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個人形象(3 / 3)

(1)把事情看透,別把話說絕

許多領導都曾遇到過這樣一種極其危險、極其艱難的困境:各種力量的鬥爭異常的複雜尖銳,局勢動蕩不定且模糊不清,危機四伏,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徹底的失敗。雖然這種困境不一定常有,但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就會從此一蹶不振。

在這種情形下,既需要謹慎細心,又要講究說話的技巧。名人們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範例。

老革命家粟裕將軍在“文革”中的經曆就向我們展現了他豐富的鬥爭和生存智慧,其經驗可歸結為兩點:其一,謹言慎行,三緘其口;其二,注重講話方式,不留把柄。正是做到了這一點,粟裕將軍才使自己渡過了一個個難關,也同時樹立了自己獨特而充滿魅力的形象。

老子曾說過:“大音希聲。”是說最大的音響是無聲。還有人提出“沉默是金”,認為沉默自有妙處。的確,在這個複雜的世界上,有時候不說話要比侃侃而談會收到更好的效果。特別是在某些情形下,多言一句反而會招致無窮的禍端。

在戰爭年代,粟裕就是以審時度勢、深思熟慮著稱的。到了“文化大革命”,他更加謹言慎行。每說一句話都是經過反複思考的。這並非是他膽小怕事,相反,這正是他的一種生存和鬥爭藝術。

(2)麵對突發事件,借題發揮解危機

通常,人們對近期內的事情發展狀況都有著一定的預期,由於有這種預期,做起事來才能有章有法,有條有理。而突發事件,往往出乎人之意料,在這種情形下,是最能考驗一個人的膽識和口才。處理得好,將為你帶來無窮的風采;處理失當,便成笑談。

許多領導,由於具備良好的思維素質、口才素質和心理素質,所以能夠從容應付,為自己贏得了可貴的名聲。他們的經驗可歸結為兩點:第一,臨危不亂,鎮定自若,善於把握全局;第二,觸景生義,借景發揮,表達準確有力。

1997年大連星海灣國際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大幹50天,確保11月底封頂”的誓師大會。薄熙來站在麥克風前,拿著一頁紙對全體人員發布動員令。這是一頁白紙,紙上一個字也沒有。這類講話薄熙來是從來不用準備的。不過人家都用稿,他也得拿一頁紙以示莊重和尊敬,而且還故意從口袋裏掏出來。正當薄熙來講話期間,坐在主席台的星海灣副總指揮老宋的座椅突然倒下,宋指揮從上麵摔了下來,場麵尷尬。薄熙來見此情景,話鋒一轉:“今天的誓師大會開得非常好,我看大家的決心都很大,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大家看,你們的宋總指揮已經坐不住了(大笑)……最後希望大家團結一致,50天確保封頂成功(長時間鼓掌)。”

薄熙來的口才可謂是恰到好處,通過“準備大幹一場”、“坐不住了”既表達了自己要講的主題,又緩和了當時場麵上的尷尬氣氛,使人們在笑聲中結束了這次誓師大會。薄熙來不僅麵對部下談笑風生,麵對中外記者的閃光燈,薄熙來也經常有臨場發揮的神來之筆。他的魅商不僅體現在他為大連的發展所做的努力上,也貫穿在語言表達能力上。

(3)言談剛柔相濟,樹立對外形象

任何領導都需與外單位打交道。在此過程中,領導言談應注意剛柔相濟,把握分寸,以提高自己的魅商,從而使對方折服。

著名企業家——熊貓電子集團總經理、南京無線電廠廠長陳祥興就是一位善於在言談中剛柔相濟,從而大受其益的人。

那是在1984年6月的一天,位於南京市中心的金陵飯店裏正在進行南京無線電廠同日本鬆下公司的商務洽談。此前,關於彩電外殼注塑膜的問題已談了多次,但未能達成協議。陳祥興不得不親身出馬了。洽談一開始,陳祥興首先發言:“我有一條原則,自己能做的事盡量自己做。因此,我廠不準備全部引進貴公司的彩電生產線,也不準備引進貴公司的彩電塑殼工藝裝備。”

此話一出猶如巨石入水,使日方代表大為震驚。但他們馬上提出疑問:“據我們所知,貴廠隻具備生產黑白電視機的經驗,彩色電視機沒有搞過,這是兩種很不相同的設計,你們能夠設計、製造塑料外殼模具嗎?”

