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日本型企業內部、企業間以及企業與銀行的管理和協調方式,日本企業才更具有凝聚力,日本企業的產品在國際競爭中也得以保持著領先的地位。
貿易關卡重重
除了營造一個促進企業繁榮的環境外,政府長期以來利用各種非正式措施,保證日本企業免於他國的競爭,這些措施包括限製流通、核準協議、對批發商和零售商施加財政壓力,以及施行繁複的登記手續和資格審查。
雖然關稅、明顯的差別待遇等正式貿易障礙,幾乎都已取消,但在已高度發展的日本經濟結構中,新加入的外國企業仍難與當地的企業競爭。不過,通常一個經濟環境受到保護且高度結構化之後,利基和縫隙便會出現,一些具有革新精神的外商公司紛紛在日本告捷,例如安麗日用品(Amway)、達美樂披薩(Domino'sPizza)、星巴克咖啡(StarbucksCoffee)和蘋果電腦(Apple)等都是例證。
串聯“鐵三角”
大企業、政府部門和政治人物,三者之間的串聯常被形容為“鐵三角”。長期執政的自民黨甚受經濟衰退之苦,這種三邊關係可能就是主因。企業支持某一政黨或該黨的候選人,一直是很平常的“做生意”的方式,具體作法包括企業捐出大筆政治獻金、政府機構和某公司達成非正式協議,以及政府立法時會特別考慮企業界所青睞的法規等。
日本政府裏最具影響力的,恐怕是十二部會的官僚(bureaucrats)。“官僚”一詞在大多數文化中,意謂微不足道,造成不便的官員;但在日本,官僚卻倍受尊敬。往往隻有頂尖大學的前2%的人才,才能到各部會上班。這些官僚通常工作很重,薪水很少,但影響力卻非常大,有時尚可輕易地淩駕在首相和國會之上。
日本各部會之間,爭奪權益的情況相當激烈,其中聲譽最卓越、影響力最大的,即是控製政府預算的大藏省;其次為主管國際貿易、產業的通產省,通產省被認為是策劃日本經濟奇績的功臣。
最近有關日本銀行事件,突顯出政府官僚與企業界間的微妙互動,以下兩點值得關切:
第一,政府機構過於龐大、複雜,即使身在其中也不易了解全局。發照、批準、法規、簽證和關稅等事項,對大多數外國人而言,實在太困難了。唯一的希望是結識政府內的人員,更可行的辦法是找一位專家,由他負責與官方交涉商業事務。
第二,日本人堅持“家醜不可外揚”這項特質在以下事件中尤其明顯:當年,大和銀行在美國營運出問題時,日本方麵的財政負責人並未立即通知美方。日本一般的作法是由政府快速地介入,使得事情在尚未傳開之前便已迅速解決,這些常令西方觀察家跌破眼鏡。
總而言之,在體製內者容易從體製中獲得利益,在體製外的則難以運用體製,獲利較難。另外,尚有企業提供肥缺給退休的政府官員,官員轉任私人企業的比例隨之提高。
雖然官員在曾受自己監督的業界任職是違反禁令的,但是在日本大公司中,有23%聘用卸任官員擔任董事。有趣的是,許多外商公司也學會這套遊戲規則,聘用禦任的日本官員進入外商的董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