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考察,粵樂曲《漢宮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源出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由琵琶曲《漢宮秋月》演變成不同版本,而不同版本運用自已特有的藝術手段通過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內容描寫古代受壓迫的宮廷婦女,曲調表現了她們幽怨的內心感情,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蔣風之演奏並整理的《漢宮秋月》,演奏時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音變徵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廷婦女之哀、怨、悲、愁的情緒,很有感染力。
〔作品欣賞〕
該樂曲由四個段落組成:
A(起部)B(承部)
a(徵)e(徵)
b(徵)e1(角)
c(角)徵(稍變)
(徵)
C(轉部)B(合部)
f(商)e(徵)
e1(角)
(徵)〔稍變〕
(徵)〔稍變〕
c1(角)
(徵)〔稍變〕
結構具有循環特點,不但B段再現,而且在四個段落的結尾都循環再現d〔稍變〕。
由於二胡曲《漢宮秋月》“放慢加花”後結構的擴大,原琵琶曲的樂句已發展成相對獨立的小段落,循環因素的擴大,構成為一首循環結構的樂曲。
樂曲的音樂形象是單一性的,它不借助於強烈的對比手段,而是隨著音樂的陳述,對A段所表現的樂思作層層深入補充,使聽眾不斷加深對音樂形象的感受。B段在較高音區上活動,音樂情緒有所增長。C段中商音多次被用作樂節和樂句的結音,使它與前麵的旋律有一定的對比。第四段是B的再現。
三、箏曲
1.《漁舟唱晚》
〔作品簡介〕
這首箏曲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於1936—1937年間根據古曲《歸去來辭》的素材改編而成。另一說是金灼南根據山東民間箏曲《雙板》等改編,後經婁樹華再度加工而成。
樂曲標題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閣序》裏“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中的“漁舟唱晚”四字。樂曲以歌唱性的旋律,形象地描繪了晚霞斑斕,漁歌四起,漁夫滿載豐收的喜悅蕩漿歸舟的歡樂情景,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讚美和熱愛。
〔作品欣賞〕
全曲大致可分為三段:
第一段,用慢板奏出悠揚如歌的旋律,並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裝飾技巧,音樂展示了優美的湖濱晚景,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感受和對景色的讚賞。
第二段,音樂速度加快,其旋律是從第一段八度跳進的音調中發展而來。從全曲看,“徵”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暫離調,轉入下屬調性,造成對比和變化,形象地表現了漁夫蕩漿歸舟、乘風破浪前進的歡樂情緒。
第三段,快板,在旋律的進行中,運用了一連串的音型模進和變奏手法。形象地刻畫了蕩漿聲、搖櫓聲和浪花飛濺聲。隨著音樂的發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斷增強,加之突出運用了古箏特有的各種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現出漁舟近岸、漁歌飛揚的熱烈情景。