陳祥興大度地一笑,說:“沒有經驗,可以變為有經驗。試驗嘛,第一次不行,再試第二次,你們也不是一次成功的。用你們鬆下的‘經營之神’來說,就是‘事業成敗在於人’,要‘讓平凡的人幹出天才的事業’來。”

“我不相信。”日方代表嚴肅地說。“既然與我們合作,我們就得保證貴廠生產的彩電質量優等。今後彩電質量出了問題,它影響的是我們鬆下公司在中國的聲譽。”

陳祥興深知“鬆下”人的質量意識很強,於是不慌不忙地說:“既然與我們合作,你們也要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保證質量的,質量與我們企業的命運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我們的每一個新產品,首先想到的是質量,是我們的用戶,是我們‘熊貓’產品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此時,日方代表已找不到更合適的話說了,隻好追問:“是什麼原因使你這樣做?”

“為的是替國家節約外彙。”陳祥興斬釘截鐵地說。

最終,日方代表接受了陳祥興的全部條件——隻引進鬆下公司儀器設備及生產線的20%,而80%的彩電生產線工藝裝備全部由南京無線電廠設計製造。僅此一項就為國家節省100多萬美元。

(4)在演講中展現自己的語言藝術以提高魅商

領導者的語言表達還更多地體現在演講上,演講更集中體現領導者的魅商,而演講本身也是領導者展現風采提高魅商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他應該同時是一個演講大師。因為他有責任向人們宣講政策,並鼓勵群眾為理想而奮鬥。同時,演講是領導者與群眾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有效方式,他也可能通過演講讓群眾理解他,從而支持他的工作。

社會生活的複雜性使廣大群眾對於一項政策很難取得一致的思想認識,這就需要領導者運用他的演講能力,當著群眾的麵“說清楚”,力求在群眾當中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誌,否則,集體的行動效率就可能不高。

為此,許多優秀的政治家、企業家都把演講作為他們必修的課程,並以此激勵群眾,闡述真理。同時,這些傑出人物因多次演講,從中也鍛煉出了自己的能力,成為全民擁戴的領袖。

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是一位富有個性的英國資產階級政治家,也是一位著名的曆史學家、文學家和演說家。他曾兩度出任英國首相(1940~1945、1951~1955)。政治上,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堅定地反對德國法西斯主義,提出了“聯俄”的口號,為他的國家和他自己贏得了榮譽。他有雄辯的口才,20多歲時,便在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進行巡回演講,顯示了他出類拔萃的演講能力。在各種丘吉爾傳記中,幾乎無一例外地以大量筆墨談及他一生各階段的諸多演講。1953年,丘吉爾曾獲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闡述他獲獎的原因是“由於他精通曆史和傳記的敘述,同時也由於他那捍衛崇高的人的價值的光輝的演說。”

可見,丘吉爾的領袖魅商通過他的演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

丘吉爾的演講喚起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熱情和信心,而聖雄甘地的演講則影響了曆史的進程。

莫漢達斯·甘地(1869~1948),印度民族獨立運動的著名領袖,素有“聖雄”之稱,“世界現代史上八大演說家”之一。甘地出生於印度波爾班達一土邦貴族家庭,畢業於英國倫敦大學。甘地1893年赴南非,在南非從事過反種族歧視的鬥爭,並倡導“非暴力抵抗”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甘地在國內倡導反對英國殖民政府的“不合作運動”,並將畢生奉獻給印度獨立事業。

《論不合作》是甘地1920年8月12日在馬德拉斯向5萬多名聽眾發表的著名演說。

1919年4月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製造了“阿姆利則慘案”,它導致了印度人民的反英大起義。甘地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以“非暴力的不合作”方案,以圖達到“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實現印度的獨立”的目的,《論不合作》便是此方案的精髓。《論不合作》發表後,印度人民掀起了不合作運動,這樣,就動搖了英國殖民者在印度的殖民統治的根基,導致英國人在印度的權力部門的工作癱瘓,從此,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運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講究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學會演講,做一個雄辯的演講家,這是提高領導魅商,啟開成功之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