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漆器
漆器和瓷器一佯,同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麵的重要發明。漆器堅牢耐用,外表光澤美觀,體質輕巧,不但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中,而且用於工業的各部門。我國出口的具有民族風格的各種漆器,至今還受到各國的歡迎。國產漆又名大漆,是我國原產的漆科木本植物漆樹的一種生理分泌物,主要成分是漆酚。從漆樹上取出的漆汁中含有一些水分,稱作生漆。生漆在日光下邊攪邊曬脫水以後,就成了深色粘稠狀的流體,稱作熟漆。
我們現在知道,把漆液塗飾在各種器物表麵以後,在它所含的漆酶或加熱的作用下,漆汁中的漆酚發生化學作用,結果在器物表麵形成薄膜,就是漆層。如果在漆液中加入各種顏料或染料,就會形成彩色漆層,使漆器格外美觀。
我國古代製漆器的時候,常常要在漆裏摻入桐油等幹性植物油。在製造彩色漆器的時候,也用桐油和各種顏料或染料構成的油彩加繪各種花紋圖案。因此,形成我國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漆器工藝。桐油是我國特產的應用得比較廣的幹性植物油。它是從油桐樹種子中榨出來的,主要成分是桐油酸C17H29·COOH。我國古代很早就認識了桐油成膜的性能,並且把它和漆液合用,這在化學技術史上也是一個卓越的創舉。
盡管漆器製造所依據的比學原理隻是在本世紀才最終弄清,然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已無意識地應用這種原理發明了漆器,認識到漆膜的性能和成膜的條件。從文獻記載上看,我國漆器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虞夏時期。戰國時期成書的《韓非子·十過篇》曾說:“堯禪天下,虞舜受之,作為食器,……流漆墨其上”,“舜禪天下而傳之於禹,禹作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畫其內”。《禹貢·夏書》更把漆列為貢品之一:“濟河惟兗州,……厥貢漆絲。”這就是說,在新石器時代晚期,氏族公社解體到奴隸社會興起,我國就有了把漆用在食器、祭器上的記載了。記載中說到的祭器墨外朱內,這是色漆的開端,後世的漆器也多是這樣。
按漆液從漆樹中自然分泌出以後,經日曬形成黑色發光的漆膜,是容易被觀察到的。我國古代聰明的勞動人民把這種自然現象加以人工利用,從漆樹中有意識地引出更多的漆液,把它刷在用具上,就成為原始的漆器。加入紅色顏料,就成為原始的色漆。因此,上述記載必是曆代相傳下來的事實記錄。這種記載已經由近年來考古發掘證實了。例如本世紀50年代曾經在江蘇吳江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上有漆繪黑陶罐,和《韓非子》記載的時代正相吻合。在公元前14到12世紀的安陽殷墟遺址中也出土紅色雕花木器印痕,是現存最古的漆器紋飾。
戰國時期(公元前5~3世紀)已經設有官營的漆林,由專門官員掌管。《史記·老莊列傳》中說:“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嚐為漆園吏。”戰國時期的工匠還初步認識到漆膜對器物的防腐保護性能。《考工記》中說:“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從西周到戰國這段時間裏,用漆塗飾的車輛、兵器把柄、日用幾案、盤、奩以及樂器、棺槨等物有大量出土。從出土實物分析,知道這時多用木胎、皮胎來夾紵胎(用麻布)等胎型。為了防腐,後來有些木建築和金屬器物表麵也塗飾漆層,許多漆器上都繪有各種彩色花紋圖案。按照明代製漆器藝人黃碭的說法,“蓋取其堅牢於質,光彩於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