喜迎解放的歡樂心情。

2.《春節序曲》

〔作品簡介〕

這首管弦樂曲是作曲家李煥之所作《春節組曲》中的第一樂章。作於1954—1955年間。因這一樂章最受歡迎,所以常單獨演奏。

樂曲以我國民間的秧歌音調、節奏及陝北民歌為素材,通過對熱烈歡快的大秧歌舞的概括描寫,生動地體現了我國人民在傳統節日春節時熱烈歡騰、同歌共舞的情緒。

〔作品欣賞〕

序曲采用C宮調式,24拍。結構是帶再現的複三部曲式。

開始為前奏。在熱烈歡快的管弦齊鳴及鑼鼓樂聲的伴合下,把人們帶入春節的喜慶氣氛之中。

第一部分以兩首陝北民間嗩呐曲旋律作為素材,通過巧妙的配器、織體處理和發展對比,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人們在歡度新春佳節時歡樂、喜悅的心情和高歌歡舞的熱鬧場麵。

第一主題:節奏鮮明、粗獷有力,繪聲繪影地描繪了秧歌群舞的生動畫麵。

第二主題:旋律優美,由長笛和單簧管主奏,雙簧管奏複調,弦樂用撥弦奏著舞蹈性節奏,非常引人入勝,與前奏有鮮明的對比。

經過轉調、變奏發展,樂曲自然進入到下屬調(C徵調)的對比中部。

中部的音樂是44拍,中速。抒情如歌的旋律,取材於陝北秧歌調。通過配器和調性的變化,以及兩次不同的複調結合,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秧歌“小場”(由兩三個人表演的小型歌舞)中,不同人物輪番歌舞的場麵。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縮減再現,先變化再現第二主題,隨後第一主題才以極強的力度、更快的速度由樂隊全奏再現。由於它們減少了重複,縮短了句幅,因而再現部音樂顯得更加緊湊而歡快。當歡樂達到頂點時,出現引子主題,並加入了民族打擊樂器,最後再次強調奏出引子的後半部分,樂曲在歡樂沸騰的情緒中結束。

3.《北方森林》

〔作品簡介〕

這首交響樂曲張千一作曲。作者通過對北方森林中普通一日的描繪,塑造了幾個鮮明而又生動的音樂形象,並把它們巧妙地、有機地編織成一幅美麗誘人的風景畫,清新悅耳,意趣橫生,從而歌頌了祖國的大好河山,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滿腔熱情。作品使用了東北林區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民間音樂素材,使這部交響音樂又具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三個部分:

樂曲一開始是引子“夜晚”。由弦樂低音奏出了一種朦朦朧朧的伴奏音型,再加上小提琴聲部輕柔的持續泛音,使人們置身於那寧靜的森林之中。夜晚,勞動了一天的人們還在幸福地甜蜜地酣睡,萬物寂靜無聲。森林——這可愛的綠色海洋,也停止了一天的喧鬧,正靜靜地等待著自己辛勤的主人。

第一部分,“森林”、“朝霞”、“山歌”。隨著引子出現的是寧靜、柔和的第一主題——森林的主題。在十六分音符輕輕地波動著的背景上,木管和圓號吹出的這個主題優美、抒情,非常富有詩意。晨風吹拂、樹葉沙沙,恬靜的森林開始蘇醒,綠色的海洋蕩起了微波。接著,伴奏的織體逐漸豐富,隨著調性的轉換,音樂變得異常明快,曙光漸漸升起,黎明來到了。

當銅管樂和定音鼓推出樂隊全奏時,音樂達到了第一個高潮:金光四射,朝霞滿天,祖國的新的一天就開始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光中。

聽!長笛唱起了明朗的“山歌”,林區工人開始了一天愉快緊張的生活。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主題,它節奏自由靈活,節拍變化多樣,曲調歡快跳蕩,伴奏機敏活潑。不僅形象地描繪出林區工人矯健的身影,而且深刻地體現了他們那豪爽勤勞、不畏艱辛的性格,表現了他們對祖國、對勞動、對生活的無限熱愛。

