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是心情愉快的“皮相”表現,也是“善意”的表情,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不吝嗇笑顏,你將能感受左右逢源、處事逍遙似遇春的喜悅。微笑、快樂的笑、幸福的笑、開心的笑,都是散發善意、好感的表現,以及無價之寶般的“顏施”。笑口常開,你將擁有無比的魅力。
3.語言——溝通人際關係的橋梁
《詩經·小雅·伐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兮,不求友生。”鳥兒在嚶嚶地鳴叫,是尋求朋友的聲音。人的語言是人類特有的思維工具和尋求朋友最重要的交際手段。普希金曾這樣來描敘歐根·奧涅金語言的魅力:他有滔滔不絕的口才,
對任何話題都應付自如。
每當重大的爭辯,他會麵帶
一種老練的、學者的肅穆,
而突然,俏皮地說句冷嘲,
使夫人和小姐抿嘴而笑。人們經常利用語言的魅力,來觀察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地位和所能引起的反響。善於利用語言魅商的人,最有可能處於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會成為最受歡迎的談話對手。人們常把具有語言魅商的人,稱為熱情的演說家、自信的歌手。在這種場合下,這位能說會道的人,顯得熱情洋溢,聰明非凡,具有一種令人傾倒折服的精神魅力。人群中的歡樂氣氛往往能引起有語言魅商人的談話興致。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議論,巧於辭令,能言善辯,用趣味橫生的故事和令人吃驚的消息來顯示自己的見多識廣。語言的魅商,常常給人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
林肯是美國曆史上的一位享有盛名的總統,他偉大的貢獻就在於他廢除了美國的農奴製,使廣大黑人獲得了法律上的平等。然而在當時的那個時代,南部聯盟堅決反對廢除農奴,且南部聯盟具有較強的軍事力量,還有發達的經濟做後盾,而北部聯盟中有些州也不願由此而產生內戰,在這緊要關口,林肯總統非凡的口才產生了非凡的作用,他在美國內戰的關鍵時刻,在蓋茨堡做了一次演講,闡述了廢除農奴製的必要性和進步性。演講還不到兩分鍾就結束了,但演講大大鼓舞了北部聯軍的士氣,從而一舉奪取南部聯軍的陣地,一步步走向勝利,徹底完成了廢除農奴製這一偉大的事業。林肯永遠活在美國人的心中,他的演講詞也被刻在一塊不會腐朽的銅板上,永遠陳列於美國牛津大學的圖書館裏。
林肯帶領北部聯軍取得內戰的勝利,他的卓越的口才是功不可沒的。
在今天,人際關係更為複雜,良好的口才更是一種戰鬥的工具,是事業成功的催化劑。
有時候,同樣的意思,同樣的詞,由於講法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和魅商。
中世紀時東方有一位國王。一天晚上,他夢見自己嘴裏的牙齒全落光了。第二天他找人來為他釋夢。第一個釋夢者說:“你的全部親屬都要在你以前死去,一個也不剩。”國王大為惱火。再召見第二個人來釋夢。第二個人說:“至高無上的陛下,您將比所有的親屬都長壽。”國王大為高興。從這兩個人解釋的內容來看,並無實質性的不同,可是表達方式卻大不相同。結果國王下令:賞第一個釋夢者100棍子,賞第二個釋夢者100金幣。
建國初期,國際上許多國家對中國還不信任,中國在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岌岌可危,而周恩來總理就是憑借他雄辯的口才,為中國贏得了聲譽,贏得了地位。
基辛格曾不勝感慨地對人說,周恩來是惟一和他一次性談話超過三小時半的外國政治家。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和周恩來交談,簡直是一場緊張愉快的智力競賽和深邃的精神享受!因為兩人的語言都具有動力性。他們都是知識淵博、頭腦敏銳、極富邏輯性幽默感的外交家,在交談中,各自都要緊張地追蹤對方倏忽萬變的智慧之光,並巧妙而準確地做出靈穎的回答,顯現出各自的卓越魅商和瀟灑風格。周恩來的魅商,確實與語言的幽默是分不開的。
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可能就和上司、同事之間存在著差異。不說服上司,他阻礙你;不說服同事,他不理解你,還給你處處設障礙。說服他,你沒有良好的口才,誰又能接受你呢!
