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名世界的瓷器

瓷器是我國獨創的發明之一。我國瓷器的曆史,最早可以推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它是在製陶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明的。

早在六千多年前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創造並且使用陶器。當時的陶器是用粘土經手工捏製以後,在陶窯裏大約五六百攝氏度的下燒成的,因此質地粗鬆。

到了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對於陶土的粘性和可塑性,對於火的利用和控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提高。在製造陶器的過程中,已經懂得了采用精細淘洗過的陶土作胎。製胎不僅有手製、模製,有的還用輪製。器皿的外部不僅砑光,有的還繪有紅色和黑色等圖飾,考古家們把它叫做“彩陶”。有一種質地堅致、胎薄、純黑、近乎半透明的陶器最引人注意,叫做“蛋殼陶”。這些陶器之所以質地堅致,是和當時陶窯結構的進步分不開的。河南廟底溝發現的龍山文化時期的陶窯,已經出現了火口、火道、火膛、火室等結構。這種窯通風和熱量擴散比較好,製成溫度比較高,火候控製也比較容易,因此當時陶器不僅質地致密,而且器種增多,既有一般的紅陶、灰陶,又有製作比較精細的白陶和黑陶。

瓷器雖然和陶器有本質上的區別,但是它們的燒製過程極其相似。可以認為,製瓷工藝是淵源於製陶工藝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商代,出現了用瓷土做原料,經1000攝氏度以上高溫燒成的刻紋白陶和壓印幾何體紋飾的硬陶,這就是原始瓷器出現的基礎。

自1953年以來,我國先後在河南鄭州二裏崗、安徽屯溪、江蘇丹徒、陝西西安和扶風等地,發現了許多商周時期的釉陶或青釉器皿,品種很多,有尊、碗、瓶、罐、豆等,它們具有光澤,質地堅硬,扣之作金石聲。由於這些敷釉器皿的外觀或成分等方麵兼具有陶和瓷的某些特點,所以人們叫它做“釉陶”,“原始青瓷”或“原始瓷器”。

所謂“瓷器”,它的坯料是由高嶺土(也叫瓷土)、正長石和石英混合而成的,胎的表麵施有玻璃質釉,在12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成品的吸水率很低,燒結後的器皿質地堅硬。為了鑒別和深入研究以上這些帶釉出士品的質地情況,有關單位對安陽殷墟出土窯器作了化學分析。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原始瓷器的坯料是由高嶺土一類的原料製成的。還可以看出,原始瓷器和陶器不同,它的胎中所含的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矽相對地增加了,而堿性氧化物氧化鈣、氧化鎂、氧化鈉等卻相對地減少了,這種人為的增加和減少,導致了原始瓷器燒成溫度的提高,就是胎體熔化溫度升高了,達到了1000攝氏度左右。在這樣高溫下燒結的原始瓷器,由於表麵施有一層薄薄的青色玻璃質釉,所以它的吸水率降低了。據分析,安陽小屯出土的原始瓷器,吸水率的平均數大約隻有十分之四,由此看來,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出現,恰好標誌著我國陶瓷生產已經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高嶺土的采用,釉的發明和發展,以及燒成溫度的提高,都為瓷器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然而,由於商周時期原始瓷器的加工製造過程還不很精細,胎和釉的配料還不很準確,溫度控製和火候掌握還不夠熟煉,所以和後來瓷器相比,技術比較差,因此叫它“原始瓷器”。

1924年,在河南信陽擂鼓台曾經發現了漢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的早期青瓷。近年來,又在逝江上虞一帶出土了東漢後期的青瓷。解放以後,從遍及我國南北的墓葬中,出土了許多東漢、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器皿。其中,在南京石門發現三國時期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的青瓷琖和硯,在南京光華門外趙土崗的墓裏發現赤烏十四年(公元251年)的越窯上虞袁宜所作青瓷水注,在江蘇宜興周處(公元240~299年)墓發現了西晉元康七年(公元297年)的艾青瓷器。這些青瓷,胎質細膩堅致,通體施有顏色濃綠的厚釉,已經超出了早期原始青瓷施釉薄顏色淡綠的階段。此外,在浙江上虞帳子山還發掘出兩條東漢龍窯,長度有10米以上,據研究這種窯的燒成溫度已能達1250攝氏度。根據這些有確實年代可考的出土文物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東漢到六朝時期,已經發明了瓷器,並且比較成熟地掌握了瓷器生產。而且在製釉方麵,向前發展的跡象更加突出。

瓷器所以引人注意,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的坯體上施有一種或幾種不同顏色的釉藥。所謂晉有“縹瓷”(青白色瓷),唐有“千峰翠色”,柴周有“雨過天青”,吳越有“秘色”,宋代有粉青、翠青、烏金、玳瑁和雜彩,元代有青花釉裏紅,……這些美名都是對我國曆代在製釉方麵既有新的發展、又有獨特風格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