第二部分“大自然與動物”、“午後和晚霞”。“大自然與動物”是一個造型性較強的段落,是一幅描寫森林的生動的畫卷。你聽!那隆隆的定音鼓渾厚的低音,似鬆濤在呼嘯,給人以莊嚴肅穆的印象,把我們帶到了浩翰無邊的林海深處。在這裏,動物是森林的主人,小鳥在林間鳴叫,它是那樣的愉快、歡樂;鬆鼠在枝頭歡跳,又是那樣的自由如意:熊瞎子邁著它那笨重的腳步;奇異的禽獸在歡樂地嬉戲、追逐、奔跑。突然,東北虎發出了一聲令人畏懼的吼叫,這獸中之王給森林帶來了恐怖和不安,但是一切都過去了,林海又恢複了原來的平靜。

森林的主題響起來了,它以各種方式變化著,在不同的調性上重現著,又把我們帶回到工人們勞動的場所。這是“午後和晚霞”部分。音樂表現了人們對祖國河山的無限熱愛。當夕陽西下時,小提琴的獨奏給森林染上一層絢麗的色彩,晚霞以它變幻莫測的秀美姿態展現在我們麵前。

夜,就要降臨了,林區工人完成了一天的工作,帶著滿意的勞動後的愉快心情,唱著“山歌”走下山去,這是樂曲的第三部分“山歌”。這時,音樂再現了第一部分的山歌,隨著晚霞的消失,音樂逐漸變得暗淡。當夜晚來臨時,樂隊又奏起了森林的主題和那朦朦朧朧的伴奏音型,尾聲中,森林主題的片段一再出現,越來越弱,連同那一抹餘輝統統都被籠罩在舒適宜人的夜色之中……

4.《北京喜訊到邊寨》

〔作品簡介〕

這首管弦樂曲原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創作室副主任鄭路寫的管樂合奏曲,後鄭與中央廣播樂團單簧管演奏員馬洪業合作,於1976年12月改為管弦樂曲。當時正值舉國歡慶粉碎“四人幫”偉大勝利之際,樂曲生動而形象地表現了當這一特大喜訊傳到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

〔作品欣賞〕

此曲的主體部分采用降E大調,44拍。全曲由四個性格鮮明、風格統一的舞曲主題組成,結構較自由,可看作為變化再現的複三部曲式。

樂曲一開始,是在小提琴高音區震音的背景上,模擬“牛角號”(圓號先以開管音,後以塞管音奏出)的引子。表現山寨傳來了北京喜訊的電波,繼而在山穀中傳出小夥子用牛角傳遞喜訊的號角聲,傳遍了千家萬戶,人們跳起了歡慶勝利的舞蹈。

在強烈的舞蹈節奏烘托下,矯健、奔放的第一主題旋律由木管樂器和弦樂器重複地演奏著。寨民們抑製不住喜悅的心情,載歌載舞地狂歡起來。

接著由兩支雙簧管領奏與樂隊交替地演奏歡快而活潑的彝族舞曲旋律,形象地表現了姑娘們在縱情歡跳和熱烈的群舞交替進行的場麵。

接著,在鈴鼓的伴奏下,弦樂奏出優美、舒展的旋律。

第二部分與前麵形成鮮明的對比。在輕快的節奏伴奏下,由雙簧管在C大調上奏出了苗族民歌旋律,好像是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獨舞。b3音的出現不僅加強了旋律的特色,而且加強了與原調的聯係。

當音樂從C大調轉到F大調時,長笛、雙簧管、小提琴、圓號奏出優美的旋律,有如出現了一人領眾人合,述說共同心願的場景。

第三部分是對舞場麵:兩支小號吹奏的粗獷、奔放旋律(第一主題的變化再現),象征小夥子們跳起矯健、悍的舞蹈。姑娘們在鈴鼓的伴奏下對以性格迥異、輕盈活潑的舞蹈——木琴與弦樂以頓音輕快地奏著由第二主題變奏的旋律。

接著樂隊以宏偉的音響再現了矯健奔放的第一主題,把熱烈歡騰的氣氛推向高潮。最後,在尾聲中圓號又以最強的力度再現了引子中的號角音調,有力地結束了全曲。

5.《黃鶴的故事》

〔作品簡介〕

這首交響樂由作曲家施永康創作於1955年,這是他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時的畢業作品。作品取材於民間傳說。

