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棒球選手落合博滿現屬於讀賣巨人隊,在這之前他已經換過兩個隊了。以前因要求高薪他曾與前兩個球隊鬧過別扭,他宣布自行流派,一直是單獨行動,按自己的方式練習。他與日本過去的選手不一樣。過去體育界的英雄們都是品行端正的人,被日本人奉為楷模。盡管落合改變了這個形象,但他鮮明的個性正逐漸得到日本球迷們的認可。
大相撲
對日本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大概都了解大相撲和歌舞伎。這兩種文化形式把日本的古老傳統帶進了現代社會。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技”。大相撲競賽會上,頭挽發髻的力士、一付古代武士裝扮的裁判員、身穿短外衣和裙褲的工作人員,使人不禁聯想起歐化之前,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相撲選手下身僅圍一塊兜襠布,在直徑4.56米的摔跤場上角逐。如身體接觸地麵,或被摔出角場為輸,它是按一種極其單純的規則進行的競技,往往在數秒鍾或一分鍾之內即可決定勝負。
“大相撲”是為了區別專業相撲表演和業餘相撲競技而使用的語言。大相撲的大會每兩個月舉行一次。即每年在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等大城市舉行六次。每次為期15天。與其他的格鬥競技不同,日本的相撲不按重量級比賽,而是通過按順序分成的小組進行循環賽,以決勝負。
進入上位賽組的競技,電視、廣播都進行實況轉播。尤其是深夜的精萃剪輯節目十分受人歡迎。日本的相撲愛好者老幼皆有。最近女性崇拜者也在增加。每次大會級的比賽都在能容納一萬人左右的會場舉行。自1989年11月的九州大會以來,連日滿座的盛況一直不衰。每至售票的前一日的夜晚。人們便排起長龍般的隊伍,要能買到一張靠近摔跤台的座位是很幸運的事。在東京大會,四人包廂坐席“鬥形觀席A”定價是四萬日元左右。這類票往往得通過特殊組織才能買到。據說實際上的票價是10萬日元。
日本的相撲與祭神活動有很深的聯係。力士兜襠布上裝飾的“穗子”,與用於日本神社的係帶十分相似。另外在雙方力士格鬥前入場時的“上場儀式”和格鬥前後力士的動作中,也包含有祭神的含義。在格鬥場上,力士的拍手動作和日本人參拜神社時的拍手動作完全一樣,即表示對神的問候。力士在格鬥場上高舉一腳,用力踏地的動作,即有鎮住地下惡靈的意義。格鬥前,力士把鹽撒在格鬥場上,表示以此淨化格鬥場。
經營大相撲的“日本相撲協會”現在擁有850名力士。力士自上而下分為“幕內”、“十兩”、“幕下”、“三段目”、“序二段”、“序之口”等等級。十兩以上的力士被稱為“關取”,可作為一個獨立的力士被同行業承認。關取力士為月薪,配有“侍候人”,力士的發髻也變成了“大銀杏”一種優雅的式樣。
高爾夫球
如果你有機會坐飛機俯瞰日本列島的話,你會看到不少綠茵茵的高爾夫球場。如今,日本全國一共有一千四百多個高爾夫球場。四千多個高爾夫球練習場。據統計,日本全國打高爾夫球的人超過一千四百萬。在日本高爾夫球運動已成為大眾化的體育運動。站在這支隊伍前列的是職業高爾夫球選手。每年的3月到11月日本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高爾夫球賽。每星期日下午都有電視實況轉播。淘汰賽分男女進行。
日本的高爾夫熱是從70年代開始的。這要歸功於被日本人稱為“巨星”的尾崎將司。1994年他不僅獲得獎金額居日本第一,而且得分等各項成績也是全國第一。尾崎今年50歲,實力不減當年。但遺憾的是尾崎未在國外比賽中拿過冠軍。另一選手青木功在國際上卻比較有名氣。1978年,青木在英國舉行的世界大賽上獲得優勝,為世人所關注。尾崎和青木與業餘球手出身的中島常幸三人一起占據過80年代的日本高爾夫球界的霸主地位。但是,進入90年代以後,隻有尾崎仍保持良好成績。青木開始走下坡路,中島也一蹶不振。此後日本再也未出現過年輕的超級球星。於是尾崎始終處於領先地位。
在這個空白期,凡在日本國內淘汰賽中獲得名次的都是外國選手。日本高爾夫球淘汰賽場數較多,而且獎金額又高。這十分吸引那些有實力,而沒有機會表現和發揮的亞太選手。1993年日本國內39場比賽中,外國選手獲得12場冠軍。1994年38場比賽中,外國選手贏得了14場比賽的冠軍。
日本經濟的不景氣也給高爾夫球界帶來了影響。由於後援企業縮小了經費開支,有些企業還辭退了大賽的主辦或後援工作。自1973年正式舉辦年長者淘汰賽以來,獎金數額一直呈上升趨勢。但是,由於受日本經濟不景氣的影響,1994年、1995年兩年,資金總額都在呈下降趨勢。