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自己來判定是否成功
一個人的成功應由自己來判定,而不是由別人來衡量,否則,那就是別人的成功了。(1)成功是個人的存在價值得到他人承認
什麼是成功,我們從孩提時代聽的父母的童話故事或英雄傳說中,從鄰居大媽對某位大哥哥或大姐姐略帶羨慕或是妒忌的講述中,從廣播電視的新聞或小說中,從身邊的長輩或同齡人閃光的事跡之中,已粗略感覺到了這個概念。
盡管他們本人對自己是否成功或成功的程度與旁觀者的看法並不一致,但從世人的評說中,對某人是否是一位成功者,還是多多少少能夠達成某種共識。
每年好萊塢評選的奧斯卡金像獎得主無疑可以視為電影界的成功者;愛因斯坦在科學界的尊崇地位無人能及;邁克爾·喬丹和達戈·馬拉多納是最偉大的運動員。他們都是在各自專業行業領域內作出了傑出貢獻的佼佼者,他們的名字為世人傳誦。各專業領域最高獎項的評價所依據的便是人們對成功標準的一致認同。
即使是寬泛地綜合地來講,人們對成功也較容易形成共同看法。如果能躋身於英國的名人蠟像館或出現在《時代周刊》的封麵,誰還不認為你已經取得了成功呢?
因此,每個人一生下來便被教育要出人頭地、揚名萬世,最好是青史留名、萬古不朽,這便是要讓自己的價值得到他人認同,得到同代人或是後續許多代人的崇敬。在世人眼中,這便是最大的成功。
成功不但有他人承認,也有外在標誌。如你在政府、某一教派、一家大公司或類似組織中的職位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如果你在某個科學領域取得了某種具體的進步,在商界中聚斂了超過一定數額的財富,在有聲望的雜誌上發表論文,出版了讀者爭相傳閱的著作,當然稱得上成功。
除了這些少數的偉大者,我們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成功已有某種共同的標準。當我們舉杯時,總說:“祝你成功!”如果對方是宦海之人,這是祝他仕途得意、指日高升;如果對方是一位商人,這句話是說恭喜發財、財源廣進;如果對方是一位學者,估計多是希望他能評上教授或出版頗有創意的專著。
成功在客觀上指被他人承認,有外在的標誌,因此我們才能談得上那麼執著而努力地去追求它,不然追求一種虛幻的烏托邦似的夢想又能堅持多久呢?不過是一時的心血來潮罷了。
(2)成功是內在滿足、快樂充實的感覺
你如果去問一個人是否覺得自己成功,他通常會搖頭不願回答,也許是因為謙虛,但也許是因為他自己並沒有成功的感覺:滿意、快樂而充實。有些人甚至會回答“不太成功”或是“太不成功”,從而給成功分了很多等級。
這裏,成功是一種內在的主觀感覺。許許多多令人稱讚不已的人對自己並不是那麼滿意。在別人已承認你的成功時,自己卻難於認同。“得隴望蜀”,是人心的常態,永不滿足的心態使得人不斷去追求進一步的成就,也讓人因為不滿足現狀而無法像傳統人那樣快樂和充實。
外在的成功並不一定帶來內在的滿足。一個在某一行業中出盡風頭的人,仍會堅持認為不管你得到什麼,也不像外行以為的那麼令人振奮、有趣和迷人。
“從未成功過的人,總認為成功是那樣甜美。”艾米莉·狄肯遜這樣寫道。這裏的成功是外在的成功。但正如圍城中的人一樣,成功者本身並不一定與旁觀者有著一致的感覺。正如饑餓者總在幻想吃飽時的幸福,但衣食不缺的人卻從未從填飽肚子中體味到幸福的感覺。
即使取得了連自己也認同的成功,內心對這一切感到滿足,也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各個方麵都令人滿意,即使是古來的聖賢,也都寂寞,惟有飲者日夜沉醉於“楚腰纖細掌中輕”的“揚州迷夢”之中。
因此,要想對成功感到完全滿足是辦不到的,因為人總要不斷依靠不滿足來激勵自己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