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某人才華橫溢,文采風流,但偏恃才傲物,不可一世,結果落得有才幹無人賞識,有能力卻沒有人緣,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與敬佩,在事業上也難以取得輝煌的成就。
唐朝大將薛仁貴,就是因為不會寬容自己的同僚,造成將帥不和,最終打了敗仗。
唐高宗鹹亨元年,吐蕃侵擾唐朝邊界。唐高宗任命大將薛仁貴為元帥,率郭待封等將征討吐蕃。
郭待封與薛仁貴曾有矛盾,這一次兩人共事,不僅沒有和好,反而更加鬧別扭。薛仁貴作為主帥,沒有容忍之心,經常給郭待封小鞋穿,郭就更加憎恨薛仁貴。
唐朝大軍與吐蕃在烏海河口展開戰鬥,薛仁貴先是打了一次勝仗。但是,由於郭待封的後續輜重部隊故意慢吞吞地行軍,使薛仁貴的先遣部隊得不到補充。在這種情況下,吐蕃的援軍一方麵與薛仁貴的先遣部隊展開決戰,一方麵分兵截擊郭待封的輜重部隊。這一次,唐軍大敗。最後,薛仁貴不得已與吐蕃大將簽訂和約。
薛仁貴大敗而回,激怒了唐高宗,他把薛仁貴削職為民,把郭待封先是關進死牢,後因眾人說情,才放他出獄。
薛仁貴與郭待封恃才放曠,互不諒解、忍讓,最終打了敗仗,建功立業成為一句空口號。
戰國時期的藺相如既有過人的才能,又有容人的雅量,最終靠自身的實力折服了本來瞧不起他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
在趙國,有一位老將名叫廉頗,他出身貴族,門第很高。加之他精通兵法,勇猛善戰,智勇雙全聞名於諸侯。在趙國,有一位出身低賤,但有智有謀,才能過人的人叫藺相如,他曾出使秦國,隻身入虎穴取回了趙國的國寶“和氏璧”;他又在澠池秦、趙相會時,使趙王不辱於強秦。趙王因藺相如的功勞拜他為相,官位高於老將軍廉頗。
廉頗對此大為光火,他於是就在趙國公開製造輿論說:“我作為趙國的將軍,攻城奪池,建立了不少大功。而他藺相如僅僅是靠那隻爛舌頭的功勞就官過於我,並且,他的出身卑賤,實在令我位於他之下而倍覺羞恥。我如果見到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藺相如聽到廉頗的話後,就不再與廉頗見麵了。
每天上早朝,藺相如就請病假,不與廉頗爭位之先後。
有一天,藺相如因事外出,恰巧與廉頗相遇於大街上。看見廉頗的馬車來了,藺相如忙叫馬夫趨車回避。
藺相如的家臣見他如此,就忿忿不平了,於是紛紛勸諫相如:“我們離開親人來侍奉您,隻因為我們崇敬您有高尚的品德。如今與廉頗同為朝廷之臣,地位高於廉頗,而廉頗屢次出言侮辱您,您不但不回敬他,相反躲他如鼠見了貓,為何這等畏懼他呢?我們尚且為這事感覺羞恥,何況作為相國的您?我們無能,就此告辭。”
藺相如忙勸阻家臣道:“你們不知我回避廉頗的原因。”
家臣們說:“我們的確不知。請相國告之一二。”
藺相如說:“你們認為,廉頗與秦國國君相比,哪一個厲害?”
眾家臣異口同聲說:“廉頗當然不如秦王。”
於是,藺相如就說:“秦王那麼威嚴,天下沒有幾人敢與他對抗,我卻絲毫不畏懼他,兩次在他的朝廷上叱責他的眾臣。我即使再笨、再窩囊,也不會怕廉頗將軍的。隻是我考慮到,如果趙國的相國與將軍爭權奪利而鬧不和,這勢必削弱趙國的實力。如今,強秦之所以不敢侵犯趙國,隻因懼怕我和廉將軍啊。如二虎相爭,勢必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麵,那時,秦國大軍臨境,趙國社稷、江山就不保了。我對廉頗一忍再忍,為的是使趙國平安、和平。我作為相國,必須以國家之急為先,以私人仇怨為輕啊!”
藺相如的話被家臣傳出去後,廉頗也聽見了。他頓時覺得萬分羞愧,自覺心胸狹窄、目光短淺。於是,他為了向藺相如表示歉意,便袒露肩膀,背上黃荊條子,親自到藺相如家請罪,長跪不起言道:
“我是個見識淺薄、庸俗醜陋的人,想不到您胸襟寬若大海,我實在羞慚不已!”
藺相如忙扶起廉頗,並說:“從今以後願與君同生共死。”二人和好,成為刎頸之交,趙國也因二人協力扶持而得以發展、壯大。
這個故事很有啟發性,它告訴我們一個有才能的人還要有豁達的襟胸,這樣可以減少糾紛,化解矛盾,感化心懷不滿者,最終獲得敬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