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肯定天地分離是事實,而不是杜撰,還因為天地分離的神話裏,有許多內容並不是憑人類的想象就可以創造出來的。《淮南子》在描述天地分離時,曾說到一個重要的天文現象,即“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除非一次巨大的天象變動,否則,沒有任何人能夠憑空想象出這個情節。當時的人肯定在天地分離時看見北極星等其它一些定位星辰相對於地軸的指向,並非像現在這樣基本對準北極星,地軸在人類大災變(包括天地分離)中發生過嚴重的偏移。
那麼地軸以前的方位是怎麼樣的呢?
《山海經》是中國重要的一部上古文獻,它涉及地理、天文、文化等許多方麵的內容。對於這本上古文獻,我們了解得很少,甚至有許多內容至今讀不懂。後人在研究山海經時發現,這本書的定位與我們目前的定位大不相同。《山海經》第一卷是南山經,依序各卷為西、北、東經,其海內、海外經均按南、西、北、東的方向記述。為什麼會形成這樣奇怪的定位法呢?各家意見很不相同。最近,有一位研究《山海經》的學者認為,《山海經》的作者是從南半球向北半球旅行,最後定居丸州(中國),因為在地球北部的方位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在地球南部則剛好相反。
這個觀點有合理的成份,但卻沒有證據。《山海經》定位的原因,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種解釋。我們認為,《山海經》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後人追記前人事跡的作品,因此,它很可能是按前人生活時的方位來記述的,即現在的南方在遠古的時候很可能偏向東,這是因為地軸向現在的西北偏移造成的。有這種可能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些其它證據。
大家知道,現在的地軸是南北向,與赤道平麵幾乎成90度角垂直。在地軸的南北兩極,終年被厚厚的冰層所覆蓋,這是由於太陽光照射的角度造成的。太陽光直射地球赤道,隨著地球圍繞太陽的運轉,太陽光直射範圍逐漸向北、向南移動,但最北不超過北回歸線,最南不超過南回歸線,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的時候,北極地區就長期見不著太陽,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南極也會有相同的情況。因此,南北兩極的年平均所氣溫都在-10℃左右,既使在最溫暖的季節也不會高於8℃,而且為時甚短。
然而,在曆史上南北兩極並非像現在這樣寒冷。在中國的遠古神話裏,北冰洋並沒有處於封凍狀態,而是一片波濤洶湧的大洋,《列子·湯問》裏,黃帝就曾擔心海上5座仙山會漂流到北極去沉沒,所以派了15隻大龜輪流馱負。《山海經·海內經》中說,北極地區有幽都城,上麵住著鬼魂,實際也在變相地說明北極可以居住。
不久前,荷蘭的一位科學家在北極地區發現了一座很大的古城。發現時,古城的90%已被冰雪覆蓋,隻有一些建築物的頂部露出冰麵。現在已在這座古城中發現宮殿、寺院、講壇等遺址,但建造這座古城的人已經消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記載說明是什麼人建造的古城。據推測,這座古城已有1萬多年的曆史。
早在19世紀,人們就曾在北極圈內發現煤層,經鑒定,這些煤是由一些東方紅鬆和沼澤柏樹形成的,目前這些樹種僅僅生長在中國。1985年8月,加拿大地質學家玻爾駕駛直升飛機,在加拿大北部,距北極點隻有幾百公裏的阿克塞爾、海納格島上調查時,意外地發現,在光禿禿的土地上豎著一些奇怪的東西,很像是化石森林,他將這一發現報告了加拿大政府。1986年6月25日,加拿大薩斯卡徹溫大學地質係古植物學家巴森哥教授率6人考察隊來到阿克塞爾島,發現這的確是一片化石森林,隻是有許多樹木並沒有完全石化,有的看上去就像剛砍倒不久,有的甚至還帶有軟木質部分,呈現出紅色。這些樹木種類很雜,有白燁、落葉鬆、冷杉等。這些情況說明,在人類已經懂得建造城市的時期,北極還是一片鳥語花香、適合人類居住的樂土。