在高潮突然切住後,尾聲緩緩流出,其音調是第二段一個樂句的緊縮,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出人意外又耐人尋味。
2.《戰台風》
〔作品簡介〕
這首箏曲是古箏演奏家王昌元於1965年在上海港碼頭體驗生活時,有感於工人與台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一首箏獨奏曲。樂曲生動地表現了碼頭熱烈歡騰的勞動景象和工人們為保護國家財產不畏艱險,與襲來的台風頑強搏鬥的場景。
〔作品欣賞〕
此曲的主體部分采用B羽調式,24拍。全曲由五個段落組成。
第一段,音樂富於節奏性、動作性,《咱們工人有力量》的音調隱約可聞,簡潔、明快的旋律使人們如置身於熱烈歡騰的碼頭勞動氣氛中;碼頭工人在熱情洋溢地、忘我地勞動著。
第二段,是一段模擬性的音樂。它以無固定起落音的刮奏等技法,形象地刻畫了台風襲來,狂風驟起,惡浪拍天的情景。
第三段為樂曲的主體樂段。它以一堅強有力的主題旋律為基礎,通過由慢而快、由簡到繁的變奏發展,形象地表現了碼頭工人們與台風搏鬥的艱險場麵。
第四段與前後段落形成明顯對比,是一抒情段落。徐緩、寬廣、明亮、清新的主題旋律,呈現出一派風和日麗的景象,抒發了碼頭工人戰勝台風後的喜悅、自豪的心情。
第五段再現第一段動作性音樂。但速度更快,情緒更緊張。歡騰的碼頭又重新投入了戰鬥。
四、笛曲
1.《喜相逢》
〔作品簡介〕
《喜相逢》原是流行於內蒙古的一首民間樂曲,後被吸收入山西梆子及二人台中作為過場的音樂,或配合劇中人在入洞房等歡樂喜慶的場麵中使用。
笛子獨奏曲《喜相逢》是馮子存、方在傳統樂曲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此曲采用民間變奏手法,在演奏上運用吐音、花舌、飛指、花舌顫音等技法,生動地表現了親人依依惜別和別後重逢時的歡樂情緒。全曲音樂氣氛熱烈,生動活潑,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作品欣賞〕
樂曲的結構為民間器樂曲中常見的變奏曲式。全曲共分四段,後三段都是用不同的演奏技法、不同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對前一段的主題進行變化重複,從各個側麵豐富和發展了主題的音樂形象。
第一段,是主題音樂的呈示,其開始樂句用了我國民間樂曲常用的散板形式,後又以緩慢的速度和感歎性的慢速滑音,表現親人惜別時的依戀難舍的情緒。
第二段,是主題的第一次變奏,速度加快,減少了滑音,用輕快活潑的節奏表現出親人重逢後的喜悅心情。
第三段,是主題的第二次變奏,它突出地運用了“×××”節奏型,加之速度進一步加快和吐音的運用,表現了一種情不自禁欲歌欲舞的歡樂場麵。
第四段,是主題的第三次變奏,它用了性格火熱的固定音型:不斷穿插進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速度逐漸加快,將音樂推向高潮,將親人團聚的歡樂之情推向頂點。最後速度漸慢,並以一個十度下曆音落到調式主音上,而結束全曲。
2.《揚鞭催馬運糧忙》
〔作品簡介〕
這首笛子獨奏曲魏顯忠作曲,溫連貴配伴奏,創作於20世紀70年代初期。
樂曲用生動樸實的音樂語言,描寫獲得豐收的農民駕著滿載糧食的大車,喜氣洋洋地向國家交售公糧的動人情景。
〔作品欣賞〕
全曲的結構是有引子的三部曲式。
引子的音樂形象十分鮮明,開始笛子用顫音奏出了長音,而樂隊的伴奏中奏出了快速、強烈的奔馳音型,接著,笛子又運用下曆音和頓音的巧妙結合奏出的音型,一下子就把聽眾帶到了運糧車隊來回奔忙,農民吆喝著、趕著馬車這種熱鬧紅火場麵的意境之中。
第一段是一個歡快的小快板,結構方整,富有歌唱性的樂段活潑有力,歡快熱情。對答呼應的短句情趣生動:
這個段落又重複一次,在結束後,是一段過渡性的音樂,出現了引子中的因素,音樂突慢後,轉入了對比性的中段。
中段是舒展而富於歌唱性的旋律,充滿著喜悅的情緒,抒發了鄉親們歡欣自豪和無比喜悅的心情:
