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回 寶船撞進酆都國 王明遇著前生妻(3 / 3)

“這叫做奈河橋。做鬼的都要走一遭。若是為人在世,心術光明,舉動正大,平生無不可對人言,無不可與天知。這等正人君子,死在陰司之中,閻君都是欽敬的,不敢怠慢,即時吩咐金童玉女,長幡寶蓋,導引於前,擁護於後,來過此橋,如履平地。你方才看見走的,就是這一等好人。若是為人在世心術暗昧,舉動詭譎,傷壞人倫,背逆天理,這等陰邪小人,死在陰司之中,閻君叱之來渡此橋,即時跌在橋下血水河裏,卻就有那一班金龍銀蠍子,鐵狗銅蛇,都來攢著咬害於他。你方才看見淹著的,就是這一等歹人。”王明說道:“果真的:善惡到頭終有報,隻爭來早與來遲。”再走一會,走到一條孤埂上,四望寂寥,陰風刮麵,冷雨淋頭,好淒惶人也!王明問道:“姐夫,這條埂叫做甚麼名字?”判官道:“這叫做淒惶埂。凡在陰司之間,走過這條埂上,兩淚雙垂偏慘切,傷心一片倍淒惶,故此叫做淒惶埂。”那埂約有三五裏之長,埂上的人,來也有,去的也有。隻見一群三五個,東歪西倒,手風腳斜,一個口裏叫說道:“三枚。”一個口裏叫說道:“兩謊。”王明道:“這一幹是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酒鬼。”又一群三五個衣衫襤褸,臉青口黃,一個一手攢著一個大拳頭,兩手攢著一雙拳頭;王明道:“這一幹是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窮鬼。”又一群五七個,眉不豎,眼不開,頭往東,腳又往西,手向前,身子又退後,死又不死,活又不活,稜稜崢崢;王明道:“這一幹是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瘟鬼。”又一群五七個,一個一頭拳,撞到東,一個一頭拳,撞到西,一個逢著人,打個失驚,喝怕道:“唗!”一個逢著人,也不管認得認不得,招下手,叫聲:“來!”一個支支舞舞,一個吆吆喝喝;王明道:

“這一幹是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冒失鬼。”又一群七八十來人,都生得嘴唇短,牙齒長,裏多外少,扯拽不來,包裹不過;王明道:“這一幹是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呲牙鬼。”又一群八九十數個,仰叉著睡在地上,手又撐,腳又蹬,眼又霎,口又賡;王明道:“這一幹都是些甚麼人?”判官道:“這都是些掙命鬼。”又有一群十二三個,一個個兒有帽兒,沒有網兒,有衫兒,沒裙兒,有鞋兒,沒襪兒,有上梢來,沒下梢;一個手裏一根拐棒,一個手裏一根椰杓;王明道:

“這一幹都是些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討飯鬼。”又有一群十二三個,一個肩上據著一根屋梁,一個手裏一條綿索;王明道:“這一幹都是些甚麼人?”判官道:“都是些吊死鬼。”又有一群二三十個,內中有一等拿著黃邊錢兒,照著地上隻是一灑;有一等拿著個錢,左看右看,收著又看,看著又收,鬧鬧吵吵,成群結黨而來;王明道:“這一幹都是些甚麼人?”判官道:“那灑著錢的,是個舍財鬼兒:那看著錢的,是個吝財鬼兒。”淒惶埂雖然是長,走的鬼多,樣數又多,王明見一樣問一樣,判官問一樣答應一樣,不覺的走過了這條埂。

王明抬頭一看,前麵又是一個總門,門樓上匾額題著“靈曜之府”四個大字。進了總門,卻是一帶的殿宇崢嶸,朱門高敞,儼然是個王者所居氣象。走近前去,一連十層宮殿,一字兒擺著。一層宮殿上一麵匾額,一麵匾額上一行大字。從右數過左去:第一,秦廣王之殿:第二,楚江王之殿;第三,宋帝王之殿;第四,五官王之殿;第五,閻羅王之殿;第六,變成王之殿;第七,泰山王之殿;第八,平等王之殿;第九,都市王之殿;第十,轉輪王之殿。王明道:“這些殿宇,都是些怎麼府裏?”判官道:“輕些講來。這正是我們十帝閻君之殿。”王明道:“兩廊下都是些甚麼衙門?”判官道:“左一邊是賞善行台,右一邊是罰惡行台。”王明道:“可看得看兒。”判官道:“我和你同去看看。”判官前走,王明隨後。先到左一邊賞善行台。進了行台的總門裏麵,隻見瓊樓玉殿,碧瓦參差。牽手一路,又是八所宮殿,每所宮殿門首,都是朱牌金字。第一所宮殿,朱牌上寫著:“篤孝之府”四個大字。判官領著王明走將進去,左右兩邊彩幢絳節,羽葆花旌,天花飛舞,瑞氣繽紛,異香馥鬱,仙樂鏗鏘,那裏說個甚麼神仙洞府也?判官到了府堂上,請出幾位來相見。出來的都是通天冠、雲錦衣、珍珠履,左有仙童,右有玉女。分賓主坐下,敘話獻共,一一如禮,判官道:“內弟王明是大明國征西軍士,因為寶船走錯了路,誤入陰司,鬥膽進來相探。”那幾位說道:“我們同是大明國,但有幽冥之隔耳。”王明道:“在下肉眼不識列位老先生。”判官道:“列位都是事父母能竭其力,篤孝君子。我略說幾位你聽著:這一位姓劉,尊諱殷,孝養祖母,天雨粟五十鍾,官至太保;這一位姓嚴,尊諱震,割股療父,天賜舜孝草,塗所割處,即時血止痛除;這一位姓高,尊諱上達,未冠時割股愈母疾,官至右僉都禦史;這一位姓顧,尊諱仲禮,事母至母,母卒,廬墓三年,得朝廷旌表,賜金十斤;這一位姓王,尊諱延,事繼母至孝,官至尚書左丞相;其餘列位,大率都是孝子,都在這個‘篤孝之府’。”王明諾諾連聲。判官領著他告辭而出。王明道:“列位都是孝子,怎麼不輪回出世?”判官道:“這些賞善行台裏麵的人,都得天地之正氣,無了無休,每遇明君治世,則生為王侯將相,流芳百世。不遇明君治世,則安享陰府受天福。”王明道:“平生不信叔孫禮,今日方知孝子尊。”第二所宮殿,朱牌上寫著“悌弟之府”。

畢竟不知這個“悌弟之府”是些甚麼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