北極的情況如此,那麼南極呢?本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紛紛來到南極考察,人們在南極洲發現了許多礦物,除各種有色金屬外,還有豐富的鐵礦,煤的蘊藏量估計有5000億噸,石油的蘊藏為400億桶。當然,人們還發現了許多爬行類化石,也發現了不少植物化石。此時,讀者一定想起了1929年在土耳其發現的皮裏·賴斯的奇怪地圖,這幅地圖中南極洲大陸並沒有被冰雪覆蓋。事實上,南北兩極的氣候條件應該是對等的,北極溫暖的時候,南極必定溫暖。
圖五 現在的和遠古的地軸
南北兩極被冰層覆蓋已有15000年的時間,上麵說過,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太陽照射的角度。如果想使南北兩極溫暖,隻有兩個辦法,一是改變地軸的指向,二是改變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軌道。後一種可能顯然行不通,因為地球在太陽係一經形成就以這條固定的軌道繞太陽旋轉,看來隻能是地軸的指向發生變化,或者向現在的東北偏移,或者向西北偏移,這樣才能使兩極脫離極地,變得溫暖起來。根據古史裏的其它證據,我們判斷:15000年前地軸是向現在西北一東南方向偏移的(見圖五)。
《山海經·海內經》:“有木名曰建木,百仞無技,(上)有九樓,下有九枸。(建木)引之有皮,若纓黃蛇。”《淮南子·地形篇》稱:“建木在都廣,日中無影,呼而無響,蓋天地之中也。”據考證,成謂的“都廣”就是現在的成都。這則記載中有一條重要的線索:建木高百丈,但卻在太陽下沒有影子(沒有影子是誇大,但影子極小是事實),並說它生長在天地中間。我們不妨想一想,一顆大樹在太陽下影子極小的情況在什麼地方能夠發生呢?隻有在赤道附近,至少在回歸線以內,這些地方太陽光直射,所以樹林的影子極小,而且越接近赤道影子越小。而現在的成都在北緯30度線上,不可能發生樹木在日照下無影的情況。但是,如果地軸向西北一東南偏移一個很大的角度,成都就有可能進入北回歸線之內。
還有一個證據,人們在整理上古埃及留下的各種文獻時,發現在一種文獻中講到了鍾表的製造,它是按一年中最長的白天與最短的白天之比來製造鍾表的,大約是14:12,而這個時區是在赤道及南北緯線15度範圍內。可是,上古埃及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是尼羅河三角洲,大致也在北緯30度線上。他們為什麼要製造與他們時區不相符的鍾表呢?很可能當時埃及正位於這個時區內,這也說明地軸不在現在的位置上。
雅利安人曾生活在現在的印度一帶,但他們不是當地的土著居民,是從一個很遠的地方遷徙過來的。據雅利安人的古籍《讚德·阿維斯塔》說,他們遷徙的原因是那裏的氣候發生了變化(這是古代部落遷徙的重要原因之一)。據這本書說,他們曾經住過的地方太陽、月亮、星辰一年隻在他們頭上出現一次,1年好像是隻有1個白天和1個晚上。這種現象隻能發生在極地。由此我們這樣認為,雅利安人最早的居住地是個溫暖的地方,很適合人類居住(否則他們早就遷徙了),但漸漸的這個地區變成了極地,無法再生存下去隻好遷移。這也反過來說明,現在的北極在很早之前是溫暖的,也就是說地軸並不是現在的指向。
根據以上這些證據,地軸在很久之前不在現在的位置上,而是向西北——東南偏了一個很大的角度。大約在1萬年前一場巨大的事變,使地軸移到了現在的位置上。這個事變,我們認為就是天地分離。被擊壞了反引力裝置的月球產生的巨大引力使地軸迅速向現在的位置上移動,整個過程大約隻有幾個月。這樣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如此大的巨變,產生了一係列難以想象的後果。
大洪水是怎麼發生的?