主題在音調上,同前一段保持著密切的聯係,在對比中求同一。這一主題在後來的反複時,使用了花簇的節奏,使樂曲又活躍了起來,並增添了一種樂觀、詼諧的色彩。然後,樂曲又恢複到歌唱性、抒情性的音調,旋律也有所變化和發展。在笛子奏了一小節自由的旋律以後,獨奏與樂隊突然出現了兩小節快速的節奏,把音樂引向再現段。
再現段的情緒更加熱情奔放,因主題沒有反複,所以規模比前麵短小。經過過渡性樂句後,出現了全曲的尾聲,又使用引子中笛子下曆音和頓音結合的材料。最後,在笛子模仿馬的嘶鳴後,再奏出高亢的旋律,結束了全曲。
五、嗩呐曲
1.《百鳥朝鳳》
〔作品簡介〕
《百鳥朝鳳》原是流行於山東、安徽、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間樂曲。嗩呐獨奏曲《百鳥朝鳳》是從“山東鼓吹”衍變而來的。70年代,在嗩呐演奏家任同祥演出版本的基礎上,陳家齊按各段不同的意境,分別標注了八個小標題,使樂曲的層次結構及情趣對比更為緊湊、合理。它以熱情歡快的旋律,生動描繪了百鳥和鳴、氣象萬千的自然景象,表現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之情。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八段,是一首循環體結構的樂曲。
(1)山雀啼曉
樂曲開始是一段散板。在嗩呐奏出清新、悠揚的樂句之後,隨即模仿鳥叫聲,由伴奏樂器笛子與之相對答呼應,互相競賽,展現出山雀啼曉的意境。
(2)春回大地
這是一段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和北方民間音樂粗獷、爽朗風格的曲調,優美而流暢。在生動活潑和千變萬化之中它的每句結尾長音總是落在調式主音“5”上,給人以純樸而穩定的感覺。這段音樂的特點是造成一種歡樂的情緒和變化多端的氣氛,為下一段落模擬音調的出現提供了心理上的準備。
(3)鶯歌燕舞
嗩呐自由地模擬各種鳥叫聲,伴奏聲部以舒展的節奏和優美如歌的旋律作陪襯(這段伴奏旋律是新寫的),加強了音樂性,並且與嗩呐演奏的旋律段在節奏形態和情緒方麵形成一定的對比。
(4)林間嬉戲
由於前麵悠長的樂句被短句所替代,音樂顯得活躍起來,猶如人們在山林中嬉戲的歡快情景。
(5)百鳥朝鳳
這是第二次出現的模擬各種禽鳥的叫聲,充分發揮了嗩呐所特有的演奏技巧,惟妙惟肖地表現了百鳥爭鳴的情景。
(6)歡樂歌舞
隨著速度的轉快,樂曲的情緒不斷向前推進。當樂隊嘎然停止之後,出人意料地嗩呐用花舌音發出蟬鳴聲,非常真切喜人。特別有趣的是模擬蟬被捉住時,發出的陣陣掙紮聲和最後長鳴一聲遠飛而去的一段,繪聲繪色,充滿了歡快熱烈的氣氛。
(7)風凰展翅
隨著樂曲速度的加快和短小音型的反複推進,音樂進入了高潮,在出現了號召性的長音“3·”之後,又出現了嗩呐的華彩段,這段音樂是用循環換氣法“一氣”吹成。它使得歡騰的情緒達到極點。
(8)並翅淩空
這是高潮段落的繼續,音樂情緒越加熱烈,再次出現百鳥齊鳴。最後以一個短小的“謝板”(尾聲)結束全曲。
2.《山村來了售貨員》
〔作品簡介〕
這首嗩呐獨奏曲由張曉峰作於1972年。樂曲以東北民歌音調為基礎,運用描繪性手法,通過挑貨上山和吆喝聲,以及山民們爭相選購貨物等情景,熱情地歌頌了售貨員送貨上門,為山區人民服務的精神。
〔作品欣賞〕
樂曲由“趕路”、“吆喝”、“山村活躍”、“選購”、“告別”、“繼續前進”等段落組成。是帶有再現的三部性結構。樂曲的引子是輕快而又詼諧的曲調,伴以“三音六鑼”的叮口當聲,一聽就使人聯想起樂觀風趣的售貨員挑著貨郎擔上山的形象。嗩呐奏出的主題生動地刻畫了售貨員一邊唱著歡快的歌兒,一邊趕路的情景:
這一段落寫得比較豐富,音樂有發展,有變化,但又非常統一和協調。
音樂轉慢以後,進入了樂曲的中間部分。嗩呐用模仿人聲的“哢腔”的技法奏出“賣貨嘍”的吆喝聲,接著笛子模仿它,猶如山穀之中的回聲。這可算點題之筆,表明售貨員是在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區送貨:
