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傳世名曲欣賞
中國傳世名曲欣賞
一、琵琶曲
1.《十麵埋伏》
〔作品簡介〕
這首曲反映楚漢相爭的曆史題材,分作戰前的準備階段、作戰情景、戰爭的結局三大部分。《十麵埋伏》的重點段落是:“埋伏”、“雞鳴山小戰”、“九裏山大戰”,描寫劉邦用十麵埋伏之計擊敗項羽的激烈戰鬥場景,音樂格調昂揚。
樂曲主要由不同音樂材料根據樂曲的內容構思和結構布局聯綴而成,其中也有變奏和展衍等作曲技法的運用,使樂曲在音樂發展中具有內在的聯係。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十段:
(1)列營
在強烈的戰鼓聲中揭開了戰爭的序幕,它模擬古代戰爭中的軍鼓、軍號、炮聲、馬蹄聲等典型的戰爭音響,通過宮調和調式的遊移多變,造成強烈的戲劇性效果,在人們麵前展現了古代戰場的壯闊情景——滿山遍野軍營壘壘,旌旗蔽空。戰鼓驚,軍號催,百萬健兒顯神威。
(2)吹打
氣息寬廣而雄壯的曲調,琵琶用“長輪”指法演奏,其音樂效果如嗩呐循環換氣吹奏連續不斷的音樂,在每一小節強拍上用和音襯托旋律,類似吹打樂曲中常用大鑼“壓板”似的,因而使我們聯想起演戲中元帥出場時前呼後擁的莊重情景。
樂曲的藝術構思和形象塑造都具有民族特征,符合人們的欣賞習慣,所以音樂通俗易解。
(3)點將
“點將”是“吹打”後半部分的變化重複,它是對“吹打”的補充,描繪出調兵遣將的情景。
(4)排陣和(5)走隊是新的音樂材料,曲調簡單,節奏均勻而顯得有些機械,它與“吹打”氣息寬廣的旋律相對比。描繪了軍士們在演陣時有組織有規律的動態,氣氛肅穆。“走隊”的變化重複采用“換頭、合尾”,頭上兩小節與“排陣”不同。
自(1)至(5)屬樂曲第一部分,描寫作戰前的準備階段。
驚人的咚咚戰鼓聲,莊重雄壯的吹打曲調,肅穆有序的演陣,表現出兩軍決戰前漢軍的雄威和必勝的信心。
(6)埋伏
“埋伏”以遞升遞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遞減,加之速度和力度的漸增,形象地表現了伏兵重重,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
(7)雞鳴山小戰
從埋伏到小戰,兩軍短兵相接,為了表現緊張的戰鬥場景,作者(加上演奏者)運用多種手段來塑造音樂形象。
(8)九裏山大戰
“大戰”表現漢軍的勇猛進攻,勢如破竹,不可抵擋。它分作以下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快速的“夾掃”,表現雄軍百萬,鐵騎縱橫。接著是放炮聲、馬蹄聲。使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現了淒涼的“簫聲”。
通過音樂再現了在楚漢相爭的最後決戰中,劉邦采取軍事上的十麵埋伏和政治上的攻心相結合的戰略戰術,全殲楚軍,一統全國曆史場麵。在樂曲中的“簫聲”雖然一現即逝,但這是作者重要之筆,起到點題的作用。
第二個層次是“呐喊”部分,它是全曲的高潮。琵琶奏法用“並雙弦”和“推、拉”技法,表現千軍萬馬,呼號震天,如雷如霆,驚心動魄。呐喊之聲,幾近逼真程度。
第三個層次是“信號收兵”。簡單的軍號音調,馬蹄奔跑的節奏,力度的漸強至漸弱起落六次,表現劉邦全殲楚軍後收兵的情景。
(9)項王敗陣
這段慢起漸快的同音進行旋律和馬蹄音調表現項王及其隨從突圍驚逃之狀。
(10)烏江自刎
項王敗陣後突圍逃之烏江,為漢軍追及,項羽左右衛隊28人依山為陣,奮殺漢軍,但終因寡不敵眾,左右多戰死,項羽也自刎身亡。這段悲歌表現了這位失敗英雄自刎前複雜的心情。樂曲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戛然而止。
2.《彝族舞曲》
〔作品簡介〕
這首曲由琵琶演奏家王惠然創作於1960年。樂曲主旋律采自西南地區彝族民間音樂海菜腔和煙盒舞曲。描述彝族青年在皎潔的月光下歡快舞蹈的情景。樂曲發表後曾被改編為古箏、三弦、揚琴獨奏曲和器樂合奏曲。
