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含哲理的欹器
欹是中國古字,傾斜的意思,它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盛水的陶器。有一天大教育家孔子帶著幾個弟子來到魯桓公廟中,他看到在案上擺著一個黑色的尖底陶器,不知是做什麼用的?孔子雖然以博學多才著稱,但他提倡“不恥下問”,於是他謙虛地問守廟人。
守廟人說:“這個叫欹器,是一個勸戒人不要自滿的器具,空著的時候,站不住,水倒到一半就能站立起來,水滿了又會傾倒。”
孔子聽到後,立即讓他的弟子去盛水來試一下,果然,“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看了以後,非常感歎地說:“唉!哪有自滿而不栽跟頭的!”孔子的弟子也說:“誰還敢驕傲呢!”
後來,孔子走到哪裏,都以欹器為例來勸戒人們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於是欹器作為一個座右銘樣的器具在宮廷裏流傳開了,並且一直流傳到漢代,大約在三國的時候,由於戰亂,欹器失傳。但是,人們仍在不斷地創製新的欹器。
欹器的來源,可以從1953年,在西安東郊發現距今約6000年左右的半坡遺址說起,在這遺址中發掘出一種尖底、口小的陶器水罐,在水罐的腹部中央偏下有兩個係繩用的環耳。據考古分析這是用來打水的器皿。用繩子吊起空罐子的時候,罐子是傾斜的,放入水中水很容易進入罐中,但水裝到一半的時候,水罐就會自動的立起來,如果水盛滿了,將盛水的罐子提起來,水罐又會傾斜把一部分水倒出來,剩下半罐水時就又直立了。
為什麼會是這樣呢?
原來,這個罐子的罐壁的厚度不同,它的一側的厚度特別大,重心偏向一邊,站不住,倒進一些水後,重心回到正中,罐子站住了,水裝滿了,重心又偏向另一邊,所以罐子又倒了。
這說明古人也會巧妙地使用重心變化的原理。在曆史上關於欹器的記載很多,從三皇五帝到宋代都有欹器的記載,但是,到底欹器是個什麼樣子,我們還無從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