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發明了釉藥。首先被燒製出來的是青釉,也就是氧化鈣作為熔劑的石灰釉。它是我國傳統的瓷釉之一。釉和坯同樣是由礦物料製成的,主要成分為矽酸鹽、氧化鋁、硼酸鹽或磷酸鹽等。在古代,釉呈色劑(也叫著色劑)有鐵、銅、鈷、錳、金、銻以及其他金屬元素。所謂漢代多色釉,就是氧化鉛釉。關於“呈色劑”,隻就鐵的呈色作用來說明鐵的氧化物有兩種:一種是氧化亞鐵,呈綠色;一種是三氧化二鐵,呈黑褐或赤色。釉中的鐵如果用還原焰燒煉,就能變成氧化亞鐵;如果用氧化焰燒煉,就能變成三氧化二鐵。據分析,在瓷釉中,如果氧化亞鐵的含量達到千分之八,燒出來的瓷器就出現淡綠色,如果含量大於千分之八並且不斷增加,綠色就由淡變濃。如果鐵的成分太多,那也不好,超過百分之五,不僅還原發生困難,而且顏色漸呈暗褐色,甚至近似於黑色了。由於造瓷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所以到了唐代,越窯(在今浙江紹興、餘姚一帶)的美麗的“千峰翠色”瓷,就是由工人掌握胎中恰當的氧化亞鐵成分(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三)而獲得的。當時掌握這一技術是很不容易的,不僅配製釉藥量要準確,含鐵的成分要適當,而且還必須嚴格掌握窯裏的溫度和通風情況,使瓷器在還原焰中燒成。
在傳統的技術經驗基礎上,通過不斷的實踐,後世製作青瓷的技術更加提高,產品更加精妙。
在釉藥的發明和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技術也得到了發展。1976年在陝西寶雞茹家莊地區發掘西周都市遺址時,發現了四種不同形式的玻璃珠和管狀綠色玻璃項鏈。在這以前,也曾經從湖南長沙、河南輝縣等地的戰國墓葬中出土過一些白色、翠綠色、深綠色的玻璃或釉玻璃製品,色澤美觀,大都半透明。據分析,它們是一些含量比較高的鉛玻璃。可見,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技術同鉛釉的發明和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曆史淵源也是由來已久的。
我國白釉瓷器,萌芽於南北朝時期,比較成功地燒成於隋代。到了唐代,邢窯(在今河北內丘)的白瓷已經發展成為青、白二大瓷係中的主流之一。唐代著名白瓷窯除了邢窯之外,江西景德鎮瓷窯也是名列前茅的。1958年,在景德鎮勝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據研究,白瓷胎含氧化鈣比較多,燒成溫度已經達到了1200℃,瓷器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的深遠意義,在於為後來青花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上又有新的提高,我國瓷業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向來被稱為造瓷技術完全成熟的時期。在工藝過程方麵,有了明細的分工,有專管火候、配料、製胎和施釉等工種。這種生產上的明確分工,既標誌著瓷業的發展,也促進了專門技術的提高。定窯、汝窯、官窯、龍泉哥窯、鈞窯是宋代五大名窯,這五大窯和其他名窯的作品,在釉色和花紋圖案裝飾等方麵,都有獨特的風格。例如龍泉哥窯運用不同的受熱膨脹係數燒成的“百圾碎”,龍泉弟窯的“粉青”,定窯的瑩白、甜白、牙白和繡花、刻花、印花,官窯的“紫口鐵足”,景德鎮的月白(影青),建窯的“烏黑兔毫”、“鷓鴣斑”,磁州窯的黑釉刻花以及雜彩等瓷器,都是負有盛名為世所珍的佳品。
在宋代的許多名窯中,應當重點指出的是現今河南禹縣的鈞窯窯變(經過窯燒釉藥起化學變化),它以盛燒紅、藍色釉和衍生的紫色瓷器著稱,五光十色,異軍突起,打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單純色調。據分析,鈞窯釉的紅色是由還原銅的呈色作用產生的。銅和鐵的呈色原理十分相近。在鈞窯紅釉的成分中,含氧化銅大約0.33%。雖然釉中的其他微量金屬元素也可能起呈色作用,但是,宋代勞動人民懂得利用銅鹽的呈色作用、通過控製火焰的辦法來得到幾種釉色的技術,是難能可貴的。
宋代瓷窯結構的革新也值得重視。就北宋的龍泉窯來說,它是龍式窯,依山建築,窯腔龐大,一窯可以放置墩170多排,每排容1300多件,估計一次可以燒兩萬到兩萬五千件。窯的中部作弧形,可以降低焰的流速,火勢從前向後移去,窯溫可以全部被利用,成品的釉色一致,老嫩差異很小。這時候北方燒瓷由燒柴的直火窯改進成為燒炭的倒火焰式窯,也大大地提高了產品質量。
元代北方還有用銅紅呈色、色澤別致的釉裏紅瓷器,而景德鎮工匠把它提高,並且製作成為一種用粘土礦作顏釉下彩的青花瓷器。
明代燒瓷技術比前代又有所前進,它的巨大成就首先表現在精致白釉的燒製成功。這種細膩瑩徹的白釉,由於所含的氧化鋁和二氧化矽特別高,同時熔劑含量又很低,所以釉色透亮明快,純白如牛乳色。白釉質量的提高,為一道釉和彩瓷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