〔作品欣賞〕
該曲采用a羽調式,24拍,三部曲式結構。全曲共分9個段落。
第一段,相當於樂曲的引子。旋律首先在調式主音上由慢漸快地展開,隨後用雙弦滾奏出宛如陣陣悠揚的笛聲,揭開樂曲的序幕,描繪出恬靜、朦朧的山寨夜景。
樂曲的第一部分(即第二段)是一支優美抒情的慢板旋律,其主題音調源於彝族民間樂曲《煙盒舞曲》,節奏平穩,富於抒情舞蹈的節奏律動的特點:它在琵琶最有光彩的中音區出現,並運用了我國傳統琵琶文曲中推、挽的手法奏出滑音,生動地描繪了彝族姑娘們在笛聲的呼喚下,翩翩起舞時那輕盈、優美的舞姿。
樂曲的第二部分(包括第三、四、五、六段)是快板部分,它的旋律是由第一部分的主題音調進行變奏和發展而來的。這段音樂歡快而熱烈,它以粗獷強悍的節奏,剛勁有力的音調,描繪了彝族小夥子們的熱情、爽朗的形象和健美、強悍的舞姿。隨後,音調向下行方向發展,逐漸趨向柔和,引出一段流暢、悠揚的旋律,仿佛姑娘們加入了群舞的行列。這是一段使用四指輪(右手的食、中、無名指、小指輪奏第一弦,大拇指勾挑其它弦)技法奏出的既有旋律又有和聲音響效果的、頗具特色的音樂。接著,音樂又轉入節奏強烈的快板,運用一音一拍的輪拂手法,同前後形成對比,並通過音區的逐層提高,將彝家歡樂的情緒推向高潮。
樂曲第三部分(包括第七、八、九段)是引子和慢板音樂的變化再現,情緒由群舞的歡樂轉向表現內心無比激動和幸福的感情。樂曲進入尾聲時,音樂又回到引子所描繪的畫麵:夜已深,村寨一片寂靜,隻有輕柔的笛聲還在時隱時現,歡樂的人們哼著彝家小調漸漸遠去,消失在濃重的夜幕之中。
3.《霸王卸甲》
〔作品簡介〕
這首曲和《十麵埋伏》反映楚漢相爭的同一曆史題材,樂曲的構思也相同,分作戰前的準備階段、作戰情景、戰爭的結局三大部分。但兩首樂曲所表現的具體內容各有側重,按《養正軒譜·顧曲須知》說:“惟十麵埋伏為得勝之師,卸甲為敗軍之眾。”
《霸王卸甲》琵琶譜最早載於《華氏譜》,是一首變奏體樂曲,它綜合運用了變奏和聯綴的音樂發展原則,但以變奏原則為主。
〔作品欣賞〕
(1)營鼓
它與《十麵埋伏》同樣以戰鼓咚咚之聲開始,但《十麵埋伏》的鼓聲是那樣的驚心動魄。而《霸王卸甲》之鼓聲卻顯得有些陰沉沉。以不同的手法描繪楚漢決戰前的序幕。
(2)升帳—A
音樂莊重威嚴,刻畫項羽驍勇善戰的英雄形象。
(3)點將—B
旋律先遞升後遞降,波狀起伏大,且其音樂進行中樂句和段落的首尾同音銜接,一氣嗬成,連環進行,具有連續不斷循環的動力。
這段旋律在三首不同樂曲中塑造不同的形象,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戰鬥場景。
“升帳”和“點將”這些小標題使人們在聆聽音樂後很自然地聯想起戲曲舞台上在軍士們的三呼聲中主帥登場的情景。
(4)整隊
主題A的再現著重描寫楚霸王的英雄氣概。
(5)排陣—B1
表現士兵們嚴陣以待。
(6)出陣—B2、B3
均勻的節奏,不間歇地進行,表現士兵們的急速行進貌。
(7)接戰—B4、B5、B6、B7
B4音樂氣氛緊張。
B5表現了兵士們矯健敏捷之態。
B6表現兵士們動作靈巧輕捷之貌。
B7音樂氣勢勇猛。
(8)垓下酣戰—B8
音響強烈,表現了楚漢兩軍決一死戰的熾熱戰鬥場景。這是樂曲的高潮,為下麵“轉部”出現作了強有力的鋪墊。
以上B的八次變奏中,主要運用節奏、速度和力度的寬緊、疏密、快慢、強弱等對比和多種多樣的演奏技巧,以表現各種不同的戰鬥場景,渲染了各種戰鬥氣氛。
(9)楚歌
用“長輪”奏出淒涼悲切的歌調,節奏自由,力度由弱而強,又轉而漸弱,歌聲忽隱忽現,忽遠忽近,使人聽後愁腸萬千。這段音樂感染力很強,描寫楚軍在聽到家鄉音調後的思家厭戰的軍情。
(10)別姬
“別姬”是插入的新材料。
表達了項羽被圍後與虞姬生離死別的悲壯情緒。“別姬”與“楚歌”的對比性很強,淒楚連綿的楚歌,對答的別姬悲歌,音樂性很強。它們屬樂曲的“轉部”,是全曲的對比部分。
(11)鼓角甲聲、(12)出圍
這兩段是過渡性的連接段落,渲染戰爭氣氛。