傳說的大意是:很早以前,一個樂觀的藝人——老馬和善良的勞動人民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一天,老馬要外出,就畫了一隻會跳舞的黃鶴為人們解悶。不料,黃鶴被凶惡的官老爺搶去,從此不再起舞。聽到老馬的笛聲,黃鶴忽然展開翅膀,衝出官府,飛回人民的懷抱。

這個優美動人的傳說,表現了人們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對惡勢力強烈的反抗精神。

〔作品欣賞〕

樂曲采用單樂章奏鳴曲式寫成,音樂順著故事情節的線索而展開。

引子的音樂形象鮮明,五聲音階的旋律,平穩的和聲,清淡的樂器組合,猶如一幅水墨畫,展現了風和日麗的田園風光,概括地描述了人們和平而幸福的生活。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是藝人老馬的主題,清新明朗,舒展悠暢,有鮮明的江南絲竹風格。

主題的性格歡快樂觀,刻畫了一個與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的民間藝人的生動形象。隨後這個主題又由單簧管和短笛、長笛相繼奏出,全部弦樂器撥奏分解和弦,加強了音樂的流動性。經過短短的過渡,出現了樂隊的全奏,由小提琴、中提琴、長笛八度齊奏的主題,加上銅管強有力的號音,顯示了人民力量的強大。接著,主題慢慢消失了,它意味著藝人的離去,這裏也是呈示部主部的結束。

鋼片琴奏出一句華彩樂句,充滿幻想般的色彩,好像黃鶴要從牆上展翅飛出來一樣。

接著,進入了呈示部的副部。它包括兩個主題,結構是三部曲式。第一主題輕盈優美,用了輕快的68拍子歌唱性的主題旋律巧妙地和鈴鼓的節奏音型交織一起,好像黃鶴在邊唱邊舞。第二個主題熱烈歡快,由一個58拍子的動機反複模進而或。但它的伴奏聲部仍是鈴鼓和小軍鼓的歡快而富有彈性的68拍子,兩種節奏因素結合一起,更使我們感到黃鶴翩翩的舞姿是多麼優美動人。隨後,音樂又變得輕柔、優美,好像黃鶴又變換了一種舞姿。主題的陳述突然被不協和的和弦所打斷,預示代表惡勢力的官老爺將給人們帶來不幸,情緒變得不安和緊張起來,把樂曲引向了展開部。

開始由短笛、長笛尖銳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題的動機變形,表現了黃鶴的驚愕。接著小號在高音區奏出這一主題變形,木管和弦樂器的三連音增加了音樂的緊張度,表現出人們的無比憤怒和反抗精神。

這時,官老爺出現了。樂曲以短短的六小節和簡練的手法,從側麵勾畫出官老爺的一副醜態。好像他用暴力搶去了黃鶴後,偷偷溜走了。

黃鶴主題又出現了,由第一小提琴在中低音區奏出,音樂帶有悲劇的因素,表現了黃鶴痛苦的心情,也使我們感到這是人們失去黃鶴後的淒涼景象。音樂又逐步明朗起來,經過豎琴奏出的華彩樂段,樂曲進入了再現部。

藝人老馬又吹出悠揚悅耳的笛聲,官老爺聽到後張慌失措,滑稽可笑。而黃鶴聽到後就衝出了老爺府,回到了人民中間。曾在發展部中出現的副部第一主題的變形又出現了,一掃那種不安的悲憤情緒,變得高亢有力,像勝利的號角一樣。在樂隊全奏中,可以聽到代表黃鶴形象的副部第一主題由長號和小號相互模仿著,是黃鶴自由翱翔於雲天的生動寫照,也是人們向它祝賀勝利,為黃鶴重返而歡呼。

副部第一主題又由小提琴奏出,黃鶴的舞蹈越來越熱烈,人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中國笛子奏出大段的華彩性裝飾樂句,抒發了藝人老馬歡快樂觀的性格,表達了人們希望永遠過幸福和平生活的心情。

樂曲暫時的沉靜下來,為全曲結束時更輝煌的高潮做了準備。惡勢力失敗了,人民的力量勝利了,樂曲在十分歡騰熱烈的氣氛中結束。

6.《人民英雄紀念碑》

〔作品簡介〕

這首交響樂是著名作曲家瞿維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時的畢業作品,創作於1959年。作者用嚴謹的構思,鮮明、生動的音樂語言,概括地表現了人們佇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緬懷先烈,浮想聯翩的思想感情。

