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漆器彩繪中包括紅、黃、藍、白、黑五色和各種複色,所用顏料大概是朱砂、石黃、雄黃、雌黃、紅土、白土等礦物顏料和藍靛等植物性染料。
秦漢時期(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3世紀),油漆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並且遍及全國各地區,各地都有出土漆器史記·滑稽列傳》中更有關於“蔭室”的記載,蔭室是製漆時候的特殊專用房間,因為漆酚在陰濕環境下容易聚合成膜,幹後又不容易裂紋,蔭室的設置正是為此提供條件。漢代出土漆器有勺、盤、案、奩、盆、耳杯、枕、棺槨等,內胎多是木、麻二種,麻胎的稱夾紵。漆器上還飾以金銀銅箍,叫做“扣器”,是一種奢侈品。西漢桓寬《鹽鐵論·散不足篇》講到各種漆器的時候指出:“富者銀口黃耳,金紵玉鍾;中者舒玉紵器,金錯蜀杯。”又說:“夫一文(紋)杯得銅杯十。”就是說一件紋飾膝杯等於十件銅杯,而金銀扣器自然要比這還貴重。
從出土的漢代年銘器上,可以考查出它的製作年代、地點和工匠名,還反映出漆工作坊裏的勞動分工相當繁細,這為了解當時油漆技術操作過程提供了寶貴資料。漢代官營漆器作坊中,有素工(作內胎)、髹工、上工(漆工)、黃塗工(在銅製附飾品上鎏金),畫工(描繪油彩花紋)、工(刻銘文)、清工(最後修整)、造工(管全麵的工師)等工種。官中有護工卒史、丞、椽、令史等。除官工外,民間漆工經營也相當發達。《史記·貨殖列傳》中說:“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亞麻,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這和民諺”家有百株桐,一世永無窮”,是一樣的意思。近年來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是漢初的代表作。
我國的漆器和髹漆技術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公元十七十八世紀以來歐洲各國仿製我國的漆器成功。當時法國的羅貝爾·馬丁(公元1706~1765年)一家的漆器聞名於歐洲大陸,以後德國、意大利等國的漆業相繼興起。最初的製品風格仍舊脫胎於我國,就是歐洲人所謂中歐混合體的“羅柯柯”藝術風格。像瓷器一樣。世界各國的漆器也受惠於我們祖先的發明。
和漆器一起,我國的桐油也從公元16世紀被葡萄牙人輸入歐洲。在這以前,從公元13世紀來華的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公元1254~1324年)的遊記中已經知道了桐油。由於桐油的幹性比亞麻仁油強,所以19世紀後半葉我國桐油運到美國後,便用來代替亞麻仁油製造油漆。1902年美國才開始種植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