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瓷一般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彩瓷先在胎坯上畫好花紋圖案,再上釉後入窯燒製的,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後入窯燒成好了的瓷器上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叫做釉上彩。我國著名的青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所謂青花瓷器,它是一種白地藍花的作品,也是明代瓷器生產的主流之一。據分析,在它的釉料中,含有氧化鈷青料,這種青料的色調,隨著溫度的高低和火焰的性質情況而有很大的變化。如果瓷器不是在還原焰中燒成,那麼青料中的鈷便不會顯現美麗的藍色;溫度太高或太低,也會使青花大大減色。因此,就必須嚴格地掌握火焰的性質和配製釉藥的準確性。在這方麵,明代勞動人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所以明代青花瓷器質地優美,暢銷中外。

明代的另一項重要成就,就是銅紅呈色的一道釉瓷器,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明代瓷器的豐富多彩,就一道釉瓷來說,永樂年間有鮮紅、翠青,宣德年間有寶石紅,弘治年間有嬌黃,正德年間有孔雀絲、回青。嘉靖年間有孔雀藍。其中鮮紅、寶石紅等銅紅釉成品格外優異。銅紅釉雖是從宋代的鈞窯窯變開始的,但是經過元代的繼續發展,到了明代,已經很成功地燒成了色調別致的釉裏紅的鮮紅和寶石紅。這是由於在燒煉的過程中,既掌握了還原焰技術,又能夠把氧化銅轉變成遊離狀態的銅,使它均勻地分散於釉藥中,並且把金屬鋼轉化為膠體狀態,這種成就不是偶然得到的。

明代瓷器加彩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我國造瓷技術的高度發展水平。如成化年間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的五彩,就是名馳中外的傑作。所謂鬥彩,就是在燒成青花資器上加紅、黃、綠、紫等彩料,經爐火燒煉而成的。所謂五彩,不一定是五種顏色,而是包括紅彩在內的多彩瓷器。

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因此造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

在一道釉方麵,康熙年間燒製的天藍、翠青、碧青、蘋果綠、嬌黃、吹紅、吹紫、吹綠最好,乾隆年間生產的各種宋釉、五彩最好,而雍正年間的胭脂水、油綠、天青以及仿汝、仿官、仿鈞、仿龍泉等仿古瓷器,都能準確配料,恰如其分地掌握好火候,使器皿在燒成的時候和原樣無異。

在紅釉方麵,康熙年間的鮮紅、郎窯紅和乾隆年間的仿宣德霽紅以及礬紅、釉裏紅等,都是繼承並發展了明代造瓷技術之後所取得的新成果。

在彩瓷方麵,康熙年間的素三彩、五彩和雍正、乾隆年間的粉彩,琺琅彩等,都是聞名中外的。粉彩和琺琅彩都是屬於釉上彩。所謂粉彩,就是在色料中加入鉛粉或在色料上麵另外塗上鉛粉製成的,利用控製溫度的辦法,使它在燒成的時候釉麵呈現不同的色澤。由於濃淡協調,光澤柔和,能表現出明暗分明的立體感,所以很受人們歡迎。琺琅彩也是用粉彩的手法製造的,瓷胎畫琺琅,它和粉彩瓷器在胎質、形態、款式、圖樣、風格等方麵都是精美無比的。

在清代的青花釉中,所含的氧化鈣和鐵的成分都比較高,因此胎、釉的色調常常是白裏泛青,這是我國清代瓷器色澤上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技術上來說,青釉中的青色,來源於胎、釉中含有的氧化亞鐵成分。根據分析得知,它的釉中所含的氧化亞鐵成分,在總鐵量中已經點90%以上。

為了減少瓷胎變形,清代采用了過量的高嶺土配比作胎的技術。根據物理性能測定,由於原料淘洗加工極其精細,石英顆粒比前代細小,而且分布均勻在燒煉溫度適當而又穩定,行且能夠在準確控製燒煉時間的條件下,瓷胎中有一種外國人叫“莫來石”的含鋁矽酸鹽晶體發育很好,所以瓷器的白度和透光性更好,清代雍正年間的彩釉白度已經超過了75%,燒成溫度已經達到了1310攝氏度。在這樣高溫下燒成的瓷器,胎、釉自然更加堅硬優美,根據顯微結構分析,瓷質已經達到了現代硬瓷的各項標準。

瓷器是種工藝化學產品,在世界上以我國的發明最早。遠在唐代,我國的瓷器和條葉、絲綢都大量地經過海上和陸上的“絲綢之路”遠銷國外,此後曆代都有瓷器向國外銷售,從來沒有間斷過。

同時也將瓷器製作技術傳遍世界,使其發揚光大。公元11世紀,我國造瓷技術傳到了波斯喇吉斯,後來又傳到了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5世紀後半葉,中國造瓷技術又傳播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從此以後,歐洲的造瓷技術才得到迅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