(13).追兵——B8
B8的再現(微變),其後接過渡性的號聲、馬蹄聲((14).逐騎)。
(15).眾軍歸裏
對這段音樂內容解釋不一,按史實和音樂本身所表現的情緒來看,把它處理成悲劇性的結尾較合乎情理。
4.《狼牙山五壯士》
〔作品簡介〕
這首曲是作曲家呂紹恩於1960年夏創作的一首琵琶獨奏曲。樂曲表現1941年秋在冀北山區的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盤坨上,八路軍五位戰士與日本侵略者浴血搏鬥,最後奮身跳下了萬丈深崖的悲壯場麵。
作者在創作中既繼承了我國傳統琵琶武曲的表現手法。又有機地借鑒了西洋奏鳴曲式的結構,運用呈示、展開和再現諸部分,描繪了激烈的戰鬥場麵,並抒發了對壯士的哀悼、歌頌的情緒。
〔作品欣賞〕
《狼牙山五壯士》是一首帶有敘事性的單樂章樂曲。由引子、尾聲和五個段落組成。采用西洋奏鳴曲式的結構,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呈示部分、展開部分和再現部分。
呈示部分包括引子、第一段和第二段。
引子一開始,即在低音區的相把位上奏出了貫串全曲的主題音調。
第一段轉D大調,琵琶奏出了堅定有力的旋律和類似軍樂的音調,仿佛是八路軍嘹亮的軍號聲刺破了狼牙山的晨霧,在山穀裏回蕩。接著,作者借用了《新四軍軍歌》的旋律,展現出我英勇的軍民為打擊日寇,行軍在深山密林之中的矯健身影和一往無前的英雄形象。
第二段轉E大調,先在最低音區奏出陰冷灰暗、鬼鬼祟祟的音調,然後用幹枯單薄的音色模仿加弱音器的小號,奏出驕橫的日寇的主題。它使人聯想起日本侵略者色厲內荏、凶殘暴虐的形象,隨著力度的漸強,生動地勾畫出日寇的鐵蹄步步緊逼越來越近的情勢。
第三段轉G大調,是全曲的中心部分,也是全曲的展開部分。描繪出日寇一次次地反撲,英勇的五壯士一次次地把他們擊潰,最後在彈盡糧絕、麵對凶敵、背臨深崖的情況下,五壯士寧死不屈,奮身跳下深崖的壯烈情景。
第四段是引子中一個號召性音調的變化再現。它以深沉、肅穆的旋律,表現抗日軍民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沉痛哀悼。
第五段又轉入D宮調,琵琶在高音區用長輪奏出充滿深情的歌唱性旋律,表現抗日軍民對狼牙山五壯士的深切懷念和無限崇敬的心情。
最後,尾聲中又再現了第一段中表現八路軍一往無前精神的寬廣旋律,全曲在莊嚴、雄偉的頌歌聲中結束。
5.《陽春白雪》
〔作品簡介〕
這首曲是一首優秀的傳統琵琶曲,《李氏譜》中《陽春古曲》第十一段,都有分段標目。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八板》的多個變體組成,除《八板》外,其中還插入了小曲《百鳥朝凰》。這首套曲原有十一段(或十二段),近人演奏多為七段。
樂曲的結構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起部:(1)獨占鼇頭。承部:(2)風擺荷花。(3)一輪明月。轉部。(4)玉版參禪。(5)鐵策板聲。(6)道院琴聲。合部。(7)東皋鶴鳴。
〔作品欣賞〕
起部:《八板》的變體。它以旋律的加花裝飾、“隔凡”手法的運用,及對原型結構加以擴充和緊縮,發展成為《八板》的“又一體”(即變體)。在演奏上運用了“半輪、夾彈、推拉”等技巧潤飾曲調,表現了生動活潑、明快愉悅的情緒,使人們感受到一種冬去春來,萬物向榮,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樂曲頭上開始的八個小節在以後循環再現三次,變奏主要是在這八小節之後,因此從各個變奏段落之間的關係來看,它們是“合頭變尾”,這樣樂曲既統一又有變化,豐富多彩。
承部:共有兩段。在頭上八小節循環再現後,其後曲調更加花簇,結構也擴大了。它取材於《華氏譜》中之“隨手八板”《春光好》。
這次變奏的特點是旋律上揚,在高音區上活動,它所表現的情緒較前更熱烈。