接著,由樂隊奏出並由嗩呐接續的“山村活躍”一段,形象地描繪了聽到售貨員的呼喊聲後,山民們從四麵八方彙集而來的情景。接下去的“選購”、“告別”兩段采用嗩呐與樂隊逗趣式互相對答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群眾踴躍購貨的情景,以及售完貨時,售貨員與鄉親們親切告別的生動場麵:
六、絲竹樂
1.《梅花三弄》
〔作品簡介〕
《梅花三弄》是一首流行曆史久、影響範圍廣的絲竹樂曲。收錄於1895年出版的《李氏譜》,附有四個小標題:寒山綠萼(一弄)、姍姍綠影(二弄)、三疊落梅(三弄)、春光好(收音急板)。實際這些小標題與音樂內容無直接聯係。
關於《梅花三弄》的樂曲內容曆來無文字記載,但從它經常在婚喪喜慶、廟會節日等場合演奏,它表達了人們在喜慶節日的愉悅之情。
〔作品欣賞〕
《梅花三弄》的樂曲結構是運用循環原則和變奏原則構成的,而循環原則在構成中占主導地位,它是一首具有變奏因素的循環體結構,其圖式為:
ABCBC1BDBC2BE
A:它將樂曲所表現的情趣、旋律特征和調式特征等在曲首就呈現出來。其結束時的:61231653|6.76535|是除尾聲以外十個段落所共有的固定終止型樂句,它起貫穿統一的作用。
B:這是一個循環再現的段落,俗稱“合頭”。它的特點:
①結構的“分而合”,在排比的分句之後接合句,前句的曲調在其後變化再現,形成前後樂句連鎖式地進行,一氣嗬成。
②旋律線的逐層上升以推向頂點,形成段落的高潮。
③旋律以徵音和宮音為骨幹音,色彩明亮,但其段末又用了固定終止型,以羽音作結。
B這一“合頭”名稱由來不詳,但它在《梅花三弄》中所處的結構部位和音樂的表現特點與京劇曲牌中的“合頭”形式相似,所以從這一角度把全曲劃分為:AB、CB、C1B、DB、C2B五大段,同時把它們分析為“換頭”是合理的。樂曲由於有獨立性的“合頭”作循環再現,因此《梅花三弄》是一首循環體結構。
《梅花三弄》的插部有不同音樂材料的聯綴,也有變奏,其C的三次出現,後麵兩次是采取變奏的技法。
C:它是起承轉合的四句體,結構規整。旋律中變宮音被強調,具有上五度宮調交替的因素,取得旋律色彩的變化。
C1:它是C的變奏,將轉句加以擴充,加入了兩個小分句,增強了轉部的功能。
C2:它采用“集句”的手法,將旋律作新的組合。
D:它是插入的新音樂材料,也是起承轉合的四句體,結構規整。旋律中清角音的出現,具有上四度宮調交替的因素,取得旋律色彩的變化,音樂情趣非常活潑。
E:尾聲《春光好》。
《春光好》,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
《梅花三開》中的《春光好》圍繞角音旋轉,句幅縮減,音樂具有收束性功能。在全曲出現了十次612316536-這一固定終止型樂句之後,全曲竟以角音作結束,給人以“曲雖終而餘韻悠然”之感。
2.《春江花月夜》
〔作品簡介〕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名為《夕陽簫鼓》的琵琶名曲。1923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和鄭覲文將其改編為絲竹合奏曲,並改名為《春江花月夜》。
該曲發揮了各種樂器的性能,展現了江南絲竹音樂清秀細膩的特色,以優美柔婉的旋律、巧妙的構思和變奏手法,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猶如一幅清麗、淡雅的長卷山水畫,使人聽後心曠神怡。
〔作品欣賞〕
全曲連同尾聲共為十段。采用具有展衍性的變奏結構。
(1)江樓鍾鼓
先由琵琶模擬陣陣深沉的鼓聲,由慢漸快;簫和箏以輕巧寧靜的波音與之配合,有如春風吹拂下的漣漪。接著,樂隊齊奏出委婉如歌的主題,在人們麵前展現出一幅夕陽西下時江南水鄉的秀麗景色。
(2)月上東山
樂曲的主題音調在高四度的位置上變化出現,開闊而流暢,描寫了明月升空、銀波萬頃的意境。後半部運用了“換頭合尾”的變奏手法,既有變化,又很統一,推動著各段旋律不斷向前展開。
(3)風迥曲水
音樂主題又在高五度的位置上作自由模進變奏。表現了江風拂水、水流回旋的意境。