河南省某廠的一名技術員,在對家庭節煤爐的長期研究中,發現還可以做些改善大大提高節煤爐的節能和使用功效。然而他平時少語寡言,在需要資金和幫助上,不能說服領導提供資金,也不能帶動同事來共同研究,隻好處於停滯階段。後來當人們終於有興趣來研製時,河北省已經有人一舉推出了高效節能小煤爐令他嗟歎不已。
因此,語言是組成魅商的一個重要的外在因素。要想鷹擊長空,大浪淘沙,沒有良好的語言交際能力是不行的。
4.體態——流動的無聲語言
體態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體態語也能表現一個人魅商的高低。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隻要看一個人的體態,就明白他的心理狀態了:
(1)站的體態
人在站立時,有正麵和側麵之分。比較而言,正麵姿勢所反映的特征,是人們通過學習和對自身經驗的總結積累而形成的姿勢特征;而側麵姿勢,一般被認為是仍保留著出生時的原始姿勢傾向。所以,正麵姿勢是人們在適應後天的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它反映了人們現在和未來的狀況,同時也表示出一個人克服困難的能力。而側麵姿勢則表示出原始的感情,幼年、少年時期的心理活動,以及與生活有關的心理活動。人們在自己漫長的人生道路上,逐漸形成了自己認為的最佳姿態。從正麵看人體,除了在非常特殊的場合下,一般很難見到左右全對稱的姿勢,大多數都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左右差別。可以說,左右存在差別的姿勢,才是最穩定最紮實的姿勢。具有這種姿勢的人,在對付外界時常常帶有主動性和攻擊性。
人們為了保持一定的姿勢,全身肌肉必須處於一種特定形式的緊張狀態,這種狀態叫“姿勢緊張”。那些姿勢歪斜的人,在歪斜的部位一定存在著一種超過基本、正常狀態的過分緊張,也正是因為有著這種不必要的緊張,那個部位才會變得歪斜。所以,見到這樣的人,可以作出這樣的判斷:他正在進行某種心理活動,或者他的心理產生了不正常的緊張,打破了心理平衡。
側麵姿勢反應了人體前後傾斜狀況。如果看到一個垂頭、屈膝、弓背、駝腰的側麵姿勢,我們馬上就可以從這種姿勢中毫不猶豫地斷定,這個人不會是處於緊張狀態而是處於一種沮喪的鬆弛狀態。哭泣著入睡的孩子,以及懷著傷心不安、蜷屈著睡覺的成年人的側麵就是這個樣子。這種姿勢與胎兒在母親腹中的姿勢很相似,因而被稱做G型,恰好又是英文“起源”(Genelic)一詞的第一個字母,可以認為他的心情由自然回到嬰兒那個起源的時期。所以,具有這種側麵姿勢的人,他的心理活動已回到幼年時的最初的原始狀態中了。
還有一種人,他的身體總的看來是形成了G型,但頭部卻向後傾斜,臂部抬高,腰部處於緊張的狀態。這表示他正在用力對自己的姿勢做一些修正,已經有了一些積極的自我恢複力,反映出他對現實提心吊膽的心理。
與這一種姿勢相反,挺胸直背、身體後仰、腿繃直著向前伸出的姿勢,可以明顯地看出積極努力地適應現實的傾向,是一種充滿著力和緊張的狀態。具有這種姿勢的人不屈服於現實,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去努力爭取。但是,如果一個人站得過於挺直、硬繃繃的,使用了過多的力量來支持他的姿勢,那麼,這種人比他想象中的自己更加渺小無用。他的心中有著強烈的自卑感。為了要解除這種自卑感,他在心理上就會產生需要淩駕於別人之上的感覺,於是形成可以起到補償作用的優越情緒,使用這種姿勢使自己表現得更為氣度非凡,魅力十足。
有些人站著的時候,總是喜歡倚在一張桌子或椅子之類的物體上。這類人信心不強,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而希望被支持。他們大都言語不多,經常保持沉默,行為處事比較保守。
(2)走的體態
每個人的走路姿勢都有所不同,熟悉的朋友在很遠的地方或擁擠雜亂的場合中一眼就可以認出他來。有一些特征是由於軀體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如步率、跨步的大小和姿勢會隨著情緒的變化而改變。如果一個人很高興,他會腳步輕快;反之,他就會雙肩下垂,走起路來好像鞋裏灌鉛一樣。莎士比亞在《特爾勒斯和克爾斯達》一書中有一段對一隻大公雞走路姿勢的描述,文字極為生動:“這個高視闊步的運動家,以自己的腳筋而自豪。”一般說來,走路快而雙臂擺動自然的人,往往有堅定的目標,並且能鍥而不舍地追求;習慣於將雙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氣暖和也不例外的人,愛挑剔,喜歡批評別人,而且頗具神秘感,常常顯得玩世不恭。
一個人在沮喪時,往往兩手插在口袋中,拖著腳步,很少抬頭注意自己是往何處走。在這種心情下,如果他走到井邊朝裏麵望望,也沒什麼可以大驚小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