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紉機大戰

“如果你能發明一種縫紉的機器,用它來代替手工,那麼你一定會發財的!”

20歲的埃略斯·豪偷聽到老板對一位發明家這樣說道。他當時在波士頓的一家機器商店裏當夥計。他就是在此時此地受到啟發,決心試試自己的運氣。

為了節省一點錢,埃略斯一家搬進了他的朋友家。為了報答朋友的這翻美意,埃略斯許諾,將來縫紉機問世後,他的朋友也有一份。為了支持埃略斯搞發明,他妻子整天手工縫製衣服,想方設法多掙點錢。

埃略斯有時一邊幾個小時坐在妻子跟前,睜大眼睛觀察妻子縫製衣服時雙手的動作。他在想:用什麼方法才能讓機器來重複她的這些動作呢?他試製了許多架機器,可是都失敗了。然而埃略斯並不灰心,他繼續不斷地試驗。

1846年,埃略斯終於製成一架會縫製衣服的機器。他用這台縫紉機縫製了兩套西裝,把其中一套送給了那位共患難的朋友。

但是,當埃略斯想把這架機器賣給一位製造商時,他遇到了麻煩。首先,這台縫紉機製造起來費用很高;其次,它還有許多地方有待改進。這台縫紉機隻能沿直線縫,而且每次隻能縫短短的一段距離。所以他必須老是用手來移動布料。最糟糕的是,它工作起來老是斷線。

但是埃略斯並不氣餒。他舉辦了好幾次機器和手工縫紉比賽,每次都是機器獲勝。前來觀戰的人很多,這台縫紉機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後,英國有一位專門製造雨傘和皮包的工廠主寫信給埃略斯,說他對這架機器很感興趣。這位發明家立刻打點行裝,帶著全家人一起坐船到了英國。

但是沒想到他抵達英國之後,卻和那位製造商爭吵起來,這筆交易也吹了。這時埃略斯幾乎身無分文,他設法借了一點錢,讓他家人乘下一班船回美國去。他自己沒錢買船票,隻好在一艘移民船上當廚師,這樣好不容易才回到美國。

他剛到紐約港,就得知妻子快要死了,全部行李也在海上丟失了。埃略斯覺得眼前一片漆黑。

然而就在這時,他麵前出現了一線曙光,美國人開始對他的縫紉機感興趣了。好幾家商店已經開始出售縫紉機,他們根本沒有得到埃略斯的允許。埃略斯是個不賣帳的人,他立刻借了錢提出訴訟,這件案子被新聞界稱作“縫紉機大戰”。

官司結束了,埃略斯是贏家。法官判定,埃略斯的機器是一切其他縫紉機的原型,在美國,誰要想出售一台縫紉機,就必須付錢給他。他一轉眼功夫就成了一個闊人。

埃略斯並不是唯一想用機器來代替人手縫製衣服的人,美國發明之父愛迪生也曾經做過這樣的嚐試,但結果卻一敗塗地。

愛迪生設想的縫紉機是一切發明中最最想入非非的。它不是靠腳踏板帶動的,而是靠人發出的聲音驅動的!愛迪生在縫紉機旁邊裝了話筒,它能把縫紉者的聲音化成能量來開動縫紉機。唯一的麻煩是縫紉者必須連續不斷地大聲說話——這比縫紉本身還要累!縫衣工人們高聲地朗誦詩歌或者念小說,累得嗓子都啞了。再說,不同的音質和音調也會使機器運轉起來時快時慢。

“說話縫紉機”是愛迪生最慘的失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