〔作品欣賞〕

此曲采用c羽調式,44拍。結構為單樂章的奏鳴曲式。

在樂曲的引子中,由低音弦樂奏出深沉而寬廣的曲調,表現了人民在肅穆的氣氛中悼念、緬懷英雄業績的心情。

呈示部的主部主題堅定有力,具有進行曲的風格,描寫英雄們為人民解放事業而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

主題的陳述運用了複調的手法,由第一小提琴和大管作卡農式的模仿,描繪革命鬥爭如長江後浪推前浪般的情景和英雄們前仆後繼的形象。

副部主題具有寬廣、親切的民歌風格,與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由第一圓號和大提琴奏出,表現了英雄們的崇高理想和對祖國和人民的無限熱愛。

展開部主要是概括地表現人民英雄在近百年中英勇不屈的鬥爭曆程,因此它主要建立在富於鬥爭性並具有英雄氣質的主部主題的發展上,貫穿著調性的變化和力度的發展,反映了在越來越激烈的戰鬥中,為了人民解放事業,英雄們赴湯蹈火、勇往直前的豪邁氣概。音樂發展到高潮時,小號和長號響亮地奏出副部主題音調片斷,帶有悲劇色彩。隨後,所有樂器突然停止,鑼鼓齊鳴,奏出一個驚心動魄的特別長音,力度又逐漸減弱,趨於消失,象征著在激烈的戰鬥中英雄壯烈地犧牲了。接著,音樂轉為慢板,進入以引子為素材的插部。緩慢、沉痛的寬廣旋律在各聲部呼應地模仿著,表現戰友們對烈士的悼念,他們決心化悲痛為力量,將革命進行到底。

再現部首先出現的是副部主題,當銅管樂器響亮地奏著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交織出現時,好像人們以敬仰的心情,再次回顧了英雄戰鬥的一生,他們的光輝業績永遠鼓舞著人們前進。

在尾聲中,以主部主題為素材,發展成熱烈、寬廣的頌歌,壯麗輝煌的音樂,深切地表達出獲得解放的人民對先烈們的無限崇敬和深深的懷念,歌頌著烈士們為人們鋪平通向幸福生活的道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英雄紀念碑,將永遠屹立在人們的心中。

7.《金蛇狂舞》

〔作品簡介〕

這首民族管弦樂曲是著名作曲家聶耳根據民間樂曲《倒八板》整理改編的民族器樂合奏曲。作於1934年。

樂曲短小精悍、歡快流暢。在旋律發展中,采用了民間“螺螄結頂”的手法;演奏形式生動活潑,用鏗鏘有力的鑼鼓,有時作間奏,有時與絲竹樂隊對奏,有時與曲調同時奏鳴,渲染了熱烈歡騰的氣氛。表現了在我國傳統民間節日中人們舞動巨龍、鑼鼓喧天的歡樂場景。聶耳將其定名為《金蛇狂舞》,反映了他對新中國的堅定信念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作品欣賞〕

樂曲采用D徵調式,24拍。結構是:A與B兩個段落多次循環再現的循環體結構。

樂曲一開始,以昂揚、奔放的引子,揭開了序幕。

接著,由鼓、鈸奏出激越的音響作為過渡,引出明快、流暢的主題樂句。

這段旋律的節奏音型,使音樂具有強烈的內在的推動力,賦予樂曲以熱情、興奮、歡樂的色彩。

第二段采用“螺螄結頂”旋法,上下句對答呼應,在句幅逐層縮小的同時,將對答的雙方處理成領與合、吹與彈、鑼與鼓、強與弱等對比關係,情緒逐層高漲,達到了全曲的高潮,巧妙地描繪出民間喜慶時人們舞動巨龍、鑼鼓喧天的歡樂場景。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現。然後,樂曲從頭反複了一次。緊接著,在經過第二段的展開和對比之後,又一次出現第一段的旋律,隨著速度逐漸加快,力度逐漸增強,情緒更加紅火,再度把樂曲推向高潮。最後在鑼鼓齊鳴中,以短促有力的三個音結束全曲。