轉部:(4)、(5)、(6)這三個段落是對比性的,采用的手法很有特點,使轉部與前麵呈現鮮明的對比。起部和承部的旋律流暢活潑、生機勃勃,而轉部時而用切分節奏和“扳”的指法奏出強音,鏗鏘有力,時而又用“摭分”指法奏出輕盈的曲調,特別是《道院琴聲》這一段圍繞徵音的泛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晶瑩四射,充滿著生命的活力。
這個轉部既與前麵成鮮明對比,而其又貫穿著統一的因素,即《八板》的旋律片段仍然不斷縈繞著聽眾,既有對比又有統一。
合部:它是承部的再現,使得樂曲在結尾部迅速躍入高潮,在強烈的氣氛中結束。
二、二胡曲
1.《光明行》
〔作品簡介〕
該曲由民族樂器演奏家劉天華作於1931春。30年代初,正是劉天華在音樂創作上取得成就的高峰時期。當時,有人認為我國的民族音樂萎靡不振,纏綿無力。對此,劉天華醞釀譜寫一曲音調雄壯、氣勢豪邁、熱情奔放的進行曲風格的樂曲,作為對那些輕視民族音樂的論調的有力回答。《光明行》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樂曲以明快、堅定的旋律表現了舊社會知識分子不斷追求進步和光明的心情。它是我國第一首進行曲風的二胡獨奏曲,開創了二胡演奏雄壯音樂的先河。
〔作品欣賞〕
此曲的結構是在我國民族音樂常用的循環變奏(兩個主題的變奏)的基礎上,采用了西洋複三部曲式的結構特征,全曲共分三個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重複),另有一引子和尾聲。
樂曲一開始,用頓弓演奏的同音進行的引子,猶如堅定整齊的步伐聲。
第一部分由第一段、第二段A與B兩個主題及其變奏組成。主題A音調昂揚似號角,節奏銼鏘似軍鼓,具有強烈的進行曲風格特點,表現了人們充滿信心、昂首挺進的形象。
主題B仍以號角音調為基礎,但由於節奏放寬而轉為舒心的歌唱。先在內弦轉為G大調演奏,音色淳厚;繼而在外弦轉回D大調演奏,色彩明朗。它展示了人們滿懷信心地去探索光明的內心世界。
第三段、第四段為展開性的中間部分。
第三段以主題A的發展為基礎,加以不斷地重複、模進和移調,猶如人群從四麵八方彙集成一股滾滾洪流,勇往直前。
第四段的旋律由主題B發展而來,但歌唱性被進行性代替,加之附點音符的不斷運用,使音樂增添了堅毅、穩健的氣質。當曲調由內弦轉回到外弦原調演奏時,已預示著黑暗必將過去,光明就要來臨了。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隨後進入以顫弓演奏B的材料的尾聲,音樂更富於動力。當情緒發展到高潮時,又出現了進軍的號角聲,全曲在高昂的激情中結束。
2.《二泉映月》
〔作品簡介〕
這首曲是一首民族風格十分濃鬱的二胡獨奏曲,它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作者悲歌式的一生嘔心瀝血的高度藝術結晶。作品的旋律委婉流暢、跌宕起伏、意境深邃,表現了作者在舊社會飽嚐辛酸的感受和倔強不屈的性格,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這首樂曲本來是無標題的,它的曲名乃是幾個人即興而定,與樂曲內容本無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對音樂的理解,不能囿於標題的含義,而應從樂曲本身的音樂表現著眼。
〔作品欣賞〕
此曲由引子、六個段落及結束句組成。全曲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應用我國民間音樂中最常見的變奏體曲式結構,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展。
樂曲的開始,是個短小的引子。它好像一聲淒楚的長歎。用一句古詩來形容,那就是“從頭便是斷腸聲”。
主題由上、下兩個樂句組成。緊接引子,是傾訴性的沉思的上樂句。
下樂句的旋律如心潮起伏,富於變化。