(4)花影層疊
音樂在六小節徐緩的曲調之後,琵琶突然彈出了四個向下作移位模進的短句,急促而熱烈,描寫了花枝弄影、香飄春江的情形。
(5)水雲深際
音樂一開始在低音區回旋,接著八度跳進,並運用顫音和泛音奏出飄逸的音響,由不同音色和不同音區構成的對比,異常鮮明地刻畫了水天一色的壯麗景色。
(6)漁歌晚唱
柔美的洞簫聲猶如遠船漁歌,接著,樂隊合奏,速度加快,又如船上眾人的應聲合唱,刻畫了人們的歡快、興奮的心情。
(7)洄瀾拍岸
音樂一開始琵琶用“掃”和“輪”的指法,奏出一連串由慢而快、頓挫有力的模進音型,繼而引出樂隊的合奏,音樂快速而熱烈,有如群舟競歸、江水拍岸、波濤飛濺的情景。
(8)橈鳴遠瀨
此段音樂強弱拍對比鮮明,仿佛從遠處傳來櫓槳擊水之聲。由於此段與第九段相近,常刪去不奏。
(9)腪乃歸舟
這一段音樂,是全曲的高潮部分。“腪乃”是形容搖櫓的聲音。一連串的四音一組的旋律音型作強有力的上下模進,由慢漸快,由弱到強,形象地描寫了江濤起伏、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腪乃”、由遠而近的意境。音樂達到高峰後,恢複原速,轉入尾聲。
(10)尾聲
歸舟遠去,江月更幽,萬籟皆寂。結尾時,大鑼輕輕一擊,頗有餘韻。
3.《中花六板》
〔作品簡介〕
江南絲竹《中花六板》是在民間器樂曲牌《老六板》的基礎上,運用加花手法發展而成的樂曲。最早見於李芳園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1895年)。
《中花六板》曲調優美抒情、清新悠揚,富有江南色彩,抒發了人們樂觀向上的情緒。
〔作品欣賞〕
江南絲竹中《中花六板》是根據《老六板》放慢加花後的《花六板》再次放慢加花而成,所以使樂曲的結構成倍地擴充,使簡樸的旋律發展為花簇華麗。
從《中花六板》與《老六板》、《花六板》旋律對照中可以看出《中花六板》旋律擴充加花的特點:把《老六板》的音符時值增長一倍。保持小節強拍或拍中強位部分的音不變,而在小節的弱拍或拍中弱位部分加上花音,就發展為比較花的《花六板》;用同樣的方法,在《花六板》的基礎上再次成倍地擴充和進行旋律的加花潤飾,便成為更花一些的《中花六板》。
在絲竹合奏《中花六板》中,各個樂器聲都以“母曲”為依據,充分發揮了演奏者的個人演奏特色和樂器性能,既有鮮明的個性,又在合奏整體中相互諧調,渾然一體,從而使音樂更為動聽。樂曲旋律抒情優美,情緒愉快活潑,風格清秀典雅,具有獨特的風采。
同其它江南絲竹樂曲一樣,《中花六板》常以漸次加強力度、加快速度,獲得情緒不斷高漲的效果,體現出一種情緒從恬靜而逐步趨於熱烈的風格。樂曲的高潮往往安排在臨近曲終的部分,使音樂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七、大型器樂曲
1.《森吉德馬》
〔作品簡介〕
這首管弦樂曲由音樂教育家賀綠汀作曲,創作於1945年。由當時的延安聯防宣傳隊首次演出。
森吉德馬是我國蒙族少女的名字,以它為曲名的民歌流行在內蒙一帶。賀綠汀對這首短小的民歌旋律進行了精心的提煉和加工,賦予了它新的生命,表現了蒙族人民熱愛草原、熱愛家鄉以及他們載歌載舞、熱情歡樂地迎接解放的心情。這首小品短小精悍,簡潔明了,通俗易懂。作者隻用了一首完整的蒙族民歌,通過不同的速度,樂隊色彩、織體的運用,鮮明地表現了蒙族人民的性格以及他們思想感情的兩個側麵,深得群眾好評。
〔作品欣賞〕
全曲分兩段。第一段是寧靜的慢板。雙簧管和長笛在弦樂柔和、平穩的背景上徐緩地奏出了森吉德馬民歌主題:
它自然、淳樸,富於草原風味。接著,作者使用簡潔的複調手法和色彩對比鮮明的配器手法,使這一主題在圓號、小提琴和小號上出現,音色逐漸明朗,逼真地描繪了美麗、遼闊的內蒙草原風光,體現出蒙族人民淳樸的牧民性格,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無限熱愛的真摯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