8.《瑤族舞曲》

〔作品簡介〕

這首民族管弦樂曲是指揮家彭修文根據劉鐵山、茅沅合編的同名管弦樂曲改編而成的。主旋律源於50年代初的一首合唱曲。

經改編後的《瑤族舞曲》,突出了民族樂器的音色和性能,富有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樂曲生動地描繪了瑤族人民歡慶節日時的歌舞場麵,表現了他們對新生活的熱愛和歌頌。

〔作品欣賞〕

此曲為複三部曲式結構。

開始是八小節模仿長鼓節奏的引子,把人們帶入邊歌邊舞的歡樂場麵。接著由高胡、笛、笙等樂器交替地奏出優美、委婉的主旋律,猶如一位少女領舞,然後其他姑娘們跟隨著緩步起舞。

隨後是這一主要主題的一係列變奏。第二個變奏雖然旋律骨幹沒變,但由於速度變快,節奏壓縮,使音樂氣氛活躍起來,好似小夥子們闖入,跳起粗獷、熱烈的舞蹈,其間還夾雜著歡呼聲。樂隊的全奏達到第一個高潮。

中部轉為中速的三拍子,並由d羽調轉為D宮調,與兩端部分形成一定的對比。優美流暢的歌唱性旋律與輕盈跳躍的舞曲旋律相間出現,猶如一對戀人輕歌慢舞,互訴衷情,憧憬著美好的未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壓縮再現,主題由高音笙在中低音區奏出。緊接粗獷舞曲旋律的不斷重複,樂曲進入更加歡快奔放的尾聲。刪減變奏手法的運用,使主題更加緊湊、集中。力度的加強,速度的加快,把音樂推向全曲的最高潮。最後,樂曲在強烈的全奏聲中結束。

9.《梁山伯與祝英台》

〔作品簡介〕

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是何占豪、陳鋼1958年冬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

這部作品的題材選自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綜合采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的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深刻而細致地描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真摯愛情,突出地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勢力的強烈反抗精神,歌頌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品欣賞〕

該曲采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帶小標題。全曲以《梁祝》故事中的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情節——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共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呈示部。樂曲一開始是一個簡短的引子(第1—11小節)。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引出長笛的華彩獨奏和雙簧管演奏的美妙的旋律,描繪了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美麗景色。

接著,便是呈示部優美的主部主題的呈示。開始是在豎琴清淡的琶音伴奏下獨奏小提琴。

繼由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在中段與小提琴形成悄聲細語般的對答。然後又由樂隊全奏愛情主題,使人聯想起梁、祝二人在草橋亭畔義結金蘭的情景。

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部之後,引出活潑的回旋曲式的副部主題。它的反複變奏,獨奏與樂隊的交替出現,生動地表現了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的愉快生活。

好景不長,祝英台被父召回,梁、祝惜別長亭。音樂轉為慢板一插部,其中再度出現小提琴與大提琴情意綿綿的對話,表現了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依不舍的情景。最後是一個惋惜、感歎的短句結束了呈示部。

第二部分——展開部。這裏由三個部分組成。

(1)抗婚(第291—455小節)。開始,音樂突然轉為低沉陰暗。大鑼的聲聲切入和低音管弦樂器深沉而不安的音調預示著不祥的兆頭即將到來。接著銅管樂器奏出凶暴的代表封建勢力的主題。

隨之,在獨奏小提琴以散板節奏奏出祝英台激憤不安而又怨痛的樂句之後,樂隊用強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主題變化而成的反抗主題。

(2)樓台會——這是展開部中出現的又一個慢板插部(第446—467小節),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而凝神沉思,時而感情迸發,時分時合,時斷時續,那纏綿悱惻、如泣如訴的音調,把梁、祝相會樓台時百感交集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

(3)哭靈投墳(第468—669小節)。這裏,變化運用了戲曲音樂中的“倒板”和“緊拉慢唱”等手法,突出地表現了祝英台對封建勢力的強烈反抗和控訴。在獨奏小提琴以ff的力度強奏出祝英台的最後一聲呼喊後,鼓樂悲鳴,聲動天地,英台縱身投墳,以身殉情,音樂出現了全曲的最高潮。

第三部分——再現部。長笛以柔美的華彩旋律,結合豎琴的級進滑奏,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加上弱音器的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愛情主題,伴奏音響朦朧而華麗,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後,化作成雙彩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寄托了人們對悲劇的男女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和祝願,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