以這兩組樂句構成的音樂主題,經過交替出現和變奏,把作者憂傷、悲憤、怒號、憧憬等複雜心情充分表現出來。例如:主題音樂下樂句的一個變體中,作者巧妙地改變了幾個音的位置,使音調更加纏綿悱惻,淒楚感人。既保持了形象的統一而又有變化的旋法,使旋律的交織起伏有序,進一步抒發了作者難以平靜的思緒。在經過多次發展之後,把樂曲推向高潮。
音樂高亢有力,表露了作者內心深處無法抑製的激情。這是阿炳對舊社會憤怒控訴的聲音,它反映了生活在舊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沉重呻吟和倔強不屈的性格。樂曲最後結束在不完全終止上,造成曲終情未收的藝術意境。
3.《聽鬆》
〔作品簡介〕
該曲由民間音樂家華彥鈞所作。據作者說:“宋朝時候,金兀術被嶽飛打得走投無路,狼狽逃至無錫虎泉山下,躺在聽鬆石上,心驚肉跳地傾聽宋朝兵馬的聲音。這曲便是描寫這個故事,所以又名《聽宋》。
〔作品欣賞〕
樂曲的曲調剛勁有力,起伏跌宕;結構上前後對稱,主體突出。通過對鬆濤的描繪,借物詠懷;在讚頌民族英雄嶽飛軍威的同時,也傾注了作者自己剛直不阿的性格和堅定自信的意誌。
全曲除引子和尾聲外,尚分三個段落。引子的氣勢宏偉,猶如呼嘯的鬆濤震蕩山穀,使人感受到一種堅毅不拔的意誌和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
樂曲的第一、第三兩段,是圍繞主體前後相對稱的連接性段落,以微弱的顫音和斷奏引出強有力的號角性音調。而樂曲的第二段才是全曲的主體,速度是慢起漸快,力度從弱到強,在旋律進行中大跳音程很多,節奏複雜多變,經常使用連續的切分音,因而使音樂的氣勢如奇峰兀立,蒼勁挺拔。
樂曲的旋律流利酣暢,一氣嗬成。後半部采取不規整的自由變化重複。全曲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的效果。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一音一弓的奏法,在極快速度的十六分音符時也是字字清晰有力,使樂曲氣勢豪爽奔放。這一點,在風格上與他的另一首二胡曲《二泉映月》中抒情性的細膩刻畫、委婉連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4.《空山鳥語》
〔作品簡介〕
這首二胡獨奏曲由民族樂器演奏家劉天華作曲。創作於1918年,定稿於1928年。作者采用造型手法,生動地表現了在清幽靜謐的深山幽穀中,百鳥爭鳴的美麗景象。在這裏,一切都顯得那樣生機勃勃、生氣盎然,充滿了蓬勃向上、優美舒展的氣質,體現了作者對祖國美麗的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展望、憧憬於美好未來時的喜悅和信心。
〔作品欣賞〕
全曲共分五段,另有一個引子和尾聲。引子中給我們展現出一幅深山幽穀的寫生畫,把我們帶到了一個令人神往的詩情畫意之中:……接著,非常活躍、令人向上的旋律出現了:
這是懷著喜悅心情的“人”的形象,大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聲”之意。作者在這裏把自己溶進了大自然之中,歡樂的鳥語襯托,表現了人的感情,真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形象鮮明、活潑新穎。劉天華在這首樂曲中還大膽地運用了一些西洋作曲技巧,借鑒了小提琴的一些表現手法,如分解和弦的使用、輪指手法等。“造成幾處深遠清妙之意境,為胡琴別開一生麵”。再者,樂曲將大量的造型手法和抒情技巧結合在一起,妙趣橫生,是劉天華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5.《漢宮秋月》
〔作品簡介〕
這首曲係劉天華先生所傳。大約是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