在解釋這場人類大劫難之前,必須搞清楚這場洪水的幾個特點。
據現有資料,這場洪水主要發生在地球北半部大陸,越往南水位越低,有些地方甚至出現海洋退潮現象。
這場巨大的洪水持續的時間很短。據《聖經》記載說,洪水持續高漲了四十天,“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水勢比山高過十五肘,山嶺都淹沒了。”40天後,洪水開始退去,到第一百五十天完全退盡。古巴比倫的《季爾加米士史詩》是世界上記載大洪水最完整的資料。據說,這部史詩是根據在大洪水中幸免於難的西納比斯親口述說的傳說寫成的。詩中記載,大洪水一共持續不斷高漲了12天,然後開始退去,到第一百二十九天徹底退完。中國西南部伏羲的傳說也說洪水退得極快,使伏羲父親坐的船一下子從空中摔了下來。
據中國《淮南子·天文訓》記載,這場大洪水是從東南方向退去的,“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以往研究大洪水,都是把它作為一個孤立事件來研究,這樣雖然能使具體問題得到深入研究,但卻不能完整解釋整個事件的發生,有許多相互關聯的問題統不到一起。我們把大洪水放到一個連續不斷的事件中去研究,這樣就可以解決許多以前難以解決的問題。
我們認為,大洪水是海侵事件!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淹沒大陸高山的水,絕不是來自降雨,雖然在許多關於大洪水的記載中都提到了天降大雨的情節,但這決不是導致洪水發生的原因,隻能看作是洪水發生時天氣異常的表現。
那麼,大洪水是怎麼發生的呢?
索菲亞天文台長埃斯·鮑奈夫認為,如果一顆小地星(其直徑770公裏,約是月亮的l/5),從地球半徑6倍的距離(37800公裏)的地方通過,地球將因此發生比普通漲潮大10倍力量的洶湧波濤,海水會向小行星通過的方向集中。
當被擊損了反引力裝置的月球宇宙飛船從現在的西北方(以前的正北)緩慢離去的時候,本身強大的引力,加上分離時產生的巨大的拉力,使南半球的海水以排山倒海之勢湧向地球北半部,幾百米高的巨浪一個接著一個,以每小時幾百公裏的速度呼嘯著撲向北方大陸,吞沒了平原,吞沒了穀地,吞沒了這些地方所有的生靈。在短短十幾天的時間裏,北方的海水上漲了1000多米,大陸上一片汪洋,在汪洋中一些高山的頂端孤露出水麵,看上去好像一個一個小島。高山在海浸中顫抖,陸地在巨變中呻吟。
地月分離時產生的巨大拉力,使地軸向現在所在的方向移動,住在一些高原和山區地帶的人們發現,北半球夜晚的許多星辰向西北方向落去,好像西北方的地勢越來越高,天空從西北方墜落下去一樣(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相反,東南方向的夜晚卻出現了許多新的星辰,就好像東南方的大地在天空中越陷越深(地不滿東南)。
隨著月球的引力影響越來越小(月球距地球越來越遠),也隨著地軸向現在的位置擺動時產生的巨大慣性力,使北侵的海水隨慣力的方向,漸漸向東南退去(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地軸又經過一係列小的波動後,停留在現在的位置上。這就是大洪水來得快、退去也快的原因。
在中國有句著名的成語——滄海桑田,據考證,這句成語出自《神仙傳》,仙女麻姑見到仙人王平後說了這麼一番話:“接待以來,已見東海三為桑田。向到蓬萊,又水淺於往日會時略半耳,豈將複為陵陸乎?”這就是“滄海桑田”成語的由來,它的本意指大海變為農田,農田又變為大海的過程。現在多用來比喻世事變化很大。這句成語是怎麼來的?僅僅出於人們的想象嗎?滄海桑田在地球自然演變的過程中的確出現過多次,但地球的自然演變過程極其緩慢,幾千萬年未必有多大變化,自從人類出現以來,根本不會看到地球的這種自然演變。所以,我們認為“滄海桑田”的源頭,肯定與大海浸事件有關。住在高原和山區地帶幸存下來的人們,在短短的時間裏,他們看到巨大的海浪以雷霆萬鈞之勢吞沒了平原和高山的情況,也看到了海水向東南退去露出陸地和山脈的情形,所以才能把看到的這個全過程用一句極準確的語言來表達,這就是“滄海桑田”。這是大洪水發生過的又一有力證據,而且說明大洪水是按我們猜想的方式發生的。
消失的大陸
地月分離時的強大引力以及地球旋轉軸在向現在位置擺動時產生的巨大慣性力,使地殼在這一巨變中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特異變動,地震、火山活動十分頻繁,更加劇了地殼的大變動。大陸架上的許多陸地及海洋中的不少島嶼滑向大海沉沒了。另一方麵,由於地殼的變形,在不少地方又出現了“造山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