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幹預的形式主要有:
製定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設想、規劃、計劃和短期(年度)經濟展望;通過緊縮和放鬆銀根等經濟杠杆,對經濟實行宏觀導向;製定產業政策,通過財政、金融、稅收、法律等限製和優惠措施,保護和扶植國內弱小產業和新興產業;製定各種法規,對企業的經濟活動實行嚴格的微觀監督和控製。
依靠技術進步發展經濟
二戰後,上至天皇,下到內閣總理大臣、軍隊將校和平民百姓,無不認為日本在戰爭中敗在美國手下的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落後。因此,日本在二戰後更加注重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如饑似渴地引進歐美國家的先進技術,推進技術革新,終於在80年代趕上世界先進水平。
在大大落後於歐美國家的情況下,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無疑是促進本國工業技術發展、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捷徑。不過,日本的經驗證明,引進要以一定的自主研究開發為基礎,並且隻有消化、吸收外來技術,才能真正掌握引進技術。比起購買先進設備來,購買專利更有利於掌握先進技術,雖然這樣做的難度更大。
倚重大財閥
曆史悠久的三井、三菱、住友等六大集團構成日本經濟的基本框架,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對國家政治亦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這六大企業集團橫跨各個行業,共有188家企業,在日本全國法人企業中僅占0.008%的比例,然而它們的商品銷售額卻占全國的16.2%,總資產占全國的13.5%,資本占全國的17.2%,在對外貿易額中所占比例更大。
在每個行業裏,都有數家乃至數十家居壟斷地位的大企業,如本田、鈴木等四大摩托車廠家,新日鐵等六大鋼鐵企業,鬆下電器、索尼等十大家用電器廠商,尼康,佳能等十五家照相機公司……這些有數的大企業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高達30%—80%,甚至更多。這些大企業,每家都擁有數十家、數百家乃至上萬家子公司、孫公司和協作廠家,例如豐田汽車公司,據說就有三萬餘家“有關公司”,遍及全國各地及加工組裝、流通和進出口等領域。鬆下電器公司僅在國內的經銷店就有2.7萬家。在日本,占公司總數99%的中小型企業幾乎無不從屬或依附於有關的大企業。因此,日本不存在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爭奪原材料和商品市場等矛盾。
獨特的經營管理方式
日本式經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它以建立協調的勞資關係為基本特征。其理論基礎,或者說指導思想是所謂的“儒教”即在公元5世紀前後傳入的中國儒家學說——孔孟之道。這種經營方式有助於培養職工對企業的忠誠心、愛社(會社,即公司)心和勤儉精神,從而使企業獲得強大的凝聚力,形成關係穩定的、家族式的命運共同體。
官民一體,密切合作
在任何資本主義國家,政權和資本從來就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在日本,政界(政黨、國會議員、政治家)、官界(政府官吏)和財界(經濟界)的“官民愈合”關係更是異乎尋常,具有日本特色。這是日本這個國家被歐美人士譏諷為“日本股份公司”,日本人把日本經濟體製稱作“官民協調經濟”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