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模式”的內涵(1 / 2)

“日本模式”的內涵

日本經濟的驚人發展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由此產生了“日本模式”說。“日本模式”究竟是什麼呢?

貿易主義

日本的基本國情是國土狹小,人口過多,資源匱乏。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破壞,不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更為突出。在發展經濟戰略上,戰後日本國內也曾經發生“貿易主義”和“開發主義”的爭論。經濟學家中山伊知郎明確主張向對外貿易和工業化尋找出路,“通過對外貿易解決國內經濟問題,更直截了當地說,就是把人口過剩問題,即國內問題作為世界的問題加以解決”。另外兩位經濟學家——有澤廣巳和都留重人認為這種“貿易主義”行不通,理由是在戰後的國際經濟環境下,即各國普遍實行外彙管理,在雙邊貿易取代多邊貿易的情況下,日本經濟難以依靠對外貿易解決人口過剩、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和實現最大限度的就業等問題,因而主張“經濟自立”,即有計劃地開發國內資源。他們的意見被稱為“開發主義”。

爭論的結果是貿易主義獲勝。日本根據國情,選擇了到海外(進行國際貿易)解決本國社會經濟問題,即日本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戰略。

這就是“加工貿易立國”戰略。日本關於經濟發展戰略的這一正確選擇,在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不能不說是一個創舉。

重視教育

日本一向重視教育,換言之,日本極端重視人才的培養。這一傳統可以追溯到明治維新之前的江戶幕府時代。日本人在談及戰後實現高速經濟增長的原因時,無不強調教育的重大作用。二戰後,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日本政府堅持實行小學和初中的供餐製和免費提供教科書等製度。這對貫徹義務教育製,提高國民的文化和科學技術知識水平,改善國民素質,造就優良的勞動大軍,發揮了根本性的作用。目前,日本已普及高中教育,高中升大學的升學率也接近40%。

為實現工業現代化,發展科學技術,日本在二戰後還大力發展理工科教育,培養龐大的工程技術和科學研究人員隊伍。

經濟至上主義

戰後至今,日本一直依賴美國軍事力量的保護傘。除50年代初期美國出於冷戰需要而重新武裝日本的那個時期和後來的個別年份,日本的國防預算從60年代以來一般不超過國民總產值的1%。因此,它能夠在數十年內專心致誌地、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優先發展經濟。而這要歸功於戰後的大政治家吉田茂的遠見卓識。他在國家的安全保障上完全依賴美國,在50年代初拒絕美國大規模武裝日本的企圖,作出了“輕武裝”的明智決策。

有效的國家幹預

日本以對經濟進行強大的國家幹預而聞名於世。可以說,國家幹預是“日本模式”的核心。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就沒有自由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和完全的市場經濟。這是因為,國家對經濟的強大幹預源於明治維新後不久提出的“殖產興業”工業化政策,幾乎是和從西方引進資本主義經濟製度同時開始進行的。二戰後,雖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市場機製的增強,國家幹預逐漸減弱,但在百餘年來的經濟發展中,始終起著主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